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下
關燈
小
中
大
道場。
此決須償。
不得讀誦聽學營私衆務。
決應方便求财償之。
此釋與優婆塞戒經同。
經雲。
若負三寶物人正事修道。
欲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者。
則不須償也。
不學道應急償也。
阿羅漢人若用佛物此則無罪。
次明惡相者。
諸惡甚多且約六蔽。
于一一蔽皆有六意。
悭蔽相者。
若見三寶師僧父母。
或形容憔悴或裸袒。
或衣裳藍縷。
或饑餓惙然。
寺宇空荒。
或見一切物皆被守護封緘閉塞。
與前為異。
前人對物歡喜。
今見乞人對物嗔诟。
前物表施具今物表悭具。
或見悭人來至其前。
是名悭蔽報果發相。
具有六種。
例前可知(雲雲)。
破戒相者。
若見三寶形像師僧尊長及以父母。
頭首斷絕地陷不勝。
或身體破裂鞭打苦惱。
或見身首異處寺舍零落。
或見父母诟罵三寶呵責。
或見喜殺屠兒來住其前。
又惡禽毒蟲緣其身首。
皆是嗔蔽報相也。
亦有六意例前(雲雲)。
若見不淨屎尿死屍臭物當道。
深水橫路行不得前。
或見交昔淫人。
又示不淨相穢惡可恥。
或見己身身體臭處。
或見多淫人來說放逸事。
或見禽獸人等交。
此皆是淫罪報相。
亦有六意(雲雲)。
若見一生所盜物處。
所盜物主來嗔诟縛切此物。
或見好盜人來勸說盜事。
皆是盜相果報也。
六意例前(雲雲)。
若見父母師僧及外人。
诤計嗔毒種種間構诽謗于己或見多口過人來。
即是口四過報果相。
六種(雲雲)。
或見醉人吐卧狼藉。
或見己身沉昏等。
皆是飲酒報果相。
亦六意。
是等皆是破戒蔽報果相也。
餘四蔽例此可知。
故不委記(雲雲)。
複次内心苦痛是殺習。
内心沉重是盜習。
内心煩躁是淫習。
俱有是等分習。
三料簡善惡相現為障不同或非障而障。
障而非障。
障非障俱障。
障非障俱不障。
非障而障者。
若人先發善相當時歡喜。
後起愛慢輕忽于他。
恃此證相作貢高本。
漸染名利過患轉生。
心退法壞舍戒還俗。
無惡不造。
豈非初因不障之善。
後緻大障之惡耶。
障而非障者。
如先發惡相慚愧怖畏。
勤忏此惡。
斷相續心永不起罪。
勤行衆善至辦大事。
豈非初因于障後緻不障耶。
俱障俱不障例可知(雲雲)。
若非障而障者。
此是善将滅而相現。
此善滅表惡生。
若障非障者。
此是惡将滅而相現。
此惡表善生。
若障不障俱不障者。
此相表善不滅惡不生。
若障不障俱障者。
此表惡不滅善不生。
此約初善為語。
謂善不障惡為障如上分别。
若約真谛為言者。
上諸善惡悉皆是障。
故淨業障經雲。
一切惡障一切善障。
若約假為語。
真谛善惡俱皆是障。
若約中為語。
假上善惡俱皆是障。
故障不可盡。
複次善惡習因心起。
是則易知。
善惡報果相起。
是則難知。
若善報相扶善習因心起。
或前或後現者。
多是性善相。
孤然起者。
多是無作善相。
惡報果相扶惡習因心起。
或前或後多是性惡。
不扶習起。
多是違無作惡。
複次善惡報果孤然起者。
雖以無作往判理複難明。
多好雜魔。
若欲分别。
須細意撿挍。
用空明善惡等十法往驗。
若過不及則是魔相。
異此乃是無作也。
又三相往驗。
所謂久久住數數來。
又壞禅心。
此三是魔相也。
無此三是無作。
複次諸惡相現時。
初現嗔怒。
再來平平。
三現歡喜。
或人谏曉。
或人驅逐。
當知皆是惡欲滅相也。
夫發心真正慧解分明。
善識諸相一一無謬。
不為諸障所惑。
打心入理更增其明。
行有餘力分别業門。
雖通達自在。
兼以化他。
若分别業相不能縷碎。
但總知是障無所取着。
直打心觀理業不能礙。
若本無解心又發意邪僻。
見此相已而生愛着。
魔得其便入示吉兇。
更相因倚貿易财食死堕鬼道。
此非鬼禅更謂誰耶。
若自正正他。
須得其意親自行證。
又師氏口決。
方可彰言。
莫辄媒炫。
妄作寒熱。
禍則大矣。
深囑深囑。
後生慎之。
問。
道場神護怨責那得擾動。
答。
實爾。
如世遊軍虞候。
但觇非防惡。
責主切物所不能遮。
業來責報準此可解。
複次諸業名教體相具如毗昙成實論。
若作觀破業具如中論。
彼二家者互有長短。
今意異彼。
但明善惡不濫于事即足。
若廣分别妨于正道。
若直破而已。
全不識道品正助調停。
方法未具。
今之止觀明業相不足。
觀法有餘。
四修止觀者。
即為十意。
雲何思議業境。
若業能招三惡道報有上中下。
若業能招三善道報謂上中下。
不動業招色無色報。
如是等業招于色心。
還迷色心起四颠倒。
生死不絕良由于此。
今觀業無業倒惑不生以至漏盡。
是名聲聞觀業也。
若觀業由無明無明故業。
業故名色乃至老死。
若知無明不起取有。
無明滅故諸行滅。
是緣覺觀業。
若觀業行幻化。
幻化即空空即涅槃。
是名通教觀業。
若觀業如大地能生種種芽。
十法界法皆從業起。
是名别教觀業。
悉是思議境非今所用也。
不思議境者。
如經雲深達罪福相者。
罪即三惡福即三善。
但解三惡業相。
不達人天三善業相。
則非深達。
達惡達善乃為深達。
若達善惡業相但是善惡。
不名深達。
又善惡俱是惡。
離善離惡皆是善。
是為深達。
又達人天善惡是生死邊。
達二乘離善離惡涅槃空邊。
但是二邊不名深達。
又二邊皆是惡。
亦不名深達。
别教菩薩能達二邊之淺漸漸深達。
故名深達。
又别教漸深亦非深達。
圓教即于淺業達于深業。
方乃得名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如是深達實不曲辨于三界。
亦不徑侹而入空。
即此意也。
觀一念起即具十界名十方。
十方是依報。
十界是正報。
若無依報亦無正報。
既有正報即有性相本末等百法。
亦名百方。
如是等法即一念業。
故名一業一切業。
華嚴雲。
佛子。
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諸業。
答雲。
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地若得雨。
毒藥衆芽一時沸發。
今法性地得行道雨。
善惡業芽一念競起。
業名法界諸法之都。
故稱不思議境。
既深達業境善惡共都。
即起慈悲。
罪福之理非違非順。
違之成罪。
順之成福。
如世谛名色及諸質礙。
亦非違非順。
若盜之成罪則有三途惡業。
若舍之成福即有三善道業。
菩薩深達如此非違非順。
于違起悲于順起慈。
即空真谛無言說道亦非違非順。
違之則成六道有漏之業。
順之則成三乘無漏之業。
菩薩深達即空非違非順。
于違起悲于順起慈。
也中道之谛亦非違非順違之則有漏無漏二邊之業。
順之則有非漏非無漏中道之業。
法華雲。
久修業所得。
即此業也。
菩薩深達
此決須償。
不得讀誦聽學營私衆務。
決應方便求财償之。
此釋與優婆塞戒經同。
經雲。
若負三寶物人正事修道。
欲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者。
則不須償也。
不學道應急償也。
阿羅漢人若用佛物此則無罪。
次明惡相者。
諸惡甚多且約六蔽。
于一一蔽皆有六意。
悭蔽相者。
若見三寶師僧父母。
或形容憔悴或裸袒。
或衣裳藍縷。
或饑餓惙然。
寺宇空荒。
或見一切物皆被守護封緘閉塞。
與前為異。
前人對物歡喜。
今見乞人對物嗔诟。
前物表施具今物表悭具。
或見悭人來至其前。
是名悭蔽報果發相。
具有六種。
例前可知(雲雲)。
破戒相者。
若見三寶形像師僧尊長及以父母。
頭首斷絕地陷不勝。
或身體破裂鞭打苦惱。
或見身首異處寺舍零落。
或見父母诟罵三寶呵責。
或見喜殺屠兒來住其前。
又惡禽毒蟲緣其身首。
皆是嗔蔽報相也。
亦有六意例前(雲雲)。
若見不淨屎尿死屍臭物當道。
深水橫路行不得前。
或見交昔淫人。
又示不淨相穢惡可恥。
或見己身身體臭處。
或見多淫人來說放逸事。
或見禽獸人等交。
此皆是淫罪報相。
亦有六意(雲雲)。
若見一生所盜物處。
所盜物主來嗔诟縛切此物。
或見好盜人來勸說盜事。
皆是盜相果報也。
六意例前(雲雲)。
若見父母師僧及外人。
诤計嗔毒種種間構诽謗于己或見多口過人來。
即是口四過報果相。
六種(雲雲)。
或見醉人吐卧狼藉。
或見己身沉昏等。
皆是飲酒報果相。
亦六意。
是等皆是破戒蔽報果相也。
餘四蔽例此可知。
故不委記(雲雲)。
複次内心苦痛是殺習。
内心沉重是盜習。
内心煩躁是淫習。
俱有是等分習。
三料簡善惡相現為障不同或非障而障。
障而非障。
障非障俱障。
障非障俱不障。
非障而障者。
若人先發善相當時歡喜。
後起愛慢輕忽于他。
恃此證相作貢高本。
漸染名利過患轉生。
心退法壞舍戒還俗。
無惡不造。
豈非初因不障之善。
後緻大障之惡耶。
障而非障者。
如先發惡相慚愧怖畏。
勤忏此惡。
斷相續心永不起罪。
勤行衆善至辦大事。
豈非初因于障後緻不障耶。
俱障俱不障例可知(雲雲)。
若非障而障者。
此是善将滅而相現。
此善滅表惡生。
若障非障者。
此是惡将滅而相現。
此惡表善生。
若障不障俱不障者。
此相表善不滅惡不生。
若障不障俱障者。
此表惡不滅善不生。
此約初善為語。
謂善不障惡為障如上分别。
若約真谛為言者。
上諸善惡悉皆是障。
故淨業障經雲。
一切惡障一切善障。
若約假為語。
真谛善惡俱皆是障。
若約中為語。
假上善惡俱皆是障。
故障不可盡。
複次善惡習因心起。
是則易知。
善惡報果相起。
是則難知。
若善報相扶善習因心起。
或前或後現者。
多是性善相。
孤然起者。
多是無作善相。
惡報果相扶惡習因心起。
或前或後多是性惡。
不扶習起。
多是違無作惡。
複次善惡報果孤然起者。
雖以無作往判理複難明。
多好雜魔。
若欲分别。
須細意撿挍。
用空明善惡等十法往驗。
若過不及則是魔相。
異此乃是無作也。
又三相往驗。
所謂久久住數數來。
又壞禅心。
此三是魔相也。
無此三是無作。
複次諸惡相現時。
初現嗔怒。
再來平平。
三現歡喜。
或人谏曉。
或人驅逐。
當知皆是惡欲滅相也。
夫發心真正慧解分明。
善識諸相一一無謬。
不為諸障所惑。
打心入理更增其明。
行有餘力分别業門。
雖通達自在。
兼以化他。
若分别業相不能縷碎。
但總知是障無所取着。
直打心觀理業不能礙。
若本無解心又發意邪僻。
見此相已而生愛着。
魔得其便入示吉兇。
更相因倚貿易财食死堕鬼道。
此非鬼禅更謂誰耶。
若自正正他。
須得其意親自行證。
又師氏口決。
方可彰言。
莫辄媒炫。
妄作寒熱。
禍則大矣。
深囑深囑。
後生慎之。
問。
道場神護怨責那得擾動。
答。
實爾。
如世遊軍虞候。
但觇非防惡。
責主切物所不能遮。
業來責報準此可解。
複次諸業名教體相具如毗昙成實論。
若作觀破業具如中論。
彼二家者互有長短。
今意異彼。
但明善惡不濫于事即足。
若廣分别妨于正道。
若直破而已。
全不識道品正助調停。
方法未具。
今之止觀明業相不足。
觀法有餘。
四修止觀者。
即為十意。
雲何思議業境。
若業能招三惡道報有上中下。
若業能招三善道報謂上中下。
不動業招色無色報。
如是等業招于色心。
還迷色心起四颠倒。
生死不絕良由于此。
今觀業無業倒惑不生以至漏盡。
是名聲聞觀業也。
若觀業由無明無明故業。
業故名色乃至老死。
若知無明不起取有。
無明滅故諸行滅。
是緣覺觀業。
若觀業行幻化。
幻化即空空即涅槃。
是名通教觀業。
若觀業如大地能生種種芽。
十法界法皆從業起。
是名别教觀業。
悉是思議境非今所用也。
不思議境者。
如經雲深達罪福相者。
罪即三惡福即三善。
但解三惡業相。
不達人天三善業相。
則非深達。
達惡達善乃為深達。
若達善惡業相但是善惡。
不名深達。
又善惡俱是惡。
離善離惡皆是善。
是為深達。
又達人天善惡是生死邊。
達二乘離善離惡涅槃空邊。
但是二邊不名深達。
又二邊皆是惡。
亦不名深達。
别教菩薩能達二邊之淺漸漸深達。
故名深達。
又别教漸深亦非深達。
圓教即于淺業達于深業。
方乃得名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如是深達實不曲辨于三界。
亦不徑侹而入空。
即此意也。
觀一念起即具十界名十方。
十方是依報。
十界是正報。
若無依報亦無正報。
既有正報即有性相本末等百法。
亦名百方。
如是等法即一念業。
故名一業一切業。
華嚴雲。
佛子。
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諸業。
答雲。
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地若得雨。
毒藥衆芽一時沸發。
今法性地得行道雨。
善惡業芽一念競起。
業名法界諸法之都。
故稱不思議境。
既深達業境善惡共都。
即起慈悲。
罪福之理非違非順。
違之成罪。
順之成福。
如世谛名色及諸質礙。
亦非違非順。
若盜之成罪則有三途惡業。
若舍之成福即有三善道業。
菩薩深達如此非違非順。
于違起悲于順起慈。
即空真谛無言說道亦非違非順。
違之則成六道有漏之業。
順之則成三乘無漏之業。
菩薩深達即空非違非順。
于違起悲于順起慈。
也中道之谛亦非違非順違之則有漏無漏二邊之業。
順之則有非漏非無漏中道之業。
法華雲。
久修業所得。
即此業也。
菩薩深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