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行助道。
是名與樂因。
觀十界名色七支皆安樂性。
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名與樂果。
約此四義起四弘誓。
未度令度。
度十界七支生死之苦。
未解令解。
解十界無明愛取行有五支之集。
未安令安。
安十界無明愛取行有正助之道。
未得涅槃。
令得識等七支安樂涅槃也(雲雲)。
善巧安心者。
巧觀十界識等七支即是法性。
不起無明愛取八倒迷惑名為觀十法界行有等種種颠倒息。
故名為止(雲雲)。
破法遍者。
橫破十界十二因緣悉是一念。
一念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
當知十界悉無生也。
豎破十界行有見思塵沙無知無明不生。
乃至四十二品不生不生。
名大涅槃。
善知通塞者。
達因緣真名通。
起見思着為塞。
沈真為不通達因緣事為不塞。
于三道起法愛為塞。
達因緣中理名為通。
若于番番起無明愛取行有為失。
若于番番悉有智慧名得。
或直就有作等四種苦集論塞。
四種道滅為通。
或直就三假故為塞。
破三假無生為通。
通惑既爾别惑亦然。
或直就四見起十使為塞。
破見為通(雲雲)。
善修道品者。
若通論十界因緣中色法皆名為身。
一切受法皆名為受。
一切識法皆名為心。
一切想行皆名為法。
若别論。
名色支中取色。
六入中取五入。
觸中取五觸五受。
生死支各取色分。
皆名身念處攝。
名色支中取識分。
六入中取意入。
生死支各取識分。
皆名心念處攝。
無明行名色支中取想行。
觸支中取法觸。
愛支取支有支生支中取想行。
死支中亦取想行。
皆法念處攝。
或時雲。
無明是過去愛。
愛是污穢五陰。
若現在論。
無明法念處攝。
行法攝。
識心攝。
名色身心兩攝。
六入緣六塵。
塵法攝。
入身攝。
觸法攝。
受還受攝。
愛污穢身心兩攝。
取法攝。
有行攝。
生是色起死是色滅法攝。
問。
數人說生死皆是不相應行秖應法念處攝。
雲何通三念處。
答。
大經雲。
此五陰滅彼五陰續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
故知生死之法不離五陰。
得作此說(雲雲)。
若通别因緣諸色。
非垢非淨能雙照垢淨。
名身念處。
觀諸因緣通别諸受。
非苦非樂雙照苦樂。
名受念處。
觀諸因緣通别心識。
非常非無常雙照常無常。
是心念處。
觀諸因緣通别想行。
非我非無我雙照我無我。
是法念處。
此四能破十二因緣中八種颠倒。
八颠倒轉成四枯四榮。
亦是非枯非榮中間。
入涅槃見佛性也。
勤觀此四名正勤。
乃至八道如前說。
觀根本無四句。
不生不滅即畢竟空。
此空具十八空。
十八空隻是一空。
方等雲。
小空大空皆歸一空。
大品雲。
一獨空。
是名空解脫門。
皆入此空不取法性四相。
不受不着。
不念不分别新舊内外(雲雲)。
若心無依倚。
以無所見見真佛性。
以不住法住大涅槃。
是名無相解脫門。
是大涅槃非修非作。
非自故非因。
非他故非緣。
不共故非合。
非無因故非離。
無修無得名無作解脫門。
對治助道者。
前道品直緣理。
轉無明愛取以為明。
雖具正慧不能得入。
何以故。
無明愛取是理惡與理慧相持。
複有行有事惡助覆理慧。
如賊多我一故須加修。
行有事善助開涅槃門。
若起悭貪行有轉為布施行有。
則檀度善根生。
若破戒行有起轉為持戒行有。
屍善根生。
若嗔恚行有起。
轉為忍辱行有。
羼提善根生。
若懈怠行有起。
轉為精進行有。
毗梨耶善根生。
若散動行有起。
轉為禅定行有。
支林功德生。
若愚癡行有起。
轉為覺悟無常苦空行有。
故事慧分明助破理惑。
若有一蔽則不見理。
況複六耶。
今但破強者弱則随去。
助道力深成辦一切功德。
調伏諸根滿足六度。
具佛威儀十力無畏乃至相好等。
如前說自思作之。
又佛威儀者。
佛坐道場轉*輪入涅槃。
皆約十二因緣。
大品雲。
若能深觀十二因緣。
即是坐道場。
道場有四。
若觀十二因緣生滅究竟。
即三藏佛坐道場木樹草座。
若觀十二因緣即空究竟。
通教佛坐道場七寶樹天衣座。
若觀十二因緣假名究竟。
别教舍那佛坐道場七寶座。
若觀十二因緣中究竟。
是圓教毗盧遮那佛坐道場虛空為座。
當知大小道場。
不出十二因緣觀也。
又諸佛皆于此觀而轉*輪。
若寂滅道場七處八會。
為利根菩薩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若鹿苑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若方等十二部經。
說十二因緣生滅即空即假即中。
若摩诃般若說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
若法華說十二因緣即中。
舍三方便也。
若涅槃說十二因緣。
具足四意皆有佛性。
如乳有醍醐性。
四教五味不同。
皆是約十二因緣善巧分别随機示導耳。
又複置毒乳中。
是涅槃約十二因緣明不定教。
又複我說初成道十方菩薩。
已問此義。
即涅槃中約十二因緣有秘密教。
所以者何。
初為鈍根弟子。
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别有利根菩薩在座。
密聞十二因緣不生滅相。
即悟佛性得無生忍。
此秘密意也。
此乃同居土中轉*輪相。
又諸佛皆于此觀而般涅槃。
若約鈍根無明滅。
乃至老死滅。
正習俱盡者。
是三藏佛有餘無餘涅槃。
約即空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是通教佛有餘餘涅槃。
約因緣假名中道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是别教佛常樂我淨涅槃。
約十二因緣。
三道即三佛性。
亦三涅槃。
涅槃名諸佛法界。
是圓教遮那佛四德涅槃。
此是同居土示涅槃相。
有四種。
出像法決疑經。
方便實報二土成道轉*輪入涅槃。
亦應可解。
是名十二因緣攝法義(雲雲)。
識次位者。
三惡輕重皆由無明惡行不善愛取所緻也。
三善高卑亦由無明善行不動行愛取有所緻也。
若翻無明愛取起生滅智者。
即三藏中慧解脫賢聖位行高下也。
若轉行有起觀練熏修行行功德。
即是三藏俱解脫賢聖位行高下也。
小大迦羅類此可知。
翻五度成于行有。
般若翻無明愛取調伏諸根。
即有三僧祇位也。
若翻無明愛取體達即真翻行有修六度如空種樹。
即有四忍位行高下也。
翻無明愛取生道種智。
翻行有成曆劫修行諸度。
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即有六輪位行高下。
若翻無明愛取即是熾然三菩提燈者。
即有圓教六即位高下。
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癡如虛空不可盡。
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
空則無有盡與不盡。
空則是大乘。
十二門論雲。
空名大乘。
普賢文殊大人所乘故名大乘。
大品雲。
是乘不動不出。
若人欲使法性實際出者。
是乘亦不動不出。
大經雲。
一切衆生即是一乘。
如此等名理即是。
由理即是得有名字即是。
從初發心聞說大乘知衆生即是佛。
心謬取着故不能觀行。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由名字故得有觀行。
如前所說七
是名與樂因。
觀十界名色七支皆安樂性。
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名與樂果。
約此四義起四弘誓。
未度令度。
度十界七支生死之苦。
未解令解。
解十界無明愛取行有五支之集。
未安令安。
安十界無明愛取行有正助之道。
未得涅槃。
令得識等七支安樂涅槃也(雲雲)。
善巧安心者。
巧觀十界識等七支即是法性。
不起無明愛取八倒迷惑名為觀十法界行有等種種颠倒息。
故名為止(雲雲)。
破法遍者。
橫破十界十二因緣悉是一念。
一念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
當知十界悉無生也。
豎破十界行有見思塵沙無知無明不生。
乃至四十二品不生不生。
名大涅槃。
善知通塞者。
達因緣真名通。
起見思着為塞。
沈真為不通達因緣事為不塞。
于三道起法愛為塞。
達因緣中理名為通。
若于番番起無明愛取行有為失。
若于番番悉有智慧名得。
或直就有作等四種苦集論塞。
四種道滅為通。
或直就三假故為塞。
破三假無生為通。
通惑既爾别惑亦然。
或直就四見起十使為塞。
破見為通(雲雲)。
善修道品者。
若通論十界因緣中色法皆名為身。
一切受法皆名為受。
一切識法皆名為心。
一切想行皆名為法。
若别論。
名色支中取色。
六入中取五入。
觸中取五觸五受。
生死支各取色分。
皆名身念處攝。
名色支中取識分。
六入中取意入。
生死支各取識分。
皆名心念處攝。
無明行名色支中取想行。
觸支中取法觸。
愛支取支有支生支中取想行。
死支中亦取想行。
皆法念處攝。
或時雲。
無明是過去愛。
愛是污穢五陰。
若現在論。
無明法念處攝。
行法攝。
識心攝。
名色身心兩攝。
六入緣六塵。
塵法攝。
入身攝。
觸法攝。
受還受攝。
愛污穢身心兩攝。
取法攝。
有行攝。
生是色起死是色滅法攝。
問。
數人說生死皆是不相應行秖應法念處攝。
雲何通三念處。
答。
大經雲。
此五陰滅彼五陰續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
故知生死之法不離五陰。
得作此說(雲雲)。
若通别因緣諸色。
非垢非淨能雙照垢淨。
名身念處。
觀諸因緣通别諸受。
非苦非樂雙照苦樂。
名受念處。
觀諸因緣通别心識。
非常非無常雙照常無常。
是心念處。
觀諸因緣通别想行。
非我非無我雙照我無我。
是法念處。
此四能破十二因緣中八種颠倒。
八颠倒轉成四枯四榮。
亦是非枯非榮中間。
入涅槃見佛性也。
勤觀此四名正勤。
乃至八道如前說。
觀根本無四句。
不生不滅即畢竟空。
此空具十八空。
十八空隻是一空。
方等雲。
小空大空皆歸一空。
大品雲。
一獨空。
是名空解脫門。
皆入此空不取法性四相。
不受不着。
不念不分别新舊内外(雲雲)。
若心無依倚。
以無所見見真佛性。
以不住法住大涅槃。
是名無相解脫門。
是大涅槃非修非作。
非自故非因。
非他故非緣。
不共故非合。
非無因故非離。
無修無得名無作解脫門。
對治助道者。
前道品直緣理。
轉無明愛取以為明。
雖具正慧不能得入。
何以故。
無明愛取是理惡與理慧相持。
複有行有事惡助覆理慧。
如賊多我一故須加修。
行有事善助開涅槃門。
若起悭貪行有轉為布施行有。
則檀度善根生。
若破戒行有起轉為持戒行有。
屍善根生。
若嗔恚行有起。
轉為忍辱行有。
羼提善根生。
若懈怠行有起。
轉為精進行有。
毗梨耶善根生。
若散動行有起。
轉為禅定行有。
支林功德生。
若愚癡行有起。
轉為覺悟無常苦空行有。
故事慧分明助破理惑。
若有一蔽則不見理。
況複六耶。
今但破強者弱則随去。
助道力深成辦一切功德。
調伏諸根滿足六度。
具佛威儀十力無畏乃至相好等。
如前說自思作之。
又佛威儀者。
佛坐道場轉*輪入涅槃。
皆約十二因緣。
大品雲。
若能深觀十二因緣。
即是坐道場。
道場有四。
若觀十二因緣生滅究竟。
即三藏佛坐道場木樹草座。
若觀十二因緣即空究竟。
通教佛坐道場七寶樹天衣座。
若觀十二因緣假名究竟。
别教舍那佛坐道場七寶座。
若觀十二因緣中究竟。
是圓教毗盧遮那佛坐道場虛空為座。
當知大小道場。
不出十二因緣觀也。
又諸佛皆于此觀而轉*輪。
若寂滅道場七處八會。
為利根菩薩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若鹿苑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若方等十二部經。
說十二因緣生滅即空即假即中。
若摩诃般若說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
若法華說十二因緣即中。
舍三方便也。
若涅槃說十二因緣。
具足四意皆有佛性。
如乳有醍醐性。
四教五味不同。
皆是約十二因緣善巧分别随機示導耳。
又複置毒乳中。
是涅槃約十二因緣明不定教。
又複我說初成道十方菩薩。
已問此義。
即涅槃中約十二因緣有秘密教。
所以者何。
初為鈍根弟子。
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别有利根菩薩在座。
密聞十二因緣不生滅相。
即悟佛性得無生忍。
此秘密意也。
此乃同居土中轉*輪相。
又諸佛皆于此觀而般涅槃。
若約鈍根無明滅。
乃至老死滅。
正習俱盡者。
是三藏佛有餘無餘涅槃。
約即空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是通教佛有餘餘涅槃。
約因緣假名中道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是别教佛常樂我淨涅槃。
約十二因緣。
三道即三佛性。
亦三涅槃。
涅槃名諸佛法界。
是圓教遮那佛四德涅槃。
此是同居土示涅槃相。
有四種。
出像法決疑經。
方便實報二土成道轉*輪入涅槃。
亦應可解。
是名十二因緣攝法義(雲雲)。
識次位者。
三惡輕重皆由無明惡行不善愛取所緻也。
三善高卑亦由無明善行不動行愛取有所緻也。
若翻無明愛取起生滅智者。
即三藏中慧解脫賢聖位行高下也。
若轉行有起觀練熏修行行功德。
即是三藏俱解脫賢聖位行高下也。
小大迦羅類此可知。
翻五度成于行有。
般若翻無明愛取調伏諸根。
即有三僧祇位也。
若翻無明愛取體達即真翻行有修六度如空種樹。
即有四忍位行高下也。
翻無明愛取生道種智。
翻行有成曆劫修行諸度。
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即有六輪位行高下。
若翻無明愛取即是熾然三菩提燈者。
即有圓教六即位高下。
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癡如虛空不可盡。
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
空則無有盡與不盡。
空則是大乘。
十二門論雲。
空名大乘。
普賢文殊大人所乘故名大乘。
大品雲。
是乘不動不出。
若人欲使法性實際出者。
是乘亦不動不出。
大經雲。
一切衆生即是一乘。
如此等名理即是。
由理即是得有名字即是。
從初發心聞說大乘知衆生即是佛。
心謬取着故不能觀行。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由名字故得有觀行。
如前所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