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上

關燈
不流節節疼痛。

    體腫耳聾鼻塞腰痛。

    背強心腹脹滿。

    上氣胸塞四支沉重。

    面黑瘦胞急痛悶。

    或淋或尿道不利腳膝逆冷。

    是脾害于腎。

    又其病鬼如窖君。

    無頭無面一來掩人。

    可用[口*熙]氣治之。

    若體面上風癢[病-丙+習][病-丙+習]通身癢悶。

    是肝害于脾。

    其色籠桶或如小兒擊枥。

    或如旋風團栾轉。

    可用[口*詩]氣治之。

    又若多惛惛是肝中無魂。

    多忘失前後是心中無神。

    若多恐怖癫病。

    是肺中無魄。

    若多悲笑。

    是腎中無志。

    若多回惑。

    是脾中無意。

    若多怅怏。

    是陰中無精。

    此名六神病相。

    二明病起因緣有六。

    一四大不順故病。

    二飲食不節故病。

    三坐禅不調故病。

    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

    六業起故病。

    四大不順者。

    行役無時強健擔負。

    棠觸寒熱外熱助火。

    火強破水。

    是增火病。

    外寒助水水增害火。

    是為水病。

    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

    是為風病。

    或三大增害于地。

    名等分病。

    或身分增害三大。

    亦是等分。

    屬地病此四既動衆惱競生。

    二飲食不節亦能作病。

    如姜桂辛物增火。

    蔗蜜甘冷增水。

    梨增風膏膩增地。

    胡瓜為熱病而作因緣。

    即是啖不安之食。

    食者須别其性。

    若食食已入腹鎖化。

    粗者為糞尿細者融鎖。

    從腰三孔溜入四支。

    清變為血潤澤一身。

    如塵得水。

    若身血不充枯癖焦減。

    濁者變為脂膏。

    故諸根減而成垢。

    新諸根凝而成肉。

    又身火在下消生藏。

    令飲食化溜通變一身。

    世諺雲。

    欲得老壽當溫足露首。

    若身火在上。

    又啖不安身食。

    則有病惱。

    次食五味增損五藏者。

    酸味增肝而損脾。

    苦味增心而損肺。

    辛味增肺而損肝。

    堿味增腎而損心。

    甜味增脾而損腎。

    若知五藏有妨。

    宜禁其損而啖其增。

    以意斟酌。

    三坐禅不節。

    或倚壁柱衣服。

    或大衆未出而卧。

    其心慢怠魔得其便。

    使人身體背瘠骨節疼痛。

    名為注病最難治也。

    次數息不調。

    多令人痁癖筋脈攣縮。

    若發八觸用息違觸成病。

    八觸者。

    心與四大合則有四正體觸。

    複有四依觸合成八觸。

    重如沉下輕如上升。

    冷如冰室。

    熱如火舍。

    澀如挽逆滑如磨脂。

    軟如無骨粗如糠肌。

    此八觸四上四下。

    入息順地大而重。

    出息順風大而輕。

    又入息順水大而冷。

    出息順火大而熱。

    又入息順地大而澀。

    出息順風大而滑。

    又入息順水大而軟。

    出息順火大而粗。

    若發重觸而數出息。

    與觸相違即便成病。

    餘例可知。

    又但用止無方便成病者。

    若常止心于下多動地病。

    常止心于上多動風病。

    若常止心急撮多動火病。

    若常止心寬緩多動水病。

    次用觀不調偏僻成病者。

    初托胎時以思心起感召其母。

    母即思五色聲香味觸等。

    一毫氣動為水水為血。

    血為肉肉成五根五藏。

    今坐禅人思觀多損五藏成病。

    若緣色多動肝。

    緣聲多動腎。

    緣香多動肺。

    緣味多動心。

    緣觸多動脾。

    複次眼緣青多動肝。

    緣赤多動心。

    緣白多動肺。

    緣黑多動腎。

    緣黃多動脾。

    耳緣呼喚多動肝。

    緣語多動心。

    緣哭多動肺。

    緣吟多動腎。

    緣歌多動脾。

    鼻緣臊多動肝。

    緣焦多動心。

    緣腥多動肺。

    緣臭多動腎。

    緣香多動脾。

    舌緣醋多動肝。

    緣苦多動心。

    緣辛多動肺。

    緣堿多動腎。

    緣甜多動脾。

    身緣堅多動肝。

    緣暖多動心。

    緣輕多動肺。

    緣冷多動腎。

    緣重多動脾。

    此乃五藏相生。

    緣之過分以緻于病。

    若就相克者。

    緣白色多克肝。

    緣黑多克心。

    緣赤多克肺。

    緣黃多克腎。

    緣青多克脾。

    餘聲等例可知。

    若五藏病隐密難知。

    坐禅及夢占之。

    若禅及夢多見青色青人獸師子虎狼。

    而生怖畏則是肝病。

    若禅及夢多見赤色火起。

    赤人獸赤刀仗。

    赤少男女親附抱持。

    或父母兄弟等生喜生畏者。

    即是心病。

    下去例随色驗之。

    又觀僻動四大者。

    若觀境不定。

    或緣此或緣彼心即成诤。

    诤故亂風起成風病。

    如禦嬰兒行但任之而已。

    急牽望速達即為患也。

    又專專守一境。

    起希望心報風熱勢不盡成熱病。

    又觀境心生時謂滅。

    滅時謂生。

    心相違緻癢痛成地病。

    又不味所觀境而強為之。

    水大增成水病。

    四鬼病者。

    四大五藏非鬼。

    鬼非四大五藏。

    若入四大五藏。

    是名鬼病。

    若言無鬼病者。

    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時得差。

    若言無四大病者。

    醫方一向作湯藥治有時得差。

    有一國王鬼病在空處。

    屢被針殺。

    鬼王自來住在心上。

    針者拱手。

    故知亦有鬼病矣。

    鬼亦不漫病人。

    良由人邪念種種事。

    或望知吉兇。

    兜醯羅鬼作種種變。

    青黃等色從五根入。

    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兇。

    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兇事。

    此非聖知也。

    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

    五魔病者與鬼亦不異。

    鬼但病身殺身。

    魔則破觀心。

    破法身慧命。

    起邪念想奪人功德。

    與鬼為異亦由行者于坐禅中。

    邪念利養。

    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

    即領受歡喜。

    入心成病。

    此病難治下治中當說。

    六業病者。

    或專是先世業。

    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

    業力成病。

    還約五根知有所犯。

    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

    飲酒罪業是心口病。

    淫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

    若盜罪業是肺鼻病。

    毀五戒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

    業謝乃差。

    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

    故雲。

    若有重罪頭痛得除。

    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

    此是業欲謝故病也。

    夫業病多種。

    腫滿黃虛。

    凡諸病患須細心尋檢。

    知病根源然後用治也。

    三明治法宜對不同。

    若行役食飲而緻患者。

    此須方藥調養即差。

    若坐禅不調而緻患者。

    此還須坐禅。

    善調息觀乃可差耳。

    則非湯藥所宜。

    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

    及大神咒乃得差耳。

    若業病者。

    當内用觀力外須忏悔。

    乃可得差。

    衆治不同宜善得其意。

    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

    今約坐禅略示六治。

    一止。

    二氣。

    三息。

    四假想。

    五觀心。

    六方術。

    用止治者。

    溫師雲。

    系心在臍中如豆大。

    解衣谛了取相。

    後閉目合口齒舉舌向齶。

    令氣調恂。

    若心外馳。

    攝之令還。

    若念不見複解衣看之。

    熟取相貌還如前。

    此能治諸病亦能發諸禅。

    作此觀時亦有無量相貌。

    或痛如針刺。

    或急如繩牽。

    或癢如蟲啖。

    或冷如水灌。

    或熱如火炙。

    如是諸觸起時。

    一心精進無令退堕。

    若免此觸能發諸禅。

    若神意寂然即是電光定相。

    此尚能得禅。

    況不能愈疾。

    所以系心在臍者。

    息從臍出。

    還入至臍。

    出入以臍為限。

    能易悟無常。

    複次人托胎時識神始與血合。

    帶系在臍臍能連持。

    又是諸腸胃源。

    尋源能見不淨能止貪欲。

    若四念處觀臍能成身念處門。

    若作六妙門臍是止門。

    兼能入道故多用之。

    正用治病者。

    丹田是氣海。

    能鎖吞萬病。

    若止心丹田則氣息調和。

    故能愈疾。

    即此意也。

    又有師言。

    上氣。

    胸滿。

    兩脅痛。

    背膂急。

    肩井痛。

    心熱懊。

    痛煩不能食。

    心瘇。

    臍下冷。

    上熱下冷。

    陰陽不和。

    氣嗽。

    右十二病。

    皆止丹田。

    丹田去臍下二寸半。

    或痛切者。

    移心向三裡。

    痛又不除。

    移向兩腳大拇指爪橫文上。

    以差為度。

    頭痛。

    眼睛赤疼。

    唇口熱。

    繞鼻胞子。

    腹卒痛。

    兩耳聾。

    頸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