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成毒藥。
實語是虛語生語見故。
故于四門十六門起見起假(雲雲)。
二明破假觀者。
即為三。
一破假觀。
二明得失。
三明位。
觀又為四。
一破單。
二破複。
三破具。
四破無言。
破單為兩。
初略後廣。
略者若一念心起于單四見中。
必是一見。
見即三假虛妄無實。
八十八使浩浩如前說。
諸惡彰露具如後說。
應當體達揚依炎炎依空空無所依。
空尚無空。
何處複有若炎若揚。
又如眠夢百千憂喜。
本末雙寂畢竟清淨。
是名為止。
又觀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
法性本來清淨不起不滅。
無明惑心亦複清淨。
誰起誰滅。
若謂此心有起滅者。
橫謂法性有起滅耳。
法性無起誰複生憂。
法性無滅誰複生喜。
若無憂喜。
誰複分别此是法性此是無明。
能觀所觀猶如虛空。
如此觀時畢竟清淨。
是為從假入空觀。
信行利根一聞即悟。
法行思已即能得解。
其鈍根者非唯聞思不悟更增衆失。
故中論雲。
将來世中人根轉鈍。
造作諸惡。
不知何因緣故說畢竟空。
是故廣作觀法說于中論。
今亦如是為鈍根故廣破。
單複訖至無言說見。
通用龍樹四句破令盡淨。
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
三假如前說。
當觀此一念。
為從心自生心。
為對塵生心。
為根塵共生心。
為根塵離生心。
若心自生者。
前念為根後念為識為從根生心為從識生心。
若根能生識。
根為有識故生識。
根為無識故生識。
根若有識根識則并。
又無能生所生。
根若無識而能生識。
諸無識物不能生識。
根既無識。
何能生識。
根雖無識而有識性故能生識者。
此之識性是有是無。
有已是識并在于根。
何謂為性。
根無識性不能生識。
又識性與識為一為異。
若一。
性即是識。
無能無所。
若異。
還是他生非心自生。
如是推求畢竟知心不從自生。
若言心不自生。
塵來發心故有心生。
引經雲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若爾。
塵在意外來發内識。
則心由他生。
今推此塵為是心故生心。
為非心故生心。
塵若是心則不名塵。
亦非意外則同自生。
又二心并則無能所。
塵若非心那能生心。
如前破。
若塵中有生性是故生心。
此性為有為無。
性若是有。
性與塵并亦無能所。
若無。
無不能生。
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塵生。
若根塵合故有心生者。
根塵各各有心故合生心。
各各無心故合生心。
若各各有合則兩心生。
堕自他性中。
若各各無合時亦無。
譬如鏡面各有像故合生像。
各無像故合生像。
若各有像應有兩像。
若各無像合不能生。
若鏡面合為一而生像者。
今實不合合則無像。
若鏡面離故生像者。
各在一方則應有像。
今實不爾。
根塵離合亦得如是。
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合生。
又根塵各有心性。
合則心生者。
當檢此性為有為無。
如前破(雲雲)。
若根塵各離而有心生者此是無因緣生。
為有此離為無此離。
若有此離還從緣生。
何謂為離若無此離無何能生。
若言此離有性性為有為無。
若性是有還從緣生。
不名為離。
若性是無無何能生。
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離生。
中論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即此意也。
若推因成假四句求生不得。
執性即薄。
但有名字名為心生。
名不在内外中間。
亦不常自有。
是字不住。
不住有四句。
亦不不住。
不住無四句。
故無住之心。
雖有心名字。
名字即空。
若四句推性不見性。
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見名。
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
性相俱空者是為總相從假入空觀也。
故中論曰。
諸法不自生。
如此用觀者與中論意同也。
若根檢不得心即是内空。
塵檢無心即是外空。
根塵合檢不得即内外空。
離檢不得即是空空。
四性檢不得即是性空。
四句檢不得即是相空。
若就塵檢無十方分即是大空。
求最上所以不得。
即是第一義空。
四句因緣不得即有為空。
因有為說無為。
既不得有為亦不得無為。
即無為空。
四句求心生元不得即無始空四句求心滅不可得即散空。
四句求心生滅不可得。
亦不得心不生不滅。
即畢竟空。
三界無别法唯是一心作。
今求心不可得。
即一切空。
觀心無心觀空無空。
即無所得空。
觀有見三假不可得。
即有法空。
觀無見三假不可得。
即無法空。
觀亦有亦無見三假不可得。
即無法有法空。
如此觀者即與大品意同。
是為十八種從假入空觀也。
若不悟者轉入相續假破之。
何以故。
雖因成四破不得心生。
今現見心。
念念生滅相續不斷。
何謂不生。
此之念念為當前念滅後念生。
為前念不滅後念生。
為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
為前念非滅非不滅後念生。
若前念不滅後念生。
此則念自生念。
兩生相并亦無能所。
若前念有生性生于後念。
此性為有為無有則非性無則不生如前。
若前念滅後念生者。
前不滅生名為自性。
今由滅生不滅望滅。
豈非他性。
他性滅中有生故生無生故生。
有生是生生滅相違。
乃是生生。
何謂滅生。
若滅無生無何能生。
若滅有生性性破如前。
若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者。
若滅已屬滅。
若不滅已屬不滅。
若不滅合滅能生。
即是共生。
共生自相違。
相違何能生。
又若各各有生。
即有二過。
各各無生合亦不生。
若滅不滅中有生性者。
為有為無。
若性定有何謂滅不滅。
若性定無亦何謂滅不滅。
此不免斷常之失還堕共過。
若前念非滅非不滅。
而後念心生者為有此非滅非不滅。
為無此非滅非不滅。
若有則非無因。
若無無因不能生。
若無因有生性者。
此性即因。
何謂無因。
若無無不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續假求心不得。
無四性實執心即薄。
但有心名字。
是字不住内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
相續無性即世谛破性。
名為性空相續無名即真谛破假。
名為相空性相俱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說。
是名從假以入空觀。
若不得入者。
猶計有心待于無心。
相待惑起此與上異。
因成取根塵兩法和合為因成。
相續豎取意根前後為相續。
豎望生滅此是别滅。
别滅則狹。
今相待假待于通滅。
此義則寬。
通滅者。
如三無為雖不并是滅而得是無生。
待虛空無生而說心生即是相待假。
上既不悟複因上惑共起此惑故言因兼。
上惑猶在複起此惑故言過之。
又因兼者。
無生法塵待意根生。
亦是因成。
因上假心來續相待。
即是相續。
故言因兼。
過之者。
上兩假不于通滅起惑。
今約通起豈非過之。
釋既異舊而借彼語示相待假相耳。
今檢此心為待無生心生。
為待有生心生。
為待亦生亦無生而心生。
為待非生非不生而心生。
若待無生而生心者。
有此無生無此無生。
若有生可待還是待有。
何謂待無。
有有相待即是自生。
若無此無生無何所待。
若秖待此無無而生心者。
一切無無亦應生心。
無望于有無即是他生也。
又無生雖無而有生性。
待此性故而知有心。
此性為已生為未生。
若已生。
生即是于生。
何謂為性。
性若未生。
未生何能生。
若待生而心生者。
生還待生長應待長。
既無此義。
何得心生。
若待生無生故有心生。
如待長短得有于長。
此堕二過。
各有。
則二生并。
各無。
全不可得如前。
若待非生非無生而有心生者。
論雲。
從因緣生尚不可。
何況無因緣。
又此無因為有為無。
若有還是待有。
若無還是待無。
何謂無因。
若言有性性為有為無。
性若是有為生非生。
若生已是生何謂為性。
若無生雲何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待假求心生不可得。
執心即薄。
不起性實。
但有名字。
名字之生生則非生。
是字不在内外中間。
亦不常自有。
是字無所有。
求性不可得世谛破性。
是名性空。
求名不可得真谛破假。
是名相空。
複次此性相中求陰入界不可得。
即是法空。
性相中求人我知見不可得。
名衆生空。
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說。
是名從假入空慧眼得開見第一義。
非但有見三假惑除。
一切見惑無不清淨正智現前。
是名無生門通于止觀。
亦是止觀成無生門。
若不悟者當善用止觀巧破見假。
信法回轉成方便道伏于有見。
無量煩惱悉皆被伏。
伏故名善有漏五陰也。
以被伏故有見不起。
度入無見計中如後破。
夫破見之由聞思不定。
若上根人聞觀于生知生無生破執得悟。
中根執輕成伏見方便善有漏五陰。
下根執重猶懷取著聞破生不得生。
謂無生是實。
更起無生見。
又當總别破之。
總破者如大品雲。
識無生尚不可得。
何況識生。
又識生尚不可得。
何況識無生。
生與無生俱不可得。
楞伽經中又廣破無生見。
然無生之理非識所知。
雲何謂情舍有緣無。
如步屈蟲。
又似猕猴。
不應虛妄執此見着。
是為總破。
别破者。
行人用止觀破因成三假不得性相。
泯然入定不見内外亦無前後。
無相形待。
寂然定住。
或豁亡身心一切都淨。
便發此無心自謂得無生止觀定慧已成。
而起見着着此空想。
諸佛不化。
何故不化。
觀心推畫。
發一分細定生一分空解。
此是空見法塵與心相應。
何關無生。
釋論簡外道佛法二俱觀空。
雲何有異。
外道愛着觀空智慧。
即是向者所發空塵謂為涅槃。
即有能觀者。
能觀者便成身見。
身見故即有利鈍十使乃至八十八等。
生死浩然如前說。
如是罪過。
皆由空塵而起。
障真失道豈會涅槃。
是名外道觀空。
佛弟子觀無生。
若發空心空心生時即知是愛。
何者。
生名愛法。
愛法即是無明。
無明生我見等八十八使。
一一皆具三假之惑。
終不執謂是真無生。
雲何三假。
良由上來有見三假被伏度入無見。
無生法塵對意根。
一念空心
實語是虛語生語見故。
故于四門十六門起見起假(雲雲)。
二明破假觀者。
即為三。
一破假觀。
二明得失。
三明位。
觀又為四。
一破單。
二破複。
三破具。
四破無言。
破單為兩。
初略後廣。
略者若一念心起于單四見中。
必是一見。
見即三假虛妄無實。
八十八使浩浩如前說。
諸惡彰露具如後說。
應當體達揚依炎炎依空空無所依。
空尚無空。
何處複有若炎若揚。
又如眠夢百千憂喜。
本末雙寂畢竟清淨。
是名為止。
又觀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
法性本來清淨不起不滅。
無明惑心亦複清淨。
誰起誰滅。
若謂此心有起滅者。
橫謂法性有起滅耳。
法性無起誰複生憂。
法性無滅誰複生喜。
若無憂喜。
誰複分别此是法性此是無明。
能觀所觀猶如虛空。
如此觀時畢竟清淨。
是為從假入空觀。
信行利根一聞即悟。
法行思已即能得解。
其鈍根者非唯聞思不悟更增衆失。
故中論雲。
将來世中人根轉鈍。
造作諸惡。
不知何因緣故說畢竟空。
是故廣作觀法說于中論。
今亦如是為鈍根故廣破。
單複訖至無言說見。
通用龍樹四句破令盡淨。
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
三假如前說。
當觀此一念。
為從心自生心。
為對塵生心。
為根塵共生心。
為根塵離生心。
若心自生者。
前念為根後念為識為從根生心為從識生心。
若根能生識。
根為有識故生識。
根為無識故生識。
根若有識根識則并。
又無能生所生。
根若無識而能生識。
諸無識物不能生識。
根既無識。
何能生識。
根雖無識而有識性故能生識者。
此之識性是有是無。
有已是識并在于根。
何謂為性。
根無識性不能生識。
又識性與識為一為異。
若一。
性即是識。
無能無所。
若異。
還是他生非心自生。
如是推求畢竟知心不從自生。
若言心不自生。
塵來發心故有心生。
引經雲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若爾。
塵在意外來發内識。
則心由他生。
今推此塵為是心故生心。
為非心故生心。
塵若是心則不名塵。
亦非意外則同自生。
又二心并則無能所。
塵若非心那能生心。
如前破。
若塵中有生性是故生心。
此性為有為無。
性若是有。
性與塵并亦無能所。
若無。
無不能生。
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塵生。
若根塵合故有心生者。
根塵各各有心故合生心。
各各無心故合生心。
若各各有合則兩心生。
堕自他性中。
若各各無合時亦無。
譬如鏡面各有像故合生像。
各無像故合生像。
若各有像應有兩像。
若各無像合不能生。
若鏡面合為一而生像者。
今實不合合則無像。
若鏡面離故生像者。
各在一方則應有像。
今實不爾。
根塵離合亦得如是。
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合生。
又根塵各有心性。
合則心生者。
當檢此性為有為無。
如前破(雲雲)。
若根塵各離而有心生者此是無因緣生。
為有此離為無此離。
若有此離還從緣生。
何謂為離若無此離無何能生。
若言此離有性性為有為無。
若性是有還從緣生。
不名為離。
若性是無無何能生。
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離生。
中論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即此意也。
若推因成假四句求生不得。
執性即薄。
但有名字名為心生。
名不在内外中間。
亦不常自有。
是字不住。
不住有四句。
亦不不住。
不住無四句。
故無住之心。
雖有心名字。
名字即空。
若四句推性不見性。
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見名。
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
性相俱空者是為總相從假入空觀也。
故中論曰。
諸法不自生。
如此用觀者與中論意同也。
若根檢不得心即是内空。
塵檢無心即是外空。
根塵合檢不得即内外空。
離檢不得即是空空。
四性檢不得即是性空。
四句檢不得即是相空。
若就塵檢無十方分即是大空。
求最上所以不得。
即是第一義空。
四句因緣不得即有為空。
因有為說無為。
既不得有為亦不得無為。
即無為空。
四句求心生元不得即無始空四句求心滅不可得即散空。
四句求心生滅不可得。
亦不得心不生不滅。
即畢竟空。
三界無别法唯是一心作。
今求心不可得。
即一切空。
觀心無心觀空無空。
即無所得空。
觀有見三假不可得。
即有法空。
觀無見三假不可得。
即無法空。
觀亦有亦無見三假不可得。
即無法有法空。
如此觀者即與大品意同。
是為十八種從假入空觀也。
若不悟者轉入相續假破之。
何以故。
雖因成四破不得心生。
今現見心。
念念生滅相續不斷。
何謂不生。
此之念念為當前念滅後念生。
為前念不滅後念生。
為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
為前念非滅非不滅後念生。
若前念不滅後念生。
此則念自生念。
兩生相并亦無能所。
若前念有生性生于後念。
此性為有為無有則非性無則不生如前。
若前念滅後念生者。
前不滅生名為自性。
今由滅生不滅望滅。
豈非他性。
他性滅中有生故生無生故生。
有生是生生滅相違。
乃是生生。
何謂滅生。
若滅無生無何能生。
若滅有生性性破如前。
若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者。
若滅已屬滅。
若不滅已屬不滅。
若不滅合滅能生。
即是共生。
共生自相違。
相違何能生。
又若各各有生。
即有二過。
各各無生合亦不生。
若滅不滅中有生性者。
為有為無。
若性定有何謂滅不滅。
若性定無亦何謂滅不滅。
此不免斷常之失還堕共過。
若前念非滅非不滅。
而後念心生者為有此非滅非不滅。
為無此非滅非不滅。
若有則非無因。
若無無因不能生。
若無因有生性者。
此性即因。
何謂無因。
若無無不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續假求心不得。
無四性實執心即薄。
但有心名字。
是字不住内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
相續無性即世谛破性。
名為性空相續無名即真谛破假。
名為相空性相俱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說。
是名從假以入空觀。
若不得入者。
猶計有心待于無心。
相待惑起此與上異。
因成取根塵兩法和合為因成。
相續豎取意根前後為相續。
豎望生滅此是别滅。
别滅則狹。
今相待假待于通滅。
此義則寬。
通滅者。
如三無為雖不并是滅而得是無生。
待虛空無生而說心生即是相待假。
上既不悟複因上惑共起此惑故言因兼。
上惑猶在複起此惑故言過之。
又因兼者。
無生法塵待意根生。
亦是因成。
因上假心來續相待。
即是相續。
故言因兼。
過之者。
上兩假不于通滅起惑。
今約通起豈非過之。
釋既異舊而借彼語示相待假相耳。
今檢此心為待無生心生。
為待有生心生。
為待亦生亦無生而心生。
為待非生非不生而心生。
若待無生而生心者。
有此無生無此無生。
若有生可待還是待有。
何謂待無。
有有相待即是自生。
若無此無生無何所待。
若秖待此無無而生心者。
一切無無亦應生心。
無望于有無即是他生也。
又無生雖無而有生性。
待此性故而知有心。
此性為已生為未生。
若已生。
生即是于生。
何謂為性。
性若未生。
未生何能生。
若待生而心生者。
生還待生長應待長。
既無此義。
何得心生。
若待生無生故有心生。
如待長短得有于長。
此堕二過。
各有。
則二生并。
各無。
全不可得如前。
若待非生非無生而有心生者。
論雲。
從因緣生尚不可。
何況無因緣。
又此無因為有為無。
若有還是待有。
若無還是待無。
何謂無因。
若言有性性為有為無。
性若是有為生非生。
若生已是生何謂為性。
若無生雲何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待假求心生不可得。
執心即薄。
不起性實。
但有名字。
名字之生生則非生。
是字不在内外中間。
亦不常自有。
是字無所有。
求性不可得世谛破性。
是名性空。
求名不可得真谛破假。
是名相空。
複次此性相中求陰入界不可得。
即是法空。
性相中求人我知見不可得。
名衆生空。
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說。
是名從假入空慧眼得開見第一義。
非但有見三假惑除。
一切見惑無不清淨正智現前。
是名無生門通于止觀。
亦是止觀成無生門。
若不悟者當善用止觀巧破見假。
信法回轉成方便道伏于有見。
無量煩惱悉皆被伏。
伏故名善有漏五陰也。
以被伏故有見不起。
度入無見計中如後破。
夫破見之由聞思不定。
若上根人聞觀于生知生無生破執得悟。
中根執輕成伏見方便善有漏五陰。
下根執重猶懷取著聞破生不得生。
謂無生是實。
更起無生見。
又當總别破之。
總破者如大品雲。
識無生尚不可得。
何況識生。
又識生尚不可得。
何況識無生。
生與無生俱不可得。
楞伽經中又廣破無生見。
然無生之理非識所知。
雲何謂情舍有緣無。
如步屈蟲。
又似猕猴。
不應虛妄執此見着。
是為總破。
别破者。
行人用止觀破因成三假不得性相。
泯然入定不見内外亦無前後。
無相形待。
寂然定住。
或豁亡身心一切都淨。
便發此無心自謂得無生止觀定慧已成。
而起見着着此空想。
諸佛不化。
何故不化。
觀心推畫。
發一分細定生一分空解。
此是空見法塵與心相應。
何關無生。
釋論簡外道佛法二俱觀空。
雲何有異。
外道愛着觀空智慧。
即是向者所發空塵謂為涅槃。
即有能觀者。
能觀者便成身見。
身見故即有利鈍十使乃至八十八等。
生死浩然如前說。
如是罪過。
皆由空塵而起。
障真失道豈會涅槃。
是名外道觀空。
佛弟子觀無生。
若發空心空心生時即知是愛。
何者。
生名愛法。
愛法即是無明。
無明生我見等八十八使。
一一皆具三假之惑。
終不執謂是真無生。
雲何三假。
良由上來有見三假被伏度入無見。
無生法塵對意根。
一念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