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十上

關燈
念處。

    性是直緣谛理。

    共是事理合修。

    緣是遍緣一切境法。

    亦是緣三藏教法。

    後證果時成三種解脫。

    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

    故結集法藏時選取千人。

    悉用無疑解脫遍解内外經書。

    拟降外敵。

    毗昙婆沙雲。

    煩惱障解脫禅定障解脫。

    一切法障解脫慧解脫人得初解脫。

    共解脫人得第二解脫。

    唯佛得第三解脫。

    總名無疑解脫也。

    執摩诃衍通别圓四門失意者。

    例有三十六種得法不同。

     ○第二明諸見發有二。

    一明諸見發。

    二見發不同。

    一明見發者。

    或因禅或因聞。

    衆生久劫靡所不作。

    曾習諸見隔生中忘。

    罪覆本解心不速開。

    今障若薄能發諸禅。

    或禅見俱發或禅後見發。

    或聞他說豁然見生。

    如有泉水土石所礙。

    決卻壅滞[泳-永+(虍-七+(一/八/八/目))]矣成川。

    闇障既除分别薳去。

    一日十日綿綿不已。

    番番自難番番自解。

    所執之處實而有通。

    所不執處虛而自破。

    又辯才無滞巧說己法莊嚴言辭。

    他來擊難妙能申釋。

    如是見慧從何處出。

    由禅中有觀支。

    觀支是慧數。

    逸觀諸法莫自知止。

    快馬着汗不可控制。

    若聽講人無禅潤見始欲分别多抽腸吐血。

    因是制命見終不成。

    若定力潤觀雖逸難制。

    不緻抽腸多得成見。

    從此觀支推研道理。

    謂諸法因中有果。

    此解明利洞見遠意出過餘人。

    将此難他他不得解。

    謂他妄語。

    自執己義他不能壞。

    自謂是實。

    無生真智得理妙心。

    若細推尋但是見惑世智辯聰。

    具足八十八使颠倒惑網豈關真解。

    當知是迦毗羅見發相也。

    又約觀支推尋諸法因中無果。

    此見分明解心猛利。

    雖種種難能種種通。

    引種種證成因中無果義。

    以此破他他不能當。

    餘為妄語。

    他來破己己執轉成。

    以此為實。

    建言歸趣唯向因中無果。

    當知定是僧佉見發也。

    若于觀支思惟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法。

    大論雲。

    有與無诤。

    無與有诤。

    言長爪執亦有亦無與有無者诤。

    若入此見難問無窮盡。

    豈非勒沙婆見發也。

    其六師所計不同。

    須善得諸師執意以所發見勘之。

    雖小不同但令大體相似。

    即是六師見發也。

    若于觀支計必有我。

    而不在身見四句中。

    亦不在三世無為四句中。

    而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發此見時心解明利能問能答。

    神俊快捷難與當鋒。

    破他成己決不可移。

    當知是犢子見發也。

    若于觀支謂諸法幻化。

    起空盡相。

    此解虛無不見解心及諸法異。

    同如幻化。

    唯計此是餘悉妄語。

    此是方廣見發也。

    若于觀支推諸法無常生滅不住。

    人我如龜毛兔角不可得但有實法。

    析實法塵若粗若細。

    總而觀之無常無我。

    計此為實。

    所發見解全會毗昙。

    諸舊聽人雖解名相心路不通。

    若發此見于文雖昧而神解百倍。

    其不識者謂是賢聖而實非也。

    若是賢人道心郁然與解俱生。

    能伏煩惱成方便位。

    今雖解無常增長诤競。

    道心沉沒煩惱轉熾。

    故知是有門見發也。

    若于觀支忽發空解。

    謂言無常生滅三假浮虛。

    析塵入空種種方便。

    此見明利神用駿疾。

    強于問難破他成己。

    是實餘妄。

    此是空門見發也。

    若于觀支計一切法亦有亦無。

    若入此門難問無窮盡。

    此是昆勒意。

    論乃不度習發無定。

    是為亦有亦無見發也。

    非有非無見例亦可知。

    當知四門通理則成正見。

    若失方便堕四見中。

    故名佛法内邪也。

    何但三藏四門執成邪見。

    無量劫來亦學摩诃衍通别圓等不入理。

    保之為是。

    取于四邊邪見火燒。

    今于觀支忽發先解。

    夢虛空花如幻之有。

    作此有解解心明利。

    或作幻本無實無實故空。

    空解明利。

    或作亦空亦有解。

    譬如幻化物見而不可見。

    或作非空非有解。

    非是幻有亦作幻無。

    中論觀法品雲。

    若言諸法非有非無。

    是名愚癡論。

    向道人聞說即悟名得實相。

    邪心取着生戲論者。

    即判屬愚癡論。

    是為通教四門四見也。

    若于觀支思惟通教四門之解是界内幻夢。

    此夢從眠法生。

    眠即無明。

    觀無明入法性。

    亦有四門。

    或言法性如井中七寶。

    或言如虛空。

    或言如酒酪瓶。

    或言中道。

    此四解明利。

    即是别教四門見發也。

    若于觀支忽解。

    無明轉即變為明。

    明具一切法。

    或謂無明不可得變為明。

    明何可得。

    此不可得具一切法。

    或謂法性之明亦可得亦不可得。

    非可得非不可得。

    一門即三門三門即一門。

    此解明利。

    所破無不壞所存無不立。

    無能逾勝。

    亦複自謂是無生忍。

    如此解者。

    是圓教四門見發也。

    大乘四門皆成見者。

    實語是虛語生語見故。

    涅槃是生死貪着生故。

    多服甘露傷命早夭。

    失方便門堕于邪執。

    故稱内邪見也。

    夫四見為諸見本。

    自他複為共無因本。

    故龍樹破自他竟。

    點共有二過無因則不可。

    自他既不實況無因耶。

    本破末傾其意在此。

    若立自他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