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九下

關燈
行也。

    行由無明癡愛。

    造作衆行使識流轉。

    從過去來今從今愛取緣有。

    有能含果招未來生死。

    三世因緣空無有主。

    如是思惟觀智起時。

    人我邪計即破。

    定心怗怗從粗入細。

    欲界未到。

    乃至根本五支功德次第而起。

    覺因緣空無有主。

    名覺支。

    三世流轉更相因賴。

    明識無差。

    名觀支。

    得因緣智深識三世豈不欣幸。

    名喜支。

    定法持心恬愉美妙。

    名樂支。

    定心湛然無緣無念。

    名一心支。

    此因緣三昧是慧性。

    此慧明故即發根本。

    或根本與因緣相和。

    法味淳濃不同單發五支。

    此三昧亦有隐沒不隐沒。

    若内心但解因緣法不生我倒者。

    但與根本相應。

    闇有此解名為隐沒。

    若三昧發時其心明淨。

    見歌羅邏五疱開張生處住處。

    亦見行業善惡所為好醜。

    亦見未來生死之事三世分明。

    是名不隐沒相。

    此二皆有空明十法成就。

    是名根本由因緣發。

    乃至特勝通明背舍等隐沒不隐沒。

    由因緣發亦複如是。

    若因根本發因緣者。

    忽于定中思惟根本諸定。

    皆是因緣所成。

    所成能成即是有。

    此粗細住含炎魔兜率天有。

    有生必有死。

    欲界定亦是因緣有。

    有則含果應受化樂天生。

    生則有死。

    未到定亦是因緣有。

    有則含果應受魔天有。

    初禅相應即含彼有。

    乃至非想非非想亦如是。

    如是等有皆由于取取初禅相如前二十五方便中。

    種種希望取其相貌。

    故知有由于取取又由于愛。

    以聞人說初禅功德而生愛味。

    又知此愛由受。

    以聞彼功德而領受之。

    而起愛也。

    又知此受由入入即是根。

    無根入無所受。

    受又由觸塵觸故有入觸由名色。

    五陰合故有觸。

    名色由初識三事。

    三事由業而來受身。

    業由無明緻有生識乃至老死。

    上至非想下至粗住。

    皆識十二因緣一一明了。

    乃至特勝通明等因根本發。

    例可知(雲雲)。

    此觀既破我倒與界方便破我意同。

    但依禅經受因緣三昧名耳。

    三世推尋雖是慧性猶名停心。

    心得停住如密室無風。

    可作念處觀也。

    念處觀成方名聞慧。

    聞慧乃是理觀。

    如富那領解雲。

    我已解已知汝雲何知。

    若知無明不起取有。

    即聞慧意。

    此因緣觀在念處前未有是力。

    故屬事觀也。

    此因緣門随機不同。

    璎珞明十種大集明果報一念。

    諸師多傳三世。

    龍樹作中論初明因緣品。

    論師謂攝法不盡不以因緣為宗。

    但是世谛。

    破因緣盡是真谛。

    故以二谛為宗。

    今言何品非世谛而皆破盡。

    此乃通途非别意也。

    論初通觀因緣。

    次染染品等别破愛取支。

    六情品别破苦支。

    乃至後兩品别出聲聞觀因緣。

    通别等意皆觀因緣。

    豈不以因緣為宗。

    北師取後品中救義。

    六因四緣為宗。

    此乃是生滅因緣。

    後兩品意非論正宗。

    佛去世後人根轉鈍。

    取着因緣決定相不解佛意。

    故作此論明十二因緣觀門也。

    今既發因緣法故約之明止觀。

    例為十意(雲雲)。

    思議境者。

    過去無明心中作于黑業諸不善行。

    成三途界。

    作諸白業及不動業。

    成三善界。

    若轉無明為生滅明。

    名下智觀得聲聞菩提。

    轉有漏行為出世助道行。

    七種學人殘業未盡猶生善界。

    若無學用無漏業及着真谛愛。

    與根本無明合。

    生方便土受彼名色。

    于彼愛嗔而起取有。

    是聲聞界。

    若翻無明為不生不滅之明。

    是則中智得緣覺菩提。

    請觀音雲。

    觀十二因緣如夢幻芭蕉成緣覺道。

    意在于此。

    轉有漏行為無漏助道。

    結業盡不盡同前。

    是為緣覺界。

    若轉無明為般若轉不善行為五度。

    以未發真猶具界内十二因緣。

    是六度界。

    若轉無明為空慧轉行為六度。

    六七地前斷惑未盡皆同前。

    斷盡生彼福慧小勝耳。

    是名中智觀得通教菩提。

    若轉無明為次第明轉行為曆别行。

    十信住斷未盡。

    十行向斷盡。

    皆同前。

    是名上智觀故得别教菩提。

    若轉無明為佛智明。

    從初發心知十二緣是三佛性。

    若通觀十二緣真如實理。

    是正因佛性。

    觀十二因緣智慧。

    是了因佛性。

    觀十二緣心具足諸行。

    是緣因佛性。

    若别觀者。

    無明愛取即了因佛性。

    行有即緣因佛性。

    識等七支即正因佛性。

    何以故。

    苦道是生死變生死身即法身煩惱是闇法轉無明為明。

    業行是縛法變縛成解脫。

    即三道是三德。

    性得因時不縱不橫。

    名三佛性。

    修得果時不縱不橫。

    如世伊字。

    名三德涅槃。

    淨名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

    即是佛即是菩提。

    乃此意也。

    是名上上智觀得佛菩提。

    若五品未斷同學人。

    鐵輪長别苦海同無學。

    雖複變易五根生福迥異。

    釋論雲。

    二乘受法性身諸根闇鈍。

    以其于佛道纡回故。

    若别圓能破無明直開苦道如實之法。

    從實法得實報。

    直于行有具足諸行。

    感得依正無有挂礙。

    根利福深不同中下。

    若三賢十聖住于果報。

    悉成就彼十二因緣。

    等覺餘有一生因緣在。

    若最後窮無明源愛取畢竟盡。

    故名究竟般若。

    識等七果盡故名究竟法身。

    行有盡名究竟解脫。

    雖言斷盡無所可斷不思識斷。

    不斷無明愛取而入圓淨涅槃。

    不斷名色七支而入性淨涅槃。

    不斷行有善惡而入方便淨涅槃。

    淨名雲。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

    如此而推。

    十二因緣即是一切無量佛法。

    是名不可思識境也。

    複次十二緣對法華中十如者。

    如是性對無明。

    淨名雲。

    若知無明性即是明性。

    如是相對行。

    體對識等七支。

    力對愛取。

    作對有因。

    又是無明愛取之習因。

    緣對行有。

    果對無明生智慧習果。

    報對行有五種涅槃。

    本對三道三種佛性。

    末對三德涅槃複次對十境者。

    十法界陰入病患兩境對識等七支。

    煩惱見慢等境對無明愛取業魔禅二乘菩薩等對行有等支。

    複次十二因緣十如十境。

    在異心中是生滅思議。

    在一念心中是不生不滅不可思議。

    華嚴雲。

    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

    大集雲。

    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此猶存略。

    若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十界十如十二因緣。

    乃可稱為摩诃衍不可思議十二因緣耳。

    問。

    十二門論雲。

    緣法實無生。

    若謂為生者為在一心中。

    為在衆心中。

    亦可得言在一念耶。

    答。

    華嚴雲。

    一中無量無量中一。

    大品雲。

    一切法趣無明是趣不過。

    乃至一切法趣老死。

    今說一心具十二因緣。

    當有何咎。

    複次言一念。

    不同世人取着一異定相一念。

    乃是非一非異而論一耳。

    譬如泯法覆心一念之中夢無量世事。

    如法華(雲雲)。

    真正發菩提心者。

    若依生滅無生滅假名等十二因緣。

    而起慈悲誓願者。

    此非真正。

    故華嚴雲菩提心魔即此意也。

    若依不思議十二因緣起慈悲。

    覆度一切。

    是名真正。

    拔苦有二。

    一拔十法界無明愛取行有五種因苦。

    二拔十法界識名色七種果苦。

    慈與樂亦爾。

    謂與十法界觀無明愛取成慧行正道。

    轉行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