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下
關燈
小
中
大
雲。
為聲聞人說有調魔。
為大乘者不說調魔。
一心入理誰論強軟耶。
三明妨亂者。
但強軟等箭。
初射五根有三過患。
一令人病。
二失觀心。
三得邪法。
病有種種相。
從眼入者病肝。
餘根可知。
身遭病苦心則迷荒。
喪禅緻死。
失觀心者。
本所修觀善法安隐。
從五根見聞已後。
心地昏忽無複次序。
邪法者。
當約十種正法簡出邪相。
有者。
色從眼入見山河星辰日月居宮。
亦見幽中種種相貌指點方面。
是有太過。
無者。
色從眼入。
便謂諸法猶如斷空。
說灰無法甚可怖畏。
是無太過。
明者。
色入已豁豁常明如日月照。
闇者。
昏闇漆黑铿然不曉。
定者。
色入已心如木石塊然直住。
亂者。
色入已狡擲攀緣。
愚者。
色入已闇短鄙拙脫裸無恥。
智者。
色入已聰黠捷疾。
悲者。
色入已憂惱泣淚。
喜者。
色入已歌逸恒歡苦者。
百節疼痛如被火炙。
樂者。
身體暢醉如五欲樂。
禍者。
自恒招禍。
亦為他作禍亦知他禍祟。
福者。
恒自招福亦能為他作福惡者。
無惡不造。
又令他作惡。
善者。
自行檀等亦令他行檀。
憎者。
不耐見人遠他獨住。
愛者。
戀重纏着。
強者。
其心剛強出入不得自在。
猶如瓦石難可回變不順善道。
軟者。
心志軟弱易可敗壞。
猶若軟泥不堪為器。
以是等若過若不及悉名邪相。
一根有三受。
一受有二十邪法。
三受合六十邪法。
曆五根合三百邪法。
雖九十五種種種異邪。
而其初入必因五根。
細尋三百必與彼相應也。
夫[怡-台+追]惕多令禅觀喪失。
時媚多令人得邪法。
魔羅備此二損也。
四明治法。
若治[怡-台+追]惕者。
須知拘那含佛末法比丘好惱亂衆僧。
僧擯驅之即生惡誓。
常惱坐禅人。
此是源祖之鬼。
報或已謝而同業生者。
亦能惱亂。
今呵其宗祖聞即羞去。
呵雲。
我識汝名字。
汝是[怡-台+追]惕惡夜叉。
拘那含佛時。
破戒偷臘吉支貪食嗅香。
我今持戒不畏于汝。
如是呵已即應去。
若其不去當密誦戒序及戒。
戒神還守破戒鬼去。
治時媚鬼者。
須善識十二時三十六時獸。
知時唱名媚即去也。
隐士頭陀人多畜方鏡挂之座後。
媚不能變鏡中色像。
覽鏡識之可以自遣。
此則内外兩治也。
治魔羅有三。
一初覺呵。
如守門人遮惡不進。
如佛告比丘。
一切他物不受。
不受之術能治一切自他魔事。
二若已受入當從頭至足。
一一谛觀。
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
魔從何來欲惱何等。
如惡人入舍處處照檢不令得住。
三觀若不去強心抵捍。
以死為期不共爾住。
善巧回轉如是三治不須多說。
五止觀者。
例為十法。
思議境者。
若魔事起随順魔行。
作諸惡業成三途法。
若随魔起善所謂他屬而行布施。
雖生善道世世相染。
或時附着倚托言語。
若舍身命即受彼報。
設欲修道遮障萬端。
經雲。
有菩薩有魔無魔。
即此意也。
是為三善法界。
魔又化令自入涅槃。
衆生何預汝事。
唐受辛苦不如取證是名二乘法界。
魔又令人纡回拙度不速入菩提道。
如是淺深曆别。
皆是思議境也。
若即此魔事具十界百法。
在一念中。
一切法趣魔。
如一夢法具一切事。
一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
非一非一切。
亦是一魔一切魔。
一佛一切佛。
不出佛界即是魔界。
不二不别。
如此觀者降魔是道場。
上根利智治魔顯理以魔為侍于魔不怖如薪益火。
緣修不能寂照。
持世不覺魔謀。
謂言善來。
真修寂照。
不待觀而後鑒。
即知是魔非帝釋也。
别教不耐非法。
故雲非我所宜。
圓教安之實際。
故言如我應受。
不畏非人于生死有勇。
是名不思議境也。
魔界即佛界而衆生不知。
迷于佛界橫起魔界。
于菩提中而生煩惱。
是故起悲欲令衆生于魔界即佛界。
于煩惱即菩提是故起慈。
慈無量佛悲無量魔。
無量慈悲即無緣一大慈悲也。
欲滿此願顯此理。
應降魔作道場。
八十億衆不能動心名止。
達魔界即佛界名觀。
但以四悉止觀安心。
随魔事起即以四句破之。
橫豎單複破悉無滞。
三藏初伏四魔坐道場。
破煩惱魔得菩提道。
又得法性身破陰入魔。
此兩共破死魔。
道樹下得不動三昧。
變三玉女破八十億兵。
冠蓋劍各堕者是破天子魔。
通教初得無生忍。
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
八地道觀雙流是不動三昧。
破天子魔。
兩處聲聞止破三魔。
笈多恒為所惱。
後得神通伏而非破(雲雲)。
别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
登地分得菩提道破煩惱魔。
分得法身破陰魔。
分得赤色三昧破天子魔。
若璎珞雲。
等覺三魔已盡唯一分死魔在。
三不應前盡一不應獨餘。
此乃别教方便說耳。
圓教初住俱破八魔。
得菩提道破煩惱魔(雲雲)。
乃至妙覺八魔究竟永盡。
雖初住破非初住破。
雖後覺破非後覺破。
而不離初住後覺。
是為破法遍也。
于上一一破魔法中。
皆識苦集無明蔽度知字非字。
道品者。
魔界具一切色。
色即是空色即不淨色即是假。
此名為淨。
色即是中非淨非不淨。
餘四陰亦如是。
是名一念處一切念處。
乃至三解脫門。
門若未開必由事障。
久遠劫來為魔所使。
起于魔檀為有報故。
持于魔戒要利養故。
行于魔忍為畏他故。
習魔精進求名聞故。
得于魔禅昧于鬼法。
樂于魔慧分别見網。
如是六法雖名為善其實是魔。
由此邪蔽蔽三脫門。
今用正度對治六蔽。
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
若雜煩惱當用前四分觀助治。
雜業借念二佛助治。
若小乘伏道遍名為聞慧。
乃至圓教五品是聞慧位。
此尚未成豈可濫真起增上慢。
若欲入真。
當一心安忍勿更為魔之所動亂。
窮微觀照強心呵抵。
若入似位得法賞賜。
勿生高心愛心。
譬如大勳黜為小縣。
或失祿或失命。
若起法愛是犯罪。
但發似解如小縣失似解如失祿。
堕二乘地如失命。
大乘家業宗社滅故。
若無法愛從相似入真實。
調魔為侍直至道場。
複次退慧如失勳。
退定如失祿。
俱退如失命。
複次通用一意為觀者。
行人根鈍先解通意度曲入别。
中論品品别意而俱會無生。
通别互舉得意相成也。
問。
魔動竟好法後起。
為是法爾寒過春來耶。
答。
未必并然。
自有過難好法亦不發。
魔是惡緣所感。
善是心力所緻。
釋論雲。
釋迦往昔在惡世。
世無佛。
求法精進了不能得。
魔變化作婆羅門詭言。
有佛一偈。
汝能皮為紙骨為筆血為墨當以與汝。
菩薩樂法。
即自剝皮曝令幹拟書偈。
魔即隐去。
佛知其心從下方湧出。
為說深經得無生忍。
可以為證(雲雲)。
為聲聞人說有調魔。
為大乘者不說調魔。
一心入理誰論強軟耶。
三明妨亂者。
但強軟等箭。
初射五根有三過患。
一令人病。
二失觀心。
三得邪法。
病有種種相。
從眼入者病肝。
餘根可知。
身遭病苦心則迷荒。
喪禅緻死。
失觀心者。
本所修觀善法安隐。
從五根見聞已後。
心地昏忽無複次序。
邪法者。
當約十種正法簡出邪相。
有者。
色從眼入見山河星辰日月居宮。
亦見幽中種種相貌指點方面。
是有太過。
無者。
色從眼入。
便謂諸法猶如斷空。
說灰無法甚可怖畏。
是無太過。
明者。
色入已豁豁常明如日月照。
闇者。
昏闇漆黑铿然不曉。
定者。
色入已心如木石塊然直住。
亂者。
色入已狡擲攀緣。
愚者。
色入已闇短鄙拙脫裸無恥。
智者。
色入已聰黠捷疾。
悲者。
色入已憂惱泣淚。
喜者。
色入已歌逸恒歡苦者。
百節疼痛如被火炙。
樂者。
身體暢醉如五欲樂。
禍者。
自恒招禍。
亦為他作禍亦知他禍祟。
福者。
恒自招福亦能為他作福惡者。
無惡不造。
又令他作惡。
善者。
自行檀等亦令他行檀。
憎者。
不耐見人遠他獨住。
愛者。
戀重纏着。
強者。
其心剛強出入不得自在。
猶如瓦石難可回變不順善道。
軟者。
心志軟弱易可敗壞。
猶若軟泥不堪為器。
以是等若過若不及悉名邪相。
一根有三受。
一受有二十邪法。
三受合六十邪法。
曆五根合三百邪法。
雖九十五種種種異邪。
而其初入必因五根。
細尋三百必與彼相應也。
夫[怡-台+追]惕多令禅觀喪失。
時媚多令人得邪法。
魔羅備此二損也。
四明治法。
若治[怡-台+追]惕者。
須知拘那含佛末法比丘好惱亂衆僧。
僧擯驅之即生惡誓。
常惱坐禅人。
此是源祖之鬼。
報或已謝而同業生者。
亦能惱亂。
今呵其宗祖聞即羞去。
呵雲。
我識汝名字。
汝是[怡-台+追]惕惡夜叉。
拘那含佛時。
破戒偷臘吉支貪食嗅香。
我今持戒不畏于汝。
如是呵已即應去。
若其不去當密誦戒序及戒。
戒神還守破戒鬼去。
治時媚鬼者。
須善識十二時三十六時獸。
知時唱名媚即去也。
隐士頭陀人多畜方鏡挂之座後。
媚不能變鏡中色像。
覽鏡識之可以自遣。
此則内外兩治也。
治魔羅有三。
一初覺呵。
如守門人遮惡不進。
如佛告比丘。
一切他物不受。
不受之術能治一切自他魔事。
二若已受入當從頭至足。
一一谛觀。
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
魔從何來欲惱何等。
如惡人入舍處處照檢不令得住。
三觀若不去強心抵捍。
以死為期不共爾住。
善巧回轉如是三治不須多說。
五止觀者。
例為十法。
思議境者。
若魔事起随順魔行。
作諸惡業成三途法。
若随魔起善所謂他屬而行布施。
雖生善道世世相染。
或時附着倚托言語。
若舍身命即受彼報。
設欲修道遮障萬端。
經雲。
有菩薩有魔無魔。
即此意也。
是為三善法界。
魔又化令自入涅槃。
衆生何預汝事。
唐受辛苦不如取證是名二乘法界。
魔又令人纡回拙度不速入菩提道。
如是淺深曆别。
皆是思議境也。
若即此魔事具十界百法。
在一念中。
一切法趣魔。
如一夢法具一切事。
一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
非一非一切。
亦是一魔一切魔。
一佛一切佛。
不出佛界即是魔界。
不二不别。
如此觀者降魔是道場。
上根利智治魔顯理以魔為侍于魔不怖如薪益火。
緣修不能寂照。
持世不覺魔謀。
謂言善來。
真修寂照。
不待觀而後鑒。
即知是魔非帝釋也。
别教不耐非法。
故雲非我所宜。
圓教安之實際。
故言如我應受。
不畏非人于生死有勇。
是名不思議境也。
魔界即佛界而衆生不知。
迷于佛界橫起魔界。
于菩提中而生煩惱。
是故起悲欲令衆生于魔界即佛界。
于煩惱即菩提是故起慈。
慈無量佛悲無量魔。
無量慈悲即無緣一大慈悲也。
欲滿此願顯此理。
應降魔作道場。
八十億衆不能動心名止。
達魔界即佛界名觀。
但以四悉止觀安心。
随魔事起即以四句破之。
橫豎單複破悉無滞。
三藏初伏四魔坐道場。
破煩惱魔得菩提道。
又得法性身破陰入魔。
此兩共破死魔。
道樹下得不動三昧。
變三玉女破八十億兵。
冠蓋劍各堕者是破天子魔。
通教初得無生忍。
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
八地道觀雙流是不動三昧。
破天子魔。
兩處聲聞止破三魔。
笈多恒為所惱。
後得神通伏而非破(雲雲)。
别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
登地分得菩提道破煩惱魔。
分得法身破陰魔。
分得赤色三昧破天子魔。
若璎珞雲。
等覺三魔已盡唯一分死魔在。
三不應前盡一不應獨餘。
此乃别教方便說耳。
圓教初住俱破八魔。
得菩提道破煩惱魔(雲雲)。
乃至妙覺八魔究竟永盡。
雖初住破非初住破。
雖後覺破非後覺破。
而不離初住後覺。
是為破法遍也。
于上一一破魔法中。
皆識苦集無明蔽度知字非字。
道品者。
魔界具一切色。
色即是空色即不淨色即是假。
此名為淨。
色即是中非淨非不淨。
餘四陰亦如是。
是名一念處一切念處。
乃至三解脫門。
門若未開必由事障。
久遠劫來為魔所使。
起于魔檀為有報故。
持于魔戒要利養故。
行于魔忍為畏他故。
習魔精進求名聞故。
得于魔禅昧于鬼法。
樂于魔慧分别見網。
如是六法雖名為善其實是魔。
由此邪蔽蔽三脫門。
今用正度對治六蔽。
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
若雜煩惱當用前四分觀助治。
雜業借念二佛助治。
若小乘伏道遍名為聞慧。
乃至圓教五品是聞慧位。
此尚未成豈可濫真起增上慢。
若欲入真。
當一心安忍勿更為魔之所動亂。
窮微觀照強心呵抵。
若入似位得法賞賜。
勿生高心愛心。
譬如大勳黜為小縣。
或失祿或失命。
若起法愛是犯罪。
但發似解如小縣失似解如失祿。
堕二乘地如失命。
大乘家業宗社滅故。
若無法愛從相似入真實。
調魔為侍直至道場。
複次退慧如失勳。
退定如失祿。
俱退如失命。
複次通用一意為觀者。
行人根鈍先解通意度曲入别。
中論品品别意而俱會無生。
通别互舉得意相成也。
問。
魔動竟好法後起。
為是法爾寒過春來耶。
答。
未必并然。
自有過難好法亦不發。
魔是惡緣所感。
善是心力所緻。
釋論雲。
釋迦往昔在惡世。
世無佛。
求法精進了不能得。
魔變化作婆羅門詭言。
有佛一偈。
汝能皮為紙骨為筆血為墨當以與汝。
菩薩樂法。
即自剝皮曝令幹拟書偈。
魔即隐去。
佛知其心從下方湧出。
為說深經得無生忍。
可以為證(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