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上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六上
第二體思假入空破法遍者。
即為三。
一明思假。
二明體觀。
三明其位。
思假者。
謂貪嗔癡慢。
此名鈍使亦名正三毒。
曆三界為十。
又約三界凡九地。
地地有九品。
合八十一品。
皆能潤業受三界生。
初果猶七反未盡。
如燈滅方盛。
雖複有欲非婦不淫。
雖複有嗔墾地不夭。
雖複有愚不計性實。
道共戒力任運如是。
故稱正煩惱也。
不同見惑瀾漫無方觸境生着。
稱思惟者從解得名。
初觀真淺猶有事障。
後重慮真此惑即除。
故名思惟惑也。
數人雲。
欲界為貪上界名愛。
成論人難此語。
上界有味禅貪下界有欲愛。
愛貪俱通。
何意偏判。
若言下界貪重上界貪輕。
貪輕可非貪耶。
此亦是一并。
但佛有時對緣别說。
假名無定豈可一例。
但令召得煩惱即須破除。
何勞诤于貪愛。
譬如除糞唯以卻穢為先分别非急。
入道要在方便。
名相傍耳。
若欲委知毗昙成論備悉明之。
可往彼尋。
空假之觀今所論也。
○二明體觀者。
若生滅門先用析智斷見。
後還用析智重慮斷思。
無生滅門初用體見入空。
後還用體思重慮。
更不餘途也。
今體貪欲假入空者。
欲惑九品一一品起。
即有三假。
如女有六欲。
謂色欲形貌欲。
威儀姿态欲言語音聲欲。
細滑欲人相欲。
分别雲雲。
此六欲若觸行人能染污諸根。
内動血脈貪相外現。
初果尚所未斷。
何況凡夫。
難陀餘習。
衆中見女先共言談。
欲動殘習。
況正使者。
法華雲。
不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
若取此相。
塵動意根起欲心者。
即因成假。
念起相續不斷遂緻行事。
即相續假。
以有欲心相異無欲心。
即相待假。
假虛不實終不計之以為道理。
觀此欲心。
為從根生為從塵生。
為共為離。
若從根生。
未對塵時心應自起。
若從塵生塵既是他于我何預。
若共生者應起兩心。
若無因生無因不可。
四句推欲。
欲無來處。
既無來處亦無去處。
無欲無句無來無去。
畢竟空寂。
利根之人如此觀時。
思假一品去一分真明顯。
設未相應用四悉檀。
信法回轉善調止觀。
即得相應。
斷一品思顯一分真雲雲。
若鈍人于因成中觀。
初品未去更于相續中觀。
為前念滅生。
為不滅生。
為亦滅亦不滅生。
為非滅非不滅生。
若滅生。
滅不能生。
若不滅生。
不滅則不生。
若滅不滅生。
性相違故。
若離生。
此則不可。
四句無欲亦無于四。
如此觀時即應得入成生法兩空。
若不入者四悉巧修。
修又不入更于相待中作觀例前可解。
初品既爾。
後八品亦然。
破貪欲九品既爾。
破嗔癡慢九品亦然例自可解。
不複委記。
九品真顯即是理不生。
九品惑盡即是因不生。
欲界果不起即是果不生。
不生故不滅。
即是無生法忍雲雲。
問。
欲界煩惱定九品耶。
答。
若成論無礙道伏解脫道斷。
唯論九品。
若阿毗昙有方便道勝進道兩道伏。
無礙道斷。
解脫道證。
證無惑處也。
諸經多用。
今且依之。
若從見假入觀。
無漏心疾不出觀斷不論品秩。
修道容與得有方便。
善巧修習信法回轉。
轉入勝進品。
若數數勝進。
當知品秩亦多。
何啻有九。
九者大分為言耳。
次破色界九品者。
或用世智。
或用無漏智。
如慧解脫人亦無世禅。
但用無漏得成無學。
初果無禅者。
進修重慮理用無漏智也。
若俱解脫人。
或用無漏智或用世智。
今且依世智約得禅者為便。
若初習禅破于事障。
發欲界定。
破于性障即發色定。
故雲事障未來性障根本。
性障若除初禅法起。
八觸觸身五支功德生。
是初禅相。
其中有味名貪。
輕于不得者名慢。
不知禅中苦集名癡。
如此三惑複有九品。
品品三假。
色法八觸觸欲界意根等。
即是因成。
分别為觀念念不斷。
即相續。
此發禅心異于不發。
即是相待。
若不觀破随禅受生。
何謂不生。
今用四句止觀善巧修習。
方便勝進一品惑斷。
名無礙道。
證無惑處即解脫道。
一分惑除即因果等無生。
是名從假入空也。
相續相待用四觀觀假入空。
亦如是。
破初品既然餘八品亦如是。
破貪既然破慢癡九品亦如是。
若初禅破事障發中間。
于此命終不生二禅。
例如欲界性障不去不生初禅。
今初禅破性二禅即發。
與喜俱生猗喜樂四支等。
此中有味有貪有慢有癡。
各有九品。
品品有三假。
内淨法塵與意根合。
是因成。
内淨之心相續得生。
待不内淨而有内淨。
是為三假。
若不觀檢随禅受生。
今用止觀修習成方便勝進。
無礙斷惑解脫證真。
入事理無生。
若未入者。
更觀相續相待。
亦如是。
餘八品亦如是。
癡慢等亦如是。
二禅亦有事障性障。
事去發中間性去發三禅。
與樂俱發。
此樂深妙。
聖人能舍凡夫舍為難。
此中有愛慢癡凡有九品。
品品有三假。
樂對意根樂心相續。
待無樂有樂。
若不觀察随禅受生。
今用四句觀慧破之。
方便勝進無礙斷惑。
解脫證真成事理無生。
若未去者。
更修相續相待。
及餘八品亦如是。
癡慢九品亦如是。
三禅亦有事性兩障。
若破性障舍俱起時亦備愛慢癡。
亦有九品三假。
不動法對意根。
即因成等。
若不觀察随禅受生。
今用止觀方便勝進無礙解脫成事理無生。
若未去者更觀相續相待亦如是。
餘八品及癡慢等亦如是。
若無想天留色滅心故名無想。
情謂無想具足想在。
例如斷事障性障猶存。
終不出色。
此名外道天。
前破見心見心久去。
當不生此天。
或為因緣事心起此定。
即有三假等。
亦用四觀破之。
相續相待亦如是。
若五那含天更練四禅。
用無漏夾熏有漏。
色定轉明果報轉勝。
勝定起時。
亦有愛慢癡九品三假之惑。
用四觀體達無礙解脫。
成事理無生。
若未去。
更修相續相待亦如是。
餘八品亦如是。
癡慢亦如是。
色界四九三十六品不生竟。
次破無色界九品者。
若欲滅有對等三種之色。
是時破事障發未到。
破性障入空處。
空處定亦具愛慢癡。
還用四觀方便勝進成事理無生。
若不去。
更修相續相待亦如是。
八品及癡慢等亦如是。
先緣空空多則散。
舍空緣識即得識定與心相應。
亦具愛慢癡等惑。
亦用四觀方便勝進等成事理無生。
餘例可知。
先緣識多定心分散。
舍多識緣無所有識。
若緣少識。
豈得名無所有耶。
則是用少識。
豈得名不用處耶。
今緣無所有入定。
此法與心相應。
亦具三假等亦用四觀。
餘例可知。
先識處如癰。
無所有處如瘡。
更有勝定名非有想非無想。
阿毗昙婆沙雲。
非無想天之無想。
非三空之有想。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也。
人師雲。
無想是色天異界不應仍此得名。
就同界釋名。
前無所有定已除想。
今複除無想想無想兩舍。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
大論雲。
一常有漏。
三當分别。
前三是亦有漏亦無漏。
能發出世智名亦無漏。
此定不發無漏。
專是有漏。
教門對機或覆或顯作如此說。
自有人于此定中發無漏。
此複雲何。
今且依教雲雲。
此定雖無粗煩惱成就十種細法。
如禅門。
應知此定亦具三假。
今一向用無漏智。
破方便勝進無礙解脫成事理無生。
九品亦如是。
例前可知。
若用世智斷諸思惑名盡智。
無漏智斷名無生智。
是名體思觀。
破三界九九八十一品思惑盡。
名破法遍也。
○三明破思假入空位者為四。
一三藏家破思位。
二通家破思位。
三别名名通家共位。
四别名名通家菩薩位。
三藏破思位者。
成論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
異部明十六心是修道位。
今且依修道。
斷一品欲惑次第至第五品盡。
皆名斯陀含向。
若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
次
即為三。
一明思假。
二明體觀。
三明其位。
思假者。
謂貪嗔癡慢。
此名鈍使亦名正三毒。
曆三界為十。
又約三界凡九地。
地地有九品。
合八十一品。
皆能潤業受三界生。
初果猶七反未盡。
如燈滅方盛。
雖複有欲非婦不淫。
雖複有嗔墾地不夭。
雖複有愚不計性實。
道共戒力任運如是。
故稱正煩惱也。
不同見惑瀾漫無方觸境生着。
稱思惟者從解得名。
初觀真淺猶有事障。
後重慮真此惑即除。
故名思惟惑也。
數人雲。
欲界為貪上界名愛。
成論人難此語。
上界有味禅貪下界有欲愛。
愛貪俱通。
何意偏判。
若言下界貪重上界貪輕。
貪輕可非貪耶。
此亦是一并。
但佛有時對緣别說。
假名無定豈可一例。
但令召得煩惱即須破除。
何勞诤于貪愛。
譬如除糞唯以卻穢為先分别非急。
入道要在方便。
名相傍耳。
若欲委知毗昙成論備悉明之。
可往彼尋。
空假之觀今所論也。
○二明體觀者。
若生滅門先用析智斷見。
後還用析智重慮斷思。
無生滅門初用體見入空。
後還用體思重慮。
更不餘途也。
今體貪欲假入空者。
欲惑九品一一品起。
即有三假。
如女有六欲。
謂色欲形貌欲。
威儀姿态欲言語音聲欲。
細滑欲人相欲。
分别雲雲。
此六欲若觸行人能染污諸根。
内動血脈貪相外現。
初果尚所未斷。
何況凡夫。
難陀餘習。
衆中見女先共言談。
欲動殘習。
況正使者。
法華雲。
不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
若取此相。
塵動意根起欲心者。
即因成假。
念起相續不斷遂緻行事。
即相續假。
以有欲心相異無欲心。
即相待假。
假虛不實終不計之以為道理。
觀此欲心。
為從根生為從塵生。
為共為離。
若從根生。
未對塵時心應自起。
若從塵生塵既是他于我何預。
若共生者應起兩心。
若無因生無因不可。
四句推欲。
欲無來處。
既無來處亦無去處。
無欲無句無來無去。
畢竟空寂。
利根之人如此觀時。
思假一品去一分真明顯。
設未相應用四悉檀。
信法回轉善調止觀。
即得相應。
斷一品思顯一分真雲雲。
若鈍人于因成中觀。
初品未去更于相續中觀。
為前念滅生。
為不滅生。
為亦滅亦不滅生。
為非滅非不滅生。
若滅生。
滅不能生。
若不滅生。
不滅則不生。
若滅不滅生。
性相違故。
若離生。
此則不可。
四句無欲亦無于四。
如此觀時即應得入成生法兩空。
若不入者四悉巧修。
修又不入更于相待中作觀例前可解。
初品既爾。
後八品亦然。
破貪欲九品既爾。
破嗔癡慢九品亦然例自可解。
不複委記。
九品真顯即是理不生。
九品惑盡即是因不生。
欲界果不起即是果不生。
不生故不滅。
即是無生法忍雲雲。
問。
欲界煩惱定九品耶。
答。
若成論無礙道伏解脫道斷。
唯論九品。
若阿毗昙有方便道勝進道兩道伏。
無礙道斷。
解脫道證。
證無惑處也。
諸經多用。
今且依之。
若從見假入觀。
無漏心疾不出觀斷不論品秩。
修道容與得有方便。
善巧修習信法回轉。
轉入勝進品。
若數數勝進。
當知品秩亦多。
何啻有九。
九者大分為言耳。
次破色界九品者。
或用世智。
或用無漏智。
如慧解脫人亦無世禅。
但用無漏得成無學。
初果無禅者。
進修重慮理用無漏智也。
若俱解脫人。
或用無漏智或用世智。
今且依世智約得禅者為便。
若初習禅破于事障。
發欲界定。
破于性障即發色定。
故雲事障未來性障根本。
性障若除初禅法起。
八觸觸身五支功德生。
是初禅相。
其中有味名貪。
輕于不得者名慢。
不知禅中苦集名癡。
如此三惑複有九品。
品品三假。
色法八觸觸欲界意根等。
即是因成。
分别為觀念念不斷。
即相續。
此發禅心異于不發。
即是相待。
若不觀破随禅受生。
何謂不生。
今用四句止觀善巧修習。
方便勝進一品惑斷。
名無礙道。
證無惑處即解脫道。
一分惑除即因果等無生。
是名從假入空也。
相續相待用四觀觀假入空。
亦如是。
破初品既然餘八品亦如是。
破貪既然破慢癡九品亦如是。
若初禅破事障發中間。
于此命終不生二禅。
例如欲界性障不去不生初禅。
今初禅破性二禅即發。
與喜俱生猗喜樂四支等。
此中有味有貪有慢有癡。
各有九品。
品品有三假。
内淨法塵與意根合。
是因成。
内淨之心相續得生。
待不内淨而有内淨。
是為三假。
若不觀檢随禅受生。
今用止觀修習成方便勝進。
無礙斷惑解脫證真。
入事理無生。
若未入者。
更觀相續相待。
亦如是。
餘八品亦如是。
癡慢等亦如是。
二禅亦有事障性障。
事去發中間性去發三禅。
與樂俱發。
此樂深妙。
聖人能舍凡夫舍為難。
此中有愛慢癡凡有九品。
品品有三假。
樂對意根樂心相續。
待無樂有樂。
若不觀察随禅受生。
今用四句觀慧破之。
方便勝進無礙斷惑。
解脫證真成事理無生。
若未去者。
更修相續相待。
及餘八品亦如是。
癡慢九品亦如是。
三禅亦有事性兩障。
若破性障舍俱起時亦備愛慢癡。
亦有九品三假。
不動法對意根。
即因成等。
若不觀察随禅受生。
今用止觀方便勝進無礙解脫成事理無生。
若未去者更觀相續相待亦如是。
餘八品及癡慢等亦如是。
若無想天留色滅心故名無想。
情謂無想具足想在。
例如斷事障性障猶存。
終不出色。
此名外道天。
前破見心見心久去。
當不生此天。
或為因緣事心起此定。
即有三假等。
亦用四觀破之。
相續相待亦如是。
若五那含天更練四禅。
用無漏夾熏有漏。
色定轉明果報轉勝。
勝定起時。
亦有愛慢癡九品三假之惑。
用四觀體達無礙解脫。
成事理無生。
若未去。
更修相續相待亦如是。
餘八品亦如是。
癡慢亦如是。
色界四九三十六品不生竟。
次破無色界九品者。
若欲滅有對等三種之色。
是時破事障發未到。
破性障入空處。
空處定亦具愛慢癡。
還用四觀方便勝進成事理無生。
若不去。
更修相續相待亦如是。
八品及癡慢等亦如是。
先緣空空多則散。
舍空緣識即得識定與心相應。
亦具愛慢癡等惑。
亦用四觀方便勝進等成事理無生。
餘例可知。
先緣識多定心分散。
舍多識緣無所有識。
若緣少識。
豈得名無所有耶。
則是用少識。
豈得名不用處耶。
今緣無所有入定。
此法與心相應。
亦具三假等亦用四觀。
餘例可知。
先識處如癰。
無所有處如瘡。
更有勝定名非有想非無想。
阿毗昙婆沙雲。
非無想天之無想。
非三空之有想。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也。
人師雲。
無想是色天異界不應仍此得名。
就同界釋名。
前無所有定已除想。
今複除無想想無想兩舍。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
大論雲。
一常有漏。
三當分别。
前三是亦有漏亦無漏。
能發出世智名亦無漏。
此定不發無漏。
專是有漏。
教門對機或覆或顯作如此說。
自有人于此定中發無漏。
此複雲何。
今且依教雲雲。
此定雖無粗煩惱成就十種細法。
如禅門。
應知此定亦具三假。
今一向用無漏智。
破方便勝進無礙解脫成事理無生。
九品亦如是。
例前可知。
若用世智斷諸思惑名盡智。
無漏智斷名無生智。
是名體思觀。
破三界九九八十一品思惑盡。
名破法遍也。
○三明破思假入空位者為四。
一三藏家破思位。
二通家破思位。
三别名名通家共位。
四别名名通家菩薩位。
三藏破思位者。
成論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
異部明十六心是修道位。
今且依修道。
斷一品欲惑次第至第五品盡。
皆名斯陀含向。
若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