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番觀法。
通達無礙即是行處。
由觀行故得有相似發得初品止是圓信。
二品讀誦扶助信心。
三品說法亦助信心。
此三皆乘急戒緩。
四品少戒急五品事理俱急。
進發諸三昧陀羅尼得六根清淨。
入鐵輪位也。
由相似故得有分證三道即三德豁然開悟。
見三佛性住三涅槃入秘密藏。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乃至等覺悉是分證即。
轉無明生智慧明。
如初日月乃至十四日月。
轉行有生解脫。
如十六日月乃至二十九日月。
所有識名色法身。
漸漸顯現猶如月體。
由分證故得有究竟。
三德圓滿究竟般若。
妙極法身。
自在解脫。
過茶無字可說也。
故知小大次位。
皆約十法界十二因緣也。
若寂滅真如有何次位。
初地即二地。
地從如生。
如無有生。
或從如滅。
如無有滅。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有何次位高下大小耶。
不生不生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十因緣法為生作因。
如畫虛空方便種樹。
說一切位耳。
若人不知上諸次位。
謬生取着成增上慢。
即菩薩栴陀羅。
安忍者。
觀十界因緣。
當起種種遮道法。
所謂三障四魔種種違順。
業魔禅二乘菩薩行行等法。
皆從行有兩支起。
若能安忍即能成就如來行有功德。
所謂六根清淨之報相也。
煩惱障發者。
所謂貪嗔邪計深利諸見慢二乘通别三藏等菩薩慧行等。
悉是無明愛取支中發。
若能了達安忍則開佛知見。
報障發者。
所謂種種陰界入種種八風種種病患。
即是七支中發。
若知即是佛性。
不動轉取舍猶如虛空。
是則不斷生死而入涅槃。
不破壞陰入而顯真實法身也。
能如是通達則于三障無礙。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是名安忍心成。
如聲聞若住忍法。
終不退作五逆闡提。
菩薩住堪忍地。
終不起障道重罪也。
無順道法愛者。
一似二真。
菩薩從初伏忍入柔順忍。
發鐵輪似解功德不染三法。
所謂相似智慧功德法性。
以智慧有無明愛取故。
以功德有行有業故。
以法性有名色生死故皆不應着。
若于三法生愛。
不入菩薩位不堕二乘。
是名頂堕。
亦名順道。
觀無明愛取順慧行道。
觀行有順行行道。
觀識等順法性道。
順三道故不堕聲聞地。
愛三道故不入菩薩地。
雲何起愛。
如入薝蔔林不嗅餘香。
菩薩唯愛諸佛功德。
不複念有二乘及餘方便道。
是名為愛。
愛故不能變無明愛取為真明。
不能變行有為妙行。
不能顯識色為法身。
三道不轉豈入菩薩位。
若不着相似三法無順道愛者。
則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般若尚不着何況于餘法。
入理般若名為住。
即是初發心住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
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見般若者。
真見三道三種般若也。
從此已去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無量無明自然而破。
大論雲。
何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
答。
無明品數甚多。
始從初心至金剛頂。
皆破無明悉顯法性。
餘一品在。
若除此品即名為佛。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衆惡已斷衆善普會。
三德究竟過茶無字可說。
是名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到薩婆若中住。
餘如上說(雲雲) ○第九明念佛發者。
或發念佛次發諸禅。
或因諸禅而發念佛。
于坐禅中忽然思惟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信敬慚愧深生慕仰。
存想諸佛。
有大神力有大智慧。
有大福德。
有大相好。
如是相好從此功德。
生。
如此相好從彼功德生。
如是相好有如此福德。
如此相好有如彼福德。
知相體知相果知相業。
一一法門照達明了。
深解相海而無疑滞。
定心怗怗亦不動亂。
安住此定漸漸轉深。
忽發粗細住欲界未到進入初禅等。
念佛根本各是一邊。
覺此念佛境界故名覺支。
分别念佛有種種相種種功德法門。
皆分明識。
是為觀支。
如是見已心大歡喜慶悅内充。
名喜支。
一心安隐遍體怡樂。
名樂支。
無緣無念湛湛深入。
名一心支。
如是五支與念佛法同起。
如來功德力熏味倍餘支。
不可稱說。
證者自知。
但佛法功德相好無量。
所發得三昧亦應無量。
所發五支亦複無量不可說不可說。
一一五支皆具十種功德眷屬支林。
是為因念佛三昧發得初禅乃至四空。
特勝通明不淨背舍慈心等。
亦複如是(雲雲)。
雲何因禅發得念佛三昧。
行者若發根本等諸禅。
于定心中忽然憶念諸佛如來。
感動福德由于相好。
相好由于善業。
三種法門與心相應豁豁明了。
此法發時禅定五支倍增其妙。
四禅特勝背舍等亦如是。
此念佛定亦有二種。
一隐沒。
二不隐沒。
若先得隐沒解佛功德憶識明了。
然後得不隐沒。
明見光相瞻奉神容的的分明者。
此非是魔。
能增進功德扶疏善根。
因于念佛廣能通達六念法門。
所謂念佛功德法門即是念法。
弟子受行念相業體果三事和合。
名念僧。
此即以念僧以念佛以念法善奪諸惡念即是念舍。
如是念時信敬慚愧即是念戒。
念此定中支林功德與諸天等即是念天。
三自念三念他。
乃至通達一切法于念佛門成摩诃衍。
如薩陀波侖見佛時得無量法門。
内外皆不隐沒。
若内闇隐沒不識一個功德法門。
而外見光相溢目者。
此是魔也。
折善芽莖損道華果。
今時人見佛心無法門皆非佛也。
若得此意但取法正。
色相非正也。
若專取色相者魔變作相。
泥木圖寫皆應是佛。
又如來示現自在無礙。
何必一向作丈光。
丈光形者示同端正人耳。
佛遍示所喜身。
遍示所宜身。
遍示對治身。
遍示得度身。
師僧父母鹿馬猿猴。
一切色像随得見時。
與法門俱發。
又能增長本之善根乃名念佛三昧(雲雲) ○十明神通發者。
略為五。
天眼他心天耳宿命身通。
無漏屬下境中說。
唯得因禅發通。
不得因通發禅。
所以者何。
諸禅皆是定法互得相發。
諸禅是通體。
通是諸禅用。
從體有用故通附體興。
用不孤生安能發體。
經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即此意也。
若通論發者。
一一禅中皆能發五通。
若就便易别論者。
根本多不能發設發亦不快利。
特勝通明多發輕舉身通。
背舍勝處多發如意轉變自在身通。
若慈心定中緣人色貌取得樂相。
因色知心識其苦樂。
此多發知他心通。
既藉色知心。
亦知其言語音聲亦發天耳通。
因緣觀人三世。
照過去事多發宿命通。
照未來事多發天眼通。
若念佛定不隐沒者多發天眼通。
又諸通若精細者。
即是三明。
但非無漏明耳。
譬如盲聾眼耳忽開則大歡喜。
況無量劫來五根内盲。
今破五翳淨發五通。
一一通中皆有五支。
如眼障破覺于眼根與色作對即覺支。
分别色等無量種相即觀支。
此通開即大慶悅是喜支。
内心受樂即樂支。
通達無礙即是行處。
由觀行故得有相似發得初品止是圓信。
二品讀誦扶助信心。
三品說法亦助信心。
此三皆乘急戒緩。
四品少戒急五品事理俱急。
進發諸三昧陀羅尼得六根清淨。
入鐵輪位也。
由相似故得有分證三道即三德豁然開悟。
見三佛性住三涅槃入秘密藏。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乃至等覺悉是分證即。
轉無明生智慧明。
如初日月乃至十四日月。
轉行有生解脫。
如十六日月乃至二十九日月。
所有識名色法身。
漸漸顯現猶如月體。
由分證故得有究竟。
三德圓滿究竟般若。
妙極法身。
自在解脫。
過茶無字可說也。
故知小大次位。
皆約十法界十二因緣也。
若寂滅真如有何次位。
初地即二地。
地從如生。
如無有生。
或從如滅。
如無有滅。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有何次位高下大小耶。
不生不生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十因緣法為生作因。
如畫虛空方便種樹。
說一切位耳。
若人不知上諸次位。
謬生取着成增上慢。
即菩薩栴陀羅。
安忍者。
觀十界因緣。
當起種種遮道法。
所謂三障四魔種種違順。
業魔禅二乘菩薩行行等法。
皆從行有兩支起。
若能安忍即能成就如來行有功德。
所謂六根清淨之報相也。
煩惱障發者。
所謂貪嗔邪計深利諸見慢二乘通别三藏等菩薩慧行等。
悉是無明愛取支中發。
若能了達安忍則開佛知見。
報障發者。
所謂種種陰界入種種八風種種病患。
即是七支中發。
若知即是佛性。
不動轉取舍猶如虛空。
是則不斷生死而入涅槃。
不破壞陰入而顯真實法身也。
能如是通達則于三障無礙。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是名安忍心成。
如聲聞若住忍法。
終不退作五逆闡提。
菩薩住堪忍地。
終不起障道重罪也。
無順道法愛者。
一似二真。
菩薩從初伏忍入柔順忍。
發鐵輪似解功德不染三法。
所謂相似智慧功德法性。
以智慧有無明愛取故。
以功德有行有業故。
以法性有名色生死故皆不應着。
若于三法生愛。
不入菩薩位不堕二乘。
是名頂堕。
亦名順道。
觀無明愛取順慧行道。
觀行有順行行道。
觀識等順法性道。
順三道故不堕聲聞地。
愛三道故不入菩薩地。
雲何起愛。
如入薝蔔林不嗅餘香。
菩薩唯愛諸佛功德。
不複念有二乘及餘方便道。
是名為愛。
愛故不能變無明愛取為真明。
不能變行有為妙行。
不能顯識色為法身。
三道不轉豈入菩薩位。
若不着相似三法無順道愛者。
則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般若尚不着何況于餘法。
入理般若名為住。
即是初發心住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
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見般若者。
真見三道三種般若也。
從此已去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無量無明自然而破。
大論雲。
何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
答。
無明品數甚多。
始從初心至金剛頂。
皆破無明悉顯法性。
餘一品在。
若除此品即名為佛。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衆惡已斷衆善普會。
三德究竟過茶無字可說。
是名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到薩婆若中住。
餘如上說(雲雲) ○第九明念佛發者。
或發念佛次發諸禅。
或因諸禅而發念佛。
于坐禅中忽然思惟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信敬慚愧深生慕仰。
存想諸佛。
有大神力有大智慧。
有大福德。
有大相好。
如是相好從此功德。
生。
如此相好從彼功德生。
如是相好有如此福德。
如此相好有如彼福德。
知相體知相果知相業。
一一法門照達明了。
深解相海而無疑滞。
定心怗怗亦不動亂。
安住此定漸漸轉深。
忽發粗細住欲界未到進入初禅等。
念佛根本各是一邊。
覺此念佛境界故名覺支。
分别念佛有種種相種種功德法門。
皆分明識。
是為觀支。
如是見已心大歡喜慶悅内充。
名喜支。
一心安隐遍體怡樂。
名樂支。
無緣無念湛湛深入。
名一心支。
如是五支與念佛法同起。
如來功德力熏味倍餘支。
不可稱說。
證者自知。
但佛法功德相好無量。
所發得三昧亦應無量。
所發五支亦複無量不可說不可說。
一一五支皆具十種功德眷屬支林。
是為因念佛三昧發得初禅乃至四空。
特勝通明不淨背舍慈心等。
亦複如是(雲雲)。
雲何因禅發得念佛三昧。
行者若發根本等諸禅。
于定心中忽然憶念諸佛如來。
感動福德由于相好。
相好由于善業。
三種法門與心相應豁豁明了。
此法發時禅定五支倍增其妙。
四禅特勝背舍等亦如是。
此念佛定亦有二種。
一隐沒。
二不隐沒。
若先得隐沒解佛功德憶識明了。
然後得不隐沒。
明見光相瞻奉神容的的分明者。
此非是魔。
能增進功德扶疏善根。
因于念佛廣能通達六念法門。
所謂念佛功德法門即是念法。
弟子受行念相業體果三事和合。
名念僧。
此即以念僧以念佛以念法善奪諸惡念即是念舍。
如是念時信敬慚愧即是念戒。
念此定中支林功德與諸天等即是念天。
三自念三念他。
乃至通達一切法于念佛門成摩诃衍。
如薩陀波侖見佛時得無量法門。
内外皆不隐沒。
若内闇隐沒不識一個功德法門。
而外見光相溢目者。
此是魔也。
折善芽莖損道華果。
今時人見佛心無法門皆非佛也。
若得此意但取法正。
色相非正也。
若專取色相者魔變作相。
泥木圖寫皆應是佛。
又如來示現自在無礙。
何必一向作丈光。
丈光形者示同端正人耳。
佛遍示所喜身。
遍示所宜身。
遍示對治身。
遍示得度身。
師僧父母鹿馬猿猴。
一切色像随得見時。
與法門俱發。
又能增長本之善根乃名念佛三昧(雲雲) ○十明神通發者。
略為五。
天眼他心天耳宿命身通。
無漏屬下境中說。
唯得因禅發通。
不得因通發禅。
所以者何。
諸禅皆是定法互得相發。
諸禅是通體。
通是諸禅用。
從體有用故通附體興。
用不孤生安能發體。
經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即此意也。
若通論發者。
一一禅中皆能發五通。
若就便易别論者。
根本多不能發設發亦不快利。
特勝通明多發輕舉身通。
背舍勝處多發如意轉變自在身通。
若慈心定中緣人色貌取得樂相。
因色知心識其苦樂。
此多發知他心通。
既藉色知心。
亦知其言語音聲亦發天耳通。
因緣觀人三世。
照過去事多發宿命通。
照未來事多發天眼通。
若念佛定不隐沒者多發天眼通。
又諸通若精細者。
即是三明。
但非無漏明耳。
譬如盲聾眼耳忽開則大歡喜。
況無量劫來五根内盲。
今破五翳淨發五通。
一一通中皆有五支。
如眼障破覺于眼根與色作對即覺支。
分别色等無量種相即觀支。
此通開即大慶悅是喜支。
内心受樂即樂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