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下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六下
複次神農本方用治後人未必并益。
華他扁鵲觀時觀藥更立于方。
所以者何。
鄉土有南北人有儜健。
食有鹹淡藥有濃淡。
病有輕重。
依本方治不能效益。
随時制立仍得差愈。
佛初出世衆生機熟。
逗根說法無不得悟。
後代澆漓情惑轉異。
直用佛經于其無益。
菩薩觀機通經作論。
令衆生得悟。
唯悟益彼是入假正意。
豈可守舊壅于化道耶。
釋論雲。
依随經法廣立名字。
而為作義名為法施。
菩薩為修如此慧故。
大悲誓願勤精進力。
通修止觀。
諸佛加威豁然鑒朗。
于入假智而得自在。
○三應病授藥者。
既知苦集之病。
又識道滅之藥。
若衆生無出世機。
根性薄弱不堪深化。
但授世藥。
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
故敬上愛下。
世間大治。
禮律節度尊卑有序。
此扶于戒也。
樂以和心移風易俗。
此扶于定。
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
元古混沌未宜出世。
邊表根性不感佛興。
我遣三聖化彼真丹。
禮義前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
真丹既然。
十方亦爾。
故前用世法而授與之雲雲。
又授出世藥者。
十種因緣所成衆生根性不同則是病異。
随其病故授藥亦異。
謂下中上上上。
下根四義。
一者志樂狹劣。
二行力微弱。
三五濁障重。
四智慧極鈍。
樂小法故說生滅法。
行力微弱修事六度。
五濁障重勤苦對治。
智慧鈍故斷淫怒癡。
名為解脫。
是為授因緣生法之藥。
治下根病也。
雖是下根欣樂不同。
諸聖作論複開為四。
樂聞有者說阿毗昙生其小善破其五濁。
因此方便見于真谛。
樂聞無者論成實論生其小善破惡入真。
樂聞有無說昆勒論生善破惡入真。
樂聞非有非無者為說離有無經生善破惡入真。
是為入假菩薩作四論申四門。
授四藥治諸病雲雲。
次中根人授藥者。
此人心志小強行力小勝。
宜生理善。
五濁障輕智慧小利。
赴其樂欲為說因緣即空。
聞生理善破于惡因見第一義。
是為授即空藥治中根人。
此又為四。
謂下中上上上。
即是四門入池。
例前雲雲。
次觀上根人授藥者樂欲心廣善根開闊。
五濁已除智慧又大。
授無量四谛生界外善。
次第斷五住得入中道。
是為授即假藥治上根人。
就此又為四。
即是四門授藥。
例上可知。
次觀上上根授藥者。
此人樂欲乃至智慧悉無與等。
故名上上。
為如理直說善如空生。
障如空滅。
入究竟道。
是名授即中藥治上上根人。
亦有四門授藥治病雲雲。
若入空觀尚無一法。
何有諸法。
今授十六道滅治十六苦集。
正是入假。
随其類音妙聲遍告。
發彼耳識轉度入心。
令得服行各獲利益。
如一雲所雨。
而諸草木各得生長。
雲雲。
○四明入假位者。
一先曆教判位。
二明利益。
三結破法遍。
人意鹹言。
先除見假後卻思惟。
入空之果尚已迢遰。
出假化物非已所能望崖自絕。
今當分别假位不同。
夫三乘之初不愚于法。
皆欲求佛厭患生死喜多退轉。
譬如有人俱聞他方有七寶山。
翹心束腳。
若念路艱險便退不前行人亦爾。
畏懼生死退大沈空。
後聞菩薩勝妙功德。
自惟敗種泣動大千。
不待所因而懷憂悔。
若依此義。
但有入空便無入假事也。
若三藏菩薩初修空狼伏煩惱羊而不斷結。
若斷結者。
則無六度功德身肥。
是初阿僧祇位也。
二僧祇煩惱脂消功德轉肥。
三僧祇正入假位利益衆生。
此下根人也。
中根二僧祇已伏煩惱肥六度身。
即能化物。
豈待三耶。
上根初發心時。
為度一切誓求作佛。
因聞他說心已明解深識真理。
為度他故不求斷證。
心又一轉我應度他。
不應不度當勤分别一切藥病。
何以故。
五事重故。
如人将兒過險自既安隐。
那得擲兒。
雖自知空而不棄舍。
是為初心即能入假不待至二僧祇也。
通教位者。
人多執經雲。
八地修出假。
或六地七地斷結與羅漢齊方修出假。
此一途之說必不全爾。
但佛為三根分别。
下根斷惑盡。
方能出假。
佛于法華中破其取涅槃心勸發無上道起方便慧。
二乘既然。
極鈍菩薩亦應同此說。
今判此為下根耳。
中根者斷見惑已。
生死少寬。
思任運斷。
第二地名菩薩神通。
從此已去即能入假。
上根者。
初心聞慧即能體達見思即空。
已為衆生作依止處。
何須七地方出假耶。
若七地者。
為大品所呵。
有大鳥身長三百由旬。
而無兩翅從天而堕。
若死若死等苦。
菩薩亦如是。
從初一向專修于空至于六地。
是為三空身肥假翅不生。
若堕二乘方便道名死等苦。
若堕初果名之為死。
若見盡是死等。
若無學是為死。
是鳥欲還天上可得去不。
堕無學地欲發菩薩心永不能得。
如人被閹不能五欲。
華嚴大品不能治之。
唯有法華能令無學還生善根得成佛道。
所以稱妙。
又闡提有心猶可作佛。
二乘滅智心不可生。
法華能治複稱為妙雲雲。
别教之人十住心後。
十行之位修假方便。
何以故。
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生功德名為行雲雲。
下根也。
十住初心即能入假已得無漏。
一受不退即能出用。
何須至十行方起大悲。
中根也雲雲。
又别教初心不愚于法。
達解一切功德猶如幻化。
于名字不滞而修方便。
具五因緣。
以益衆生。
上根也。
圓教十信六根淨時。
即遍見聞十法界事。
若是入空尚無一物。
既言六根互用。
即是入假位也。
又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廣能說法。
即是入假之位。
何必待六根淨耶。
又初心之人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圓觀三谛。
尚能即中豈不即假。
大品雲。
初坐道場尚便成正覺。
轉*輪度衆生。
又六即料簡。
便有出假之義何須待至五品耶。
上來諸教皆有三位。
若定判者。
應取下根以明其位。
則有二義。
一依教故。
二決不退轉入假行成。
中上乍有進退故不約其論位。
既有三根出假。
例應三根入空。
謂情入。
似入。
真入情入者。
觸人能入非謂散情。
緣谛之觀。
于似真之前與空法塵相應若爾何益。
此有情益。
若益無退。
不并退。
設退能憶念數修後緻大益。
問。
通别上根能入空出假。
與圓何異。
答通人出入不能即中。
别人次第出入不能一心。
圓人一心出入亦能别出入。
謂多入中少入二。
多入二少入中。
多入空中少入假。
多入假少入空中。
多入假中少入空。
多入空少入假中。
雖别增減而三谛不缺。
若爾。
則非次第之别。
然尚能為勝别。
況不能為劣耶。
二明入假利益者。
菩薩本不貴空而修空。
本為衆生故修空。
不貴空故不住。
為益衆生故須出。
故有從真起應法眼稱機。
應以佛身得度。
即作佛身說法授藥。
應以菩薩二乘天龍八部等形得度。
而為現之。
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乃名利益。
三藏菩薩雖複出假有漏神通非真起應。
世智分别非法眼明。
雖利衆生而非成就。
雖作佛事非淨佛土。
止是少分教化為益甚微雲雲
華他扁鵲觀時觀藥更立于方。
所以者何。
鄉土有南北人有儜健。
食有鹹淡藥有濃淡。
病有輕重。
依本方治不能效益。
随時制立仍得差愈。
佛初出世衆生機熟。
逗根說法無不得悟。
後代澆漓情惑轉異。
直用佛經于其無益。
菩薩觀機通經作論。
令衆生得悟。
唯悟益彼是入假正意。
豈可守舊壅于化道耶。
釋論雲。
依随經法廣立名字。
而為作義名為法施。
菩薩為修如此慧故。
大悲誓願勤精進力。
通修止觀。
諸佛加威豁然鑒朗。
于入假智而得自在。
○三應病授藥者。
既知苦集之病。
又識道滅之藥。
若衆生無出世機。
根性薄弱不堪深化。
但授世藥。
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
故敬上愛下。
世間大治。
禮律節度尊卑有序。
此扶于戒也。
樂以和心移風易俗。
此扶于定。
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
元古混沌未宜出世。
邊表根性不感佛興。
我遣三聖化彼真丹。
禮義前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
真丹既然。
十方亦爾。
故前用世法而授與之雲雲。
又授出世藥者。
十種因緣所成衆生根性不同則是病異。
随其病故授藥亦異。
謂下中上上上。
下根四義。
一者志樂狹劣。
二行力微弱。
三五濁障重。
四智慧極鈍。
樂小法故說生滅法。
行力微弱修事六度。
五濁障重勤苦對治。
智慧鈍故斷淫怒癡。
名為解脫。
是為授因緣生法之藥。
治下根病也。
雖是下根欣樂不同。
諸聖作論複開為四。
樂聞有者說阿毗昙生其小善破其五濁。
因此方便見于真谛。
樂聞無者論成實論生其小善破惡入真。
樂聞有無說昆勒論生善破惡入真。
樂聞非有非無者為說離有無經生善破惡入真。
是為入假菩薩作四論申四門。
授四藥治諸病雲雲。
次中根人授藥者。
此人心志小強行力小勝。
宜生理善。
五濁障輕智慧小利。
赴其樂欲為說因緣即空。
聞生理善破于惡因見第一義。
是為授即空藥治中根人。
此又為四。
謂下中上上上。
即是四門入池。
例前雲雲。
次觀上根人授藥者樂欲心廣善根開闊。
五濁已除智慧又大。
授無量四谛生界外善。
次第斷五住得入中道。
是為授即假藥治上根人。
就此又為四。
即是四門授藥。
例上可知。
次觀上上根授藥者。
此人樂欲乃至智慧悉無與等。
故名上上。
為如理直說善如空生。
障如空滅。
入究竟道。
是名授即中藥治上上根人。
亦有四門授藥治病雲雲。
若入空觀尚無一法。
何有諸法。
今授十六道滅治十六苦集。
正是入假。
随其類音妙聲遍告。
發彼耳識轉度入心。
令得服行各獲利益。
如一雲所雨。
而諸草木各得生長。
雲雲。
○四明入假位者。
一先曆教判位。
二明利益。
三結破法遍。
人意鹹言。
先除見假後卻思惟。
入空之果尚已迢遰。
出假化物非已所能望崖自絕。
今當分别假位不同。
夫三乘之初不愚于法。
皆欲求佛厭患生死喜多退轉。
譬如有人俱聞他方有七寶山。
翹心束腳。
若念路艱險便退不前行人亦爾。
畏懼生死退大沈空。
後聞菩薩勝妙功德。
自惟敗種泣動大千。
不待所因而懷憂悔。
若依此義。
但有入空便無入假事也。
若三藏菩薩初修空狼伏煩惱羊而不斷結。
若斷結者。
則無六度功德身肥。
是初阿僧祇位也。
二僧祇煩惱脂消功德轉肥。
三僧祇正入假位利益衆生。
此下根人也。
中根二僧祇已伏煩惱肥六度身。
即能化物。
豈待三耶。
上根初發心時。
為度一切誓求作佛。
因聞他說心已明解深識真理。
為度他故不求斷證。
心又一轉我應度他。
不應不度當勤分别一切藥病。
何以故。
五事重故。
如人将兒過險自既安隐。
那得擲兒。
雖自知空而不棄舍。
是為初心即能入假不待至二僧祇也。
通教位者。
人多執經雲。
八地修出假。
或六地七地斷結與羅漢齊方修出假。
此一途之說必不全爾。
但佛為三根分别。
下根斷惑盡。
方能出假。
佛于法華中破其取涅槃心勸發無上道起方便慧。
二乘既然。
極鈍菩薩亦應同此說。
今判此為下根耳。
中根者斷見惑已。
生死少寬。
思任運斷。
第二地名菩薩神通。
從此已去即能入假。
上根者。
初心聞慧即能體達見思即空。
已為衆生作依止處。
何須七地方出假耶。
若七地者。
為大品所呵。
有大鳥身長三百由旬。
而無兩翅從天而堕。
若死若死等苦。
菩薩亦如是。
從初一向專修于空至于六地。
是為三空身肥假翅不生。
若堕二乘方便道名死等苦。
若堕初果名之為死。
若見盡是死等。
若無學是為死。
是鳥欲還天上可得去不。
堕無學地欲發菩薩心永不能得。
如人被閹不能五欲。
華嚴大品不能治之。
唯有法華能令無學還生善根得成佛道。
所以稱妙。
又闡提有心猶可作佛。
二乘滅智心不可生。
法華能治複稱為妙雲雲。
别教之人十住心後。
十行之位修假方便。
何以故。
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生功德名為行雲雲。
下根也。
十住初心即能入假已得無漏。
一受不退即能出用。
何須至十行方起大悲。
中根也雲雲。
又别教初心不愚于法。
達解一切功德猶如幻化。
于名字不滞而修方便。
具五因緣。
以益衆生。
上根也。
圓教十信六根淨時。
即遍見聞十法界事。
若是入空尚無一物。
既言六根互用。
即是入假位也。
又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廣能說法。
即是入假之位。
何必待六根淨耶。
又初心之人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圓觀三谛。
尚能即中豈不即假。
大品雲。
初坐道場尚便成正覺。
轉*輪度衆生。
又六即料簡。
便有出假之義何須待至五品耶。
上來諸教皆有三位。
若定判者。
應取下根以明其位。
則有二義。
一依教故。
二決不退轉入假行成。
中上乍有進退故不約其論位。
既有三根出假。
例應三根入空。
謂情入。
似入。
真入情入者。
觸人能入非謂散情。
緣谛之觀。
于似真之前與空法塵相應若爾何益。
此有情益。
若益無退。
不并退。
設退能憶念數修後緻大益。
問。
通别上根能入空出假。
與圓何異。
答通人出入不能即中。
别人次第出入不能一心。
圓人一心出入亦能别出入。
謂多入中少入二。
多入二少入中。
多入空中少入假。
多入假少入空中。
多入假中少入空。
多入空少入假中。
雖别增減而三谛不缺。
若爾。
則非次第之别。
然尚能為勝别。
況不能為劣耶。
二明入假利益者。
菩薩本不貴空而修空。
本為衆生故修空。
不貴空故不住。
為益衆生故須出。
故有從真起應法眼稱機。
應以佛身得度。
即作佛身說法授藥。
應以菩薩二乘天龍八部等形得度。
而為現之。
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乃名利益。
三藏菩薩雖複出假有漏神通非真起應。
世智分别非法眼明。
雖利衆生而非成就。
雖作佛事非淨佛土。
止是少分教化為益甚微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