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中道實相非違非順。
于違起悲于順起慈。
若深達者。
隻是一念心非違非順無三差别。
亦是一念慈悲非前非後。
故名真正菩提心也。
安心業空則善順而惡息。
惡息故名止。
善順故名觀。
安心業假惡息善順。
安心業中惡息善順。
順故名觀息故名止。
是名觀業善巧安心。
破法遍者。
若阿毗昙雲。
業謝入過去。
得繩系屬行人。
未來受報。
成實雲。
業從現在入未來。
未來受報。
今觀此業。
業若過去。
過去已謝故雲何有業。
業若未來。
未來未有雲何有業。
業若現在。
現在念念不住。
念若已去即屬過去。
念若未至即屬未來。
即起即滅何者現在。
若言去時有業名現在者。
去時是業。
去者是業。
為當去時去。
去者去。
現在既無。
業亦叵得。
三世推檢橫豎搜求。
善惡諸業俱不可得。
畢竟清淨。
而言善惡業者但以世間文字假名分别。
不可聞名而謂為實所以者何。
本求理實不求虛名。
虛名無性雖強分别如指虛空。
業無作受三谛俱寂。
故名破法遍也。
識通塞者。
于業非業。
亦業亦非業。
非業非非業。
句句之中。
明識苦集。
一一心内了知道滅。
審的成就終不蟲字。
故言識通塞也。
道品調适者。
成論人雲。
意業單起未得成業。
意得實法想得假名。
行則同緣。
是時意業得成。
是則有三念處也。
就身口兩業是色。
名身念處。
毗昙人雲。
心數心王同時而起。
王即心念處。
受數即受念處。
想及餘數皆行陰。
即法念處。
王數依色而起。
即身念處。
若一時異時皆有四念也。
今觀此業具十法界五陰。
即是具一切四念處。
一切業同類之色。
是身念處。
此身非淨非不淨。
同類四陰。
是三念處。
此三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
即是非榮非枯雙樹涅槃。
乃至三解脫。
是名道品也。
助道對治者。
當念應佛三十二相等。
念報佛無量功德。
共破習因惡業。
念法門佛破習因。
念三十二相。
破報果(雲雲)。
念法門佛助破報果惡業。
念佛力故惡業障轉則入涅槃門也。
如是觀時不叨上聖。
又當安忍内外諸障令得無礙。
若發似道未是真解。
勿生法愛。
法愛不起則任運無滞。
自然流入清涼之地。
是大乘十觀。
得無量無漏清淨果報。
獲得無上報獲得自在業。
深達罪福究竟無染故名清淨。
即是法身。
反本還源智照圓極。
故名無上。
即是報身。
垂形九道普門示現。
故名自在。
即是應身。
如是三身即是大乘高廣直至道場。
餘如上說(雲雲) ○第五觀魔事境者。
行人修四三昧。
惡将謝善欲生。
魔恐回出其境。
又當化度于他。
失我民屬空我宮殿。
又慮其得大神力大智慧力。
複當與我興大戰诤。
調伏控制觸惱于我。
遽其未成壞彼善根。
故有魔事也。
行者道弱未動波旬。
一切鬼神屬六天管。
當界防戍正應動此耳。
經雲。
魔事魔罪不說者。
是菩薩惡知識。
若達邪正懷抱淡然。
知魔界如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
不以魔為戚佛為欣。
安之實際。
若能如是邪不幹正。
惱亂設起魔來甚善也。
今明魔為五。
一分别同異。
二明發相。
三明妨損。
四明治法。
五修止觀。
同異者。
陰魔已屬陰界入境。
煩惱魔已屬煩惱境。
死魔病是死因。
已屬病患境。
今正明天子魔也。
然四倒與四魔異者。
四倒隻是煩惱魔煩惱魔故即有陰入魔。
陰入魔故即有死魔。
既未出三界即屬天子魔。
若界外同異者。
破界内四倒分段諸魔悉過。
唯有無常等四倒。
此是界外煩惱魔。
煩惱魔故即有無等等色。
即界外陰魔。
陰魔即有死。
三賢十聖住果報。
乃至等覺三魔已過。
唯有一分死魔在。
是為界外三魔無第六天魔。
但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
若妙覺理圓無明已盡。
故無煩惱。
不住果報故亦無死。
赤色三昧滿。
乃是究竟魔事。
若華嚴明十魔。
亦何得出此意耶。
二明魔發相者。
通是管屬皆稱為魔。
細尋枝異不出三種。
一者[怡-台+追]惕鬼。
二時媚鬼。
三魔羅鬼。
三種發相各各不同。
[怡-台+追]惕發者。
若人坐時或緣頭面或緣人身體。
堕而複上翻覆不已雖無苦痛而屑屑難耐。
或鑽人耳眼鼻或抱持擊擽。
似如有物捉不可得。
驅已複來。
啾[口*祭]作聲鬧人耳。
此鬼面似琵琶四目兩口(雲雲)。
二時媚發者。
大集明。
十二獸在寶山中修法緣慈。
此是精媚之主。
權應者未必為惱。
實者能亂行人。
若邪想坐禅多着時媚。
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獸之像。
殊形異貌種種不同。
或娛樂人。
或教诏人。
今欲分别時獸者。
當察十二時何時數來。
随其時來即此獸也若寅是虎乃至醜是牛。
又一時為三。
十二時即有三十六獸。
寅有三。
初是狸。
次是豹。
次是虎。
卯有三。
狐兔貉。
辰有三。
龍蛟魚。
此九屬東方木也。
九物依孟仲季傳作前後。
已有三。
蟬鯉蛇。
午有三。
鹿馬獐。
未有三。
羊雁鷹。
此九屬南方火也。
申有三。
狖猿猴。
酉有三。
烏雞雉戌有三狗狼豺。
此九屬西方金也。
亥有三。
豕貐豬。
子有三。
貓鼠伏翼。
醜有三。
牛蟹鼈。
此九屬北方水也中央土王四季。
若四方行用即是用土也。
即是魚鷹豺鼈三轉即有三十六。
更于一中開三。
即有一百八時獸。
深得此意依時喚名。
媚當消去。
若受着稍久。
令人猖狂恍惚妄說吉兇不避水火(雲雲)。
次明魔羅者。
為破二善增二惡故。
喜從五根作強軟來破。
大論雲。
魔名花箭。
亦名五箭。
各射五根共壞于意。
五根各一刹那。
刹那若轉即屬意根。
意根若壞五根豈存。
眼見可愛色名花箭。
是軟賊。
見可畏色名毒箭。
是強賊。
見平平色不強不軟賊。
餘四根亦如是。
合十八箭。
亦名十八受。
以是義故。
不應受着。
着則成病病則難治。
永妨禅定死堕魔道。
複次魔内射不入。
當外扇檀越師僧同學弟子。
放十八箭。
昔諸比丘得魔内惱。
又得檀越譽毀強軟不捷。
魔即哭去。
行者善覺師徒檀越。
或法主異語徒衆即嗔。
徒衆怨言法主則怪。
如是因緣廣說如大品。
又魔善巧初令乖善起惡。
若不随者即純令堕善。
起塔造寺使散妨定。
若不随者令堕二乘。
魔實不解二乘。
但行當之使不入大耳。
如童蒙人初被行當舍大乘習小。
功夫已多後悔無益。
能行當者實不解大小。
又化人入無方便空。
謂無佛無衆生。
堕偏空裹。
或偏假裹。
種種蹊徑令不入圓。
阿難笈多學阿鞞跋者。
皆為魔所惱。
何況初心甯免自他三十六箭。
若知魔佛皆入實際。
則無怖畏。
大經
于違起悲于順起慈。
若深達者。
隻是一念心非違非順無三差别。
亦是一念慈悲非前非後。
故名真正菩提心也。
安心業空則善順而惡息。
惡息故名止。
善順故名觀。
安心業假惡息善順。
安心業中惡息善順。
順故名觀息故名止。
是名觀業善巧安心。
破法遍者。
若阿毗昙雲。
業謝入過去。
得繩系屬行人。
未來受報。
成實雲。
業從現在入未來。
未來受報。
今觀此業。
業若過去。
過去已謝故雲何有業。
業若未來。
未來未有雲何有業。
業若現在。
現在念念不住。
念若已去即屬過去。
念若未至即屬未來。
即起即滅何者現在。
若言去時有業名現在者。
去時是業。
去者是業。
為當去時去。
去者去。
現在既無。
業亦叵得。
三世推檢橫豎搜求。
善惡諸業俱不可得。
畢竟清淨。
而言善惡業者但以世間文字假名分别。
不可聞名而謂為實所以者何。
本求理實不求虛名。
虛名無性雖強分别如指虛空。
業無作受三谛俱寂。
故名破法遍也。
識通塞者。
于業非業。
亦業亦非業。
非業非非業。
句句之中。
明識苦集。
一一心内了知道滅。
審的成就終不蟲字。
故言識通塞也。
道品調适者。
成論人雲。
意業單起未得成業。
意得實法想得假名。
行則同緣。
是時意業得成。
是則有三念處也。
就身口兩業是色。
名身念處。
毗昙人雲。
心數心王同時而起。
王即心念處。
受數即受念處。
想及餘數皆行陰。
即法念處。
王數依色而起。
即身念處。
若一時異時皆有四念也。
今觀此業具十法界五陰。
即是具一切四念處。
一切業同類之色。
是身念處。
此身非淨非不淨。
同類四陰。
是三念處。
此三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
即是非榮非枯雙樹涅槃。
乃至三解脫。
是名道品也。
助道對治者。
當念應佛三十二相等。
念報佛無量功德。
共破習因惡業。
念法門佛破習因。
念三十二相。
破報果(雲雲)。
念法門佛助破報果惡業。
念佛力故惡業障轉則入涅槃門也。
如是觀時不叨上聖。
又當安忍内外諸障令得無礙。
若發似道未是真解。
勿生法愛。
法愛不起則任運無滞。
自然流入清涼之地。
是大乘十觀。
得無量無漏清淨果報。
獲得無上報獲得自在業。
深達罪福究竟無染故名清淨。
即是法身。
反本還源智照圓極。
故名無上。
即是報身。
垂形九道普門示現。
故名自在。
即是應身。
如是三身即是大乘高廣直至道場。
餘如上說(雲雲) ○第五觀魔事境者。
行人修四三昧。
惡将謝善欲生。
魔恐回出其境。
又當化度于他。
失我民屬空我宮殿。
又慮其得大神力大智慧力。
複當與我興大戰诤。
調伏控制觸惱于我。
遽其未成壞彼善根。
故有魔事也。
行者道弱未動波旬。
一切鬼神屬六天管。
當界防戍正應動此耳。
經雲。
魔事魔罪不說者。
是菩薩惡知識。
若達邪正懷抱淡然。
知魔界如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
不以魔為戚佛為欣。
安之實際。
若能如是邪不幹正。
惱亂設起魔來甚善也。
今明魔為五。
一分别同異。
二明發相。
三明妨損。
四明治法。
五修止觀。
同異者。
陰魔已屬陰界入境。
煩惱魔已屬煩惱境。
死魔病是死因。
已屬病患境。
今正明天子魔也。
然四倒與四魔異者。
四倒隻是煩惱魔煩惱魔故即有陰入魔。
陰入魔故即有死魔。
既未出三界即屬天子魔。
若界外同異者。
破界内四倒分段諸魔悉過。
唯有無常等四倒。
此是界外煩惱魔。
煩惱魔故即有無等等色。
即界外陰魔。
陰魔即有死。
三賢十聖住果報。
乃至等覺三魔已過。
唯有一分死魔在。
是為界外三魔無第六天魔。
但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
若妙覺理圓無明已盡。
故無煩惱。
不住果報故亦無死。
赤色三昧滿。
乃是究竟魔事。
若華嚴明十魔。
亦何得出此意耶。
二明魔發相者。
通是管屬皆稱為魔。
細尋枝異不出三種。
一者[怡-台+追]惕鬼。
二時媚鬼。
三魔羅鬼。
三種發相各各不同。
[怡-台+追]惕發者。
若人坐時或緣頭面或緣人身體。
堕而複上翻覆不已雖無苦痛而屑屑難耐。
或鑽人耳眼鼻或抱持擊擽。
似如有物捉不可得。
驅已複來。
啾[口*祭]作聲鬧人耳。
此鬼面似琵琶四目兩口(雲雲)。
二時媚發者。
大集明。
十二獸在寶山中修法緣慈。
此是精媚之主。
權應者未必為惱。
實者能亂行人。
若邪想坐禅多着時媚。
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獸之像。
殊形異貌種種不同。
或娛樂人。
或教诏人。
今欲分别時獸者。
當察十二時何時數來。
随其時來即此獸也若寅是虎乃至醜是牛。
又一時為三。
十二時即有三十六獸。
寅有三。
初是狸。
次是豹。
次是虎。
卯有三。
狐兔貉。
辰有三。
龍蛟魚。
此九屬東方木也。
九物依孟仲季傳作前後。
已有三。
蟬鯉蛇。
午有三。
鹿馬獐。
未有三。
羊雁鷹。
此九屬南方火也。
申有三。
狖猿猴。
酉有三。
烏雞雉戌有三狗狼豺。
此九屬西方金也。
亥有三。
豕貐豬。
子有三。
貓鼠伏翼。
醜有三。
牛蟹鼈。
此九屬北方水也中央土王四季。
若四方行用即是用土也。
即是魚鷹豺鼈三轉即有三十六。
更于一中開三。
即有一百八時獸。
深得此意依時喚名。
媚當消去。
若受着稍久。
令人猖狂恍惚妄說吉兇不避水火(雲雲)。
次明魔羅者。
為破二善增二惡故。
喜從五根作強軟來破。
大論雲。
魔名花箭。
亦名五箭。
各射五根共壞于意。
五根各一刹那。
刹那若轉即屬意根。
意根若壞五根豈存。
眼見可愛色名花箭。
是軟賊。
見可畏色名毒箭。
是強賊。
見平平色不強不軟賊。
餘四根亦如是。
合十八箭。
亦名十八受。
以是義故。
不應受着。
着則成病病則難治。
永妨禅定死堕魔道。
複次魔内射不入。
當外扇檀越師僧同學弟子。
放十八箭。
昔諸比丘得魔内惱。
又得檀越譽毀強軟不捷。
魔即哭去。
行者善覺師徒檀越。
或法主異語徒衆即嗔。
徒衆怨言法主則怪。
如是因緣廣說如大品。
又魔善巧初令乖善起惡。
若不随者即純令堕善。
起塔造寺使散妨定。
若不随者令堕二乘。
魔實不解二乘。
但行當之使不入大耳。
如童蒙人初被行當舍大乘習小。
功夫已多後悔無益。
能行當者實不解大小。
又化人入無方便空。
謂無佛無衆生。
堕偏空裹。
或偏假裹。
種種蹊徑令不入圓。
阿難笈多學阿鞞跋者。
皆為魔所惱。
何況初心甯免自他三十六箭。
若知魔佛皆入實際。
則無怖畏。
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