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上
關燈
小
中
大
花在泥如醫療病。
不味涅槃知空不空不為空法所證。
如鳥飛空不住于空。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不斷五欲而淨諸根。
即是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意。
今末代癡人聞庵羅果甘甜可口。
即碎其核嘗之甚苦。
果種甘味一切皆失。
無智慧故刻核太過亦複如是。
聞非調伏非不調伏。
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
以不礙故名無礙道。
以無礙故灼然淫泆。
公行非法無片羞恥。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此是啖鹽太過堿渴成病。
經雲。
貪着無礙法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大經雲。
言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
此人行于非道欲望通達佛道。
還自壅塞同于凡鄙。
是住不調非不住也。
複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怖畏二邊深自競持。
欲修中智斷破二邊。
是人不能即貪欲是道。
斷貪欲已方雲是道。
此乃住調伏心非不住也。
北方備此兩失。
又初學中觀斷于貪欲不能得益。
放心行不調事。
初一行之薄得片益。
自此已後常行不息。
亦無複益行之不改。
以己先益化他令行。
又引經為證。
受化之徒但貪欲樂無纖芥道益。
崩騰耽湎遂成風俗。
污辱戒律陵穢三寶。
周家傾蕩佛法皆由此來。
是住不調及住于調。
何關不住調與不調。
是名大礙何關無礙。
是增長非道何關佛道。
如是調與不調皆名不調。
何以故。
悉是凡情非賢聖行。
今言。
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亦住調伏亦住不調伏。
亦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亦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何以故。
煩惱即空故不住不調伏。
煩惱即假故不住調伏。
煩惱即中故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雙照煩惱故。
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雖不住調不調等。
而實住調不調等。
雖實住調不調等。
而實不住調不調等。
何以故。
不偏觀一句故。
一句即諸句。
一切法趣貪欲故。
貪欲是諸法所都故。
用此意曆一切句。
所謂計貪欲是有名住不調伏。
計之為無住于調伏。
如是等自在說(雲雲)。
如是體達名為無礙道。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雲何出耶。
有時體達貪欲畢竟清淨無累無染。
猶如虛空。
豁出生死。
是名住調伏得益。
或時縱心觀此貪欲本末因緣。
幾種是病幾種是藥。
如和須蜜多入離欲際度脫衆生。
作是觀時豁出生死。
是名住不調得益。
或時二俱非故得益。
或時俱觀得益。
如是善巧應住不應住。
自他俱益。
于菩薩法無所損減。
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為諸居士說巧度法。
皆得無生忍。
勝意比丘行拙度法無所克獲。
後遊聚落聞貪欲即道而嗔喜根。
雲何為他說障道法。
作擯未成喜根為說偈。
即便身陷。
菩薩知其不信會堕地獄。
是故強說作後世因。
巧觀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遠。
住調伏不調等。
皆當無失。
不住調不調等亦皆無失。
若不得四悉檀意。
若住不住自織愛網起他譏慢。
自礙礙他非無礙也。
若一念煩惱心起。
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礙。
雖多不有雖一不無。
多不積一不散。
多不異一不同。
多即一一即多。
經雲。
闇中樹影闇故不見。
天眼能見。
是為闇中有明。
智障甚盲闇。
是為明中有闇。
亦如初燈與闇共住。
如是明闇不相妨礙亦不相破。
何以故。
世間現見室内然燈。
不知向闇去至何處。
若燈滅者闇法複來。
來無本源去無足迹。
闇既如此。
明亦複然。
求闇無闇明無所破。
求明無明闇無所蓋。
雖無明闇破蓋宛然。
不受不着。
不念不分别新起者名不受。
舊起者名不着。
不内取名不念。
不外取名不分别。
妙慧朗然。
以是義故。
名不思議不相妨不相除。
若世智燈滅闇惑更來。
若中道智光常住不動。
如神珠常照闇則不來。
觀煩惱闇即大智明。
顯佛菩提惑則不來也。
準上陰入境可知。
如是觀時追傷己過廣愍衆生。
何以故。
理非明闇。
以迷惑故起苦集闇。
解治法故有道滅明。
約闇故悲。
約明故慈。
大誓之心與境俱起。
為滿願故須立要行。
行之要者莫先止觀。
四分煩惱體之即空。
名體真止入空觀也。
觀諸煩惱藥病等法。
名随緣止入假觀。
觀諸煩惱同真際。
名息二邊止入中道觀。
善巧安心修此三止三觀。
成一心三眼三智也。
若眼智未開破障令遍。
觀四分煩惱念念三假。
非自他共離單複具足見思不生。
知病識藥無知不生。
非真非緣無明不生。
橫豎破遍。
于即空中翻構苦集是名知塞。
于苦集中達即是空。
是名知通。
于諸法藥翻構為病。
是名知塞。
于諸病法即能知藥。
是名知通。
翻法性為無明。
名之為塞。
無明轉即變為明。
名之為通。
又觀煩惱而修道品。
四分心起即污穢五陰。
一陰無量陰。
受想行識亦複無量。
諸陰即空。
凡夫倒破小枯樹成。
諸陰即假。
二乘倒破大榮樹成。
諸陰即中。
廢枯榮教。
二邊寂滅入大涅槃。
乃至開三解脫入清涼池也。
若遮障重當修助道。
既解惑相持便應索援外貪欲起以不淨助。
内貪欲起以背舍助。
内外貪欲起以勝處助。
違法嗔起衆生慈助。
順法嗔起法緣慈助。
戲論嗔起無緣慈助。
計斷常起三世因緣助。
計我人起二世因緣助。
計性實起一念因緣助。
明利覺起數息助。
沉昏覺起觀息助。
半沈半明覺起随息助。
助道強故能開辟涅槃門。
于未開頃或得一種解心或得一種禅定。
當熟思量。
草木瓦礫勿妄持謂是琉璃珠。
若謂即是者。
何煩惱滅。
見耶思耶塵沙耶無明耶。
諸位全無。
謬謂即是猶如鼠唧。
若言空空如空鳥空。
未識次位觀行相似全未相應。
濫叨上位所以成怪。
若内外障起當好安忍。
忍若不過敗壞菩薩。
安忍不動薩埵可成。
即獲償賜似道禅慧。
得是償時莫生法愛。
愛妨真道。
若無頂堕自在無礙如風行空。
位入銅輪破無明惑成無生忍。
得一大車高廣仆從而侍衛之。
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是名四分煩惱具足一切佛法。
亦名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亦名煩惱是菩提。
亦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廣說有三十六句。
須先立四句。
謂不斷煩惱。
不入涅槃。
斷煩惱。
入涅槃。
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
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
初句謂凡夫。
次謂無學人。
三謂學人。
四謂理是。
是為根本四句。
句句各開四。
初句四者。
謂不斷不入。
斷不入。
亦斷亦不斷不入。
非斷非不斷不入。
初謂起惡凡夫。
二謂得禅外道。
三謂得禅起見外道。
四謂無記人。
次句四者。
謂斷入。
不斷入。
亦斷亦不斷入。
非斷非不斷入。
初謂析法無學。
二謂體法無學。
三謂析體兩學人。
後謂真理性冥。
即是入也。
第三四句者。
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
斷亦入亦不入。
不斷亦入亦不入。
非斷非不斷亦入亦不入。
初謂析體兩學人。
二謂析法學人三謂體法學人。
四謂通學無學人真理也。
第四四句者。
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
斷非入非不入。
不斷非入非不入。
亦斷亦不斷非入非不入。
初謂凡聖等理。
二謂析法聖理。
三謂體法聖理。
四謂析體學人理。
此說十六句。
就根本四句合二十句入涅槃。
又十六句出涅槃。
初根本四句者。
謂不斷煩惱不出涅槃。
斷煩惱出涅槃。
不味涅槃知空不空不為空法所證。
如鳥飛空不住于空。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不斷五欲而淨諸根。
即是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意。
今末代癡人聞庵羅果甘甜可口。
即碎其核嘗之甚苦。
果種甘味一切皆失。
無智慧故刻核太過亦複如是。
聞非調伏非不調伏。
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
以不礙故名無礙道。
以無礙故灼然淫泆。
公行非法無片羞恥。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此是啖鹽太過堿渴成病。
經雲。
貪着無礙法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大經雲。
言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
此人行于非道欲望通達佛道。
還自壅塞同于凡鄙。
是住不調非不住也。
複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怖畏二邊深自競持。
欲修中智斷破二邊。
是人不能即貪欲是道。
斷貪欲已方雲是道。
此乃住調伏心非不住也。
北方備此兩失。
又初學中觀斷于貪欲不能得益。
放心行不調事。
初一行之薄得片益。
自此已後常行不息。
亦無複益行之不改。
以己先益化他令行。
又引經為證。
受化之徒但貪欲樂無纖芥道益。
崩騰耽湎遂成風俗。
污辱戒律陵穢三寶。
周家傾蕩佛法皆由此來。
是住不調及住于調。
何關不住調與不調。
是名大礙何關無礙。
是增長非道何關佛道。
如是調與不調皆名不調。
何以故。
悉是凡情非賢聖行。
今言。
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亦住調伏亦住不調伏。
亦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亦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何以故。
煩惱即空故不住不調伏。
煩惱即假故不住調伏。
煩惱即中故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雙照煩惱故。
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雖不住調不調等。
而實住調不調等。
雖實住調不調等。
而實不住調不調等。
何以故。
不偏觀一句故。
一句即諸句。
一切法趣貪欲故。
貪欲是諸法所都故。
用此意曆一切句。
所謂計貪欲是有名住不調伏。
計之為無住于調伏。
如是等自在說(雲雲)。
如是體達名為無礙道。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雲何出耶。
有時體達貪欲畢竟清淨無累無染。
猶如虛空。
豁出生死。
是名住調伏得益。
或時縱心觀此貪欲本末因緣。
幾種是病幾種是藥。
如和須蜜多入離欲際度脫衆生。
作是觀時豁出生死。
是名住不調得益。
或時二俱非故得益。
或時俱觀得益。
如是善巧應住不應住。
自他俱益。
于菩薩法無所損減。
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為諸居士說巧度法。
皆得無生忍。
勝意比丘行拙度法無所克獲。
後遊聚落聞貪欲即道而嗔喜根。
雲何為他說障道法。
作擯未成喜根為說偈。
即便身陷。
菩薩知其不信會堕地獄。
是故強說作後世因。
巧觀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遠。
住調伏不調等。
皆當無失。
不住調不調等亦皆無失。
若不得四悉檀意。
若住不住自織愛網起他譏慢。
自礙礙他非無礙也。
若一念煩惱心起。
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礙。
雖多不有雖一不無。
多不積一不散。
多不異一不同。
多即一一即多。
經雲。
闇中樹影闇故不見。
天眼能見。
是為闇中有明。
智障甚盲闇。
是為明中有闇。
亦如初燈與闇共住。
如是明闇不相妨礙亦不相破。
何以故。
世間現見室内然燈。
不知向闇去至何處。
若燈滅者闇法複來。
來無本源去無足迹。
闇既如此。
明亦複然。
求闇無闇明無所破。
求明無明闇無所蓋。
雖無明闇破蓋宛然。
不受不着。
不念不分别新起者名不受。
舊起者名不着。
不内取名不念。
不外取名不分别。
妙慧朗然。
以是義故。
名不思議不相妨不相除。
若世智燈滅闇惑更來。
若中道智光常住不動。
如神珠常照闇則不來。
觀煩惱闇即大智明。
顯佛菩提惑則不來也。
準上陰入境可知。
如是觀時追傷己過廣愍衆生。
何以故。
理非明闇。
以迷惑故起苦集闇。
解治法故有道滅明。
約闇故悲。
約明故慈。
大誓之心與境俱起。
為滿願故須立要行。
行之要者莫先止觀。
四分煩惱體之即空。
名體真止入空觀也。
觀諸煩惱藥病等法。
名随緣止入假觀。
觀諸煩惱同真際。
名息二邊止入中道觀。
善巧安心修此三止三觀。
成一心三眼三智也。
若眼智未開破障令遍。
觀四分煩惱念念三假。
非自他共離單複具足見思不生。
知病識藥無知不生。
非真非緣無明不生。
橫豎破遍。
于即空中翻構苦集是名知塞。
于苦集中達即是空。
是名知通。
于諸法藥翻構為病。
是名知塞。
于諸病法即能知藥。
是名知通。
翻法性為無明。
名之為塞。
無明轉即變為明。
名之為通。
又觀煩惱而修道品。
四分心起即污穢五陰。
一陰無量陰。
受想行識亦複無量。
諸陰即空。
凡夫倒破小枯樹成。
諸陰即假。
二乘倒破大榮樹成。
諸陰即中。
廢枯榮教。
二邊寂滅入大涅槃。
乃至開三解脫入清涼池也。
若遮障重當修助道。
既解惑相持便應索援外貪欲起以不淨助。
内貪欲起以背舍助。
内外貪欲起以勝處助。
違法嗔起衆生慈助。
順法嗔起法緣慈助。
戲論嗔起無緣慈助。
計斷常起三世因緣助。
計我人起二世因緣助。
計性實起一念因緣助。
明利覺起數息助。
沉昏覺起觀息助。
半沈半明覺起随息助。
助道強故能開辟涅槃門。
于未開頃或得一種解心或得一種禅定。
當熟思量。
草木瓦礫勿妄持謂是琉璃珠。
若謂即是者。
何煩惱滅。
見耶思耶塵沙耶無明耶。
諸位全無。
謬謂即是猶如鼠唧。
若言空空如空鳥空。
未識次位觀行相似全未相應。
濫叨上位所以成怪。
若内外障起當好安忍。
忍若不過敗壞菩薩。
安忍不動薩埵可成。
即獲償賜似道禅慧。
得是償時莫生法愛。
愛妨真道。
若無頂堕自在無礙如風行空。
位入銅輪破無明惑成無生忍。
得一大車高廣仆從而侍衛之。
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是名四分煩惱具足一切佛法。
亦名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亦名煩惱是菩提。
亦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廣說有三十六句。
須先立四句。
謂不斷煩惱。
不入涅槃。
斷煩惱。
入涅槃。
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
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
初句謂凡夫。
次謂無學人。
三謂學人。
四謂理是。
是為根本四句。
句句各開四。
初句四者。
謂不斷不入。
斷不入。
亦斷亦不斷不入。
非斷非不斷不入。
初謂起惡凡夫。
二謂得禅外道。
三謂得禅起見外道。
四謂無記人。
次句四者。
謂斷入。
不斷入。
亦斷亦不斷入。
非斷非不斷入。
初謂析法無學。
二謂體法無學。
三謂析體兩學人。
後謂真理性冥。
即是入也。
第三四句者。
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
斷亦入亦不入。
不斷亦入亦不入。
非斷非不斷亦入亦不入。
初謂析體兩學人。
二謂析法學人三謂體法學人。
四謂通學無學人真理也。
第四四句者。
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
斷非入非不入。
不斷非入非不入。
亦斷亦不斷非入非不入。
初謂凡聖等理。
二謂析法聖理。
三謂體法聖理。
四謂析體學人理。
此說十六句。
就根本四句合二十句入涅槃。
又十六句出涅槃。
初根本四句者。
謂不斷煩惱不出涅槃。
斷煩惱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