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八上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八上
第二觀煩惱境者。
上陰界入不悟。
則非其宜而觀察不已。
擊動煩惱貪嗔發作。
是時應舍陰入觀于煩惱。
前呵五欲知其過罪。
棄蓋是舍平常陰入。
觀于果報于中求解。
今觀發作隆盛起重貪嗔。
如鐵不與火合但黑。
若與火合赫然。
又報法尋常無時不有呵棄為易。
若欻起煩惱控制則難。
何者。
生來雖嗔谏曉則息。
今所發者咆勃可畏。
生來倒想乍起乍滅。
今所發者郁然不去。
生來欲色抑制可停。
今所發者不簡死馬況其匹類。
此惑内發強梁熾盛。
若見外境心狂眼闇。
譬如流水不覺其急。
概之以木漣漪[泳-永+豹]起。
亦如健人不知有力觸之怒壯。
煩惱卧伏如有如無。
道場忏悔觀陰界入。
如觸睡師子哮吼震地。
若不識者則能牽人作大重罪。
非唯止觀不成更增長惡業。
墜黑闇坑無能勉出。
為是義故須觀煩惱境也。
觀此為四。
一略明其相。
二明因緣三明治異。
四修止觀。
初明相者。
先釋名。
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
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
即是見思利鈍。
此一往分數。
五鈍何必是貪嗔。
如諸蠕動實不推理。
而舉[蟲*敖]張鬐怒目自大。
底下凡劣何嘗執見。
行住坐卧恒起我心。
故知五鈍非無利也。
五利豈唯見惑。
何嘗無恚欲耶。
當知利鈍之名通于見思。
今約位分之令不相濫。
若未發禅來雖有世智推理辯聰見想猶弱。
所有十使同屬于鈍。
從因定發見見心猛盛。
所有十使從強受名皆屬于利。
如兩學人一得法意為诤則強。
一得語言為诤則弱。
得語如無禅得意如發定。
若發定已而起見惑如下所觀。
若未發定而起煩惱。
正是今所觀也。
若利中有鈍。
見谛但斷于利鈍猶應在。
毗昙人謂利上之鈍名背上使。
見谛斷時正利既去背使亦去思惟亦如是。
若開此利鈍為八萬四千。
今但束為四分。
三毒偏發為三分。
若等緣三境名等分。
三毒偏起是覺觀而非多。
三毒等起名覺觀多。
若少若多悉名散動俱能障定無記是報散動則不障定經雲。
從滅定出入散心中。
散心中還入諸定。
散不障定即此義也。
成論人雲。
散兼無知癡能障定若爾。
散兼嗔欲何不障定耶。
今釋别有意如上棄蓋中說。
但煩惱之相廣不可盡。
若具分别妨于觀門。
法華雲。
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糞即煩惱污穢法也。
棄之若盡得一日之價。
若住分别多少終不得直。
今觀煩惱糞求智慧錢。
非欲分别見思相也。
若爾。
五百羅漢何以分别。
為持佛法作衆導首通種種難須廣分别。
今正入道力所未暇。
亦于觀非急。
但總知四分糞穢勤而棄之。
若從空入假時當委悉分别。
複次利鈍合各束為四分。
同是界内共二乘斷名通煩惱也。
若界外四分二乘不斷名别煩惱。
若作相關何得離通有别。
通惑為枝别惑為本。
得真智斷枝得中智斷本。
若作不思議者。
隻界内煩惱即是菩提。
何得非是别惑。
已如前說。
二明煩惱起之因緣。
因緣有三如後說。
起相有四。
深而不利利而不深。
亦深亦利不深不利第四句即屬通途果報惑相。
尋常相系。
故言非深非利也。
三句起動異常。
即屬煩惱發相也。
發時深重不可禁止。
觸境彌增無能遮制。
是為深相。
數數發起起辄深重。
故名為利利而不深深而不利。
準此可知。
因緣者。
一習因種子。
二業力擊作。
三魔所扇動。
習者。
無量劫來煩惱重積。
種子成就薰習相續。
如駛水流順之不覺其疾。
概之則知奔猛。
行人任煩惱流沿生死海。
都不覺知。
若修道品溯諸有流。
煩惱嵬起。
唯當勤勉特出曉夜兼功耳。
業者。
無量劫來惡行成就如負怨責。
那得令汝修道出離。
故惡業卓起。
破壞觀心。
使善法不立。
如河湉靜不覺流浪。
暴風卒至波如連山。
若放擲帆柁壞在斯須。
一心正前後行船得免。
魔者。
若作魔行是其民屬。
故不動亂。
若行道出界去此投彼。
十軍攝擒故深利之惑欻然而至。
如大海水雖無風流。
摩竭吸水萬物奔趣不可力拒。
專稱佛名乃得脫耳。
若就火為譬者。
抖擻如習風扇如業膏投如魔。
魔業如下說。
觀習動煩惱是今所觀也。
三治法不同者。
小乘治有五。
對轉不轉兼具。
此五共治四分煩惱。
障道起如下業境(雲雲)。
對治者。
一分煩惱即有三種。
合成十二。
對此亦有十二。
如對寇設陣。
是名對治。
轉治者。
如不淨是貪欲對治而非其宜。
應以淨觀得脫轉修慈心。
念以淨法安樂豈加穢辱。
是名轉治。
若嗔人教不淨。
癡人教思惟邊無邊。
掉散教用智慧分别。
此是病不轉而治轉。
皆名轉治。
若藥病俱轉。
亦名轉治。
亦是對治不轉治者。
病雖轉治終不轉。
宜修此法但以此治。
治轉不轉病故名不轉治。
兼治者。
病兼藥亦兼。
如貪欲兼嗔不淨須帶慈心。
病兼一二藥亦兼一二。
是名兼治。
具治者具用上法共治一病。
是名小乘先用五治後用谛智。
乃得入真。
大乘明治非對非兼等。
名第一義治。
如阿竭陀藥能治衆病。
小乘多用三悉檀為治。
大乘多用第一義悉檀為治也。
空無生中誰是煩惱誰是能治。
尚無煩惱何物而轉。
既無所轉亦不兼具。
但以無生一方遍治一切也。
此極略須善取意也。
四修止觀者。
還為十意。
初簡思議境者。
一念欲覺初起甚微。
不即遮止遂漸增長。
為欲事故貪引無道。
乃至四重五逆。
是名煩惱生地獄界。
為欲因緣不知慚恥魯扈抵突。
無複禮義亡失人種。
是名貪欲生畜生界。
又為欲因緣悭惜守護亦悭他家。
是名貪欲生餓鬼界。
為欲因緣而生嫉妒。
猜忌防拟常欲勝他。
百方鸩陷令彼退負。
是名貪欲生修羅界。
又欲因緣深愛現樂以禮婚娉。
每存撙節符順仁義。
為未來欲樂而持五戒。
是名貪欲生人界。
又欲起時鄙人欲粗希求天欲。
勤修十善防止純熟。
任運不起。
是觀貪欲生六天界。
又觀欲心棄呵清淨能發禅定。
是色天無色天界。
又觀欲是集。
集方招苦。
厭此苦集而修出要。
是聲聞界。
若觀欲是無明為無明欲而造諸行輪環無際。
若止于欲無明行等皆止。
是為緣覺界。
若觀欲是蔽而起慈悲而行于舍怖畏無常。
乃至觀欲是癡等。
是六度界。
若觀欲本自不起。
今亦不住将亦不滅。
欲即是空空即涅槃。
是為通教界。
又觀欲心有無量相。
集既非一苦亦無量。
知根欲性皆因欲心分别具足。
是為别教界。
其餘三分煩惱出生諸法亦複如是。
次第生一切法。
是名思議境也。
不思議境者。
如無行雲。
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如是四分雖即是道複不得随随之将人向惡道。
複不得斷斷之成增上慢。
不斷癡愛起諸明脫。
乃名為道。
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住不調伏是愚人相。
住于調伏是聲聞法。
所以者何。
凡夫貪染随順四分。
生死重積狠戾難馴。
故名不調。
二乘怖畏生死如為怨逐。
速出三界。
阿羅漢者名為不調。
三界惑盡無惑可調。
如是不調名之為調。
焦種不生根敗無用。
菩薩不爾。
于生死而有勇。
于涅槃而不味。
勇于生死無生而生。
不為生法所污。
如
上陰界入不悟。
則非其宜而觀察不已。
擊動煩惱貪嗔發作。
是時應舍陰入觀于煩惱。
前呵五欲知其過罪。
棄蓋是舍平常陰入。
觀于果報于中求解。
今觀發作隆盛起重貪嗔。
如鐵不與火合但黑。
若與火合赫然。
又報法尋常無時不有呵棄為易。
若欻起煩惱控制則難。
何者。
生來雖嗔谏曉則息。
今所發者咆勃可畏。
生來倒想乍起乍滅。
今所發者郁然不去。
生來欲色抑制可停。
今所發者不簡死馬況其匹類。
此惑内發強梁熾盛。
若見外境心狂眼闇。
譬如流水不覺其急。
概之以木漣漪[泳-永+豹]起。
亦如健人不知有力觸之怒壯。
煩惱卧伏如有如無。
道場忏悔觀陰界入。
如觸睡師子哮吼震地。
若不識者則能牽人作大重罪。
非唯止觀不成更增長惡業。
墜黑闇坑無能勉出。
為是義故須觀煩惱境也。
觀此為四。
一略明其相。
二明因緣三明治異。
四修止觀。
初明相者。
先釋名。
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
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
即是見思利鈍。
此一往分數。
五鈍何必是貪嗔。
如諸蠕動實不推理。
而舉[蟲*敖]張鬐怒目自大。
底下凡劣何嘗執見。
行住坐卧恒起我心。
故知五鈍非無利也。
五利豈唯見惑。
何嘗無恚欲耶。
當知利鈍之名通于見思。
今約位分之令不相濫。
若未發禅來雖有世智推理辯聰見想猶弱。
所有十使同屬于鈍。
從因定發見見心猛盛。
所有十使從強受名皆屬于利。
如兩學人一得法意為诤則強。
一得語言為诤則弱。
得語如無禅得意如發定。
若發定已而起見惑如下所觀。
若未發定而起煩惱。
正是今所觀也。
若利中有鈍。
見谛但斷于利鈍猶應在。
毗昙人謂利上之鈍名背上使。
見谛斷時正利既去背使亦去思惟亦如是。
若開此利鈍為八萬四千。
今但束為四分。
三毒偏發為三分。
若等緣三境名等分。
三毒偏起是覺觀而非多。
三毒等起名覺觀多。
若少若多悉名散動俱能障定無記是報散動則不障定經雲。
從滅定出入散心中。
散心中還入諸定。
散不障定即此義也。
成論人雲。
散兼無知癡能障定若爾。
散兼嗔欲何不障定耶。
今釋别有意如上棄蓋中說。
但煩惱之相廣不可盡。
若具分别妨于觀門。
法華雲。
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糞即煩惱污穢法也。
棄之若盡得一日之價。
若住分别多少終不得直。
今觀煩惱糞求智慧錢。
非欲分别見思相也。
若爾。
五百羅漢何以分别。
為持佛法作衆導首通種種難須廣分别。
今正入道力所未暇。
亦于觀非急。
但總知四分糞穢勤而棄之。
若從空入假時當委悉分别。
複次利鈍合各束為四分。
同是界内共二乘斷名通煩惱也。
若界外四分二乘不斷名别煩惱。
若作相關何得離通有别。
通惑為枝别惑為本。
得真智斷枝得中智斷本。
若作不思議者。
隻界内煩惱即是菩提。
何得非是别惑。
已如前說。
二明煩惱起之因緣。
因緣有三如後說。
起相有四。
深而不利利而不深。
亦深亦利不深不利第四句即屬通途果報惑相。
尋常相系。
故言非深非利也。
三句起動異常。
即屬煩惱發相也。
發時深重不可禁止。
觸境彌增無能遮制。
是為深相。
數數發起起辄深重。
故名為利利而不深深而不利。
準此可知。
因緣者。
一習因種子。
二業力擊作。
三魔所扇動。
習者。
無量劫來煩惱重積。
種子成就薰習相續。
如駛水流順之不覺其疾。
概之則知奔猛。
行人任煩惱流沿生死海。
都不覺知。
若修道品溯諸有流。
煩惱嵬起。
唯當勤勉特出曉夜兼功耳。
業者。
無量劫來惡行成就如負怨責。
那得令汝修道出離。
故惡業卓起。
破壞觀心。
使善法不立。
如河湉靜不覺流浪。
暴風卒至波如連山。
若放擲帆柁壞在斯須。
一心正前後行船得免。
魔者。
若作魔行是其民屬。
故不動亂。
若行道出界去此投彼。
十軍攝擒故深利之惑欻然而至。
如大海水雖無風流。
摩竭吸水萬物奔趣不可力拒。
專稱佛名乃得脫耳。
若就火為譬者。
抖擻如習風扇如業膏投如魔。
魔業如下說。
觀習動煩惱是今所觀也。
三治法不同者。
小乘治有五。
對轉不轉兼具。
此五共治四分煩惱。
障道起如下業境(雲雲)。
對治者。
一分煩惱即有三種。
合成十二。
對此亦有十二。
如對寇設陣。
是名對治。
轉治者。
如不淨是貪欲對治而非其宜。
應以淨觀得脫轉修慈心。
念以淨法安樂豈加穢辱。
是名轉治。
若嗔人教不淨。
癡人教思惟邊無邊。
掉散教用智慧分别。
此是病不轉而治轉。
皆名轉治。
若藥病俱轉。
亦名轉治。
亦是對治不轉治者。
病雖轉治終不轉。
宜修此法但以此治。
治轉不轉病故名不轉治。
兼治者。
病兼藥亦兼。
如貪欲兼嗔不淨須帶慈心。
病兼一二藥亦兼一二。
是名兼治。
具治者具用上法共治一病。
是名小乘先用五治後用谛智。
乃得入真。
大乘明治非對非兼等。
名第一義治。
如阿竭陀藥能治衆病。
小乘多用三悉檀為治。
大乘多用第一義悉檀為治也。
空無生中誰是煩惱誰是能治。
尚無煩惱何物而轉。
既無所轉亦不兼具。
但以無生一方遍治一切也。
此極略須善取意也。
四修止觀者。
還為十意。
初簡思議境者。
一念欲覺初起甚微。
不即遮止遂漸增長。
為欲事故貪引無道。
乃至四重五逆。
是名煩惱生地獄界。
為欲因緣不知慚恥魯扈抵突。
無複禮義亡失人種。
是名貪欲生畜生界。
又為欲因緣悭惜守護亦悭他家。
是名貪欲生餓鬼界。
為欲因緣而生嫉妒。
猜忌防拟常欲勝他。
百方鸩陷令彼退負。
是名貪欲生修羅界。
又欲因緣深愛現樂以禮婚娉。
每存撙節符順仁義。
為未來欲樂而持五戒。
是名貪欲生人界。
又欲起時鄙人欲粗希求天欲。
勤修十善防止純熟。
任運不起。
是觀貪欲生六天界。
又觀欲心棄呵清淨能發禅定。
是色天無色天界。
又觀欲是集。
集方招苦。
厭此苦集而修出要。
是聲聞界。
若觀欲是無明為無明欲而造諸行輪環無際。
若止于欲無明行等皆止。
是為緣覺界。
若觀欲是蔽而起慈悲而行于舍怖畏無常。
乃至觀欲是癡等。
是六度界。
若觀欲本自不起。
今亦不住将亦不滅。
欲即是空空即涅槃。
是為通教界。
又觀欲心有無量相。
集既非一苦亦無量。
知根欲性皆因欲心分别具足。
是為别教界。
其餘三分煩惱出生諸法亦複如是。
次第生一切法。
是名思議境也。
不思議境者。
如無行雲。
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如是四分雖即是道複不得随随之将人向惡道。
複不得斷斷之成增上慢。
不斷癡愛起諸明脫。
乃名為道。
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住不調伏是愚人相。
住于調伏是聲聞法。
所以者何。
凡夫貪染随順四分。
生死重積狠戾難馴。
故名不調。
二乘怖畏生死如為怨逐。
速出三界。
阿羅漢者名為不調。
三界惑盡無惑可調。
如是不調名之為調。
焦種不生根敗無用。
菩薩不爾。
于生死而有勇。
于涅槃而不味。
勇于生死無生而生。
不為生法所污。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