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十下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十下
次明内邪得失者。
三藏四門本為入理而執成戲論。
發見獲禅兼通經籍。
若以此門自執秖應生善。
既與見相應還起三行。
其行善者專為諸有而造果報。
取著有門而生愛恚。
勝者堕慢坑負者堕憂獄。
生煩惱處。
有門還閉不得解脫。
行惡行者執有為是。
餘者皆非。
為此有門無惡不作。
邪鬼入心唯長衆非。
九十六道三順佛法。
故有阿毗昙道修多羅道。
但五百羅漢于此有門得出。
豈應是邪。
今人僻取鬼則入心。
故稱阿毗昙鬼。
或從見入或從禅入。
自行有一化人亦四。
一門既爾三門亦然。
若通别圓等各有四門生見。
一見亦具三行。
行善者可知。
行惡者。
執大乘中貪欲即是道。
三毒中具一切佛法。
如此實語本滅煩惱。
而僻取着還生結業。
稱毀憂愛欺慢啀喍競于名利。
自行則一化他有四。
既非無漏無明潤業。
業力牽生何所不至。
不能細說準前可知。
如是等見違于聖道。
又能生長種種罪過。
其不識者執謂是道。
設知是見随見而行以自埋沒。
豈能于見動不動而修道品。
略言見發生諸過失也。
二明并決真僞者。
一就所起法并決。
二就所依法并決。
今通從外外道四句。
乃至圓四門外道見通韋陀乃至圓門三念處三解脫。
名數是同。
所起見罪系縛無異。
譬如金鐵二鎖。
又從外道四句。
乃至圓門四見。
名雖清美。
所起煩惱體是污穢。
譬如玉鼠二璞。
又從外道四句。
乃至圓門四見雖同研煉有成不成。
譬如牛驢二乳。
又從外道四見。
乃至圓門四見有害不害。
譬如迦羅鎮頭二果。
所計神我乃是縛法非自在我。
各執己是餘為妄語。
互相是非何關如實。
自謂真道翻開有路。
望得涅槃方沉生死。
自言谛當終成邪僻。
愛處生愛。
嗔處生嗔。
雖起慈悲愛見悲耳。
雖安塗割乃生滅強忍。
雖一切智世情推度。
雖得神通根本變化有漏變化。
所讀韋陀世智所說。
非陀羅尼力非法界流。
雖斷鈍使如步屈蟲。
世醫所治差已更發。
八十八使集海浩然。
三界生死苦輪無際。
沉着有漏永無出期。
皆是諸見幻僞。
豈可為真實之道也。
二約所依法異者。
一切諸見各依其法。
三外外道是有漏人。
發有漏法以有漏心着于着法。
着法着心體是诤競。
非但因時捉頭拔發。
發諸見已謂是涅槃。
執成見猛毒增鬥盛。
所依之法非真所發之見亦是僞也。
此雖邪法若密得意以邪相入正相。
如華飛葉動藉少因緣尚證支佛。
何況世間舊法。
然支佛雖正華葉終非正教。
外外道密悟。
而其法門但通諸見。
非正法也。
皆由着心着于着法因果俱鬥。
斷奠是邪法生邪見也。
若三藏四門是出世聖人得出世法。
體是清淨滅煩惱處。
非唯佛經是正法。
五百所申亦能得道。
妙勝定雲。
佛去世後一百年。
十萬人出家九萬人得道。
二百年時十萬人出家。
一萬人得道。
當知以無著心不着無著法。
發心真正覺悟無常。
念念生滅朝不保夕。
志求出要不封門生染而起戲論。
譬如有人欲速見王。
受賜拜職從四門入。
何暇盤停诤計好醜。
知門是通途不須诤計。
如藥為治病不應分别。
速出火宅盡諸苦際。
真明發時證究竟道畢竟無诤。
無诤則無業無業則無生死。
但有道滅心地坦然。
因果俱無鬥诤俱滅。
唯有正見無邪見也。
複次四門雖是正法。
若以着心着此四門。
則生邪見。
見四門異。
于修因時多起鬥诤。
譬如有人久住城門。
分别瓦木評薄精粗。
謂南是北非東巧西拙。
自作稽留不肯前進非門過也。
著者亦爾。
分别名相廣知煩惱多誦道品。
要名聚衆媒炫求達。
打自大鼓豎我慢幢。
誇耀于他互生鬥诤。
捉頭拔發。
八十八使嗔愛浩然。
皆由着心于正法門而生邪見。
所起煩惱與外外道更無有異。
論所計法天懸地殊。
方等雲。
種種問橋智者所呵。
人亦如是。
為學道故修此四門。
三十餘年分别一門尚未明了。
功夫才着年已老矣。
無三種味空生空死唐棄一期。
如彼問橋有何利益。
此由着心着無著法而起邪見也。
次通教四門體是正法。
近通化城前曲此直。
巧拙雖殊通處無别。
如天門直華餘門曲陋。
不住二門俱得通進。
若數瓦木二俱遲壅。
若不稽滞法門若因若果俱無诤着。
是名無著心。
不着無著法不生邪見也。
複次若以着心着此直門亦生邪見。
或為名為衆為勝為利分别門相。
嗔愛慢結因此得生。
譬如以毒内良藥中。
安得不死。
以見着毒入正法中。
增長苦集非如來咎。
利根外道以邪相入正相。
令着無著成佛弟子。
鈍根内道以正相入邪。
令無著有着成邪弟子。
豈不悲哉。
别圓四門巧拙利鈍俱通究竟涅槃。
因不住着果無鬥诤。
若封門起見則生煩惱與漚樓佉等。
以此而觀如明眼人臨于泾渭。
豈容迷名而不識清濁也。
略明見發則有五番。
一番有四。
則有二十門。
一門有七。
合一百四十見法不同。
廣論無量。
皆藉因緣而得開發。
良以通修止故諸禅得發。
通修觀故諸見得發。
通修之緣乃由止觀。
而根本别因必由前世。
或在外外道中學。
或為佛弟子大小乘
三藏四門本為入理而執成戲論。
發見獲禅兼通經籍。
若以此門自執秖應生善。
既與見相應還起三行。
其行善者專為諸有而造果報。
取著有門而生愛恚。
勝者堕慢坑負者堕憂獄。
生煩惱處。
有門還閉不得解脫。
行惡行者執有為是。
餘者皆非。
為此有門無惡不作。
邪鬼入心唯長衆非。
九十六道三順佛法。
故有阿毗昙道修多羅道。
但五百羅漢于此有門得出。
豈應是邪。
今人僻取鬼則入心。
故稱阿毗昙鬼。
或從見入或從禅入。
自行有一化人亦四。
一門既爾三門亦然。
若通别圓等各有四門生見。
一見亦具三行。
行善者可知。
行惡者。
執大乘中貪欲即是道。
三毒中具一切佛法。
如此實語本滅煩惱。
而僻取着還生結業。
稱毀憂愛欺慢啀喍競于名利。
自行則一化他有四。
既非無漏無明潤業。
業力牽生何所不至。
不能細說準前可知。
如是等見違于聖道。
又能生長種種罪過。
其不識者執謂是道。
設知是見随見而行以自埋沒。
豈能于見動不動而修道品。
略言見發生諸過失也。
二明并決真僞者。
一就所起法并決。
二就所依法并決。
今通從外外道四句。
乃至圓四門外道見通韋陀乃至圓門三念處三解脫。
名數是同。
所起見罪系縛無異。
譬如金鐵二鎖。
又從外道四句。
乃至圓門四見。
名雖清美。
所起煩惱體是污穢。
譬如玉鼠二璞。
又從外道四句。
乃至圓門四見雖同研煉有成不成。
譬如牛驢二乳。
又從外道四見。
乃至圓門四見有害不害。
譬如迦羅鎮頭二果。
所計神我乃是縛法非自在我。
各執己是餘為妄語。
互相是非何關如實。
自謂真道翻開有路。
望得涅槃方沉生死。
自言谛當終成邪僻。
愛處生愛。
嗔處生嗔。
雖起慈悲愛見悲耳。
雖安塗割乃生滅強忍。
雖一切智世情推度。
雖得神通根本變化有漏變化。
所讀韋陀世智所說。
非陀羅尼力非法界流。
雖斷鈍使如步屈蟲。
世醫所治差已更發。
八十八使集海浩然。
三界生死苦輪無際。
沉着有漏永無出期。
皆是諸見幻僞。
豈可為真實之道也。
二約所依法異者。
一切諸見各依其法。
三外外道是有漏人。
發有漏法以有漏心着于着法。
着法着心體是诤競。
非但因時捉頭拔發。
發諸見已謂是涅槃。
執成見猛毒增鬥盛。
所依之法非真所發之見亦是僞也。
此雖邪法若密得意以邪相入正相。
如華飛葉動藉少因緣尚證支佛。
何況世間舊法。
然支佛雖正華葉終非正教。
外外道密悟。
而其法門但通諸見。
非正法也。
皆由着心着于着法因果俱鬥。
斷奠是邪法生邪見也。
若三藏四門是出世聖人得出世法。
體是清淨滅煩惱處。
非唯佛經是正法。
五百所申亦能得道。
妙勝定雲。
佛去世後一百年。
十萬人出家九萬人得道。
二百年時十萬人出家。
一萬人得道。
當知以無著心不着無著法。
發心真正覺悟無常。
念念生滅朝不保夕。
志求出要不封門生染而起戲論。
譬如有人欲速見王。
受賜拜職從四門入。
何暇盤停诤計好醜。
知門是通途不須诤計。
如藥為治病不應分别。
速出火宅盡諸苦際。
真明發時證究竟道畢竟無诤。
無诤則無業無業則無生死。
但有道滅心地坦然。
因果俱無鬥诤俱滅。
唯有正見無邪見也。
複次四門雖是正法。
若以着心着此四門。
則生邪見。
見四門異。
于修因時多起鬥诤。
譬如有人久住城門。
分别瓦木評薄精粗。
謂南是北非東巧西拙。
自作稽留不肯前進非門過也。
著者亦爾。
分别名相廣知煩惱多誦道品。
要名聚衆媒炫求達。
打自大鼓豎我慢幢。
誇耀于他互生鬥诤。
捉頭拔發。
八十八使嗔愛浩然。
皆由着心于正法門而生邪見。
所起煩惱與外外道更無有異。
論所計法天懸地殊。
方等雲。
種種問橋智者所呵。
人亦如是。
為學道故修此四門。
三十餘年分别一門尚未明了。
功夫才着年已老矣。
無三種味空生空死唐棄一期。
如彼問橋有何利益。
此由着心着無著法而起邪見也。
次通教四門體是正法。
近通化城前曲此直。
巧拙雖殊通處無别。
如天門直華餘門曲陋。
不住二門俱得通進。
若數瓦木二俱遲壅。
若不稽滞法門若因若果俱無诤着。
是名無著心。
不着無著法不生邪見也。
複次若以着心着此直門亦生邪見。
或為名為衆為勝為利分别門相。
嗔愛慢結因此得生。
譬如以毒内良藥中。
安得不死。
以見着毒入正法中。
增長苦集非如來咎。
利根外道以邪相入正相。
令着無著成佛弟子。
鈍根内道以正相入邪。
令無著有着成邪弟子。
豈不悲哉。
别圓四門巧拙利鈍俱通究竟涅槃。
因不住着果無鬥诤。
若封門起見則生煩惱與漚樓佉等。
以此而觀如明眼人臨于泾渭。
豈容迷名而不識清濁也。
略明見發則有五番。
一番有四。
則有二十門。
一門有七。
合一百四十見法不同。
廣論無量。
皆藉因緣而得開發。
良以通修止故諸禅得發。
通修觀故諸見得發。
通修之緣乃由止觀。
而根本别因必由前世。
或在外外道中學。
或為佛弟子大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