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九下
勝知見者。
此心勝色不為色所縛。
心能轉色。
故言勝知也。
勝見者。
淨不淨等皆于己心自在。
觀解成就。
故言勝見也。
此兩二禅攝。
若勝處成時身尚不惜。
況财物他身耶。
上古賢人推位讓國還牛洗耳。
皆是昔生經修此觀。
自然成性無複愛染。
不得此意貪之至死。
何能忽榮棄位耶。
後四勝處在四禅中成就。
三禅樂多不能轉變。
就聲聞法謂言如此。
于菩薩法禅禅轉變。
何得無耶。
大論雲青黃赤白。
此從實法。
璎珞雲地水火風此從假名。
互得相攝。
此四勝處内外色盡但有八色。
唯有多少轉變。
無有好醜轉變也。
十一切處在四禅中。
初禅覺觀多。
二禅喜動。
三禅樂動。
不得廣普遍一切處。
唯不動念慧則能廣普。
以青遍十方十方皆青。
餘色亦爾。
故名一切處。
若一切入者以青遍一切時黃來入青。
亦遍一切處。
青黃本相不失相入。
又不相濫。
餘色相入亦如是。
是名一切入。
此乃内心放色遍一切處。
那得以外樹葉為緣遍一切處耶。
内心無法安能轉變外樹葉耶。
先能變心方能變葉耳。
大論取優缽羅華者。
恐人不解借外喻内。
不可執喻為正義。
若通明觀内無骨人不放八色。
修勝處時當借外緣。
或可應爾。
不壞法人内自放不須外也。
複次菩薩修勝處具衆行者。
若不達依正可起貪悭。
此觀若明。
身尚欲舍。
況惜己物而貪他财。
是則名檀。
得如此觀不為财色而破于戒。
害彼财主引物自歸。
欺詐百端而求全濟。
決無此理。
是則名屍。
得此觀時若他觸惱及以侵奪。
終不生嗔诤于糞穢。
是則名忍。
是觀成時不倚不淨屍身。
不淨國土間退定心。
是名精進。
此觀能具觀練熏修。
神通變化。
願智頂等。
是則名禅得此觀時一切法能所皆不可得。
不生不滅畢竟清淨。
是則名慧。
一切道定法門。
皆于勝處轉變成就心定自在回轉去住。
作諸法門随心即成。
如快馬破陣亦自制住。
是時明淨無複魔事。
心使于魔魔不能破心也。
行四三昧人若發得此法。
多轉入五品弟子位。
何故爾。
助道力大能疾近清涼池。
齊此是發觀禅。
亦是發摩诃衍禅相。
若練熏修凡夫尚不得學無發可論。
若别出經論故不俟言也。
○七明慈心發者慈倚根本前後(雲雲)。
忽緣一切衆生取其樂相。
無怨無惱悅心适意。
或見得人中樂或見得天上樂。
善修得解定心分明。
無一衆生不得樂者。
初蹑蹑細靜後轉深定但所緣有三。
若緣親人得樂名廣。
中人名大。
怨人名無量。
又緣一方衆生得樂名廣。
四維名大。
十方名無量。
此定有隐沒不隐沒。
若心緣衆生。
決定作得樂想心甚分明。
而所緣處不見衆生得受于樂。
是内不隐沒而外隐沒。
複有内心明淨外見得樂。
是為内外俱不隐沒。
若先得此定後發五支功德者。
初覺衆生悉皆得樂。
心與定合自心亦樂。
善修得解。
名覺支。
分别得樂。
或人中天上無量差品皆悉明了。
名觀支怨親平等無複畏怨憂親之苦。
名喜支。
喜支動息心神愉怿亦如所緣得樂之相。
名樂支。
定法轉深持心不動。
名一心支。
此名同根本而法味永異。
如糖蜜和水冷同味别。
若發單根本報止梵衆梵輔。
若得慈定則報為梵王。
其果既勝因亦大矣。
若先得根本後加慈定。
根本益深也。
又于慈定中發二禅内淨四支成就。
又發三禅樂具五支成就。
又發四禅一一與諸禅相應。
支林具足而法味倍增。
如前喻。
但慈心本緣他得樂。
内受樂定外見他樂。
此相齊三禅。
四禅但見他得樂内無樂受。
以舍苦樂故。
是為小乘。
如此分别。
佛或時破執為緣言。
慈心福至遍淨。
悲心福至空處。
喜心福至識處舍心福至不用處。
但菩薩恒與慈悲俱。
何地而無慈悲。
慈悲熏一切善豈止齊三禅耶此一往語耳。
若先發根本後發慈定亦如是。
然皆闇證隐沒。
或内不隐沒而外隐沒(雲雲)。
若依特勝通明發慈定者。
所依之定自是一邊。
能依之慈附起不濫。
此定既有觀慧慈定亦不隐沒。
五支法味倍勝根本。
或因慈定而發特勝通明。
此之慈定亦不隐沒禅味亦深。
或因慈定發小大不淨。
不淨取衆生破壞相。
則無衆生可緣誰得此樂。
雖無衆生有漏中樂而有涅槃樂。
是發法緣慈也。
問。
慈緣衆生淨相無嗔惱。
取其好相。
不淨觀破壞衆生。
取其惡相雲何相發。
答。
此亦無妨。
如雖見不淨。
不妨又見淨人端正衣裳雖生慈定不妨不淨。
慈定亦能莊嚴背舍等。
使功德倍深勝單發不淨。
或互相發(雲雲)。
餘三無量心發更互。
準慈定可知若四無量附根本發即成有漏。
附特勝通明發。
即成亦有漏亦無漏。
附不淨發即成無漏。
因緣不同。
慈定等深淺。
百千萬種不可稱說。
譬如欲界四大色造種種地。
青黃赤白高下不同造種種樹木草果。
甘苦辛酸藥毒香臭。
造種種人。
端醜聰鈍貧富善惡。
造種種禽獸。
毛角飛走。
無邊種類差品不混。
各随性分任力所能。
如薄福人但資稗粟。
不信有甘蔗蒲桃。
色界淨法亦複如是轉變支林種種滋味。
更相添糅而不混和。
乃至四無量心彌複曠大。
何以故。
衆生無量故想其得樂亦複無量。
諸法無量附諸法發支味亦無量。
不可稱計衆生薄福不信禅定。
設信一法不信無量功德。
如山左不識珍羞井蛙之非海若。
甚可憐愍。
其能信者知聖境難思。
不生诽謗(雲雲) ○八明因緣發者。
行人有大功勳。
諸佛賜以禅定三昧。
或過去宿習而因緣定發前後(雲雲)。
于坐中。
忽然思惟心所緣處。
或緣善心或緣惡心。
能緣所緣即是有支。
有能含果此有由取。
以心取善惡而得有有。
若不取者亦無此有。
故知有從取生。
複知取從愛起。
愛故可取。
如愛色死取不愛則不取。
愛因受生。
由領受善惡所以愛生若無領受愛則不生。
又觀受由于觸。
六塵來觸六根故得有受。
無觸則無受。
經雲。
六觸因緣生諸受。
故受由于觸。
又知觸由諸入門。
若無六識統六根則不能涉入諸塵而生于觸。
觸由于入入由名色若但有色色不能觸如死人。
若但有名名亦無觸如盲聾人。
色心合故則有于觸。
色即色陰。
心即四陰。
了别此色名識陰。
領納此色名受陰。
行起貪嗔名想行兩陰。
五陰具足故有覺觸。
當知觸由名色。
名色由初托胎識。
初托胎名歌羅邏。
此時即具三事。
一命二燸三識。
是中有報風依風名為命。
精血不臭不爛名為燸。
是中心意名為識。
由識托胎故有凝酥薄酪。
六疱開張名色和合。
當知名色豈不由識。
識由業行。
過去持五戒善業。
業使人中受名色。
過去破五戒惡業。
業使三塗受。
故知識由于業業即
此心勝色不為色所縛。
心能轉色。
故言勝知也。
勝見者。
淨不淨等皆于己心自在。
觀解成就。
故言勝見也。
此兩二禅攝。
若勝處成時身尚不惜。
況财物他身耶。
上古賢人推位讓國還牛洗耳。
皆是昔生經修此觀。
自然成性無複愛染。
不得此意貪之至死。
何能忽榮棄位耶。
後四勝處在四禅中成就。
三禅樂多不能轉變。
就聲聞法謂言如此。
于菩薩法禅禅轉變。
何得無耶。
大論雲青黃赤白。
此從實法。
璎珞雲地水火風此從假名。
互得相攝。
此四勝處内外色盡但有八色。
唯有多少轉變。
無有好醜轉變也。
十一切處在四禅中。
初禅覺觀多。
二禅喜動。
三禅樂動。
不得廣普遍一切處。
唯不動念慧則能廣普。
以青遍十方十方皆青。
餘色亦爾。
故名一切處。
若一切入者以青遍一切時黃來入青。
亦遍一切處。
青黃本相不失相入。
又不相濫。
餘色相入亦如是。
是名一切入。
此乃内心放色遍一切處。
那得以外樹葉為緣遍一切處耶。
内心無法安能轉變外樹葉耶。
先能變心方能變葉耳。
大論取優缽羅華者。
恐人不解借外喻内。
不可執喻為正義。
若通明觀内無骨人不放八色。
修勝處時當借外緣。
或可應爾。
不壞法人内自放不須外也。
複次菩薩修勝處具衆行者。
若不達依正可起貪悭。
此觀若明。
身尚欲舍。
況惜己物而貪他财。
是則名檀。
得如此觀不為财色而破于戒。
害彼财主引物自歸。
欺詐百端而求全濟。
決無此理。
是則名屍。
得此觀時若他觸惱及以侵奪。
終不生嗔诤于糞穢。
是則名忍。
是觀成時不倚不淨屍身。
不淨國土間退定心。
是名精進。
此觀能具觀練熏修。
神通變化。
願智頂等。
是則名禅得此觀時一切法能所皆不可得。
不生不滅畢竟清淨。
是則名慧。
一切道定法門。
皆于勝處轉變成就心定自在回轉去住。
作諸法門随心即成。
如快馬破陣亦自制住。
是時明淨無複魔事。
心使于魔魔不能破心也。
行四三昧人若發得此法。
多轉入五品弟子位。
何故爾。
助道力大能疾近清涼池。
齊此是發觀禅。
亦是發摩诃衍禅相。
若練熏修凡夫尚不得學無發可論。
若别出經論故不俟言也。
○七明慈心發者慈倚根本前後(雲雲)。
忽緣一切衆生取其樂相。
無怨無惱悅心适意。
或見得人中樂或見得天上樂。
善修得解定心分明。
無一衆生不得樂者。
初蹑蹑細靜後轉深定但所緣有三。
若緣親人得樂名廣。
中人名大。
怨人名無量。
又緣一方衆生得樂名廣。
四維名大。
十方名無量。
此定有隐沒不隐沒。
若心緣衆生。
決定作得樂想心甚分明。
而所緣處不見衆生得受于樂。
是内不隐沒而外隐沒。
複有内心明淨外見得樂。
是為内外俱不隐沒。
若先得此定後發五支功德者。
初覺衆生悉皆得樂。
心與定合自心亦樂。
善修得解。
名覺支。
分别得樂。
或人中天上無量差品皆悉明了。
名觀支怨親平等無複畏怨憂親之苦。
名喜支。
喜支動息心神愉怿亦如所緣得樂之相。
名樂支。
定法轉深持心不動。
名一心支。
此名同根本而法味永異。
如糖蜜和水冷同味别。
若發單根本報止梵衆梵輔。
若得慈定則報為梵王。
其果既勝因亦大矣。
若先得根本後加慈定。
根本益深也。
又于慈定中發二禅内淨四支成就。
又發三禅樂具五支成就。
又發四禅一一與諸禅相應。
支林具足而法味倍增。
如前喻。
但慈心本緣他得樂。
内受樂定外見他樂。
此相齊三禅。
四禅但見他得樂内無樂受。
以舍苦樂故。
是為小乘。
如此分别。
佛或時破執為緣言。
慈心福至遍淨。
悲心福至空處。
喜心福至識處舍心福至不用處。
但菩薩恒與慈悲俱。
何地而無慈悲。
慈悲熏一切善豈止齊三禅耶此一往語耳。
若先發根本後發慈定亦如是。
然皆闇證隐沒。
或内不隐沒而外隐沒(雲雲)。
若依特勝通明發慈定者。
所依之定自是一邊。
能依之慈附起不濫。
此定既有觀慧慈定亦不隐沒。
五支法味倍勝根本。
或因慈定而發特勝通明。
此之慈定亦不隐沒禅味亦深。
或因慈定發小大不淨。
不淨取衆生破壞相。
則無衆生可緣誰得此樂。
雖無衆生有漏中樂而有涅槃樂。
是發法緣慈也。
問。
慈緣衆生淨相無嗔惱。
取其好相。
不淨觀破壞衆生。
取其惡相雲何相發。
答。
此亦無妨。
如雖見不淨。
不妨又見淨人端正衣裳雖生慈定不妨不淨。
慈定亦能莊嚴背舍等。
使功德倍深勝單發不淨。
或互相發(雲雲)。
餘三無量心發更互。
準慈定可知若四無量附根本發即成有漏。
附特勝通明發。
即成亦有漏亦無漏。
附不淨發即成無漏。
因緣不同。
慈定等深淺。
百千萬種不可稱說。
譬如欲界四大色造種種地。
青黃赤白高下不同造種種樹木草果。
甘苦辛酸藥毒香臭。
造種種人。
端醜聰鈍貧富善惡。
造種種禽獸。
毛角飛走。
無邊種類差品不混。
各随性分任力所能。
如薄福人但資稗粟。
不信有甘蔗蒲桃。
色界淨法亦複如是轉變支林種種滋味。
更相添糅而不混和。
乃至四無量心彌複曠大。
何以故。
衆生無量故想其得樂亦複無量。
諸法無量附諸法發支味亦無量。
不可稱計衆生薄福不信禅定。
設信一法不信無量功德。
如山左不識珍羞井蛙之非海若。
甚可憐愍。
其能信者知聖境難思。
不生诽謗(雲雲) ○八明因緣發者。
行人有大功勳。
諸佛賜以禅定三昧。
或過去宿習而因緣定發前後(雲雲)。
于坐中。
忽然思惟心所緣處。
或緣善心或緣惡心。
能緣所緣即是有支。
有能含果此有由取。
以心取善惡而得有有。
若不取者亦無此有。
故知有從取生。
複知取從愛起。
愛故可取。
如愛色死取不愛則不取。
愛因受生。
由領受善惡所以愛生若無領受愛則不生。
又觀受由于觸。
六塵來觸六根故得有受。
無觸則無受。
經雲。
六觸因緣生諸受。
故受由于觸。
又知觸由諸入門。
若無六識統六根則不能涉入諸塵而生于觸。
觸由于入入由名色若但有色色不能觸如死人。
若但有名名亦無觸如盲聾人。
色心合故則有于觸。
色即色陰。
心即四陰。
了别此色名識陰。
領納此色名受陰。
行起貪嗔名想行兩陰。
五陰具足故有覺觸。
當知觸由名色。
名色由初托胎識。
初托胎名歌羅邏。
此時即具三事。
一命二燸三識。
是中有報風依風名為命。
精血不臭不爛名為燸。
是中心意名為識。
由識托胎故有凝酥薄酪。
六疱開張名色和合。
當知名色豈不由識。
識由業行。
過去持五戒善業。
業使人中受名色。
過去破五戒惡業。
業使三塗受。
故知識由于業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