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下

關燈
摩诃止觀卷第七下 又複當觀無量劫來。

    多約名色及以想行而計我人。

    若其執作忽聞贊罵。

    雲贊罵我。

    立行住坐卧一切事物皆計于我。

    如膠塗手随執随着。

    經雲。

    凡夫若離我心無有是處。

    若遭貧窮失于本心。

    亦計我不息。

    若得富貴恣勢縱毒酷害天下。

    赫怒隆盛怨枉無辜。

    諸業興起皆我所為。

    誰代當者。

    逆風執火豈不燒手。

    如彼夜房謂言有鬼。

    天明照了乃本舊人。

    又無智慧故計言有我。

    以慧觀之實無有我。

    我在何處。

    頭足支節一一谛觀。

    了不見我。

    何處有人及以衆生。

    業力機關假為空聚。

    從衆緣生無有宰主。

    如宿空亭二鬼争屍。

    如此觀時我倒休息。

    若修四觀破四颠倒。

    道心郁起生大怖畏。

    如為怨逐如叛怨國。

    如行險道念念周慞隻求出路。

    獐聞獵圍霍驚絕走。

    雖遇水草何暇飲啖。

    志在免脫。

    聲聞如是。

    若鹿透圍小得免難。

    并馳并顧。

    悲鳴呦咽痛戀本群。

    雖複踟蹰更知何益。

    茹氣吞聲銜悲前進。

    緣覺如是。

    自出生死愍念衆生。

    雖悲悼哀傷不能救拔。

    若大象王雖聞圍合不忍獨去。

    自知力大堪遮刀箭守護其子。

    令群安隐得免傷害。

    菩薩如是。

    無常無我諸觀明時。

    怖畏切心如蹈水火。

    又起慈悲如母念子。

    衆生盲冥不覺苦燒。

    我今雲何棄之獨去。

    安耐生死。

    以智方便教化淳熟作得度因緣。

    于自功德法身慧命展轉增長。

    有緣機熟即坐道場成佛。

    與衆生共出三界。

    如彼大象自他俱安。

    若小象子雖捍刀箭。

    必為所中自他無益。

    初心菩薩欲入生死。

    生死觸之失退善根法身破壞。

    雖然發大悲心功德可歎。

    故菩薩雖怖生死。

    而恒求善本荷負衆生。

    不同二乘。

    雖住生死非貪五欲。

    但為兼濟不同凡夫。

    經雲。

    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

    雖知無我而誨人不倦。

    雖知涅槃而不永滅。

    雖知不淨不說厭離。

    即此義也。

    多修六度功德善本。

    似羊身肥。

    勤觀無常諸惡業壞。

    恒被狼怖如羊無脂。

    是名修事般若相。

    自行教他贊法贊者稱十方佛為證為救。

    諸佛威加離障解脫。

    即與四種十慧相應。

    是為事油助增道明(雲雲)。

    若全無理觀又無事忏。

    辄望佛印希利規名。

    若佛印者無有是處。

    若理觀無間借事破蔽。

    真實心忏。

    印有是處。

    所以須事助道者。

    如二萬億佛所系珠。

    中忘大乘即不以大化。

    更六百劫以小起之。

    令怖畏生死漸向父舍。

    故知應借小助大。

    又佛初欲大化諸佛不印。

    若思方便即稱善哉。

    如富家子病應用黃龍湯。

    父母豈惜好藥。

    宜強之耳。

    服已病差。

    佛有本願令衆如我。

    豈惜大乘。

    事不獲已逗機對治。

    助道開門。

    義亦如是。

    問曰。

    不修助道三昧不成。

    六度應勝道品耶。

    答。

    此有三句。

    六度破道品道品破六度。

    六度修道品道品修六度。

    六度即道品道品即六度。

    如上道品不能契真。

    若修六度即能破蔽。

    豈非六度破道品。

    有時六度不能到彼岸。

    若修道品即得悟入。

    是為道品破六度。

    若修六度。

    先破六蔽。

    進修道品任運可成。

    是為六度修道品。

    如上所說。

    即是道品修六度。

    六度道品相即者。

    檀即摩诃衍。

    四念處亦即摩诃衍。

    檀與道品無二無别。

    不可得故。

    通論諸法于行無益互有相破。

    于行有益互有相修。

    約理互有相即。

    若四谛因緣有無非有無。

    廣曆一切法皆有三番。

    若得此意自在說(雲雲)。

    雲何六度攝調伏諸根義。

    若六根不受六塵。

    即合諸道品中舍除覺分。

    即是檀度調伏諸根也。

    六根不為六塵所傷即合道品正業正語正命。

    即是戒度調伏諸根也。

    違情六塵安忍不動。

    即合道品四種之念。

    是名忍度調伏諸根也。

    守護根塵常不懈怠。

    即合道品八種精進。

    是名進度調伏諸根。

    定心不亂不為六塵所惑。

    即合道品八種之定。

    是名禅度調伏諸根。

    知六塵無常苦空寂滅。

    即合道品十種之慧。

    是名智度調伏諸根也。

    此乃三藏調伏諸根滿足六度。

    複次知眼空不受眼。

    色空不受色。

    根塵空故。

    名常舍行。

    乃至意空不受意。

    法空不受法名常舍行。

    即合道品除舍覺分。

    是名檀度調伏諸根。

    色空不能傷眼空。

    眼空不能傷色空。

    乃至法空不得意便。

    意空不得法便。

    即合道品正語正業正命。

    是名屍度調伏諸根。

    又眼色空故。

    則無違無順無忍不忍。

    乃至意法空故。

    無違無順無忍不忍。

    即合道品四種之念。

    是名忍度調伏諸根。

    眼色常空無不空時。

    如是習應與般若相應。

    乃至意法常空無不空時。

    是名與般若相應。

    即合道品八種精進。

    是名進度調伏諸根。

    眼色空故不亂不味。

    乃至意法空故不亂不味。

    即合道品諸定。

    是名禅度調伏諸根。

    眼色空故不愚不智。

    乃至意法空故不愚不智。

    即合道品十種之智。

    是名智度調伏諸根。

    此是通教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也。

    若眼色具十法界。

    十法界各有果報勝劣不同。

    各各修因深淺有異。

    因果無量不可窮盡。

    除卻無知分别法相無所受着。

    乃至意法具十法界分别無著。

    即合道品除舍覺分。

    是名檀度調伏諸根。

    分别眼色乃至意法無量相貌。

    未曾差機傷他善根。

    自亦不為無量根塵所傷。

    即合道品正業語命。

    是名戒度調伏諸根。

    又于十界根塵若違若順。

    其心不動安住假中能忍成道事。

    即合道品諸念。

    是名忍度調伏諸根。

    又分别一切根塵。

    若起難心苦心。

    亦不中退。

    于生死有勇。

    即合道品精進。

    是名進度調伏諸根。

    又分别一切根塵。

    心不壞亂不動不僻。

    即合道品諸定。

    是名禅度調伏諸根。

    又分别一切根塵。

    道種智力授藥當宜。

    方便善巧亦無染着。

    即合道品諸慧。

    是名智度調伏諸根。

    此則别教調伏諸根滿足六度。

    複次若如殃掘摩羅經雲。

    所謂彼眼根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者。

    彼是九法界眼根也。

    于如來常者。

    九界自謂各各非真。

    如來觀之。

    即佛法界無二無别。

    無減修者。

    觀諸眼即佛眼。

    一心三谛圓因具足無有缺減也。

    了了分明見者。

    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

    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圓照。

    名為了了見佛性也。

    見論圓證修論圓因。

    又具足修者。

    觀于眼根舍二邊漏名為檀。

    眼根不為二邊所傷名為屍。

    眼根寂滅不為二邊所動名為羼提。

    眼根及識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為精進。

    觀眼實性名為上定。

    以一切種智照眼中道名為智慧。

    是為眼根具足無減修。

    無減故了了分明見眼法界。

    乃至彼意根于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知。

    于一一根即空即假即中。

    三觀一心名無減修。

    證慧眼法眼佛眼一心中得。

    名了了見。

    皆如上說。

    根既如此塵亦複然。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是為圓教調伏諸根滿足六度。

    此則究竟調伏究竟滿足。

    如是助道助究竟道。

    當知六度遍能調伏一切諸根也。

    大品雲。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

    具足檀波羅蜜。

    亡三事無所著正當檀體。

    應是具足者。

    行于财法二施檀名具足。

    事理二圓。

    自他俱益故名具足。

    事則破其悭法而能舍财。

    理則破其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