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生。
即因成假。
以生心滅故無生心生。
是相續假。
豁爾無生待于有生。
是相待假。
當推此無生心生。
為意根生為法塵生。
為合為離。
若意根生者。
為根生為識生。
若根生。
為根中有識故生識。
為無識故生識。
若根有識。
為是根為非根。
識若是根。
則無能所。
根若無識。
何能生識。
若根有生識之性。
此性為有為無。
性若有者。
識性與識為一為異。
若一。
性即是識。
若異。
異何能生。
自生中檢心不可得。
具如上說。
若由塵起無生心者。
塵為有心為無心。
若有心則無能所。
若無無不能生。
又塵為一為異。
一則無能所。
異則不能生。
檢他心不可得。
具如上說。
若根塵合有無生心生者。
此有二過。
如前說(雲雲)。
又離根離塵有無生心生者。
從因緣尚不可得。
何況無因如前。
當知無生之心。
不自不他不共不離。
無四性。
無四性故名性空。
性空即無心而言心者。
但有名字。
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
乃至十八空如上說。
是為從假入空見第一義。
非但無見假破上惑下障一切皆除。
得正智慧。
若未去者。
勤用止觀善巧修習。
信法回轉成方便道。
伏于苦集。
所有陰界入等。
八十八使皆悉被伏。
以被伏故名善有漏也。
勤修力故無見中假不複得起。
度入有無假中如後破(雲雲)。
次破亦有亦無見三假者。
行人善用止觀伏無見惑。
無假不起。
或進一分定慧。
豁發亦有亦無與心相應。
即便謂言若無心者。
誰知無生。
無生是無。
知即是有。
發此心時受是亦有亦無見。
謂是事實堅着不可舍不知過患。
如長爪自謂有道。
實是苦集。
不能識故。
佛點示之即便得悟。
發見之人亦複如是。
迷此見毒不識正真。
若聞指示執心飒解。
雲何指示。
大品五受皆不受。
汝雲何受是亦有亦無法塵。
豈非受陰。
緣此像貌行用此法了别此法。
四陰宛然。
如此受想皆名污穢。
是見依色陰。
又意根受是亦有亦無法塵即是界。
根塵相涉即是入。
是名苦也。
又我能行能受能知此法假名。
即起我見。
我見既生即有邊見。
若撥因果是邪見。
計此為道是戒取。
計為涅槃是見取。
違嗔順喜我解慢他。
不識苦集即癡。
後當大疑。
如是等十使。
曆三界具八十八。
違于實道順于生死。
悉于亦有亦無見心中生。
又此見心即備三假。
例前可知。
今破此見三假者。
還用四句。
一一例前可解。
如是破已。
三假四句陰入皆無實性。
即是性空。
但有名字。
名字即空。
是名相空。
性相既空。
乃至十八空如上說。
即是入第一義正智現前。
若不入者善用悉檀。
信法回轉巧修止觀。
伏于諸見。
令成方便善有漏法。
亦有亦無見雖伏不起。
仍度入非有非無見中。
如後破。
次破非有非無見者。
上勤用方便伏有無見。
豁然更發離有無心。
所以者何。
心若定有不可令無。
心若定無不可令有。
雲何乃謂亦有亦無。
若不定有則非有。
若不定無則非無。
非有者非生也。
非無者非滅也。
出于有無之表是名中道。
與中論同。
何以故。
前有見是因緣生法。
無見是即空。
亦有亦無是即假。
今是即中。
堅着此心計以為實。
是人能起無量過患。
何以故。
汝謂此心為實者。
乃以虛語為實語。
生語見故。
故非真實。
若真實者此心應是常樂我淨。
此心生滅故非常。
受此心故非樂。
不自在故非我。
污穢故非淨。
我心生故是身見。
身見有無未免非有非無。
如屈步蟲。
是名邊見。
謂非有非無見以為中道通諸生死。
是愚癡論。
非道非字謂是道字。
是名戒取。
謂非有非無心為涅槃。
具陰界入利鈍等使。
是名見取。
謂非有非無以為正法。
乃破一切世間因果故名非有。
破一切出世間因果故名非無。
破正見威儀尚不當世間道理。
雲何能當出世道理。
甯起我見如須彌山。
不惡取空不正為正。
是名邪見。
若順歎則愛。
違毀則嗔。
不識此心毒草藥王則癡。
自擅陵他則慢。
後當大疑。
略過有十。
廣不可盡。
如是等過皆從非有非無見心中出。
又一一過悉具三假。
如前(雲雲)。
若破此見假。
還用前四句止觀。
逐而破之。
如前(雲雲)。
複次點出諸見五陰者。
是示其苦。
點出十使者。
是示其集。
用止觀破者。
是示其道。
諸見若伏若無。
是示其滅。
夫一切外道邪解。
佛法僻計。
無量過患。
皆用四谛破之。
無不革凡成聖。
如來初說阿含四谛之力。
尚能如此。
何況大乘三種四谛。
何所不破耶。
若非有非無見破者。
一切諸惑亦悉斷壞。
發正智慧。
是名從假入空見第一義。
若不入者。
當用止觀信法回轉。
善巧四随方便修習。
伏諸見惑執心即薄。
住方便道成善有漏法。
此見不起度入無言說中。
如後破(雲雲)。
所以節節說見過者。
殷勤行人。
令于觀心善識毒草明解藥王。
若得此意。
終不謬計也。
章節雖煩番番不雜。
能了此者可與論道。
兀然如盲若為識乳。
次破無言說見假者。
若能如上破者。
或進發定慧豁然明靜。
複起異解。
謂适有此有即有生死。
四句皆假虛妄不實。
理在言外絕于四句。
乃是無生。
謂出四句實不出也。
略有三種四句外。
一單。
二複。
三具足。
若謂理在言外者。
乃是出單四句外。
不出複見第二句。
亦不出具足見初句。
故知見網蒙密難可得出。
法華雲。
魑魅魍魉處處皆有。
複具諸見一一皆有三假苦集。
破假之觀皆如上說。
若人能于諸見修習道品。
皆應節節得悟。
從假入空見第一義。
若未得入者。
單複具足一切諸見悉皆被伏。
成善有漏五陰。
見不得起或進發禅解。
又複言出單複具足四句之外。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泯然清淨。
即是無生絕言之道。
如此計者還是不可說絕言之見。
何關正道。
徒謂絕言言終不絕。
何以故。
待不絕而論絕。
絕還是待。
待對得起不應言絕。
如避虛空豈有免理。
又豎破不絕者。
心不絕故。
無言見具起一切生死因果。
雲何稱絕。
上來節節皆有橫豎兩破。
于一有見是橫破。
重累四見是豎破。
因戒假是橫破。
相續假是豎破。
相待假是亦橫亦豎破。
總破是非橫非豎破。
大途秖是橫破。
今當豎破。
汝執心是有。
有即是生。
汝是何等生。
為是五停總别念處暖頂忍世第一生。
為是苦忍真明生。
為是重慮思惟生。
為是幹慧似道生。
為是八人見谛生。
為是神通遊戲誓扶習氣生。
為是三賢伏道似解生。
為是十聖真解生。
為是鐵輪似道生。
為是銅輪真道生。
為是遍法界自在生。
用此諸生勘汝執心。
全無氣分。
而言非見孰是見乎。
若計心是無生無即不生。
汝是何等不生。
為是見不生。
為是思不生。
為習氣不生。
為塵沙不生。
為無明不生。
為業不生。
為報不生。
為行不生。
為理不生。
世人雲。
不生不生即是佛。
秖道是法佛。
今釋此語即是三佛。
理不生即法佛。
無明不生即報佛。
塵沙見思不生即應佛。
又無明不生即法佛。
見思不生即報佛。
塵沙不生即應佛。
又業行位不生即應佛。
智業不生即報佛。
理不生即法佛。
又應佛從緣因生。
報佛從了因生。
法佛從正因生。
三佛生即無生。
無生即三佛生。
若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
雲何秖作一解耶。
利[钁-(目*目)+賏]斲地徹至金剛。
聞一不生遍解法界不生。
将諸不生勘汝執心。
了無一分非見是何。
有人難中論雲。
不生不滅未會深理。
何者。
煩惱是生法。
三相遷謝是滅法。
秖不此生滅故言不生不滅。
但是入空不見中意。
中論師解雲。
不生不滅者。
不不生不不滅以顯中道。
此解扶中而傷文失義。
何者。
龍樹之意兼通含别故言不生不滅。
不生者不二十五有之生。
不三相遷滅之滅。
能破二十種身見。
成須陀洹乃至無學。
豈非兼申通意亦兼三藏意。
若生若滅皆屬于生。
涅槃但空唯屬寂滅。
不此之生不此之滅。
雙遮二邊。
豈非含别之意。
若生滅是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不生。
即假故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中道。
按文解釋兼二含别顯中。
四義宛然。
龍樹之巧以不生不滅一句。
廣攝諸法。
乃會摩诃衍耳。
若開唇動舌重吃鳳兮之聲。
抽筆染毫加于點淰之字。
秖得一意全失三門。
懸疣附贅。
雖欲補助還成漏失。
今解不生一句。
何啻含于四義。
且略出十不生不不生意也。
一者一切法可破可壞。
一切語可轉。
非有非無。
絕言離句無一法入心。
是一不生。
不生亦不生。
故名不不生。
雖情謂不生而實是生。
如非想謂言無想而成就細想。
此乃邪見外道之不不生也。
二者犢子道人計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此是一不生。
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
若三藏二乘斷三界見思。
一不不見。
一不不思。
故名不不生。
而習氣猶生。
若三藏佛正習俱盡名不不生。
一不不正一不不習。
故言不不生。
此析法不不生。
若通教體見本不生。
體思本不生。
故言不不生。
思益雲。
我于無生無作而得作證。
二乘雖體不見思而習氣猶生。
通教佛坐道場正習俱盡。
亦是不不生。
此乃分段不不生耳。
若别教人斷通别惑。
一不不通一不不别。
名不不生。
此一品一分二品二分不不生耳。
上分猶生。
若别教佛上分盡名不不生。
此猶是方便權說不不生。
若圓人一不不通一不不别。
名不不生。
猶居因地猶有上地行智報等生在。
若妙覺智滿其智更不生。
無明究竟盡。
惑更不生。
行智報等畢竟不不生。
又真理極故一不不生。
圓理極故一不不生。
又理本本不生。
今亦不不生。
若作單不生語攝法亦盡。
如前說。
若作不不生語攝法亦盡。
汝作不生
即因成假。
以生心滅故無生心生。
是相續假。
豁爾無生待于有生。
是相待假。
當推此無生心生。
為意根生為法塵生。
為合為離。
若意根生者。
為根生為識生。
若根生。
為根中有識故生識。
為無識故生識。
若根有識。
為是根為非根。
識若是根。
則無能所。
根若無識。
何能生識。
若根有生識之性。
此性為有為無。
性若有者。
識性與識為一為異。
若一。
性即是識。
若異。
異何能生。
自生中檢心不可得。
具如上說。
若由塵起無生心者。
塵為有心為無心。
若有心則無能所。
若無無不能生。
又塵為一為異。
一則無能所。
異則不能生。
檢他心不可得。
具如上說。
若根塵合有無生心生者。
此有二過。
如前說(雲雲)。
又離根離塵有無生心生者。
從因緣尚不可得。
何況無因如前。
當知無生之心。
不自不他不共不離。
無四性。
無四性故名性空。
性空即無心而言心者。
但有名字。
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
乃至十八空如上說。
是為從假入空見第一義。
非但無見假破上惑下障一切皆除。
得正智慧。
若未去者。
勤用止觀善巧修習。
信法回轉成方便道。
伏于苦集。
所有陰界入等。
八十八使皆悉被伏。
以被伏故名善有漏也。
勤修力故無見中假不複得起。
度入有無假中如後破(雲雲)。
次破亦有亦無見三假者。
行人善用止觀伏無見惑。
無假不起。
或進一分定慧。
豁發亦有亦無與心相應。
即便謂言若無心者。
誰知無生。
無生是無。
知即是有。
發此心時受是亦有亦無見。
謂是事實堅着不可舍不知過患。
如長爪自謂有道。
實是苦集。
不能識故。
佛點示之即便得悟。
發見之人亦複如是。
迷此見毒不識正真。
若聞指示執心飒解。
雲何指示。
大品五受皆不受。
汝雲何受是亦有亦無法塵。
豈非受陰。
緣此像貌行用此法了别此法。
四陰宛然。
如此受想皆名污穢。
是見依色陰。
又意根受是亦有亦無法塵即是界。
根塵相涉即是入。
是名苦也。
又我能行能受能知此法假名。
即起我見。
我見既生即有邊見。
若撥因果是邪見。
計此為道是戒取。
計為涅槃是見取。
違嗔順喜我解慢他。
不識苦集即癡。
後當大疑。
如是等十使。
曆三界具八十八。
違于實道順于生死。
悉于亦有亦無見心中生。
又此見心即備三假。
例前可知。
今破此見三假者。
還用四句。
一一例前可解。
如是破已。
三假四句陰入皆無實性。
即是性空。
但有名字。
名字即空。
是名相空。
性相既空。
乃至十八空如上說。
即是入第一義正智現前。
若不入者善用悉檀。
信法回轉巧修止觀。
伏于諸見。
令成方便善有漏法。
亦有亦無見雖伏不起。
仍度入非有非無見中。
如後破。
次破非有非無見者。
上勤用方便伏有無見。
豁然更發離有無心。
所以者何。
心若定有不可令無。
心若定無不可令有。
雲何乃謂亦有亦無。
若不定有則非有。
若不定無則非無。
非有者非生也。
非無者非滅也。
出于有無之表是名中道。
與中論同。
何以故。
前有見是因緣生法。
無見是即空。
亦有亦無是即假。
今是即中。
堅着此心計以為實。
是人能起無量過患。
何以故。
汝謂此心為實者。
乃以虛語為實語。
生語見故。
故非真實。
若真實者此心應是常樂我淨。
此心生滅故非常。
受此心故非樂。
不自在故非我。
污穢故非淨。
我心生故是身見。
身見有無未免非有非無。
如屈步蟲。
是名邊見。
謂非有非無見以為中道通諸生死。
是愚癡論。
非道非字謂是道字。
是名戒取。
謂非有非無心為涅槃。
具陰界入利鈍等使。
是名見取。
謂非有非無以為正法。
乃破一切世間因果故名非有。
破一切出世間因果故名非無。
破正見威儀尚不當世間道理。
雲何能當出世道理。
甯起我見如須彌山。
不惡取空不正為正。
是名邪見。
若順歎則愛。
違毀則嗔。
不識此心毒草藥王則癡。
自擅陵他則慢。
後當大疑。
略過有十。
廣不可盡。
如是等過皆從非有非無見心中出。
又一一過悉具三假。
如前(雲雲)。
若破此見假。
還用前四句止觀。
逐而破之。
如前(雲雲)。
複次點出諸見五陰者。
是示其苦。
點出十使者。
是示其集。
用止觀破者。
是示其道。
諸見若伏若無。
是示其滅。
夫一切外道邪解。
佛法僻計。
無量過患。
皆用四谛破之。
無不革凡成聖。
如來初說阿含四谛之力。
尚能如此。
何況大乘三種四谛。
何所不破耶。
若非有非無見破者。
一切諸惑亦悉斷壞。
發正智慧。
是名從假入空見第一義。
若不入者。
當用止觀信法回轉。
善巧四随方便修習。
伏諸見惑執心即薄。
住方便道成善有漏法。
此見不起度入無言說中。
如後破(雲雲)。
所以節節說見過者。
殷勤行人。
令于觀心善識毒草明解藥王。
若得此意。
終不謬計也。
章節雖煩番番不雜。
能了此者可與論道。
兀然如盲若為識乳。
次破無言說見假者。
若能如上破者。
或進發定慧豁然明靜。
複起異解。
謂适有此有即有生死。
四句皆假虛妄不實。
理在言外絕于四句。
乃是無生。
謂出四句實不出也。
略有三種四句外。
一單。
二複。
三具足。
若謂理在言外者。
乃是出單四句外。
不出複見第二句。
亦不出具足見初句。
故知見網蒙密難可得出。
法華雲。
魑魅魍魉處處皆有。
複具諸見一一皆有三假苦集。
破假之觀皆如上說。
若人能于諸見修習道品。
皆應節節得悟。
從假入空見第一義。
若未得入者。
單複具足一切諸見悉皆被伏。
成善有漏五陰。
見不得起或進發禅解。
又複言出單複具足四句之外。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泯然清淨。
即是無生絕言之道。
如此計者還是不可說絕言之見。
何關正道。
徒謂絕言言終不絕。
何以故。
待不絕而論絕。
絕還是待。
待對得起不應言絕。
如避虛空豈有免理。
又豎破不絕者。
心不絕故。
無言見具起一切生死因果。
雲何稱絕。
上來節節皆有橫豎兩破。
于一有見是橫破。
重累四見是豎破。
因戒假是橫破。
相續假是豎破。
相待假是亦橫亦豎破。
總破是非橫非豎破。
大途秖是橫破。
今當豎破。
汝執心是有。
有即是生。
汝是何等生。
為是五停總别念處暖頂忍世第一生。
為是苦忍真明生。
為是重慮思惟生。
為是幹慧似道生。
為是八人見谛生。
為是神通遊戲誓扶習氣生。
為是三賢伏道似解生。
為是十聖真解生。
為是鐵輪似道生。
為是銅輪真道生。
為是遍法界自在生。
用此諸生勘汝執心。
全無氣分。
而言非見孰是見乎。
若計心是無生無即不生。
汝是何等不生。
為是見不生。
為是思不生。
為習氣不生。
為塵沙不生。
為無明不生。
為業不生。
為報不生。
為行不生。
為理不生。
世人雲。
不生不生即是佛。
秖道是法佛。
今釋此語即是三佛。
理不生即法佛。
無明不生即報佛。
塵沙見思不生即應佛。
又無明不生即法佛。
見思不生即報佛。
塵沙不生即應佛。
又業行位不生即應佛。
智業不生即報佛。
理不生即法佛。
又應佛從緣因生。
報佛從了因生。
法佛從正因生。
三佛生即無生。
無生即三佛生。
若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
雲何秖作一解耶。
利[钁-(目*目)+賏]斲地徹至金剛。
聞一不生遍解法界不生。
将諸不生勘汝執心。
了無一分非見是何。
有人難中論雲。
不生不滅未會深理。
何者。
煩惱是生法。
三相遷謝是滅法。
秖不此生滅故言不生不滅。
但是入空不見中意。
中論師解雲。
不生不滅者。
不不生不不滅以顯中道。
此解扶中而傷文失義。
何者。
龍樹之意兼通含别故言不生不滅。
不生者不二十五有之生。
不三相遷滅之滅。
能破二十種身見。
成須陀洹乃至無學。
豈非兼申通意亦兼三藏意。
若生若滅皆屬于生。
涅槃但空唯屬寂滅。
不此之生不此之滅。
雙遮二邊。
豈非含别之意。
若生滅是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不生。
即假故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中道。
按文解釋兼二含别顯中。
四義宛然。
龍樹之巧以不生不滅一句。
廣攝諸法。
乃會摩诃衍耳。
若開唇動舌重吃鳳兮之聲。
抽筆染毫加于點淰之字。
秖得一意全失三門。
懸疣附贅。
雖欲補助還成漏失。
今解不生一句。
何啻含于四義。
且略出十不生不不生意也。
一者一切法可破可壞。
一切語可轉。
非有非無。
絕言離句無一法入心。
是一不生。
不生亦不生。
故名不不生。
雖情謂不生而實是生。
如非想謂言無想而成就細想。
此乃邪見外道之不不生也。
二者犢子道人計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此是一不生。
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
若三藏二乘斷三界見思。
一不不見。
一不不思。
故名不不生。
而習氣猶生。
若三藏佛正習俱盡名不不生。
一不不正一不不習。
故言不不生。
此析法不不生。
若通教體見本不生。
體思本不生。
故言不不生。
思益雲。
我于無生無作而得作證。
二乘雖體不見思而習氣猶生。
通教佛坐道場正習俱盡。
亦是不不生。
此乃分段不不生耳。
若别教人斷通别惑。
一不不通一不不别。
名不不生。
此一品一分二品二分不不生耳。
上分猶生。
若别教佛上分盡名不不生。
此猶是方便權說不不生。
若圓人一不不通一不不别。
名不不生。
猶居因地猶有上地行智報等生在。
若妙覺智滿其智更不生。
無明究竟盡。
惑更不生。
行智報等畢竟不不生。
又真理極故一不不生。
圓理極故一不不生。
又理本本不生。
今亦不不生。
若作單不生語攝法亦盡。
如前說。
若作不不生語攝法亦盡。
汝作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