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下
關燈
小
中
大
說。
體解發心端身正念。
唯止唯觀。
善巧悉檀調适得所。
一上坐即覺清涼。
或頓損或漸損。
是名大藥。
更不紛擾修餘治法也。
破法遍者。
行人病時觀病。
為因色病為因心病。
若色是病者。
外山林等皆應是病。
死人亦應是病。
屍及山林未曾受惱。
當知色非病也。
隻由心想計有此病。
今觀病心不自不他四句叵得。
非内非外畢竟清淨。
心如虛空誰是于病。
淨名雲。
非地大不離地大。
非身合身相不可得故。
非心合心如幻故。
不得病心生。
不得病心無生。
亦生亦無生。
非生非無生。
單複具足皆如上破陰入中說。
識通塞者。
觀于病法。
句句之中識谛緣度。
觀病觀智句句識谛緣度。
了了分明而無疑惑。
解字非字知得知失例如上說也。
道品調适者。
若觀病是四大病是不淨。
病若離四大病即是淨病非四大非離四大。
病即非淨非不淨。
有真非有非真。
空假非空非假。
枯榮非枯非榮。
如是等義皆與身念處無二無别。
如此病受非苦非樂。
病之想行非我非無我。
病心非常非無常。
例如上義。
三十七品于枕席間皆得成就。
解苦無苦入清涼池。
助道者。
若修正觀未得差者。
當借前來六種之治。
正助合行尚能入道。
何況身疾而不消除。
作此觀時雖滞床枕深識次位。
我觀病患道理宛然。
如彼琉璃在深潭底。
我此觀智但是名字。
因疾未除果疾是分。
若似解之位。
因疾少輕道心轉熟。
果疾猶重不免衆災。
若入無生法忍。
因疾雖盡猶有果疾。
我今不應非位起慢。
言我病行均彼上人。
安忍者。
但勤正助。
莫為内外障緣阻礙休息。
答正助稽留。
疾成道廢。
能安心在疾。
不動不退所作辦也。
設得病損行觀明淨。
不生貪着莫起愛染。
十法成就疾入法流。
是名病患境修大乘觀獲無生忍得一大車。
例前可知(雲雲)。
○第四觀業相境者。
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惡諸業。
或已受報或未受報。
若平平運心相則不現。
今修止觀能動諸業。
故善惡相現。
疑者言。
大乘平等何相可論。
今言不爾。
隻由平等鏡淨故諸業像現。
光明雲。
将證十地相皆前現。
阿含雲。
将證初果八十八頭蛇于其前死。
大小兩乘相文甚多。
又法華雲。
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罪福隻是善惡業耳。
淨名雲。
于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别諸法相。
故汝難非也。
明業相為四。
一相發因緣。
二正發相。
三料簡。
四止觀。
因緣者。
有内有外。
内者。
止觀研心。
心漸明淨照諸善惡。
或可以止止惡惡方欲滅。
以觀觀善善方欲生。
或可以止止惡惡因靜生。
以觀觀善善因觀滅。
無量業相出止觀中。
如鏡被磨萬像自現。
外者。
諸佛慈悲常應一切。
衆生無機不能得睹。
以止觀力能感諸佛。
示善惡禅諸業則現。
如持花鬘示于大衆。
是名内外因緣。
若得此意。
細判罪福皂白無濫。
堪為方等師調伏于他。
今但研心止觀令業謝行成。
一心取道何用曲辨相耶。
二明業相發者。
發無前後且逐語便先明善發。
其相有六。
一報果相現。
二習因相現。
三報前現習後現。
四習前現報後現。
五習報俱時現。
六前後不定。
諸業現時參差萬品。
識此六意分别無謬。
雲何名習因習果。
阿毗昙人雲。
習因是自分因。
習果是依果。
又習名習續。
自分種子相生。
後念心起習續于前。
前念為因後念為果。
此義通三性。
論家但在善惡無記無習續也。
報因報果者。
此就異世。
前習因習果皆名報因。
此因牽來果故以報目之。
名為報因。
後受五道身即是報果也。
就今果報身上複起善惡習續。
習因習果總望前世此習續是果。
若望後世此習續是因。
數家明報得鴿雀身是報果。
多淫是習果。
論家鴿身及多淫俱是報果。
淫由貪起。
貪是習果。
又今生煩惱起名習因。
成業即報因。
後生起煩惱名習果。
苦痛名報果。
若坐禅中但見諸相此名報果相現。
由昔因故亦得言報因。
又能起因牽于後報互受名耳。
今但判為報果相也。
若于坐中不見諸相。
郁爾起心是發習因能牽來果故。
亦得名習果酬昔因故。
互受其名。
今但判為習因也。
善相衆多且約六度。
檀相發者。
若于坐中忽見福田勝境三寶形像。
聖衆大德父母師僧。
有行之人。
受己供養。
或見悲田受供養。
或見兩田雖不受供養而皆歡喜。
或不見諸田受與不受。
但見所施具羅列布滿。
或不見施物但見淨地。
或表今生施報相。
或表昔生施報相。
或見好行檀人。
來至其前稱贊檀舍。
如是等事皆是報果發相。
次都不見諸相。
但心郁然欲行惠施恭敬供養三寶父母師僧。
或悲傷貧苦而欲救濟。
或于檀施法門通達偏自明了。
如是等心皆是習因發相。
或先起此心卻見報相。
或先見報相卻發此心。
或俱發或不定發。
可以意知。
戒相發時亦有六意。
若見十師衣缽壇場羯磨歡喜愛念。
或雖不見此相。
而見自身衣裳淨潔威儀蓋衆。
又見常持戒人面目光澤。
舉動安詳來稱贊戒。
如是等相皆是持戒報果發也。
或時皆不見此相郁然持戒心生。
自言戒淨篇聚不足可持。
或欲匡正諸破戒者皆令如法。
自解律文精通戒部。
是為習因發相。
或先後俱雜可以意知。
忍相發者。
或見能忍人。
或見身行忍事。
或自見其身端正淨潔手腳嚴整。
世所希有。
或見端正忍人來稱贊忍。
是忍報果相。
或直發忍心。
又解忍法門。
是名忍習因發相。
前後俱雜可以意知。
精進相者。
或見精進人。
或見己精進事。
見身多氣力盛壯英雄。
或見常行精進人晝夜無廢稱贊精進。
是進報果相。
或不見相但發精進心。
初中後夜不自惜身。
或通達精進法門。
是名精進習因相。
前後俱雜可以意知。
禅相者後境中廣說。
智慧相者菩薩境中當廣說。
六度習報既有六種。
一切善法亦如是。
若細尋此法。
逾久逾明。
不煩多說亦不得多說。
面受口決随意廣論。
諸方等師相傳雲。
負三寶物其相現時決應須償。
南嶽師雲。
若自有物償者善。
若自無物欲廢行法四方馳求。
此有二義。
衆生昔罪何量。
負貸三寶非止一條。
如羅漢先直取道未遑償業。
故名抵責。
行者若廢道場而行乞丐。
紛動數年豈非魔事。
今且未償。
但決志修行諸佛實法展我成立。
成者。
待破煩惱入無生忍。
于法身地廣供養一切三寶。
還入生死以償衆生。
菩薩彌時不名抵責。
立者。
待功夫着滿名行豎立。
果報自至時當償三寶。
非是抵負不作償心。
小乞申延期于展立耳此豈非好事。
若廢行法出于
體解發心端身正念。
唯止唯觀。
善巧悉檀調适得所。
一上坐即覺清涼。
或頓損或漸損。
是名大藥。
更不紛擾修餘治法也。
破法遍者。
行人病時觀病。
為因色病為因心病。
若色是病者。
外山林等皆應是病。
死人亦應是病。
屍及山林未曾受惱。
當知色非病也。
隻由心想計有此病。
今觀病心不自不他四句叵得。
非内非外畢竟清淨。
心如虛空誰是于病。
淨名雲。
非地大不離地大。
非身合身相不可得故。
非心合心如幻故。
不得病心生。
不得病心無生。
亦生亦無生。
非生非無生。
單複具足皆如上破陰入中說。
識通塞者。
觀于病法。
句句之中識谛緣度。
觀病觀智句句識谛緣度。
了了分明而無疑惑。
解字非字知得知失例如上說也。
道品調适者。
若觀病是四大病是不淨。
病若離四大病即是淨病非四大非離四大。
病即非淨非不淨。
有真非有非真。
空假非空非假。
枯榮非枯非榮。
如是等義皆與身念處無二無别。
如此病受非苦非樂。
病之想行非我非無我。
病心非常非無常。
例如上義。
三十七品于枕席間皆得成就。
解苦無苦入清涼池。
助道者。
若修正觀未得差者。
當借前來六種之治。
正助合行尚能入道。
何況身疾而不消除。
作此觀時雖滞床枕深識次位。
我觀病患道理宛然。
如彼琉璃在深潭底。
我此觀智但是名字。
因疾未除果疾是分。
若似解之位。
因疾少輕道心轉熟。
果疾猶重不免衆災。
若入無生法忍。
因疾雖盡猶有果疾。
我今不應非位起慢。
言我病行均彼上人。
安忍者。
但勤正助。
莫為内外障緣阻礙休息。
答正助稽留。
疾成道廢。
能安心在疾。
不動不退所作辦也。
設得病損行觀明淨。
不生貪着莫起愛染。
十法成就疾入法流。
是名病患境修大乘觀獲無生忍得一大車。
例前可知(雲雲)。
○第四觀業相境者。
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惡諸業。
或已受報或未受報。
若平平運心相則不現。
今修止觀能動諸業。
故善惡相現。
疑者言。
大乘平等何相可論。
今言不爾。
隻由平等鏡淨故諸業像現。
光明雲。
将證十地相皆前現。
阿含雲。
将證初果八十八頭蛇于其前死。
大小兩乘相文甚多。
又法華雲。
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罪福隻是善惡業耳。
淨名雲。
于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别諸法相。
故汝難非也。
明業相為四。
一相發因緣。
二正發相。
三料簡。
四止觀。
因緣者。
有内有外。
内者。
止觀研心。
心漸明淨照諸善惡。
或可以止止惡惡方欲滅。
以觀觀善善方欲生。
或可以止止惡惡因靜生。
以觀觀善善因觀滅。
無量業相出止觀中。
如鏡被磨萬像自現。
外者。
諸佛慈悲常應一切。
衆生無機不能得睹。
以止觀力能感諸佛。
示善惡禅諸業則現。
如持花鬘示于大衆。
是名内外因緣。
若得此意。
細判罪福皂白無濫。
堪為方等師調伏于他。
今但研心止觀令業謝行成。
一心取道何用曲辨相耶。
二明業相發者。
發無前後且逐語便先明善發。
其相有六。
一報果相現。
二習因相現。
三報前現習後現。
四習前現報後現。
五習報俱時現。
六前後不定。
諸業現時參差萬品。
識此六意分别無謬。
雲何名習因習果。
阿毗昙人雲。
習因是自分因。
習果是依果。
又習名習續。
自分種子相生。
後念心起習續于前。
前念為因後念為果。
此義通三性。
論家但在善惡無記無習續也。
報因報果者。
此就異世。
前習因習果皆名報因。
此因牽來果故以報目之。
名為報因。
後受五道身即是報果也。
就今果報身上複起善惡習續。
習因習果總望前世此習續是果。
若望後世此習續是因。
數家明報得鴿雀身是報果。
多淫是習果。
論家鴿身及多淫俱是報果。
淫由貪起。
貪是習果。
又今生煩惱起名習因。
成業即報因。
後生起煩惱名習果。
苦痛名報果。
若坐禅中但見諸相此名報果相現。
由昔因故亦得言報因。
又能起因牽于後報互受名耳。
今但判為報果相也。
若于坐中不見諸相。
郁爾起心是發習因能牽來果故。
亦得名習果酬昔因故。
互受其名。
今但判為習因也。
善相衆多且約六度。
檀相發者。
若于坐中忽見福田勝境三寶形像。
聖衆大德父母師僧。
有行之人。
受己供養。
或見悲田受供養。
或見兩田雖不受供養而皆歡喜。
或不見諸田受與不受。
但見所施具羅列布滿。
或不見施物但見淨地。
或表今生施報相。
或表昔生施報相。
或見好行檀人。
來至其前稱贊檀舍。
如是等事皆是報果發相。
次都不見諸相。
但心郁然欲行惠施恭敬供養三寶父母師僧。
或悲傷貧苦而欲救濟。
或于檀施法門通達偏自明了。
如是等心皆是習因發相。
或先起此心卻見報相。
或先見報相卻發此心。
或俱發或不定發。
可以意知。
戒相發時亦有六意。
若見十師衣缽壇場羯磨歡喜愛念。
或雖不見此相。
而見自身衣裳淨潔威儀蓋衆。
又見常持戒人面目光澤。
舉動安詳來稱贊戒。
如是等相皆是持戒報果發也。
或時皆不見此相郁然持戒心生。
自言戒淨篇聚不足可持。
或欲匡正諸破戒者皆令如法。
自解律文精通戒部。
是為習因發相。
或先後俱雜可以意知。
忍相發者。
或見能忍人。
或見身行忍事。
或自見其身端正淨潔手腳嚴整。
世所希有。
或見端正忍人來稱贊忍。
是忍報果相。
或直發忍心。
又解忍法門。
是名忍習因發相。
前後俱雜可以意知。
精進相者。
或見精進人。
或見己精進事。
見身多氣力盛壯英雄。
或見常行精進人晝夜無廢稱贊精進。
是進報果相。
或不見相但發精進心。
初中後夜不自惜身。
或通達精進法門。
是名精進習因相。
前後俱雜可以意知。
禅相者後境中廣說。
智慧相者菩薩境中當廣說。
六度習報既有六種。
一切善法亦如是。
若細尋此法。
逾久逾明。
不煩多說亦不得多說。
面受口決随意廣論。
諸方等師相傳雲。
負三寶物其相現時決應須償。
南嶽師雲。
若自有物償者善。
若自無物欲廢行法四方馳求。
此有二義。
衆生昔罪何量。
負貸三寶非止一條。
如羅漢先直取道未遑償業。
故名抵責。
行者若廢道場而行乞丐。
紛動數年豈非魔事。
今且未償。
但決志修行諸佛實法展我成立。
成者。
待破煩惱入無生忍。
于法身地廣供養一切三寶。
還入生死以償衆生。
菩薩彌時不名抵責。
立者。
待功夫着滿名行豎立。
果報自至時當償三寶。
非是抵負不作償心。
小乞申延期于展立耳此豈非好事。
若廢行法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