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立衆生者。
過去二因現在五果。
更互因緣。
而立五陰假名衆生也。
立根機者。
過去或修行析行體行漸行頓行。
以行為業無明潤之。
緻今五果于此陰果更起本習。
或起析愛取有。
或起體愛取有。
或起漸愛取有。
或起頓愛取有。
取有起故得為機緣也。
立聲教者。
析愛取有起故感三藏教。
是為生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生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生生也。
體愛取有感于通教。
是為生不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生不生也。
漸愛取有感于别教。
是為不生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不生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不生生也。
頓愛取有感于圓教。
是為不生不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不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不生不生也。
衆生若立。
一切惑法因果立。
一切所化立。
機教若立。
一切解行因果立。
一切能化立。
是為無生門一立一切立。
故大品雲。
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
佛藏雲。
一吹一切悉成。
此之謂也。
如地持四種成熟。
謂聲聞種性。
緣覺種性。
佛種性。
菩薩種性。
無此四性以善趣熟之。
佛種性即此圓機。
菩薩種性即此别機。
彼文雲。
菩薩種子有佛無佛堪能次第斷煩惱障及智障。
豈非别機。
聲聞種性當開之。
别異善根即三藏機。
退大取小種性即通機。
彼四成熟即此四種機緣義也。
問。
上六句是無生門一破一切破。
十因緣法是無生門一立一切立。
上四句是無生門亦破亦立。
亦應有第四句非破非立不。
答。
大經十九卷初雲。
十事功德不可思議。
聞者驚怪。
非難非易非内非外。
非相非非相非方非圓。
非尖非斜等。
即是第四句非破非立之文義。
問。
若無生門攝一切法者。
則無複諸門也。
答。
無生門亦攝諸門。
諸門亦攝無生門。
欲依智德義便故言無生門。
此應四句。
生門無生門亦生亦無生門非生非無生門。
一一門各有四門。
四四十六門。
若依斷德義便。
應有滅門不滅門。
亦滅亦不滅門。
非滅非不滅門。
一一門各有四門。
四四十六門。
合三十二門。
大經舉十五日月光增正喻智德。
十六日月光減正喻斷德。
月無增無減。
約白論增約黑論減。
實相無智無斷。
約照論智約寂論斷。
若無生門攝一切法高極。
此豎攝一切法也。
若無生門攝諸法廣遍者。
即無生門橫攝一切法也。
問。
無生門門稱無生。
其境惑智斷等。
悉應稱為無生。
那忽言無生生生生生自在故。
答。
此還助顯無生門。
無生忍發故言無生生。
明其所化故言生生。
明其應用故言生自在。
還是無生門。
即唾故言無生。
即吹故言無生生等。
彌顯無生門攝法遍耳。
約大經釋門義竟(雲雲) ○次明破法遍者為三。
一無生門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豎破法遍。
二曆諸法門當門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橫破法遍。
三橫豎不二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非橫非豎破法遍。
豎則論高橫則論廣。
豎來入橫無橫而不高。
橫來入豎無豎而不廣。
法華雲。
其車高廣。
橫豎不二則非橫非豎。
故雲。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一無生門破法遍者。
又為三。
一從假入空破法遍。
二從空入假破法遍。
三兩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谛破法遍。
如此三觀實在一心。
法妙難解寄三以顯一耳。
大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
為向人說令易解故分屬三人。
華嚴亦有二意。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彼為鈍根也。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彼是利根也。
法華唯一意。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今欲借别顯總舉次而論不次。
故先三義解釋也。
從假入空破法遍。
又為三。
先從見假入空。
次從思假入空。
後四門料簡。
後見假入空又為二。
先明見假。
次明空觀。
見惑附體而生還能障體。
如炎依空而動亂于空。
似夢因眠夢昏于眠。
夢若不息眠不得覺。
此惑不除體不得顯。
然見則見理見實非惑。
見理時能斷此惑從解得名。
名為見惑耳。
見惑有四。
一單四見。
二複四見。
三具足四見。
四無言見。
單四見者。
執有執無執亦有亦無執非有非無。
于一有見複起利鈍。
謂有于我我與有俱。
恒起我心與我相應。
即是我見。
以計我故能生邊見。
以我邊故破世出世因果。
即是邪見。
執此為道望通涅槃。
名為戒取。
謂此為實餘皆妄語不受餘見。
名為見取。
是己法者愛。
非己法故嗔。
我解他不解生慢不識有見中苦集為癡。
猶豫不決為疑。
如是十使曆欲界四谛。
苦下具十。
集下有七除身邊戒取。
道下有八除身邊。
滅下有七除身邊戒取。
合三十二使。
曆色界四谛有二十八。
無色亦爾。
例除一嗔合有八十八使。
餘三見亦各具八十八使。
若曆六十二見。
見見各具八十八使倒浪瀾漫不可稱數。
邪網彌密障于體理。
五十校計經雲。
若眼見好色中有陰有集。
見惡色中有陰有集。
見平平色中有陰有集。
乃至意緣法亦如是。
一根有三。
三中有六。
六根具三十六。
三世合百八。
曆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各各百八。
當知舉心動念浩然無際。
昏而且盲都無見覺(雲雲)。
世講者。
謂有是見。
無非是見。
亦有亦無是見。
非有非無非是見。
此語違經負心。
經雲。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如汝解者。
數則欠少。
中論破自他性。
有是自性。
對有說無無是他性。
若有若無皆是性。
何意無非是見又此無既非證理之無。
甯得非見。
諸外道本劫本見末劫末見。
介爾計謂是事實餘妄語。
增見長非吾我毒盛。
捉頭拔發構造生死。
如長爪雖不受一切法而受于不受。
不識苦集。
佛以一責堕二負處。
高着外道尚未免見。
雲何底下謬謂為是。
今判。
此并屬單四見攝也。
複四見者。
謂有有。
有無。
無有。
無無。
亦有有無。
亦無有無。
非有有無。
非無有無。
此是複四見。
于一一見。
具八十八使。
若六十二見。
見見又具八十八使百八等。
如上說。
具足四見者。
有見具四者。
謂有有。
有無。
有亦有亦無。
有非有非無。
無具四者。
無有。
無無。
無亦有亦無。
無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具四者。
亦有亦無有。
亦有亦無無。
亦有亦無亦有亦無。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具四者。
非有非無有。
非有非無無。
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是名具足四見。
一句具八十八使。
如是六十二見。
見見具八十八使百八等。
如前說絕言見者。
單四見外一絕言見。
複四句外一絕言見。
具足四句外一絕言見。
一一見皆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
如前說。
如是等約外道法生如是等見也。
又約佛法生見者。
三藏四門生四見。
通教四門生四見。
别教四門生四見。
圓教四門生四見。
又一種四門外。
各有絕言見。
如是一一見中。
各各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惑。
如前說。
複次見惑非但随解得名。
亦當體受稱稱之為假。
假者虛妄颠倒名之假耳。
例前亦應言單四假複四假具足四假。
一一各有絕言之假。
依于佛法複有十六假。
一一如前說又于一一假中。
複有三假。
謂因成假。
相續假。
相待假。
法塵對意根生。
一念心起即因成假。
前念後念次第不斷。
即相續假。
待餘無心知有此心。
即相待假。
上因成約外塵内根。
相續但約内根。
相待豎待滅無之無。
又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也。
開善雲。
因兼二假或亦過之。
明第三假起時因上兩假。
故言因兼。
上假未除後假複起。
故言過之。
此就心明三假也。
又約色明三假。
先世行業托生父母得有此身。
即因成假。
從胎相續迄乎皓首。
即相續假。
以身待不身。
即相待假又約依報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
時節改變相續不斷。
此柱待不柱。
長短大小等也。
此是三藏經中随事三假。
委釋如論師。
但此名通用。
不獨在小乘。
大乘亦名三假。
附無明起如幻如化。
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鏡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
況所成之幻柱。
柱尚不可得。
況曆時節相續以幻化長短相待。
甯複可得。
舉易況難而明十喻。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即此義也。
是名大乘随理三假。
又釋論明三種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
相待有者。
長因短有。
短亦因長。
此彼亦爾。
物東則以此為西。
在西則東。
一物未異而有東西之别。
有名無實是為相待有。
假名有者。
如酪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和合故。
假名為酪雖有不同因緣之有。
雖無不如兔角龜毛之無。
但以因緣和合故有。
假名為酪。
又如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
毛分故有毳。
毳故有氎。
[疊*毛]故有衣。
是為假名有。
法有者。
即是色香味觸四微和合。
故名法有。
論又雲三假施設。
與三假雲何。
答。
别義不論今通會之。
法假施設如因成。
受假施設如相續。
名假施設如相待。
論雲。
五衆等法是法波羅聶提。
五衆和合故名衆生。
如根莖枝葉故有樹名。
是受波羅聶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
是名波羅聶提。
故知三假義同也。
璎珞經亦有三假之文。
大品雲。
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即因成意。
大經雲。
如讀誦法雖念念滅。
亦能從一阿含至一阿含。
猶如飲食雖念念滅。
亦能初饑後飽。
相續意也。
淨名雲。
說法不相待一念不住故。
當知三假之名大小通用。
非但小乘名生死法以為見為假。
如前說。
大乘亦名生死為見為假。
所謂三藏四門生四見。
見見有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雲雲)。
通教四門生四見。
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
别教四門生四見。
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
圓教四門生四見。
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
如來教門示人無诤法。
消者成甘露。
不消
立衆生者。
過去二因現在五果。
更互因緣。
而立五陰假名衆生也。
立根機者。
過去或修行析行體行漸行頓行。
以行為業無明潤之。
緻今五果于此陰果更起本習。
或起析愛取有。
或起體愛取有。
或起漸愛取有。
或起頓愛取有。
取有起故得為機緣也。
立聲教者。
析愛取有起故感三藏教。
是為生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生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生生也。
體愛取有感于通教。
是為生不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生不生也。
漸愛取有感于别教。
是為不生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不生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不生生也。
頓愛取有感于圓教。
是為不生不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不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說。
說不生不生也。
衆生若立。
一切惑法因果立。
一切所化立。
機教若立。
一切解行因果立。
一切能化立。
是為無生門一立一切立。
故大品雲。
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
佛藏雲。
一吹一切悉成。
此之謂也。
如地持四種成熟。
謂聲聞種性。
緣覺種性。
佛種性。
菩薩種性。
無此四性以善趣熟之。
佛種性即此圓機。
菩薩種性即此别機。
彼文雲。
菩薩種子有佛無佛堪能次第斷煩惱障及智障。
豈非别機。
聲聞種性當開之。
别異善根即三藏機。
退大取小種性即通機。
彼四成熟即此四種機緣義也。
問。
上六句是無生門一破一切破。
十因緣法是無生門一立一切立。
上四句是無生門亦破亦立。
亦應有第四句非破非立不。
答。
大經十九卷初雲。
十事功德不可思議。
聞者驚怪。
非難非易非内非外。
非相非非相非方非圓。
非尖非斜等。
即是第四句非破非立之文義。
問。
若無生門攝一切法者。
則無複諸門也。
答。
無生門亦攝諸門。
諸門亦攝無生門。
欲依智德義便故言無生門。
此應四句。
生門無生門亦生亦無生門非生非無生門。
一一門各有四門。
四四十六門。
若依斷德義便。
應有滅門不滅門。
亦滅亦不滅門。
非滅非不滅門。
一一門各有四門。
四四十六門。
合三十二門。
大經舉十五日月光增正喻智德。
十六日月光減正喻斷德。
月無增無減。
約白論增約黑論減。
實相無智無斷。
約照論智約寂論斷。
若無生門攝一切法高極。
此豎攝一切法也。
若無生門攝諸法廣遍者。
即無生門橫攝一切法也。
問。
無生門門稱無生。
其境惑智斷等。
悉應稱為無生。
那忽言無生生生生生自在故。
答。
此還助顯無生門。
無生忍發故言無生生。
明其所化故言生生。
明其應用故言生自在。
還是無生門。
即唾故言無生。
即吹故言無生生等。
彌顯無生門攝法遍耳。
約大經釋門義竟(雲雲) ○次明破法遍者為三。
一無生門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豎破法遍。
二曆諸法門當門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橫破法遍。
三橫豎不二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非橫非豎破法遍。
豎則論高橫則論廣。
豎來入橫無橫而不高。
橫來入豎無豎而不廣。
法華雲。
其車高廣。
橫豎不二則非橫非豎。
故雲。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一無生門破法遍者。
又為三。
一從假入空破法遍。
二從空入假破法遍。
三兩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谛破法遍。
如此三觀實在一心。
法妙難解寄三以顯一耳。
大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
為向人說令易解故分屬三人。
華嚴亦有二意。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彼為鈍根也。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彼是利根也。
法華唯一意。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今欲借别顯總舉次而論不次。
故先三義解釋也。
從假入空破法遍。
又為三。
先從見假入空。
次從思假入空。
後四門料簡。
後見假入空又為二。
先明見假。
次明空觀。
見惑附體而生還能障體。
如炎依空而動亂于空。
似夢因眠夢昏于眠。
夢若不息眠不得覺。
此惑不除體不得顯。
然見則見理見實非惑。
見理時能斷此惑從解得名。
名為見惑耳。
見惑有四。
一單四見。
二複四見。
三具足四見。
四無言見。
單四見者。
執有執無執亦有亦無執非有非無。
于一有見複起利鈍。
謂有于我我與有俱。
恒起我心與我相應。
即是我見。
以計我故能生邊見。
以我邊故破世出世因果。
即是邪見。
執此為道望通涅槃。
名為戒取。
謂此為實餘皆妄語不受餘見。
名為見取。
是己法者愛。
非己法故嗔。
我解他不解生慢不識有見中苦集為癡。
猶豫不決為疑。
如是十使曆欲界四谛。
苦下具十。
集下有七除身邊戒取。
道下有八除身邊。
滅下有七除身邊戒取。
合三十二使。
曆色界四谛有二十八。
無色亦爾。
例除一嗔合有八十八使。
餘三見亦各具八十八使。
若曆六十二見。
見見各具八十八使倒浪瀾漫不可稱數。
邪網彌密障于體理。
五十校計經雲。
若眼見好色中有陰有集。
見惡色中有陰有集。
見平平色中有陰有集。
乃至意緣法亦如是。
一根有三。
三中有六。
六根具三十六。
三世合百八。
曆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各各百八。
當知舉心動念浩然無際。
昏而且盲都無見覺(雲雲)。
世講者。
謂有是見。
無非是見。
亦有亦無是見。
非有非無非是見。
此語違經負心。
經雲。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如汝解者。
數則欠少。
中論破自他性。
有是自性。
對有說無無是他性。
若有若無皆是性。
何意無非是見又此無既非證理之無。
甯得非見。
諸外道本劫本見末劫末見。
介爾計謂是事實餘妄語。
增見長非吾我毒盛。
捉頭拔發構造生死。
如長爪雖不受一切法而受于不受。
不識苦集。
佛以一責堕二負處。
高着外道尚未免見。
雲何底下謬謂為是。
今判。
此并屬單四見攝也。
複四見者。
謂有有。
有無。
無有。
無無。
亦有有無。
亦無有無。
非有有無。
非無有無。
此是複四見。
于一一見。
具八十八使。
若六十二見。
見見又具八十八使百八等。
如上說。
具足四見者。
有見具四者。
謂有有。
有無。
有亦有亦無。
有非有非無。
無具四者。
無有。
無無。
無亦有亦無。
無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具四者。
亦有亦無有。
亦有亦無無。
亦有亦無亦有亦無。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具四者。
非有非無有。
非有非無無。
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是名具足四見。
一句具八十八使。
如是六十二見。
見見具八十八使百八等。
如前說絕言見者。
單四見外一絕言見。
複四句外一絕言見。
具足四句外一絕言見。
一一見皆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
如前說。
如是等約外道法生如是等見也。
又約佛法生見者。
三藏四門生四見。
通教四門生四見。
别教四門生四見。
圓教四門生四見。
又一種四門外。
各有絕言見。
如是一一見中。
各各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惑。
如前說。
複次見惑非但随解得名。
亦當體受稱稱之為假。
假者虛妄颠倒名之假耳。
例前亦應言單四假複四假具足四假。
一一各有絕言之假。
依于佛法複有十六假。
一一如前說又于一一假中。
複有三假。
謂因成假。
相續假。
相待假。
法塵對意根生。
一念心起即因成假。
前念後念次第不斷。
即相續假。
待餘無心知有此心。
即相待假。
上因成約外塵内根。
相續但約内根。
相待豎待滅無之無。
又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也。
開善雲。
因兼二假或亦過之。
明第三假起時因上兩假。
故言因兼。
上假未除後假複起。
故言過之。
此就心明三假也。
又約色明三假。
先世行業托生父母得有此身。
即因成假。
從胎相續迄乎皓首。
即相續假。
以身待不身。
即相待假又約依報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
時節改變相續不斷。
此柱待不柱。
長短大小等也。
此是三藏經中随事三假。
委釋如論師。
但此名通用。
不獨在小乘。
大乘亦名三假。
附無明起如幻如化。
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鏡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
況所成之幻柱。
柱尚不可得。
況曆時節相續以幻化長短相待。
甯複可得。
舉易況難而明十喻。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即此義也。
是名大乘随理三假。
又釋論明三種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
相待有者。
長因短有。
短亦因長。
此彼亦爾。
物東則以此為西。
在西則東。
一物未異而有東西之别。
有名無實是為相待有。
假名有者。
如酪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和合故。
假名為酪雖有不同因緣之有。
雖無不如兔角龜毛之無。
但以因緣和合故有。
假名為酪。
又如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
毛分故有毳。
毳故有氎。
[疊*毛]故有衣。
是為假名有。
法有者。
即是色香味觸四微和合。
故名法有。
論又雲三假施設。
與三假雲何。
答。
别義不論今通會之。
法假施設如因成。
受假施設如相續。
名假施設如相待。
論雲。
五衆等法是法波羅聶提。
五衆和合故名衆生。
如根莖枝葉故有樹名。
是受波羅聶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
是名波羅聶提。
故知三假義同也。
璎珞經亦有三假之文。
大品雲。
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即因成意。
大經雲。
如讀誦法雖念念滅。
亦能從一阿含至一阿含。
猶如飲食雖念念滅。
亦能初饑後飽。
相續意也。
淨名雲。
說法不相待一念不住故。
當知三假之名大小通用。
非但小乘名生死法以為見為假。
如前說。
大乘亦名生死為見為假。
所謂三藏四門生四見。
見見有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雲雲)。
通教四門生四見。
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
别教四門生四見。
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
圓教四門生四見。
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
如來教門示人無诤法。
消者成甘露。
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