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右六病兩腳間須安置境界以心緣之。
須臾水腹脹急痛但一心注境。
若心悶當小息。
小可更起倚重作前法。
若覺小除彌須用治法。
若因此腰腳急痛。
即想兩腳下作一丈坑。
移前境界置坑底。
以心主之自當差。
要在靜室。
又常止心于足者。
能治一切病。
何故爾。
五識在頭。
心多上緣。
心使風風動火。
火融水水潤身。
是故上分調而下分亂。
以緻諸病。
或腳足攣癖等。
又五藏如蓮華靡靡向下。
識多上緣。
氣強沖府藏翻破成病。
心若緣下吹火下溜。
飲食鎖化五藏順也。
止心于足最為良治。
今常用屢有深益。
以此治他往往皆驗。
蔣吳毛等即是其人。
又随諸病處谛心止之。
不出三日無有異緣。
無不得差。
何故爾。
如門開則來風閉扇則靜。
心緣外境如開門。
止心痛處如閉扇。
理數然也。
又心如王病如賊。
心安此處賊則散壞。
又未必一向止心病處。
如皇帝秘法雲。
天地二氣交合各有五行。
金木水火土如循環。
故金化而水生。
水流而木榮。
木動而火明。
火炎而土貞。
此則相生。
火得水而滅光。
水遇土而不行。
土值木而腫瘡。
木遭金而折傷。
此則相克也。
如金克木肺強而肝弱。
當止心于肺攝取白氣肝病則差。
餘四藏可解。
又用止治四大者。
若急止治水寬止治火。
止頂治地止足治風。
二用氣治者。
謂吹呼[口*熙]呵噓[口*詩]。
皆于唇吻吐納轉側牙舌。
徐詳運心帶想作氣。
若冷用吹如吹火法。
熱用呼。
百節疼痛用[口*熙]亦治風。
若煩脹上氣用呵。
若痰癊用噓若勞倦用[口*詩]。
六氣治五藏者。
呵治肝。
呼吹治心。
噓治肺。
[口*熙]治腎。
[口*詩]治脾。
又六氣問治一藏。
藏有冷用吹。
有熱用呼。
有痛用[口*熙]。
有煩滿用呵。
有痰用噓。
有乏倦用[口*詩]。
餘四藏亦如是。
又口吹去冷鼻徐内溫。
安詳而入勿令沖突。
于一上坐。
七過為之。
然後安心。
安心少時更複用氣。
此是用治意。
若平常吐穢一兩即足。
口呼去熱。
鼻内清涼。
口[口*熙]去痛除風。
鼻内安和。
口呵去煩。
下氣散痰者。
想胸痰。
上分随口出。
下分随息溜。
故不須鼻中補也。
噓去滿脹鼻内安鎖。
[口*詩]去勞之鼻内和補。
細心出内勿令過分。
善能斟酌增損得宜。
非唯自能治病亦能濟他。
三用息為治者。
夫色心相依而息。
譬樵火相藉而煙瞻煙清濁知樵臊濕。
察息強軟驗身健病。
若身行風橫起。
則痛癢成病。
何暇用心。
須急治之。
先須識息有四伴。
有聲曰風守之則散。
結滞曰氣守之則結。
出入不盡曰喘守之則勞。
不聲不滞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
當求靜處結跏平身正直。
縱任身體散誕四支。
布置骨解。
當令關節相應。
不倚不曲緩帶轉側調适以左手置右手上。
大指才令相詣。
縱放頰車。
小小開口四五過長吐氣。
次漸平頭徐徐閉目。
勿令眼臉太急。
常使籠籠然後用息也。
用息治八觸相違病者。
若因重觸成地大病。
偏用出息治之。
若發輕觸成風病。
偏用入息治之。
若發冷觸成水病。
偏用出息治之。
若發熱觸成火病。
偏用入息治之。
餘亦如是。
若得調和正等随意而用。
此用常所數息非作别息也。
次别運十二息者。
謂上下焦滿增長滅壞冷暖沖持和補。
此十二息帶假想心。
所以者何。
若初念入胎即有報息。
随母氣息兒漸長大。
風路滑成。
兒息出入不複随母。
生在異處各各有息。
名報息。
依息者依心而起。
如嗔欲時氣息隆盛。
此名依息也。
前六氣就報息帶想。
今十二息就依息帶想。
故不同前也。
前明緣五色為五藏病者。
此則依藏為病。
故用今依息治之。
上息治沉重地病。
下息治虛懸風病。
焦息治脹滿。
滿息治枯瘠。
增長息能生長四大。
外道服氣。
隻應服此生長之氣耳。
滅壞息散諸癊膜。
冷息治熱。
暖息治冷。
沖息治症結腫毒。
持息治掉動不安。
補息補虛乏。
和息通融四大。
作諸息時各随心想皆令成就。
細知諸病用諸息。
勿謬用也。
四假想治者。
前氣息中兼帶用想。
今專以假想為治。
如辯師治瘿法。
如患症人用針法。
如阿含中用暖蘇治勞損法。
如吞蛇法(雲雲)。
五觀心治者。
不帶想息直觀于心。
内外推求。
心不可得。
病來逼誰誰受病者。
六方術治者。
術事不知則遠。
知之則近。
如治咽法。
如治齒法。
如撚大指治肝等(雲雲)。
術事淺近體多貢幻。
非出家人所須。
元不須學。
學須急棄。
若修四三昧。
泡脆之身損增無定。
借用治病身安道存亦應無嫌。
若用邀名射利喧動時俗者。
則是魔幻魔僞。
急棄急棄。
三十六獸娆人者。
應三遍誦咒曰。
波提陀毗耶多那摩那吉利波阿違婆推摩陀難陀羅憂陀摩吉利摩毗利吉。
遮陀摩。
初得細心。
外境觸心驚擲。
于是氣上腹滿。
胸煩頭痛悶。
此是六神遍身遊戲。
因驚擲失守。
外有惡神入身奪其住處。
故使如此。
若治之法。
閉口蹙鼻不令氣出。
待氣遍身然後放氣令長遠。
從頭至足遍身皆作出想。
牽之令盡。
如是三遍。
然後誦咒。
支波晝烏蘇波晝浮流波晝牽氣波晝。
三遍竟。
然後調息從一至十。
命出入息言。
阿那波那。
阿晝波晝。
病即差也。
若赤痢白痢。
卒中惡。
面青。
眼反。
唇黑。
不别人者。
以手痛撚丹田。
須臾即差。
又随身上有痛處。
手杖痛打病處至四五十。
此複何意。
夫諸病無非心作。
心有憂愁思慮邪氣得入。
今以痛逼之則不暇橫想。
邪氣去病除也。
四明損益。
損益皆有漸頓。
若用息太過。
五藏頓翻者。
即雖未翻漸就增劇。
以至頓翻者。
若人巧修豁然頓益者。
即雖與病相持。
後當漸愈者。
如服湯藥年月将漸乃得其益。
内治亦然。
若心利病輕心利病重。
心鈍病輕心鈍病重。
緻有漸頓不同也。
夫世間醫藥費财用工。
又苦澀難服多諸禁忌。
将養惜命者死計将餌。
今無一文之費。
不廢半日之功。
無苦口之憂恣意飲啖。
而人皆不肯行之。
庸者不别貨。
韻高和寡。
吾甚傷之。
能具十法必有良驗。
一信。
二用。
乃至第十識遮障。
信是道元。
佛法初門。
如治癞人信血是乳。
敬駱駝骨是真舍利。
決信此法能治此病。
不生狐疑。
信而不用于己無益。
如執利劍不用拟賊。
翻為彼害。
不用亦爾。
何意須勤。
初中後夜朝暮專精。
以得汗為度。
鑽火中息火難可得。
不勤亦爾。
何謂為恒。
恒用治法念念在緣而不動亂。
何謂别病。
别病因起如上所說。
若不識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對。
于事無益。
何謂方便。
善巧用治吐納得所。
運想成就不失其宜。
如琴弦緩急輾轉轸柱。
輕重手指聲韻方調。
何謂為久。
若用未益。
不計日月習不休廢。
何謂知取舍。
益則勤用損則改治。
何謂知将護。
善識禁忌行來飲食不使觸之。
何謂識遮障。
用益勿[口*豹]說未益勿疑謗。
向人說者未差不差。
差已更發。
更治不差。
設差倍功。
若能十法具足。
用上諸治益定無疑。
我當為汝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
右六病兩腳間須安置境界以心緣之。
須臾水腹脹急痛但一心注境。
若心悶當小息。
小可更起倚重作前法。
若覺小除彌須用治法。
若因此腰腳急痛。
即想兩腳下作一丈坑。
移前境界置坑底。
以心主之自當差。
要在靜室。
又常止心于足者。
能治一切病。
何故爾。
五識在頭。
心多上緣。
心使風風動火。
火融水水潤身。
是故上分調而下分亂。
以緻諸病。
或腳足攣癖等。
又五藏如蓮華靡靡向下。
識多上緣。
氣強沖府藏翻破成病。
心若緣下吹火下溜。
飲食鎖化五藏順也。
止心于足最為良治。
今常用屢有深益。
以此治他往往皆驗。
蔣吳毛等即是其人。
又随諸病處谛心止之。
不出三日無有異緣。
無不得差。
何故爾。
如門開則來風閉扇則靜。
心緣外境如開門。
止心痛處如閉扇。
理數然也。
又心如王病如賊。
心安此處賊則散壞。
又未必一向止心病處。
如皇帝秘法雲。
天地二氣交合各有五行。
金木水火土如循環。
故金化而水生。
水流而木榮。
木動而火明。
火炎而土貞。
此則相生。
火得水而滅光。
水遇土而不行。
土值木而腫瘡。
木遭金而折傷。
此則相克也。
如金克木肺強而肝弱。
當止心于肺攝取白氣肝病則差。
餘四藏可解。
又用止治四大者。
若急止治水寬止治火。
止頂治地止足治風。
二用氣治者。
謂吹呼[口*熙]呵噓[口*詩]。
皆于唇吻吐納轉側牙舌。
徐詳運心帶想作氣。
若冷用吹如吹火法。
熱用呼。
百節疼痛用[口*熙]亦治風。
若煩脹上氣用呵。
若痰癊用噓若勞倦用[口*詩]。
六氣治五藏者。
呵治肝。
呼吹治心。
噓治肺。
[口*熙]治腎。
[口*詩]治脾。
又六氣問治一藏。
藏有冷用吹。
有熱用呼。
有痛用[口*熙]。
有煩滿用呵。
有痰用噓。
有乏倦用[口*詩]。
餘四藏亦如是。
又口吹去冷鼻徐内溫。
安詳而入勿令沖突。
于一上坐。
七過為之。
然後安心。
安心少時更複用氣。
此是用治意。
若平常吐穢一兩即足。
口呼去熱。
鼻内清涼。
口[口*熙]去痛除風。
鼻内安和。
口呵去煩。
下氣散痰者。
想胸痰。
上分随口出。
下分随息溜。
故不須鼻中補也。
噓去滿脹鼻内安鎖。
[口*詩]去勞之鼻内和補。
細心出内勿令過分。
善能斟酌增損得宜。
非唯自能治病亦能濟他。
三用息為治者。
夫色心相依而息。
譬樵火相藉而煙瞻煙清濁知樵臊濕。
察息強軟驗身健病。
若身行風橫起。
則痛癢成病。
何暇用心。
須急治之。
先須識息有四伴。
有聲曰風守之則散。
結滞曰氣守之則結。
出入不盡曰喘守之則勞。
不聲不滞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
當求靜處結跏平身正直。
縱任身體散誕四支。
布置骨解。
當令關節相應。
不倚不曲緩帶轉側調适以左手置右手上。
大指才令相詣。
縱放頰車。
小小開口四五過長吐氣。
次漸平頭徐徐閉目。
勿令眼臉太急。
常使籠籠然後用息也。
用息治八觸相違病者。
若因重觸成地大病。
偏用出息治之。
若發輕觸成風病。
偏用入息治之。
若發冷觸成水病。
偏用出息治之。
若發熱觸成火病。
偏用入息治之。
餘亦如是。
若得調和正等随意而用。
此用常所數息非作别息也。
次别運十二息者。
謂上下焦滿增長滅壞冷暖沖持和補。
此十二息帶假想心。
所以者何。
若初念入胎即有報息。
随母氣息兒漸長大。
風路滑成。
兒息出入不複随母。
生在異處各各有息。
名報息。
依息者依心而起。
如嗔欲時氣息隆盛。
此名依息也。
前六氣就報息帶想。
今十二息就依息帶想。
故不同前也。
前明緣五色為五藏病者。
此則依藏為病。
故用今依息治之。
上息治沉重地病。
下息治虛懸風病。
焦息治脹滿。
滿息治枯瘠。
增長息能生長四大。
外道服氣。
隻應服此生長之氣耳。
滅壞息散諸癊膜。
冷息治熱。
暖息治冷。
沖息治症結腫毒。
持息治掉動不安。
補息補虛乏。
和息通融四大。
作諸息時各随心想皆令成就。
細知諸病用諸息。
勿謬用也。
四假想治者。
前氣息中兼帶用想。
今專以假想為治。
如辯師治瘿法。
如患症人用針法。
如阿含中用暖蘇治勞損法。
如吞蛇法(雲雲)。
五觀心治者。
不帶想息直觀于心。
内外推求。
心不可得。
病來逼誰誰受病者。
六方術治者。
術事不知則遠。
知之則近。
如治咽法。
如治齒法。
如撚大指治肝等(雲雲)。
術事淺近體多貢幻。
非出家人所須。
元不須學。
學須急棄。
若修四三昧。
泡脆之身損增無定。
借用治病身安道存亦應無嫌。
若用邀名射利喧動時俗者。
則是魔幻魔僞。
急棄急棄。
三十六獸娆人者。
應三遍誦咒曰。
波提陀毗耶多那摩那吉利波阿違婆推摩陀難陀羅憂陀摩吉利摩毗利吉。
遮陀摩。
初得細心。
外境觸心驚擲。
于是氣上腹滿。
胸煩頭痛悶。
此是六神遍身遊戲。
因驚擲失守。
外有惡神入身奪其住處。
故使如此。
若治之法。
閉口蹙鼻不令氣出。
待氣遍身然後放氣令長遠。
從頭至足遍身皆作出想。
牽之令盡。
如是三遍。
然後誦咒。
支波晝烏蘇波晝浮流波晝牽氣波晝。
三遍竟。
然後調息從一至十。
命出入息言。
阿那波那。
阿晝波晝。
病即差也。
若赤痢白痢。
卒中惡。
面青。
眼反。
唇黑。
不别人者。
以手痛撚丹田。
須臾即差。
又随身上有痛處。
手杖痛打病處至四五十。
此複何意。
夫諸病無非心作。
心有憂愁思慮邪氣得入。
今以痛逼之則不暇橫想。
邪氣去病除也。
四明損益。
損益皆有漸頓。
若用息太過。
五藏頓翻者。
即雖未翻漸就增劇。
以至頓翻者。
若人巧修豁然頓益者。
即雖與病相持。
後當漸愈者。
如服湯藥年月将漸乃得其益。
内治亦然。
若心利病輕心利病重。
心鈍病輕心鈍病重。
緻有漸頓不同也。
夫世間醫藥費财用工。
又苦澀難服多諸禁忌。
将養惜命者死計将餌。
今無一文之費。
不廢半日之功。
無苦口之憂恣意飲啖。
而人皆不肯行之。
庸者不别貨。
韻高和寡。
吾甚傷之。
能具十法必有良驗。
一信。
二用。
乃至第十識遮障。
信是道元。
佛法初門。
如治癞人信血是乳。
敬駱駝骨是真舍利。
決信此法能治此病。
不生狐疑。
信而不用于己無益。
如執利劍不用拟賊。
翻為彼害。
不用亦爾。
何意須勤。
初中後夜朝暮專精。
以得汗為度。
鑽火中息火難可得。
不勤亦爾。
何謂為恒。
恒用治法念念在緣而不動亂。
何謂别病。
别病因起如上所說。
若不識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對。
于事無益。
何謂方便。
善巧用治吐納得所。
運想成就不失其宜。
如琴弦緩急輾轉轸柱。
輕重手指聲韻方調。
何謂為久。
若用未益。
不計日月習不休廢。
何謂知取舍。
益則勤用損則改治。
何謂知将護。
善識禁忌行來飲食不使觸之。
何謂識遮障。
用益勿[口*豹]說未益勿疑謗。
向人說者未差不差。
差已更發。
更治不差。
設差倍功。
若能十法具足。
用上諸治益定無疑。
我當為汝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