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十上
關燈
小
中
大
無因例立。
今大小乘四門僻執成見。
但明自他意竟餘者可知。
若三藏明大生生小生皆從無明生不由真起。
若無明滅諸行滅。
不關真滅。
執此見者即成自性邪見也。
通教明真是不生。
不生故生生一切惑。
若滅此惑還由不生。
如此執者是他性邪見也。
界内以惑為自真為他。
故作此說也。
界外以法性為自無明為他。
别教計阿梨耶生一切惑。
緣修智慧滅此無明。
能生能滅不關法性。
此執他性生邪見也。
圓教論法性生一切法。
法性滅一切法。
此則計自性邪見。
前君弱臣強。
今君強臣弱。
餘二可知。
夫因聞多發理見少發神通韋陀。
因禅多發神通韋陀少發理見。
發理見者伏學人。
發神通伏俗人。
俗人取異不取解。
學人取解不取異。
發韋陀兼伏。
具發三者最能兼伏。
因禅發者已如上說。
因聞發者今當說。
行者雖得禅而未發見要假前人啟發其心。
心既靜利。
忽聞因中有果。
心豁開悟洞明邪慧。
百千重意逾深逾遠。
猶如石泉。
是為從聞發得迦毗羅見。
餘三亦如是。
若聞第五不可說藏及聞幻化。
即發犢子見也。
或聞三藏四門随解一句。
見心豁起深解無常。
觀心奔踴不複可制。
是為因聞發有門見。
三門亦如是。
若聞摩诃衍十二門。
各依門生解解心明利。
過向所聞。
雖發此解非大方便不入小賢中。
又非迦毗羅等邪解。
故知是發十二門見。
二明發法不同者。
迦毗羅外道直發見解。
解心雄猛邪慧超殊不可摧伏。
是得一切智法也。
若直發神通蹈履水火隐顯自任。
誰不謂聖人乎。
真谛三藏雲。
震旦國有二種福(雲雲)。
是得神通法也。
若直發韋陀。
知世文字覽諸典籍一見即解。
或竊讀三藏衍等經絓眼便識。
還将此知莊嚴己法。
若爾内外相濫殆不可識。
今時多有還俗之者。
畏憚王役入外道中。
偷佛法義竊解莊老。
遂成混雜迷惑初心。
孰正孰邪。
是為發得韋陀法也。
一種外道各得三法。
約人成七。
所謂單三複三具足者一。
餘二外道亦爾。
合有二十一種得法不同。
若約六師一師有三合成十八。
約人得多少則有四十二種得法不同也。
犢子方廣發法不同。
亦有單三複三具足者一。
若内邪得法不同。
随一一門所計道理精能分别。
此是得性念處見。
亦是慧解脫耶。
餘門亦如是。
若但若兼發得神通飛騰縱任。
此是得共念處見亦是俱解脫耶。
若通慧自在而不能說法。
或尋經論或聽他說即達名數。
又下通韋陀上通大乘悉用己見消諸法門。
以諸法門莊嚴己見。
四門各有三種。
約人亦有七意也。
若通别圓等四門各直發慧解。
各但變通。
各知内外經書者。
自謂道真他謂高着。
今但謂是邪見。
一門有七。
合成八十四種(雲雲)。
複次前總論同異。
今當一一論同異。
三外六師雖同發一切智。
或有見一切智。
或無見一切智。
如是等種種一切智所計處别。
故見智則異。
各據為是餘人則非。
法華雲。
野幹前死。
此明利使發時鈍使則沒故言前死。
又雲。
諸大惡獸競來食啖。
即是所執一見能啖諸見。
論力雲。
一切諸師皆有究竟道鹿頭第一。
當知一切智各各不同也。
乃至三藏四門一切智。
大乘四門一切智。
各執所見互相吞啖。
彼彼不同可以意得。
次神通法不同者。
神通因禅而得得禅不定。
外外道秖因根本發通。
或初二三四。
所因既殊力用亦别。
内邪亦因根本。
又因淨禅。
所因淺深通用優劣。
大論雲。
所因處用通廣。
所不因處用通劣。
但禅是事通是用。
俱屬福德莊嚴。
非所诤處雖無理诤。
校捔所因通用悉異。
次韋陀不同者。
若外外道所發所讀治家濟世之書。
部帙不同诠述各異。
發讀多則知廣。
少則知狹。
長慢自大皆由文字不同也。
若内邪不發不讀外外道文字者則知狹。
發讀則知廣。
不發不讀三藏文字者。
不知界内名相則知見狹。
發讀者則知廣。
不發不讀衍者。
不知界外名相則知狹。
發讀者則知廣。
當知韋陀之法句句不同耳。
複次結會不同。
然内外諸邪。
俱明理慧神通文字立德調心。
尊人卑己聲譽動物。
如庵羅果生熟難知。
天下好首莫測邪正。
今判之甚易。
如迦羅七種不同。
研其根本皆從邪無中起若計因中有果破一切法唯存此句。
作諸神通搖動時俗。
令人信受因中有果法。
所引韋陀異家。
名相莊嚴因中有果。
所立諸行歸宗趣向。
指極因中有果為所執法。
動身口意造無量罪如後說。
由此驗知是迦毗羅外道也。
僧佉沙婆例亦如此元起邪無終歸所執。
犢子亦如是。
小大四門準此可解。
驗之以元始察之以歸宗。
則泾渭分流菽麥殊類。
何意濫以莊老齊于佛法。
邪正既以混和。
何能拔大異小。
自行不明何得化他。
師弟俱堕也。
○第三明過失為
今大小乘四門僻執成見。
但明自他意竟餘者可知。
若三藏明大生生小生皆從無明生不由真起。
若無明滅諸行滅。
不關真滅。
執此見者即成自性邪見也。
通教明真是不生。
不生故生生一切惑。
若滅此惑還由不生。
如此執者是他性邪見也。
界内以惑為自真為他。
故作此說也。
界外以法性為自無明為他。
别教計阿梨耶生一切惑。
緣修智慧滅此無明。
能生能滅不關法性。
此執他性生邪見也。
圓教論法性生一切法。
法性滅一切法。
此則計自性邪見。
前君弱臣強。
今君強臣弱。
餘二可知。
夫因聞多發理見少發神通韋陀。
因禅多發神通韋陀少發理見。
發理見者伏學人。
發神通伏俗人。
俗人取異不取解。
學人取解不取異。
發韋陀兼伏。
具發三者最能兼伏。
因禅發者已如上說。
因聞發者今當說。
行者雖得禅而未發見要假前人啟發其心。
心既靜利。
忽聞因中有果。
心豁開悟洞明邪慧。
百千重意逾深逾遠。
猶如石泉。
是為從聞發得迦毗羅見。
餘三亦如是。
若聞第五不可說藏及聞幻化。
即發犢子見也。
或聞三藏四門随解一句。
見心豁起深解無常。
觀心奔踴不複可制。
是為因聞發有門見。
三門亦如是。
若聞摩诃衍十二門。
各依門生解解心明利。
過向所聞。
雖發此解非大方便不入小賢中。
又非迦毗羅等邪解。
故知是發十二門見。
二明發法不同者。
迦毗羅外道直發見解。
解心雄猛邪慧超殊不可摧伏。
是得一切智法也。
若直發神通蹈履水火隐顯自任。
誰不謂聖人乎。
真谛三藏雲。
震旦國有二種福(雲雲)。
是得神通法也。
若直發韋陀。
知世文字覽諸典籍一見即解。
或竊讀三藏衍等經絓眼便識。
還将此知莊嚴己法。
若爾内外相濫殆不可識。
今時多有還俗之者。
畏憚王役入外道中。
偷佛法義竊解莊老。
遂成混雜迷惑初心。
孰正孰邪。
是為發得韋陀法也。
一種外道各得三法。
約人成七。
所謂單三複三具足者一。
餘二外道亦爾。
合有二十一種得法不同。
若約六師一師有三合成十八。
約人得多少則有四十二種得法不同也。
犢子方廣發法不同。
亦有單三複三具足者一。
若内邪得法不同。
随一一門所計道理精能分别。
此是得性念處見。
亦是慧解脫耶。
餘門亦如是。
若但若兼發得神通飛騰縱任。
此是得共念處見亦是俱解脫耶。
若通慧自在而不能說法。
或尋經論或聽他說即達名數。
又下通韋陀上通大乘悉用己見消諸法門。
以諸法門莊嚴己見。
四門各有三種。
約人亦有七意也。
若通别圓等四門各直發慧解。
各但變通。
各知内外經書者。
自謂道真他謂高着。
今但謂是邪見。
一門有七。
合成八十四種(雲雲)。
複次前總論同異。
今當一一論同異。
三外六師雖同發一切智。
或有見一切智。
或無見一切智。
如是等種種一切智所計處别。
故見智則異。
各據為是餘人則非。
法華雲。
野幹前死。
此明利使發時鈍使則沒故言前死。
又雲。
諸大惡獸競來食啖。
即是所執一見能啖諸見。
論力雲。
一切諸師皆有究竟道鹿頭第一。
當知一切智各各不同也。
乃至三藏四門一切智。
大乘四門一切智。
各執所見互相吞啖。
彼彼不同可以意得。
次神通法不同者。
神通因禅而得得禅不定。
外外道秖因根本發通。
或初二三四。
所因既殊力用亦别。
内邪亦因根本。
又因淨禅。
所因淺深通用優劣。
大論雲。
所因處用通廣。
所不因處用通劣。
但禅是事通是用。
俱屬福德莊嚴。
非所诤處雖無理诤。
校捔所因通用悉異。
次韋陀不同者。
若外外道所發所讀治家濟世之書。
部帙不同诠述各異。
發讀多則知廣。
少則知狹。
長慢自大皆由文字不同也。
若内邪不發不讀外外道文字者則知狹。
發讀則知廣。
不發不讀三藏文字者。
不知界内名相則知見狹。
發讀者則知廣。
不發不讀衍者。
不知界外名相則知狹。
發讀者則知廣。
當知韋陀之法句句不同耳。
複次結會不同。
然内外諸邪。
俱明理慧神通文字立德調心。
尊人卑己聲譽動物。
如庵羅果生熟難知。
天下好首莫測邪正。
今判之甚易。
如迦羅七種不同。
研其根本皆從邪無中起若計因中有果破一切法唯存此句。
作諸神通搖動時俗。
令人信受因中有果法。
所引韋陀異家。
名相莊嚴因中有果。
所立諸行歸宗趣向。
指極因中有果為所執法。
動身口意造無量罪如後說。
由此驗知是迦毗羅外道也。
僧佉沙婆例亦如此元起邪無終歸所執。
犢子亦如是。
小大四門準此可解。
驗之以元始察之以歸宗。
則泾渭分流菽麥殊類。
何意濫以莊老齊于佛法。
邪正既以混和。
何能拔大異小。
自行不明何得化他。
師弟俱堕也。
○第三明過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