摩诃止觀卷第十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二。
一明過失。
二明并決。
一正明過失者。
若天竺宗三。
真丹亦有其義。
周弘政釋三玄雲。
易判八卦陰陽吉兇。
此約有明玄。
老子虛融此約無明玄。
莊子自然約有無明玄。
自外枝派源祖出此。
今且約此以明得失。
如莊子雲。
貴賤苦樂是非得失皆其自然。
若言自然是不破果。
不辨先業即是破因。
禮制仁義衛身安國。
若不行用滅族亡家。
但現世立德不言招後世報。
是為破果不破因。
若言慶流後世并前則是亦有果亦無果也。
約一計即有三行。
一謂計有行善。
二計有行惡。
三計有行無記。
如雲理分應爾富貴不可企求。
貧賤不可怨避。
生無足欣死何勞畏。
将此虛心令居貴莫憍處窮不悶。
貪恚心息安一懷抱。
以自然訓物作入理弄引。
此其得也。
得有多種。
若言常無欲觀其妙無何等欲。
忽玉璧棄公相洗耳還牛自守高志。
此乃棄欲界之欲攀上勝出之妙。
即以初禅等為妙。
何以得知。
莊公皇帝問道觀神氣。
見身内衆物以此為道。
似如通明觀中發得初禅之妙。
若言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離貪欲即得涅槃。
此無三界之欲。
此得滅止妙離之妙。
又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是染涅槃。
無此染欲得一道微妙。
妙此諸欲欲妙皆無。
汝得何等。
尚不識欲界欲初禅妙。
況後欲妙耶。
若與權論。
乃是逗機漸引覆相論欲妙。
不得彰言了義而說。
但息跨企之欲觀自然之妙。
險诐之行既除。
仁讓之風斯在。
此皆計有自然而行善也。
又計自然任運恣氣。
亦不運禦從善。
亦不動役作惡。
若傷神和不會自然。
雖無取舍而是行無記。
行業未盡受報何疑。
若計自然作惡者。
謂萬物自然恣意造惡終歸自然。
斯乃背無欲而恣欲。
違于妙而就粗。
如莊周斥仁義。
雖防小盜不意大盜揭仁義。
以謀其國。
本以自然息欲。
乃揭自然而為惡。
此義可知也。
次約天竺諸見空見最強。
今寄之以論得失。
夫空見為三。
一破因不破果破果不破因。
二因果俱破不破一切法。
三破因果及一切法。
一切法即三無為也。
第三外道與佛法何異。
大論明。
大小乘空體析為異。
外道亦體析此雲何異。
外道從邪因緣無因緣。
若析若體若畢竟空。
佛弟子知從愛因緣。
若析若體若畢竟空。
有人言。
破語非體。
今明。
中論首尾以破題品。
破豈異體邪。
故不約此分邪正大小。
但依大論析正因緣異外道。
體正因緣異小乘。
若約邪因緣起空見。
亦有三行而多作惡。
真觀空人知從愛生善尚不作。
豈況惡乎。
起空見人于果報财位非其诤處。
空是其處。
同我空法親友生愛。
贊有破空怨仇嗔惱。
人不知空慢之如土。
空心無畏不存規矩。
恣情縱欲破正見威儀淨命。
死皆當堕三惡道中。
六師雲。
若有慚愧則堕地獄。
若無慚愧不堕地獄。
背鲙經屏天雷尿井。
逆父慢母劇于行路。
乃謂無礙。
若親異疏非平等也。
自行奸惡複以化人。
普共為非失禮如畜。
豈有天下容忍此耶。
雖謂無礙不敢逆主慢後。
自惜其身則于身有礙。
是人直發此是見轉熾盛永不得禅。
若得禅已見禅法多失。
發見已禅。
多是鬼禅鬼通。
能記吉兇又知他心。
又廣尋韋陀證成此見。
令人信受破世出世善。
名啖人狗。
若一種不破不名飽足。
破一切法見心乃飽。
飽名轉熾。
内無實行但虛诤計如叫喚求食。
執空與有诤。
空有相破為啀喍。
自稱譽為嗥吠。
破他名摣。
立己名掣。
又狐疑未決為啀喍。
陵恐于他為嗥吠。
如守家狗令他畏故而吠也。
此人純自行惡化他有四。
一自為惡勸人行善。
二自揚行善勸人行惡。
三自勸俱惡。
四自勸俱善。
自惡勸善者。
言我能達理于惡無妨。
汝是淺行須先習善。
化道應先以善引之。
若自善勸惡者。
言我是化主和光須善。
汝是自行正應作惡。
自勸俱惡者。
俱行實道故。
自勸俱善者。
俱行權道故。
此四雖異。
皆以惡為本随業沉淪。
何道可從耶。
又空見行善者。
空無善惡而須行善。
不行善者。
毗紐天嗔衆生苦惱。
苦惱故成業。
業由過去現在受報。
以現持戒苦行遮現惡果。
則得漏盡。
若爾須善故持戒節身。
少欲知足粗衣啖草。
為空造行而生喜怒。
空是嗔愛诤計之處。
若得禅發見禅謝見熾。
見已得禅乃是鬼禅鬼通。
如此空見自行唯一化他有四。
例前自行化通即是随業。
随業升沈何關道也。
次執空見不作善惡騰騰平住。
雖謂平住稱愛毀憂。
以平平自高。
當知平平生煩惱處。
得禅發見如前。
亦通韋陀竊解佛教。
莊嚴無記啀喍叫喚。
無量結使從無記生。
自行唯一化他亦四。
若不發禅業牽惡道。
若發禅随禅受生。
若此業未熟先世諸業強者先牽。
當知諸見未能伏惑。
雲何惑斷耶。
亦有亦無等得失之相。
準此可知。
一明過失。
二明并決。
一正明過失者。
若天竺宗三。
真丹亦有其義。
周弘政釋三玄雲。
易判八卦陰陽吉兇。
此約有明玄。
老子虛融此約無明玄。
莊子自然約有無明玄。
自外枝派源祖出此。
今且約此以明得失。
如莊子雲。
貴賤苦樂是非得失皆其自然。
若言自然是不破果。
不辨先業即是破因。
禮制仁義衛身安國。
若不行用滅族亡家。
但現世立德不言招後世報。
是為破果不破因。
若言慶流後世并前則是亦有果亦無果也。
約一計即有三行。
一謂計有行善。
二計有行惡。
三計有行無記。
如雲理分應爾富貴不可企求。
貧賤不可怨避。
生無足欣死何勞畏。
将此虛心令居貴莫憍處窮不悶。
貪恚心息安一懷抱。
以自然訓物作入理弄引。
此其得也。
得有多種。
若言常無欲觀其妙無何等欲。
忽玉璧棄公相洗耳還牛自守高志。
此乃棄欲界之欲攀上勝出之妙。
即以初禅等為妙。
何以得知。
莊公皇帝問道觀神氣。
見身内衆物以此為道。
似如通明觀中發得初禅之妙。
若言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離貪欲即得涅槃。
此無三界之欲。
此得滅止妙離之妙。
又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是染涅槃。
無此染欲得一道微妙。
妙此諸欲欲妙皆無。
汝得何等。
尚不識欲界欲初禅妙。
況後欲妙耶。
若與權論。
乃是逗機漸引覆相論欲妙。
不得彰言了義而說。
但息跨企之欲觀自然之妙。
險诐之行既除。
仁讓之風斯在。
此皆計有自然而行善也。
又計自然任運恣氣。
亦不運禦從善。
亦不動役作惡。
若傷神和不會自然。
雖無取舍而是行無記。
行業未盡受報何疑。
若計自然作惡者。
謂萬物自然恣意造惡終歸自然。
斯乃背無欲而恣欲。
違于妙而就粗。
如莊周斥仁義。
雖防小盜不意大盜揭仁義。
以謀其國。
本以自然息欲。
乃揭自然而為惡。
此義可知也。
次約天竺諸見空見最強。
今寄之以論得失。
夫空見為三。
一破因不破果破果不破因。
二因果俱破不破一切法。
三破因果及一切法。
一切法即三無為也。
第三外道與佛法何異。
大論明。
大小乘空體析為異。
外道亦體析此雲何異。
外道從邪因緣無因緣。
若析若體若畢竟空。
佛弟子知從愛因緣。
若析若體若畢竟空。
有人言。
破語非體。
今明。
中論首尾以破題品。
破豈異體邪。
故不約此分邪正大小。
但依大論析正因緣異外道。
體正因緣異小乘。
若約邪因緣起空見。
亦有三行而多作惡。
真觀空人知從愛生善尚不作。
豈況惡乎。
起空見人于果報财位非其诤處。
空是其處。
同我空法親友生愛。
贊有破空怨仇嗔惱。
人不知空慢之如土。
空心無畏不存規矩。
恣情縱欲破正見威儀淨命。
死皆當堕三惡道中。
六師雲。
若有慚愧則堕地獄。
若無慚愧不堕地獄。
背鲙經屏天雷尿井。
逆父慢母劇于行路。
乃謂無礙。
若親異疏非平等也。
自行奸惡複以化人。
普共為非失禮如畜。
豈有天下容忍此耶。
雖謂無礙不敢逆主慢後。
自惜其身則于身有礙。
是人直發此是見轉熾盛永不得禅。
若得禅已見禅法多失。
發見已禅。
多是鬼禅鬼通。
能記吉兇又知他心。
又廣尋韋陀證成此見。
令人信受破世出世善。
名啖人狗。
若一種不破不名飽足。
破一切法見心乃飽。
飽名轉熾。
内無實行但虛诤計如叫喚求食。
執空與有诤。
空有相破為啀喍。
自稱譽為嗥吠。
破他名摣。
立己名掣。
又狐疑未決為啀喍。
陵恐于他為嗥吠。
如守家狗令他畏故而吠也。
此人純自行惡化他有四。
一自為惡勸人行善。
二自揚行善勸人行惡。
三自勸俱惡。
四自勸俱善。
自惡勸善者。
言我能達理于惡無妨。
汝是淺行須先習善。
化道應先以善引之。
若自善勸惡者。
言我是化主和光須善。
汝是自行正應作惡。
自勸俱惡者。
俱行實道故。
自勸俱善者。
俱行權道故。
此四雖異。
皆以惡為本随業沉淪。
何道可從耶。
又空見行善者。
空無善惡而須行善。
不行善者。
毗紐天嗔衆生苦惱。
苦惱故成業。
業由過去現在受報。
以現持戒苦行遮現惡果。
則得漏盡。
若爾須善故持戒節身。
少欲知足粗衣啖草。
為空造行而生喜怒。
空是嗔愛诤計之處。
若得禅發見禅謝見熾。
見已得禅乃是鬼禅鬼通。
如此空見自行唯一化他有四。
例前自行化通即是随業。
随業升沈何關道也。
次執空見不作善惡騰騰平住。
雖謂平住稱愛毀憂。
以平平自高。
當知平平生煩惱處。
得禅發見如前。
亦通韋陀竊解佛教。
莊嚴無記啀喍叫喚。
無量結使從無記生。
自行唯一化他亦四。
若不發禅業牽惡道。
若發禅随禅受生。
若此業未熟先世諸業強者先牽。
當知諸見未能伏惑。
雲何惑斷耶。
亦有亦無等得失之相。
準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