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上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七上
第五識通塞者。
亦名知得失。
亦名知字非字。
如上破法遍。
應通入無生。
若不入者。
當尋得失必滞是非。
不得一向作解。
何者。
若同外道愛着觀空智慧。
宜以四句遍破。
能破如所破令衆塞得通。
若不執觀空智慧。
則能破不如所破。
但破塞存通。
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将。
若爾。
即大導師善知通塞。
将導衆人能過五百由旬。
舊雲。
六地見思盡為三百。
七地八地為四百。
九地十地為五百。
此義與釋論乖。
論以二乘為四百。
二乘之道非七地八地。
攝大乘人以三界為三百。
方便因緣兩生死足為五百。
則攝義不盡。
更有有後生死無後生死屬何百耶。
地人以十信住行向地為五百。
此與法華乖。
法華過三百由旬作化城。
此則二百由旬作化城。
複有人解三界為三百。
二乘足為五百。
此義三失。
一出三界外立化城。
雲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
更行四百五百。
四百五百之外更無化城。
何所可入而稱二乘。
二者滅化城方可得進。
城猶未滅而辄進四百五百。
三者二乘共入化城。
雲何聲聞為四百支佛為五百。
有人以五住煩惱為五百。
然二乘已斷四住。
應是四百由旬外立化城。
有人以斷三界思為三百。
塵沙為四百。
無明為五百。
此亦不然。
由旬本譬煩惱。
雲何見多而不數。
思少為三百。
此之名義本出法華。
法華舉五百為譬本。
以生死險道導師觀知合之。
應作三番明五百。
乃會經耳。
一就生死處所。
二就煩惱。
三就智慧。
諸師之釋方圓動息不與文會。
如持一孔之匙開三須之鑰。
初家約通位就四百立化城攝家約生死割二種于荒外。
地家約别位在界内立化城。
次家徑侹不待開權即自顯實。
人師過如此。
釋論意雲何。
論有二文。
初以二乘為四百而止不作五百。
後文以二乘為一百。
今通之。
論明通意。
道家以真谛為極。
過三界已未破化城但入涅槃。
即指涅槃。
為四百耳。
而複以二乘為一百者。
更明出假菩薩從空出假。
非涅槃為一百。
入三界為三百。
作如此消文。
于經論無妨也。
今明五百由旬者。
一約生死處所。
謂三界果報為三百。
方便有餘土實報無礙土是為五百由旬處所。
次約煩惱者。
所謂見谛惑為一百。
五下分為二百。
五上分為三百。
塵沙為四百。
無明為五百。
次約觀智者。
空觀智知三百。
假觀智知四百。
中觀智知五百。
此與文會無前諸師過也。
又諸師判位遼遠。
初心行人尚未斷見。
何由超過五百由旬乎。
今論由旬有橫通塞。
有豎通塞。
橫者具約三法。
苦集為塞道滅為通。
無明十二因緣為塞。
無明滅為通。
六蔽覆心為塞。
六度為通。
豎通塞者。
見思分段生死為塞。
從假入空觀為通。
無知方便生死為塞。
從空入假觀為通。
無明因緣生死等為塞。
中道正觀為通。
今當以橫織豎檢校通塞。
如從假入空破諸見思。
單複具足無言等見。
九九八十一思。
如斯諸惑本是污穢。
增長煩惱遮塞行人。
那忽取着謂是謂非。
起諸結業漏落生死。
唯見苦集不見道滅。
既不識見思中四谛。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乃至老死。
但構因緣無明不滅。
不滅故堅着叵舍。
唯在此岸不到彼岸。
大經雲。
童子饑時取糞中果。
智人呵之赧然有愧。
失于淨法。
是名為塞。
若于諸見介爾起心。
知無性實無常無主。
倒破則無業。
無業則無果。
是名為道。
道故有滅。
若識四谛則無無明亦無老死。
因緣壞故則舍諸有到于彼岸。
當用此意曆一一心。
曆一一能。
曆一一所。
若起三塞破之令通。
若是三通養令成就。
複次體見即空能體亦即空。
如羅漢之心尚名無漏五陰。
我觀未真那得非陰。
若計陰實則結業生死。
若不識陰四谛即是無明。
若愛觀空智慧則不能舍。
用即空意曆一一心。
曆一一能。
曆一一所。
若有三塞破之令通。
若是三通養令成就。
則巧過見思之塞。
善通三百由旬也。
次用橫織豎檢校從空入假觀通塞者。
此則易解。
于病法藥法授藥法。
于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
明識谛緣度。
若起三塞破之令通。
若有三通養令成就。
則過無知之塞通四百由旬。
次用橫織豎檢校中道正觀者。
于無明法性真緣等。
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
明識谛緣度。
若起三塞破之令通。
若有三通養令成就。
則過無明之塞通五百由旬。
若作如此論通塞者。
次第豎論六地初地。
動經劫數塞乃得通。
大經雲。
須陀洹者八萬劫到。
乃至支佛十千劫到。
到菩薩初發心住。
此論聖位何益初心行人者乎。
複次約橫别論通塞者。
如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薩婆若相應者。
與空相應也。
若初未相應。
當用谛緣度檢一一心。
若有三塞破之令通。
若有三通養令成就。
得過三百由旬。
又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此是出假之意。
若初發心修假。
亦用谛緣度檢一一心。
破塞養通過四百由旬。
又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坐道場成正覺。
此即中意。
若初發心修中。
亦用谛緣度檢一一心。
破塞養通過五百由旬也。
如此說者。
雖初心得論通塞而三法各别。
大論引三喻。
一則步涉。
二則乘馬。
三則神通。
步馬兩行須知通塞。
神通無礙。
塞不能遮。
山壁皆虛。
何通可擇。
初觀喻步。
次觀喻馬。
後觀喻飛。
三義分張亦非今所用也。
若豎論三觀。
兩觀當地為通望上為塞。
若後一觀勝下為通隔小為塞。
橫論三觀當分為通。
不相收為塞。
法相淺深任有通塞。
況複于中起苦集無明蔽等。
是故皆塞無複有通。
若一心三觀法相即破豎中之通塞。
三觀一心破橫中之通塞。
空即三觀故破步涉山壁三百之通塞。
假即三觀破乘馬四百之通塞。
中即三觀破神通之通塞。
良以一心能即空假中者。
一切山河石壁衆魔群道皆如虛空。
一心三觀遊之無礙。
終不去下陵高避山從谷。
觸處諸塞皆通無礙。
能過五百由旬到于寶所。
是名為通。
通本對塞。
既觸處如空則無複有塞。
無塞則無通。
若于無塞無通。
起苦集無明障蔽者。
非但失于神通。
亦失馬步。
能破如所破。
字為非字。
如彼蟲道偶得三觀之名。
是蟲不知是字非字。
若于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
皆即空即假即中具谛緣度。
是名無通無塞雙照通塞。
是為智者識字非字。
亦名良醫知得知失。
于無生門明識通塞者。
于餘法門亦如是。
是為初心過五百由旬。
應明六即義(雲雲)。
問通塞得失字非字為一為異答。
此是一意種種說耳。
亦有差别。
通塞約解。
得失約行。
字非字約教。
金光明雲。
正聞正聽正分别。
正解于緣正能覺了。
知字非字是正聞正聽。
知得失是正分别正解于緣。
知通塞是正能覺了。
雖此差别同顯一緻耳。
問。
橫塞塞豎通不。
豎塞塞橫通不。
橫通通豎塞不。
豎通通橫塞不。
答。
一往然二往不然。
然者。
無明即見思何意非橫障。
中智治一切何不通橫塞此是一往然義耳。
若二往釋者。
橫塞障近不能塞豎通。
橫通力弱不能通豎塞。
豎塞深遠不作橫障。
豎通對當别不通于橫塞耳。
○第六明道品調适者。
道品有四。
一當分。
亦名知得失。
亦名知字非字。
如上破法遍。
應通入無生。
若不入者。
當尋得失必滞是非。
不得一向作解。
何者。
若同外道愛着觀空智慧。
宜以四句遍破。
能破如所破令衆塞得通。
若不執觀空智慧。
則能破不如所破。
但破塞存通。
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将。
若爾。
即大導師善知通塞。
将導衆人能過五百由旬。
舊雲。
六地見思盡為三百。
七地八地為四百。
九地十地為五百。
此義與釋論乖。
論以二乘為四百。
二乘之道非七地八地。
攝大乘人以三界為三百。
方便因緣兩生死足為五百。
則攝義不盡。
更有有後生死無後生死屬何百耶。
地人以十信住行向地為五百。
此與法華乖。
法華過三百由旬作化城。
此則二百由旬作化城。
複有人解三界為三百。
二乘足為五百。
此義三失。
一出三界外立化城。
雲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
更行四百五百。
四百五百之外更無化城。
何所可入而稱二乘。
二者滅化城方可得進。
城猶未滅而辄進四百五百。
三者二乘共入化城。
雲何聲聞為四百支佛為五百。
有人以五住煩惱為五百。
然二乘已斷四住。
應是四百由旬外立化城。
有人以斷三界思為三百。
塵沙為四百。
無明為五百。
此亦不然。
由旬本譬煩惱。
雲何見多而不數。
思少為三百。
此之名義本出法華。
法華舉五百為譬本。
以生死險道導師觀知合之。
應作三番明五百。
乃會經耳。
一就生死處所。
二就煩惱。
三就智慧。
諸師之釋方圓動息不與文會。
如持一孔之匙開三須之鑰。
初家約通位就四百立化城攝家約生死割二種于荒外。
地家約别位在界内立化城。
次家徑侹不待開權即自顯實。
人師過如此。
釋論意雲何。
論有二文。
初以二乘為四百而止不作五百。
後文以二乘為一百。
今通之。
論明通意。
道家以真谛為極。
過三界已未破化城但入涅槃。
即指涅槃。
為四百耳。
而複以二乘為一百者。
更明出假菩薩從空出假。
非涅槃為一百。
入三界為三百。
作如此消文。
于經論無妨也。
今明五百由旬者。
一約生死處所。
謂三界果報為三百。
方便有餘土實報無礙土是為五百由旬處所。
次約煩惱者。
所謂見谛惑為一百。
五下分為二百。
五上分為三百。
塵沙為四百。
無明為五百。
次約觀智者。
空觀智知三百。
假觀智知四百。
中觀智知五百。
此與文會無前諸師過也。
又諸師判位遼遠。
初心行人尚未斷見。
何由超過五百由旬乎。
今論由旬有橫通塞。
有豎通塞。
橫者具約三法。
苦集為塞道滅為通。
無明十二因緣為塞。
無明滅為通。
六蔽覆心為塞。
六度為通。
豎通塞者。
見思分段生死為塞。
從假入空觀為通。
無知方便生死為塞。
從空入假觀為通。
無明因緣生死等為塞。
中道正觀為通。
今當以橫織豎檢校通塞。
如從假入空破諸見思。
單複具足無言等見。
九九八十一思。
如斯諸惑本是污穢。
增長煩惱遮塞行人。
那忽取着謂是謂非。
起諸結業漏落生死。
唯見苦集不見道滅。
既不識見思中四谛。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乃至老死。
但構因緣無明不滅。
不滅故堅着叵舍。
唯在此岸不到彼岸。
大經雲。
童子饑時取糞中果。
智人呵之赧然有愧。
失于淨法。
是名為塞。
若于諸見介爾起心。
知無性實無常無主。
倒破則無業。
無業則無果。
是名為道。
道故有滅。
若識四谛則無無明亦無老死。
因緣壞故則舍諸有到于彼岸。
當用此意曆一一心。
曆一一能。
曆一一所。
若起三塞破之令通。
若是三通養令成就。
複次體見即空能體亦即空。
如羅漢之心尚名無漏五陰。
我觀未真那得非陰。
若計陰實則結業生死。
若不識陰四谛即是無明。
若愛觀空智慧則不能舍。
用即空意曆一一心。
曆一一能。
曆一一所。
若有三塞破之令通。
若是三通養令成就。
則巧過見思之塞。
善通三百由旬也。
次用橫織豎檢校從空入假觀通塞者。
此則易解。
于病法藥法授藥法。
于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
明識谛緣度。
若起三塞破之令通。
若有三通養令成就。
則過無知之塞通四百由旬。
次用橫織豎檢校中道正觀者。
于無明法性真緣等。
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
明識谛緣度。
若起三塞破之令通。
若有三通養令成就。
則過無明之塞通五百由旬。
若作如此論通塞者。
次第豎論六地初地。
動經劫數塞乃得通。
大經雲。
須陀洹者八萬劫到。
乃至支佛十千劫到。
到菩薩初發心住。
此論聖位何益初心行人者乎。
複次約橫别論通塞者。
如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薩婆若相應者。
與空相應也。
若初未相應。
當用谛緣度檢一一心。
若有三塞破之令通。
若有三通養令成就。
得過三百由旬。
又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此是出假之意。
若初發心修假。
亦用谛緣度檢一一心。
破塞養通過四百由旬。
又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坐道場成正覺。
此即中意。
若初發心修中。
亦用谛緣度檢一一心。
破塞養通過五百由旬也。
如此說者。
雖初心得論通塞而三法各别。
大論引三喻。
一則步涉。
二則乘馬。
三則神通。
步馬兩行須知通塞。
神通無礙。
塞不能遮。
山壁皆虛。
何通可擇。
初觀喻步。
次觀喻馬。
後觀喻飛。
三義分張亦非今所用也。
若豎論三觀。
兩觀當地為通望上為塞。
若後一觀勝下為通隔小為塞。
橫論三觀當分為通。
不相收為塞。
法相淺深任有通塞。
況複于中起苦集無明蔽等。
是故皆塞無複有通。
若一心三觀法相即破豎中之通塞。
三觀一心破橫中之通塞。
空即三觀故破步涉山壁三百之通塞。
假即三觀破乘馬四百之通塞。
中即三觀破神通之通塞。
良以一心能即空假中者。
一切山河石壁衆魔群道皆如虛空。
一心三觀遊之無礙。
終不去下陵高避山從谷。
觸處諸塞皆通無礙。
能過五百由旬到于寶所。
是名為通。
通本對塞。
既觸處如空則無複有塞。
無塞則無通。
若于無塞無通。
起苦集無明障蔽者。
非但失于神通。
亦失馬步。
能破如所破。
字為非字。
如彼蟲道偶得三觀之名。
是蟲不知是字非字。
若于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
皆即空即假即中具谛緣度。
是名無通無塞雙照通塞。
是為智者識字非字。
亦名良醫知得知失。
于無生門明識通塞者。
于餘法門亦如是。
是為初心過五百由旬。
應明六即義(雲雲)。
問通塞得失字非字為一為異答。
此是一意種種說耳。
亦有差别。
通塞約解。
得失約行。
字非字約教。
金光明雲。
正聞正聽正分别。
正解于緣正能覺了。
知字非字是正聞正聽。
知得失是正分别正解于緣。
知通塞是正能覺了。
雖此差别同顯一緻耳。
問。
橫塞塞豎通不。
豎塞塞橫通不。
橫通通豎塞不。
豎通通橫塞不。
答。
一往然二往不然。
然者。
無明即見思何意非橫障。
中智治一切何不通橫塞此是一往然義耳。
若二往釋者。
橫塞障近不能塞豎通。
橫通力弱不能通豎塞。
豎塞深遠不作橫障。
豎通對當别不通于橫塞耳。
○第六明道品調适者。
道品有四。
一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