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無緣無念湛然即一心支。
餘四通亦如是。
若就諸禅之體。
或内心得解。
或外相不明。
而有隐沒之義。
神通是定家之用。
用必明了。
是故悉是不隐沒也。
○第四明修止觀者。
若行人發得諸禅無有方便貪着禅味。
是菩薩縛。
随禅受生流轉生死。
若求出要應當觀察十意(雲雲)。
若觀禅如胡瓜。
能為十法界而作因緣。
初雖發定柔伏身口如蛇入筒因禅而直。
後出觀對境。
已複還曲更生煩惱初如小水後盈大器。
禅法既失破戒反道造無間業。
佛在世時得四禅比丘謂為四果。
又熊子等是也(雲雲)。
又勝意着禅自高謗擯喜根(雲雲)。
又入定無惡出觀起惡成業。
若失定者惡牽惡道。
不失定者受禅報盡惡業則興。
受飛狸身啖諸魚鳥即其義也。
若不得禅名利不至。
既得禅已因造三途法界。
若在禅中染着定相。
若出觀已起慈仁禮義之心。
若不失定随禅報盡則生人道若用禅觀熏于十善。
任運自成不加防護。
是天業。
四禅四空上兩界業。
若專修根本但增長人天。
永無出期。
如大通智勝佛時諸梵自雲。
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了無一人得出生死。
若專修不淨背舍等不俟谛智能發無漏。
成聲聞法界。
若觀諸禅能破六蔽。
蔽是集集招苦果。
能破是道道能至滅。
亦是聲聞法界。
亦是六度菩薩法界。
又禅必棄欲是為檀。
若不持戒三昧不現前是為屍。
得禅故無嗔是為忍。
得禅故無雜念是為精進。
此法自名禅。
知諸法皆無常名為智。
是名因禅起六度菩薩法界。
又觀此禅是因緣生法。
若觀諸禅是有支。
有支由取乃至老死如前說。
是緣覺法界。
又觀諸禅因緣生法即空。
生法即空是無生道谛。
是通教聲聞菩薩等法界。
又觀此禅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十法界從禅而生從禅而滅。
何以故。
若因禅出生三途六道法。
即是增長二十五有。
生六法界滅四法界。
若因禅出生背舍等法伏二十五有。
亦是摧翳六法界也。
若觀背舍等無常者。
是用生滅拙度破二十五有。
滅六法界。
生一法界。
若觀禅因緣生法即空者。
是用不生巧度破二十五有。
滅七法界生一法界。
若觀禅即假者。
是用無量拙度破二十五有及客塵煩惱。
滅八法界生一法界。
若觀禅因緣生法即中者。
是用一實巧度破二十五有及無明惑。
滅九法界生一法界。
成王三昧遍攝一切三昧。
根本背舍悉入其中如流歸海。
變根本背舍悉成摩诃衍。
攝義如流入海。
滅義如淡盡。
生義如堿成。
禅波羅蜜變彼慈定成無緣慈悲。
變彼念佛成大念佛海。
十方諸佛悉現在前。
變彼神通成于如來無謀善權。
舉要言之。
九法界中諸戒定慧入王三昧者。
變名聖行。
聖行所契安住谛理即名天行。
天行有同體無緣慈即梵行單明悲同煩惱欲拔苦即病行單明慈同小善欲與其樂即嬰兒行。
以是五行生十功德。
乃至究竟成大涅槃。
是名因禅生滅十法隐顯三谛。
次第生出展轉增進攝成佛法。
具在即中王三昧内。
此乃思議之境非今所觀。
不思議觀者。
若發一念定心。
或味或淨乃至神通。
即知此心是無明法性法界十界百法無量定亂一念具足。
何以故。
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亂惡法。
由解法性故有一切定法。
定散既即無明無明亦即法性。
迷解定散其性不二。
微妙難思絕言語道。
情想圖度徒自疲勞。
豈是凡夫二乘境界。
雖超越常情而不離群有。
經言。
一切衆生即滅盡定。
雖即心名定而衆生未始是。
而衆生未始非。
何以故。
若離衆生何處求定。
故衆生未始非。
若即衆生定非衆生。
故衆生未始是。
未是故不即不非故不離。
不即不離妙在其中難量若空。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一念禅定既爾。
一切境界亦複如是。
若如此觀豁得悟者。
直聞是言煩惱病愈。
不須下九法也。
若觀未悟重起慈悲。
此理寂靜而衆生起迷。
無明戲論翳如來藏稠煩惱林。
是故起悲拔根本重苦。
又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
欲令衆生即事而真。
法身顯現。
是故起慈與究竟樂。
如是誓願清淨真正。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不雜毒不偏邪無依倚離二邊。
名發菩提心。
此心發時豁然得悟。
如快馬見鞭影即到正路。
若不去者。
當安心止觀善巧回轉方便修習。
或止或觀。
若觀一念禅定二邊寂滅名體真止。
照法性淨無障無礙名即空觀。
又觀禅心即空即假。
雙照二谛而不動真際。
名随緣止。
通達藥病稱适當會。
名即假觀。
又深觀禅心。
禅心即空即假即中無二無别。
名無分别止。
達于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谛。
無二無别名即中觀。
三止三觀在一念心。
不前不後非一非異。
為破二邊名一名中。
為破偏着生滅名圓寂滅。
為破次第三止三觀名三觀一心。
實無中圓一心定相。
以此止觀而安其心(雲雲)。
若二法研心而不入者。
當知未發真前皆是迷亂。
以一心三觀遍破橫豎一切迷亂。
迷去慧發亂息定成。
如其不悟即塞而不通。
應當更觀。
何者不通。
何者不塞。
若其不塞即應是通。
如其不通。
更須觀察知字非字識四谛得失。
若不悟者。
是不解調停道品。
所以者何。
一念禅心具十界五陰。
諸陰即空破界内四倒成四枯。
諸陰即假破界外四倒成四榮。
諸陰即中非内非外非榮非枯。
于其中間而般涅槃。
如此四念開道品門。
道品開三解脫門。
入涅槃道定具足。
何意不悟。
當由過去障蔽現着禅味不能棄舍。
今昔相扶共成悭蔽道何由發。
當苦到忏悔舍身命财。
舍味禅貪修于檀度助治悭障。
又味着諸禅即破随道戒乃至破具足戒。
過現相扶共成破戒蔽。
應苦到忏悔令事相謹絜助治屍障也。
又如黑齒梵天尚自有嗔。
今發事禅何意無嗔。
又諸有禅定有非無生亦非寂滅。
非二忍故任自是嗔。
過現相扶共成嗔障。
當苦到忏悔加修事慈助治忍障。
又着禅味是放逸。
癡所盲散動間雜。
過現相扶共成懈怠。
當苦到精進無間相續助治進障。
又禅中所發業相惱亂禅心。
不得湛一。
若二乘但斷煩惱抵業而去不論斷業。
菩薩斷煩惱受法性身。
而諸法門有開不開。
當知為業所障。
須苦到修諸善業。
法性身尚爾。
況生死身安得無業。
修善助治定障。
又味禅者全是不了無常生滅。
況了味着不生不滅。
過現相扶共成癡障。
當苦到忏悔治事迷僻。
是略明對治廣不可盡。
行人觀法極至于此。
若不悟者是大鈍根大遮障罪。
恐因罪障更造過失。
故重明下三種意耳。
識次位内防增上慢。
安忍外防八風。
除法愛防頂堕。
十法成就速入無生。
得一大車遊于四方直至妙覺。
破二十五有證王三昧。
自行化他初後具足。
餘皆如上說(雲雲)。
餘四通亦如是。
若就諸禅之體。
或内心得解。
或外相不明。
而有隐沒之義。
神通是定家之用。
用必明了。
是故悉是不隐沒也。
○第四明修止觀者。
若行人發得諸禅無有方便貪着禅味。
是菩薩縛。
随禅受生流轉生死。
若求出要應當觀察十意(雲雲)。
若觀禅如胡瓜。
能為十法界而作因緣。
初雖發定柔伏身口如蛇入筒因禅而直。
後出觀對境。
已複還曲更生煩惱初如小水後盈大器。
禅法既失破戒反道造無間業。
佛在世時得四禅比丘謂為四果。
又熊子等是也(雲雲)。
又勝意着禅自高謗擯喜根(雲雲)。
又入定無惡出觀起惡成業。
若失定者惡牽惡道。
不失定者受禅報盡惡業則興。
受飛狸身啖諸魚鳥即其義也。
若不得禅名利不至。
既得禅已因造三途法界。
若在禅中染着定相。
若出觀已起慈仁禮義之心。
若不失定随禅報盡則生人道若用禅觀熏于十善。
任運自成不加防護。
是天業。
四禅四空上兩界業。
若專修根本但增長人天。
永無出期。
如大通智勝佛時諸梵自雲。
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了無一人得出生死。
若專修不淨背舍等不俟谛智能發無漏。
成聲聞法界。
若觀諸禅能破六蔽。
蔽是集集招苦果。
能破是道道能至滅。
亦是聲聞法界。
亦是六度菩薩法界。
又禅必棄欲是為檀。
若不持戒三昧不現前是為屍。
得禅故無嗔是為忍。
得禅故無雜念是為精進。
此法自名禅。
知諸法皆無常名為智。
是名因禅起六度菩薩法界。
又觀此禅是因緣生法。
若觀諸禅是有支。
有支由取乃至老死如前說。
是緣覺法界。
又觀諸禅因緣生法即空。
生法即空是無生道谛。
是通教聲聞菩薩等法界。
又觀此禅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十法界從禅而生從禅而滅。
何以故。
若因禅出生三途六道法。
即是增長二十五有。
生六法界滅四法界。
若因禅出生背舍等法伏二十五有。
亦是摧翳六法界也。
若觀背舍等無常者。
是用生滅拙度破二十五有。
滅六法界。
生一法界。
若觀禅因緣生法即空者。
是用不生巧度破二十五有。
滅七法界生一法界。
若觀禅即假者。
是用無量拙度破二十五有及客塵煩惱。
滅八法界生一法界。
若觀禅因緣生法即中者。
是用一實巧度破二十五有及無明惑。
滅九法界生一法界。
成王三昧遍攝一切三昧。
根本背舍悉入其中如流歸海。
變根本背舍悉成摩诃衍。
攝義如流入海。
滅義如淡盡。
生義如堿成。
禅波羅蜜變彼慈定成無緣慈悲。
變彼念佛成大念佛海。
十方諸佛悉現在前。
變彼神通成于如來無謀善權。
舉要言之。
九法界中諸戒定慧入王三昧者。
變名聖行。
聖行所契安住谛理即名天行。
天行有同體無緣慈即梵行單明悲同煩惱欲拔苦即病行單明慈同小善欲與其樂即嬰兒行。
以是五行生十功德。
乃至究竟成大涅槃。
是名因禅生滅十法隐顯三谛。
次第生出展轉增進攝成佛法。
具在即中王三昧内。
此乃思議之境非今所觀。
不思議觀者。
若發一念定心。
或味或淨乃至神通。
即知此心是無明法性法界十界百法無量定亂一念具足。
何以故。
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亂惡法。
由解法性故有一切定法。
定散既即無明無明亦即法性。
迷解定散其性不二。
微妙難思絕言語道。
情想圖度徒自疲勞。
豈是凡夫二乘境界。
雖超越常情而不離群有。
經言。
一切衆生即滅盡定。
雖即心名定而衆生未始是。
而衆生未始非。
何以故。
若離衆生何處求定。
故衆生未始非。
若即衆生定非衆生。
故衆生未始是。
未是故不即不非故不離。
不即不離妙在其中難量若空。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一念禅定既爾。
一切境界亦複如是。
若如此觀豁得悟者。
直聞是言煩惱病愈。
不須下九法也。
若觀未悟重起慈悲。
此理寂靜而衆生起迷。
無明戲論翳如來藏稠煩惱林。
是故起悲拔根本重苦。
又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
欲令衆生即事而真。
法身顯現。
是故起慈與究竟樂。
如是誓願清淨真正。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不雜毒不偏邪無依倚離二邊。
名發菩提心。
此心發時豁然得悟。
如快馬見鞭影即到正路。
若不去者。
當安心止觀善巧回轉方便修習。
或止或觀。
若觀一念禅定二邊寂滅名體真止。
照法性淨無障無礙名即空觀。
又觀禅心即空即假。
雙照二谛而不動真際。
名随緣止。
通達藥病稱适當會。
名即假觀。
又深觀禅心。
禅心即空即假即中無二無别。
名無分别止。
達于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谛。
無二無别名即中觀。
三止三觀在一念心。
不前不後非一非異。
為破二邊名一名中。
為破偏着生滅名圓寂滅。
為破次第三止三觀名三觀一心。
實無中圓一心定相。
以此止觀而安其心(雲雲)。
若二法研心而不入者。
當知未發真前皆是迷亂。
以一心三觀遍破橫豎一切迷亂。
迷去慧發亂息定成。
如其不悟即塞而不通。
應當更觀。
何者不通。
何者不塞。
若其不塞即應是通。
如其不通。
更須觀察知字非字識四谛得失。
若不悟者。
是不解調停道品。
所以者何。
一念禅心具十界五陰。
諸陰即空破界内四倒成四枯。
諸陰即假破界外四倒成四榮。
諸陰即中非内非外非榮非枯。
于其中間而般涅槃。
如此四念開道品門。
道品開三解脫門。
入涅槃道定具足。
何意不悟。
當由過去障蔽現着禅味不能棄舍。
今昔相扶共成悭蔽道何由發。
當苦到忏悔舍身命财。
舍味禅貪修于檀度助治悭障。
又味着諸禅即破随道戒乃至破具足戒。
過現相扶共成破戒蔽。
應苦到忏悔令事相謹絜助治屍障也。
又如黑齒梵天尚自有嗔。
今發事禅何意無嗔。
又諸有禅定有非無生亦非寂滅。
非二忍故任自是嗔。
過現相扶共成嗔障。
當苦到忏悔加修事慈助治忍障。
又着禅味是放逸。
癡所盲散動間雜。
過現相扶共成懈怠。
當苦到精進無間相續助治進障。
又禅中所發業相惱亂禅心。
不得湛一。
若二乘但斷煩惱抵業而去不論斷業。
菩薩斷煩惱受法性身。
而諸法門有開不開。
當知為業所障。
須苦到修諸善業。
法性身尚爾。
況生死身安得無業。
修善助治定障。
又味禅者全是不了無常生滅。
況了味着不生不滅。
過現相扶共成癡障。
當苦到忏悔治事迷僻。
是略明對治廣不可盡。
行人觀法極至于此。
若不悟者是大鈍根大遮障罪。
恐因罪障更造過失。
故重明下三種意耳。
識次位内防增上慢。
安忍外防八風。
除法愛防頂堕。
十法成就速入無生。
得一大車遊于四方直至妙覺。
破二十五有證王三昧。
自行化他初後具足。
餘皆如上說(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