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五下
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淨不合不散。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
但衆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破颠倒令不颠倒。
故言破法遍耳。
上善巧安心則定慧開發。
不俟更破。
若未相應。
應用有定之慧而盡淨之。
故言破耳。
然破法須依門。
經說門不同。
或文字為門。
大品明四十二字門是也。
或觀行為門。
釋論明菩薩修三三昧緣諸法實相是也。
或智慧為門。
法華雲其智慧門是也。
或理為門。
大品明無生法無來無去即是佛也。
依教門通觀。
依觀門通智。
依智門通理。
理為門複通何處。
教觀智等諸門悉依于理。
能依是門。
所依何得非門。
雖無所通究竟遍通。
是妙門也。
三門置之今但說教門。
三藏四門先破見。
後破思。
亦俱破(雲雲)。
通教四門亦先破見。
後破思。
亦俱破。
但破四住不得言遍也。
别教四門次第斷五住。
斯乃豎遍橫不遍。
并非今所用。
今不思議一境一切境。
一心一切心。
橫豎諸法悉趣于心。
破心故一切皆破。
故言遍也。
餘門破不遍則不須說。
圓教四門皆能破遍。
所謂有門無門。
亦有亦無門。
非有非無門。
今且置三門。
且依空無生門。
無生門能通止觀。
到因到果。
又能顯無生使門光揚。
何者。
止觀是行。
無生門是教。
依教修行通至無生法忍。
因位具足。
淨名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門。
皆是菩薩從門入位。
而無生為首。
大品明阿字門。
所謂諸法初不生。
此證無生門通止觀到因。
其義可見。
止觀光揚無生門者。
法不自顯。
弘之在人。
人能行行。
法門光顯。
使無生教縱橫無礙。
觸處皆通。
門義方成。
譬如世人門戶出入。
有人有位門則榮顯。
能譬既然所譬可解。
門通果者。
大經雲。
般涅言不。
槃者言生。
不生之義名大涅槃。
又雲。
定慧二法能大利益乃至菩提。
大品雲。
無生法無來無去。
無生法即是佛。
法華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且引三經果義明矣。
止觀能顯果者。
果不自顯。
由行故果滿。
果滿故一切皆滿。
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照十寶山影臨四海。
果亦如是無上無上。
功高十地汲引四機。
金光明中佛禮骨塔。
即其義也。
無生教門豎攝因果。
其義已彰。
橫攝之意今當說。
大品雲。
若聞無生門則解一切義。
初阿字攝四十一字。
四十一字攝阿字。
中間亦然。
橫豎備攝。
其文如此。
此意難見。
更引佛藏示其相。
次引涅槃釋其義。
後說無生門破法遍。
佛藏雲。
劫火起時菩薩一唾火即滅。
一吹世界即成。
非是先滅後成。
秖一唾中即滅即成。
彼經明外用。
内合無生門。
即破遍。
即立遍破立不須二念。
若内無是德則外無大用。
寄外顯内其相如是。
須識觀心者。
衆生一期将訖。
即是劫盡。
三毒三災火為語端。
以止止之如唾滅。
以觀觀之如吹成(雲雲)。
大經釋義者。
不聞聞一句有種種義。
初雲。
不生生。
不生不生。
生不生。
生生。
按此四句說無生門。
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法皆遍。
不生生者。
安住世谛。
初出胎時名不生生。
今解世谛者。
無明共法性。
出生一切隔曆分别。
故名世谛。
安住者。
以止觀安于世谛。
即是不可思議境。
觀行位成。
故名安住。
以安住故名托聖胎。
初開佛知見得無生忍。
名出聖胎。
不見無明世谛故言不生。
獲佛知佛見故名為生。
論雲。
諸法不生而般若生。
即其義也。
此說自行無生忍位。
因義成也。
經釋不生不生者。
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生相盡故。
修道得故。
今解果由因克故言修道得故。
斷德已圓無明不生。
智德已圓般若不生。
故言不生不生。
此說自行寂滅忍。
果義成也。
因果既圓即如佛藏所明一吹唾即滅即立。
是其義焉。
經釋生不生者。
世谛死時名生不生。
今解世谛者。
無明是其根本。
既破無明故言世死。
世死故名生不生。
此釋初句初句上緣于理智德成故言不生生。
此句下破于惑。
斷德成故言生不生。
不生名雖同事理大異。
初句詺智慧開發為生。
此句詺結業起動為生。
生名雖同而縛脫大異。
莫迷名惑旨。
須精識之須精識之。
初句如唾中吹此句如吹中唾。
唾吹一時不可前後也。
經重釋此句雲。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
生自在故。
今解先生不生說自行之惑滅。
重釋生不生明化道之興。
何者。
菩薩斷四住時。
破結業生即能自在生。
況斷五住耶。
以劣顯勝彌彰化道。
二乘斷惑沈空不能如此。
故标菩薩也。
惑滅顯唾化興顯吹也。
經釋生生者。
一切有漏念念生故。
今解此句明化用之所耳。
菩薩何意不生而生。
良由一切有漏衆生相續不斷。
是故菩薩而起大悲。
示自在生而度脫之。
是為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皆悉具足矣。
四住菩薩者。
地持雲。
從初發心住至十地。
束為六住。
一種性住。
二解行住。
三淨心住。
四行道迹住。
五決定住。
六究竟住。
種性住者。
若人無有種性。
雖生善道數退數進。
不得在菩薩六人數中。
若種性處成就無有退失。
數數增進得是一人也。
解行人是初地方便。
淨心住是入初地。
得出世間心離凡夫我相障。
故名淨心住。
行道迹住者。
從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
決定住者。
八地九地也。
已得報行不還不退。
故名決定。
究竟住者。
第十地學行窮滿。
故言究竟住也。
經稱四住名生不生者。
正是行道迹住。
從二地止正是入假化他之位。
處處現生而非實生。
将别顯圓。
初出胎時。
即能利他化生自在。
于圓義亦應無失。
經又六句。
不生生亦不可說。
生生亦不可說。
生不生亦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
生亦不可說。
不生亦不可說。
按此六句明無生門破法遍。
若破思議惑用前四句。
若破不思議惑用後二句。
何者。
思議惑雖多不出界内外。
界外惑附體生。
故言不生生。
界内惑是枝末。
故言生生。
此惑紛綸并是所化之境。
為此境故施自在生。
所化既不可得。
何處有能化。
能所俱亡。
是故不生生生生俱不可說。
若破思議解此解雖多。
不出界内外。
界内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
界外解雙遣分段變易故言不生不生。
此解淺深故有種種自行因果。
理尚非一甯有種種。
今遍唾破故言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
若破不可思議惑者。
秖是無明。
無明故生。
生故無明。
無明不可得。
生亦不可得。
今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
若破不思議解者。
秖是圓解。
圓解始終判出因果。
理不遍圓亦非始終。
那有因果。
今皆唾破故言不生不可得。
将彼經意釋無生門破法遍者。
其義分明。
佛自釋六句。
雲何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名為生故不可說。
今解。
不生者法性也。
生者無明也。
二乘證不生猶受法性生。
故言不生名為生。
依佛此旨知是界外附體之惑。
不生而名為生。
生即颠倒。
颠倒即不颠倒。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故不可說。
雲何生生不可說。
生生故生。
生生故不生。
故不可說。
今解。
生生故生者。
即是大生生小生。
八相所遷有漏之法也。
依佛此旨知是界内有漏惑也。
生生故不生者。
因緣生法即空即中。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故不可說也。
雲何生不生不可說。
生即名為生。
生不自生故不可說。
今解。
生即名為生者。
乃是諸法不生般若生也。
生不自生者。
此般若生不從四句生。
生不自生是初句耳。
具言生不他生。
生不共生。
生不無因生。
又般若生時世谛已死。
無複有生而生三界者。
為緣故生非業生也。
故言生不自生。
若般若生。
若自在生。
皆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也。
據此意知是界内之解也。
雲何不生不生不可說。
以修道得故。
今解。
修道得者。
乃是極果所證。
尚非下十地所知。
豈可言說。
據此知是界外之解也。
經雲。
生亦不可說。
以生無故。
今解。
此破不思議惑。
界内生生亦是生。
界外不生生亦是生。
隻是無明之生生必托緣生。
緣生即空即中。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故不可說也經雲。
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
今解。
此破不思議解。
及界内之解。
亦是修道得故。
界外之解。
亦是修道得故。
得即詣理。
理絕心口故不可說也。
佛以六句破諸法解惑。
皆言不可說。
彌顯無生門破法遍也。
依佛藏經前四句亦吹亦唾。
後兩句結前吹唾耳。
此六句專論于唾也。
又楞伽雲。
我從得道夜至涅槃夜。
不說一字。
佛因二法作如此說。
謂緣自法及本住法。
自法者。
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
無增無減離言說妄想文字二趣。
釋曰。
緣自法是證聖真谛實性也。
離言說妄想者。
不可思議也。
離文字者離假名也。
離二趣者。
離說所說想所想名所名也。
本住法者。
謂古先聖道法界常住。
如道趣城道為人行。
非行者作道。
城由道至。
非至者作城。
經曰。
士夫見平坦道。
即随入城受如意樂。
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複如是。
是故二夜不說一字。
當知二法決定非口言分别所能變異。
本法者如理也。
自法者證實此義與大經四不可說意同。
生生不可說者。
本法不可說也。
生随順緣生。
本法不可說也。
生不生不可說者。
即自斷法不可說也。
不生生不可說者。
即自智法不可說也。
不生不生不可說者。
即是究竟自證法不可說也。
後二句一結生不可說。
結本法不可說也。
一句結不生不可說。
結自證法不可說也。
大經雲。
十因緣法為生作因。
亦可得說者。
今解。
此即無生門遍立之義。
亦如佛藏遍吹即成也。
十因緣者。
從無明支乃至有支立諸法也。
立有三義。
一立衆生。
二立機緣。
三立聲教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
但衆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破颠倒令不颠倒。
故言破法遍耳。
上善巧安心則定慧開發。
不俟更破。
若未相應。
應用有定之慧而盡淨之。
故言破耳。
然破法須依門。
經說門不同。
或文字為門。
大品明四十二字門是也。
或觀行為門。
釋論明菩薩修三三昧緣諸法實相是也。
或智慧為門。
法華雲其智慧門是也。
或理為門。
大品明無生法無來無去即是佛也。
依教門通觀。
依觀門通智。
依智門通理。
理為門複通何處。
教觀智等諸門悉依于理。
能依是門。
所依何得非門。
雖無所通究竟遍通。
是妙門也。
三門置之今但說教門。
三藏四門先破見。
後破思。
亦俱破(雲雲)。
通教四門亦先破見。
後破思。
亦俱破。
但破四住不得言遍也。
别教四門次第斷五住。
斯乃豎遍橫不遍。
并非今所用。
今不思議一境一切境。
一心一切心。
橫豎諸法悉趣于心。
破心故一切皆破。
故言遍也。
餘門破不遍則不須說。
圓教四門皆能破遍。
所謂有門無門。
亦有亦無門。
非有非無門。
今且置三門。
且依空無生門。
無生門能通止觀。
到因到果。
又能顯無生使門光揚。
何者。
止觀是行。
無生門是教。
依教修行通至無生法忍。
因位具足。
淨名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門。
皆是菩薩從門入位。
而無生為首。
大品明阿字門。
所謂諸法初不生。
此證無生門通止觀到因。
其義可見。
止觀光揚無生門者。
法不自顯。
弘之在人。
人能行行。
法門光顯。
使無生教縱橫無礙。
觸處皆通。
門義方成。
譬如世人門戶出入。
有人有位門則榮顯。
能譬既然所譬可解。
門通果者。
大經雲。
般涅言不。
槃者言生。
不生之義名大涅槃。
又雲。
定慧二法能大利益乃至菩提。
大品雲。
無生法無來無去。
無生法即是佛。
法華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且引三經果義明矣。
止觀能顯果者。
果不自顯。
由行故果滿。
果滿故一切皆滿。
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照十寶山影臨四海。
果亦如是無上無上。
功高十地汲引四機。
金光明中佛禮骨塔。
即其義也。
無生教門豎攝因果。
其義已彰。
橫攝之意今當說。
大品雲。
若聞無生門則解一切義。
初阿字攝四十一字。
四十一字攝阿字。
中間亦然。
橫豎備攝。
其文如此。
此意難見。
更引佛藏示其相。
次引涅槃釋其義。
後說無生門破法遍。
佛藏雲。
劫火起時菩薩一唾火即滅。
一吹世界即成。
非是先滅後成。
秖一唾中即滅即成。
彼經明外用。
内合無生門。
即破遍。
即立遍破立不須二念。
若内無是德則外無大用。
寄外顯内其相如是。
須識觀心者。
衆生一期将訖。
即是劫盡。
三毒三災火為語端。
以止止之如唾滅。
以觀觀之如吹成(雲雲)。
大經釋義者。
不聞聞一句有種種義。
初雲。
不生生。
不生不生。
生不生。
生生。
按此四句說無生門。
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法皆遍。
不生生者。
安住世谛。
初出胎時名不生生。
今解世谛者。
無明共法性。
出生一切隔曆分别。
故名世谛。
安住者。
以止觀安于世谛。
即是不可思議境。
觀行位成。
故名安住。
以安住故名托聖胎。
初開佛知見得無生忍。
名出聖胎。
不見無明世谛故言不生。
獲佛知佛見故名為生。
論雲。
諸法不生而般若生。
即其義也。
此說自行無生忍位。
因義成也。
經釋不生不生者。
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生相盡故。
修道得故。
今解果由因克故言修道得故。
斷德已圓無明不生。
智德已圓般若不生。
故言不生不生。
此說自行寂滅忍。
果義成也。
因果既圓即如佛藏所明一吹唾即滅即立。
是其義焉。
經釋生不生者。
世谛死時名生不生。
今解世谛者。
無明是其根本。
既破無明故言世死。
世死故名生不生。
此釋初句初句上緣于理智德成故言不生生。
此句下破于惑。
斷德成故言生不生。
不生名雖同事理大異。
初句詺智慧開發為生。
此句詺結業起動為生。
生名雖同而縛脫大異。
莫迷名惑旨。
須精識之須精識之。
初句如唾中吹此句如吹中唾。
唾吹一時不可前後也。
經重釋此句雲。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
生自在故。
今解先生不生說自行之惑滅。
重釋生不生明化道之興。
何者。
菩薩斷四住時。
破結業生即能自在生。
況斷五住耶。
以劣顯勝彌彰化道。
二乘斷惑沈空不能如此。
故标菩薩也。
惑滅顯唾化興顯吹也。
經釋生生者。
一切有漏念念生故。
今解此句明化用之所耳。
菩薩何意不生而生。
良由一切有漏衆生相續不斷。
是故菩薩而起大悲。
示自在生而度脫之。
是為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皆悉具足矣。
四住菩薩者。
地持雲。
從初發心住至十地。
束為六住。
一種性住。
二解行住。
三淨心住。
四行道迹住。
五決定住。
六究竟住。
種性住者。
若人無有種性。
雖生善道數退數進。
不得在菩薩六人數中。
若種性處成就無有退失。
數數增進得是一人也。
解行人是初地方便。
淨心住是入初地。
得出世間心離凡夫我相障。
故名淨心住。
行道迹住者。
從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
決定住者。
八地九地也。
已得報行不還不退。
故名決定。
究竟住者。
第十地學行窮滿。
故言究竟住也。
經稱四住名生不生者。
正是行道迹住。
從二地止正是入假化他之位。
處處現生而非實生。
将别顯圓。
初出胎時。
即能利他化生自在。
于圓義亦應無失。
經又六句。
不生生亦不可說。
生生亦不可說。
生不生亦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
生亦不可說。
不生亦不可說。
按此六句明無生門破法遍。
若破思議惑用前四句。
若破不思議惑用後二句。
何者。
思議惑雖多不出界内外。
界外惑附體生。
故言不生生。
界内惑是枝末。
故言生生。
此惑紛綸并是所化之境。
為此境故施自在生。
所化既不可得。
何處有能化。
能所俱亡。
是故不生生生生俱不可說。
若破思議解此解雖多。
不出界内外。
界内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
界外解雙遣分段變易故言不生不生。
此解淺深故有種種自行因果。
理尚非一甯有種種。
今遍唾破故言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
若破不可思議惑者。
秖是無明。
無明故生。
生故無明。
無明不可得。
生亦不可得。
今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
若破不思議解者。
秖是圓解。
圓解始終判出因果。
理不遍圓亦非始終。
那有因果。
今皆唾破故言不生不可得。
将彼經意釋無生門破法遍者。
其義分明。
佛自釋六句。
雲何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名為生故不可說。
今解。
不生者法性也。
生者無明也。
二乘證不生猶受法性生。
故言不生名為生。
依佛此旨知是界外附體之惑。
不生而名為生。
生即颠倒。
颠倒即不颠倒。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故不可說。
雲何生生不可說。
生生故生。
生生故不生。
故不可說。
今解。
生生故生者。
即是大生生小生。
八相所遷有漏之法也。
依佛此旨知是界内有漏惑也。
生生故不生者。
因緣生法即空即中。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故不可說也。
雲何生不生不可說。
生即名為生。
生不自生故不可說。
今解。
生即名為生者。
乃是諸法不生般若生也。
生不自生者。
此般若生不從四句生。
生不自生是初句耳。
具言生不他生。
生不共生。
生不無因生。
又般若生時世谛已死。
無複有生而生三界者。
為緣故生非業生也。
故言生不自生。
若般若生。
若自在生。
皆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也。
據此意知是界内之解也。
雲何不生不生不可說。
以修道得故。
今解。
修道得者。
乃是極果所證。
尚非下十地所知。
豈可言說。
據此知是界外之解也。
經雲。
生亦不可說。
以生無故。
今解。
此破不思議惑。
界内生生亦是生。
界外不生生亦是生。
隻是無明之生生必托緣生。
緣生即空即中。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故不可說也經雲。
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
今解。
此破不思議解。
及界内之解。
亦是修道得故。
界外之解。
亦是修道得故。
得即詣理。
理絕心口故不可說也。
佛以六句破諸法解惑。
皆言不可說。
彌顯無生門破法遍也。
依佛藏經前四句亦吹亦唾。
後兩句結前吹唾耳。
此六句專論于唾也。
又楞伽雲。
我從得道夜至涅槃夜。
不說一字。
佛因二法作如此說。
謂緣自法及本住法。
自法者。
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
無增無減離言說妄想文字二趣。
釋曰。
緣自法是證聖真谛實性也。
離言說妄想者。
不可思議也。
離文字者離假名也。
離二趣者。
離說所說想所想名所名也。
本住法者。
謂古先聖道法界常住。
如道趣城道為人行。
非行者作道。
城由道至。
非至者作城。
經曰。
士夫見平坦道。
即随入城受如意樂。
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複如是。
是故二夜不說一字。
當知二法決定非口言分别所能變異。
本法者如理也。
自法者證實此義與大經四不可說意同。
生生不可說者。
本法不可說也。
生随順緣生。
本法不可說也。
生不生不可說者。
即自斷法不可說也。
不生生不可說者。
即自智法不可說也。
不生不生不可說者。
即是究竟自證法不可說也。
後二句一結生不可說。
結本法不可說也。
一句結不生不可說。
結自證法不可說也。
大經雲。
十因緣法為生作因。
亦可得說者。
今解。
此即無生門遍立之義。
亦如佛藏遍吹即成也。
十因緣者。
從無明支乃至有支立諸法也。
立有三義。
一立衆生。
二立機緣。
三立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