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下

關燈


    若通教入假雖分别藥病但依二谛。

    診病不深。

    識藥不遠。

    但是作意神通非真起應。

    應有始終為作父母師長。

    世世結緣處處調伏。

    動經無量阿僧祇劫。

    善根若熟即生王宮。

    道樹作佛。

    漸頓度人。

    乃至入涅槃。

    舍利住世久久利益。

    有始有終乃名為應。

    無而欻有暫出還沒。

    故非真應。

    一時片益不名成就。

    灰身入滅非淨佛土。

    别教十行入假利益義同通教。

    若登地時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湛然應一切。

    爾時知病盡病淵源。

    爾時識藥窮藥府藏。

    爾時授藥如印不差。

    真道種智最勝法眼。

    所可應化任運普周。

    和光同塵結緣之始。

    八相成道以論其終。

    亦名為化亦名為應。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有所施為是淨佛國土。

    入假利益皆實不虛。

    登地既然後地例爾。

    乃至圓教初住入假真實利益。

    乃至後心亦複如是。

    若得此意料簡變化即識真僞。

    所以者何。

    魔亦能以有漏心作無漏形變為佛像。

    老子西升亦雲作佛化胡。

    諸外道等變釋為羊停河在耳。

    世智五通靡所不作。

    如是邪化無量無邊。

    尚非三藏五通化。

    雲何得是别圓任運真化。

    化語多種無眼之人謬生信受。

    能深觀察不可雷同。

    故知從法身地垂應十界度脫衆生。

    如此入假真利益位。

    三結破法遍者。

    未發真前随所計着百千萬種皆名為見。

    如盲問乳非乳真色。

    若繩若杵何關象事。

    呓言之見見即是假。

    故曆單複具足以觀破之。

    破若不遍不得入空。

    見思若盡乃名破法遍也。

    就文字論乃當如此。

    意則不然。

    見思即是無明。

    無明即是法性。

    見思破即是無明破。

    無明破即是見法性。

    入實相空。

    方名破法遍也。

    從空入假破法遍亦爾。

    假有無量病法藥法授藥法。

    分别此三有所不達。

    不名破法遍。

    未發法眼之前雖有分别。

    分有所見不名破遍。

    六根淨時分别一病有若幹種。

    解一句法達無量句。

    十方諸佛說法一時受持。

    是為相似氣分。

    障通無知既破。

    雙照二谛方名破法遍也。

    舉要而言。

    次第破者則不名遍。

    不次第破乃名為遍耳。

    前觀法重沓既多。

    恐人迷故約二觀後。

    結破法遍也。

     ○第三明中道止觀破法遍者。

    前生不生止觀破法遍。

    一往似自行。

    次不生生止觀破法遍。

    一往似化他。

    今不生不生止觀破法遍。

    一往似雙非自他又雙照自他。

    生不生即不生生。

    亦即不生不生。

    自即不自亦非自非不自。

    不生生即生不生。

    亦是不生不生。

    他即非他亦非他非不他。

    不生不生即生不生。

    亦是不生生。

    亦是不雙非。

    亦是不雙照。

    種種分别令易解故作如前說耳。

    就此為四。

    一修中觀意。

    二修中觀緣。

    三正修中觀。

    四明位利益。

    其意者。

    三藏中菩薩偏用世智照俗。

    二乘偏用析假入真。

    佛二谛周足異于弟子。

    假設第三觀。

    設作離有離無之說。

    秖是離有無二見。

    實無别理可觀。

    故不須第三觀也。

    通教二乘偏用體法入真。

    菩薩慈悲入假。

    唯佛俱照。

    道觀雙流異于弟子。

    亦假設第三觀。

    亦無别理異于真谛。

    開善所執佛果不出二谛外。

    即此義也。

    雖無别理而得有真如幻如化不生不滅中道之名。

    亦得有中道之義者。

    佛滿字門通通通别。

    鈍根止能通通不能通别。

    故此教得有别接之義。

    利者被接更用中道。

    不被接者不須第三觀。

    别接義如顯體中說雲雲。

    别教若作二谛三谛皆元知中道。

    若作三谛可解。

    若作二谛者。

    中道為真有無為俗。

    照此二谛從容中當名中道。

    二用無偏名雙照雖作二名中理亦顯。

    此理玄深根鈍障重。

    如眼闇者穿針不谛。

    雲何穿針。

    為常理故先破取相慧眼見空。

    次破無知法眼見假。

    進修中道破一分無明開一分佛眼見一分中。

    方是真因。

    因果圓滿乃名為佛。

    二谛非正意故不名因。

    例如小乘方便伏惑不見真。

    不名修道。

    發見谛後具真修道始是真因。

    無學為真果。

    别教例爾。

    二觀既是方便必須于中。

    雖複必須要前二觀。

    二觀若未辦亦不暇第三觀也。

    圓教初知中道亦前破兩惑。

    奢促有異。

    何以故。

    别除兩惑曆三十心。

    動經劫數然後始破無明。

    圓教不爾。

    秖于是身即破兩惑。

    即入中道一生可辦。

    譬如賊有三重。

    一人器械鈍。

    身力羸智謀少。

    先破二重更整人物方破第三。

    所以遲回日月。

    有人身壯兵利。

    權多。

    一日之中即破三重不待時節。

    以此喻之其義可見。

    又如兩鐵。

    一種種燒治方有利用。

    一是古珠即燒即利。

    為是義故。

    圓教初心即修三觀不待二觀成。

    以是義故即須明第三觀也。

     ○二修中觀因緣者。

    略為五。

    一為無緣慈悲。

    二滿弘誓願。

    三求佛智慧。

    四學大方便。

    五修牢強精進。

    一無緣慈悲者。

    即如來慈悲也。

    此慈悲與實相同體。

    不取衆生相故非愛見。

    不取涅槃相故非空寂。

    非空寂故非法緣慈悲。

    非愛見故非衆生緣。

    無二邊相故名無緣。

    大經雲。

    緣如來者名曰無緣。

    普覆法界拔除苦本與究竟樂。

    上兩觀慈慈有邊表。

    如來慈者即無齊限。

    上兩觀慈與菩薩共。

    無緣慈者獨在如來。

    上兩慈無所包含。

    如來慈者具一切佛法十力無畏。

    是如來藏諸法都海。

    故大經雲。

    慈若有若無。

    非有非無。

    如是之慈乃是諸佛如來境界。

    當知慈具三谛也。

    迦葉贊雲。

    今我欲以一法贊。

    所謂慈心遊世間。

    是慈即是大法聚。

    是慈即是真解脫。

    解脫即是大涅槃。

    上慈作意乃成。

    此慈任運無請為依。

    手出師子令彼調伏。

    如慈石吸鐵無心而取。

    夫鐵在障外石不能吸。

    衆生心性即無緣慈。

    無明障隔不能任運吸取一切。

    今欲破無明障顯佛慈石。

    任運吸取無量佛法無量衆生。

    欲修此慈非中道觀。

    誰能開辟。

    如水生火水不能滅。

    還用火滅。

    此無明障依兩觀生。

    兩觀所不能除唯中道觀乃能破耳。

    為是因緣修第三觀也。

    二滿本弘誓者。

    初發心時起四弘誓。

    與虛空等。

    空假兩觀知苦斷集猶如枝葉。

    所未知斷喻若根本。

    空假兩觀修道證滅猶如燈炬。

    諸山幽闇力不能明。

    雖修兩觀誓願未滿。

    譬如百川不能溢海。

    娑伽羅龍王所霔泉池一霔即滿。

    中道正觀亦複如是。

    知一切苦斷法界集。

    修無上道證究竟滅。

    為滿本願故須修第三觀。

    三求佛智慧者。

    即是如來一切種智知。

    佛眼見廣大深遠橫豎覺了。

    究竟具足。

    上兩觀眼智比于佛法。

    猶如盲人闇中想畫不能睹見。

    墜落坑坎雲何得前。

    若修中道如有目足到清涼池。

    除二邊熱悶醒覺休息。

    飲服其水冷滑香甘。

    是名佛智知。

    見其池相方圓深淺。

    水色清淨。

    是名佛眼見。

    欲得如來實相眼智非止觀不成。

    故修第三觀。

    四學大方便者。

    即是如來無謀善權無方大用。

    住首楞嚴種種示現。

    不可思議巧方便力。

    示諸衆生虛空中風。

    劫燒負草令無燒害。

    此為難事故須善巧。

    如彌勒先為天子說不退行。

    淨名即彈雲。

    從如生得菩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