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十上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十上
第七觀諸見境者。
非一曰諸。
邪解稱見。
又解知是見義。
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決定解。
名之為見。
夫聽學人誦得名相齊文作解。
心眼不開全無理觀。
據文者生無證者死。
夫習禅人唯尚理觀觸處心融。
闇于名相一句不識。
誦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
兩家互阙論評皆失。
若見解無滞名字又谙。
以見解問他意無窮盡。
如曲射繞鳥飛走失路。
若解釋難問綽有餘工。
如射太虛箭去無礙。
當知非由學成必是見發。
此見或因禅發或因聞發。
例如無漏起時藉于信法聞思。
因聞發者。
本聽不多廣能轉悟。
見解分明聰辯問答。
因禅發者。
初因心靜後觀轉明。
翻轉自在有如妙達。
南方習禅者寡發見人微。
北方多有此事。
盲瞑不識謂得真道謂得陀羅尼。
闇于知人高安地位。
或時不信撥是狂惑。
今言非狂非聖。
夫鬼着能語鬼去則癡。
其既不爾故知非狂。
尋其故惑貪嗔尚在。
約其新惑更增煩惱。
八十八使系縛浩然。
故知非聖乃是見慧發耳。
通論見發因聞因禅而多因禅。
或禅已見發或禅見俱發。
見已得禅又少兩義則多。
例如諸禅通發無漏。
而未到發者少。
六地九地發者多。
為是義故次禅定境而論諸見也。
若人見發利智根熟能自裁正。
或尋經論勘知己過者。
此人難得。
若不能自正。
遇善知識明示是非破其見心。
此亦難得。
故雲真法及說者聽衆難得故。
既不自覺又不值師。
邪畫日增生死月甚。
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今觀諸見境為四。
一明諸見人法。
二明諸見發因緣。
三明過失。
四明止觀。
第一明諸見人法又二。
一邪人不同。
二邪人執法不同。
邪人不同又為三。
一佛法外外道。
二附佛法外道。
三學佛法成外道。
一外外道。
本源有三。
一迦毗羅外道此翻黃頭。
計因中有果。
二漚樓僧佉此翻休睺。
計因中無果。
三勒沙婆此翻苦行。
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又入大乘論雲。
迦毗羅所說有計一過。
作者與作一。
相與相者一。
分與有分一。
如是等名為計一。
優樓僧佉計異。
迦羅鸠馱計一異。
若提子計非一非異。
一切外道及摩迦羅等計異。
皆不離此四。
從三四外道派出枝流。
至佛出時有六大師。
所謂富蘭那迦葉。
迦葉姓也。
計不生不滅。
末伽梨拘賒梨子計衆生苦樂無有因緣自然而爾。
删阇夜毗羅胝子計衆生時熟得道八萬劫到。
縷丸數極。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欽婆羅粗衣也。
計罪報之苦以投岩拔發代之。
迦羅鸠馱迦旃延計亦有亦無。
尼揵陀若提子計業所作定不可改。
此出羅什疏。
名與大經同所計三同三異。
或翻誤或别有意。
今所未詳。
而大體祖承迦毗羅等。
依本為三。
或可為四謂四見也。
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犢子。
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
附。
佛法起故得此名。
犢子讀舍利弗毗昙自制别義言。
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說藏中。
雲何四句。
外道計色即是我。
離色有我。
色中有我。
我中有色。
四陰亦如是。
合二十身見。
大論雲。
破二十身見成須陀洹即此義也。
今犢子計我異于六師。
複非佛法諸論皆推不受。
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
或雲。
三世及無為法為四句也。
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
自作義雲。
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龍樹斥雲。
非佛法方廣所作。
亦是邪人法也。
三學佛法成外道。
執佛教門而生煩惱不得入理。
大論雲。
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
即堕有中。
入空即堕無中。
入昆勒堕亦有亦無中。
中論雲。
執非有非無名愚癡論。
倒執正法還成邪人法也。
若學摩诃衍四門即失般若意。
為邪火所燒還成邪人法。
故百論正破外外道。
今大乘論師炎破毗昙成實謂是計有無外道。
然成論雲。
三藏中實義空是。
此乃似無意。
又同百家之是異百家之非。
捉義出沒又似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意。
又似昆勒意。
當時論起。
人皆得道。
今時執者乃是人失何關法非。
此應從容不可雷同迦毗羅等。
若以大破小如淨名所斥。
取其不見中理與外道同。
非是奪其方便之意。
二明邪人執法不同者關中疏雲。
一師各有三種法。
一得一切智法。
二得神通法。
三得韋陀法。
一切智者。
各于所計生一種見。
解心明利将此見智通一切法。
故名一切智外道。
神通法者。
發得五通變城為鹵。
轉釋為羊。
停河在耳扪摸日月。
此名神通外道。
韋陀法者。
世間文字星醫兵貨悉能解知。
是為韋陀外道。
一師則有三種得法不同也。
犢子方廣亦如是。
若望執佛法邪約三藏四門。
一門有三。
一直發理解智性生見。
二得諸神通。
三解四阿含文字。
如是四門則有十二種得法不同也。
若得意者。
一一門中初有三種念處。
一性念處。
二共念處。
三緣
非一曰諸。
邪解稱見。
又解知是見義。
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決定解。
名之為見。
夫聽學人誦得名相齊文作解。
心眼不開全無理觀。
據文者生無證者死。
夫習禅人唯尚理觀觸處心融。
闇于名相一句不識。
誦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
兩家互阙論評皆失。
若見解無滞名字又谙。
以見解問他意無窮盡。
如曲射繞鳥飛走失路。
若解釋難問綽有餘工。
如射太虛箭去無礙。
當知非由學成必是見發。
此見或因禅發或因聞發。
例如無漏起時藉于信法聞思。
因聞發者。
本聽不多廣能轉悟。
見解分明聰辯問答。
因禅發者。
初因心靜後觀轉明。
翻轉自在有如妙達。
南方習禅者寡發見人微。
北方多有此事。
盲瞑不識謂得真道謂得陀羅尼。
闇于知人高安地位。
或時不信撥是狂惑。
今言非狂非聖。
夫鬼着能語鬼去則癡。
其既不爾故知非狂。
尋其故惑貪嗔尚在。
約其新惑更增煩惱。
八十八使系縛浩然。
故知非聖乃是見慧發耳。
通論見發因聞因禅而多因禅。
或禅已見發或禅見俱發。
見已得禅又少兩義則多。
例如諸禅通發無漏。
而未到發者少。
六地九地發者多。
為是義故次禅定境而論諸見也。
若人見發利智根熟能自裁正。
或尋經論勘知己過者。
此人難得。
若不能自正。
遇善知識明示是非破其見心。
此亦難得。
故雲真法及說者聽衆難得故。
既不自覺又不值師。
邪畫日增生死月甚。
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今觀諸見境為四。
一明諸見人法。
二明諸見發因緣。
三明過失。
四明止觀。
第一明諸見人法又二。
一邪人不同。
二邪人執法不同。
邪人不同又為三。
一佛法外外道。
二附佛法外道。
三學佛法成外道。
一外外道。
本源有三。
一迦毗羅外道此翻黃頭。
計因中有果。
二漚樓僧佉此翻休睺。
計因中無果。
三勒沙婆此翻苦行。
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又入大乘論雲。
迦毗羅所說有計一過。
作者與作一。
相與相者一。
分與有分一。
如是等名為計一。
優樓僧佉計異。
迦羅鸠馱計一異。
若提子計非一非異。
一切外道及摩迦羅等計異。
皆不離此四。
從三四外道派出枝流。
至佛出時有六大師。
所謂富蘭那迦葉。
迦葉姓也。
計不生不滅。
末伽梨拘賒梨子計衆生苦樂無有因緣自然而爾。
删阇夜毗羅胝子計衆生時熟得道八萬劫到。
縷丸數極。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欽婆羅粗衣也。
計罪報之苦以投岩拔發代之。
迦羅鸠馱迦旃延計亦有亦無。
尼揵陀若提子計業所作定不可改。
此出羅什疏。
名與大經同所計三同三異。
或翻誤或别有意。
今所未詳。
而大體祖承迦毗羅等。
依本為三。
或可為四謂四見也。
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犢子。
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
附。
佛法起故得此名。
犢子讀舍利弗毗昙自制别義言。
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說藏中。
雲何四句。
外道計色即是我。
離色有我。
色中有我。
我中有色。
四陰亦如是。
合二十身見。
大論雲。
破二十身見成須陀洹即此義也。
今犢子計我異于六師。
複非佛法諸論皆推不受。
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
或雲。
三世及無為法為四句也。
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
自作義雲。
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龍樹斥雲。
非佛法方廣所作。
亦是邪人法也。
三學佛法成外道。
執佛教門而生煩惱不得入理。
大論雲。
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
即堕有中。
入空即堕無中。
入昆勒堕亦有亦無中。
中論雲。
執非有非無名愚癡論。
倒執正法還成邪人法也。
若學摩诃衍四門即失般若意。
為邪火所燒還成邪人法。
故百論正破外外道。
今大乘論師炎破毗昙成實謂是計有無外道。
然成論雲。
三藏中實義空是。
此乃似無意。
又同百家之是異百家之非。
捉義出沒又似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意。
又似昆勒意。
當時論起。
人皆得道。
今時執者乃是人失何關法非。
此應從容不可雷同迦毗羅等。
若以大破小如淨名所斥。
取其不見中理與外道同。
非是奪其方便之意。
二明邪人執法不同者關中疏雲。
一師各有三種法。
一得一切智法。
二得神通法。
三得韋陀法。
一切智者。
各于所計生一種見。
解心明利将此見智通一切法。
故名一切智外道。
神通法者。
發得五通變城為鹵。
轉釋為羊。
停河在耳扪摸日月。
此名神通外道。
韋陀法者。
世間文字星醫兵貨悉能解知。
是為韋陀外道。
一師則有三種得法不同也。
犢子方廣亦如是。
若望執佛法邪約三藏四門。
一門有三。
一直發理解智性生見。
二得諸神通。
三解四阿含文字。
如是四門則有十二種得法不同也。
若得意者。
一一門中初有三種念處。
一性念處。
二共念處。
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