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下

關燈
齊何處不生。

    汝作不不生。

    複齊何處不不生。

    他尚不識外道不不生。

    況識最後不不生。

    那得不惬是見。

    當苦破之。

    豎破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

    如上菩提心中釋名絕待中示其相也。

    若謂心亦生亦不生者。

    為是何等亦生亦不生。

    為是見不生而真生。

    為是思不生而真生。

    為是習不生而真生。

    為是塵沙不生通用生。

    為是無明不生中道生。

    為是内業不生外業生。

    為是内報不生外報生。

    為是小行不生大行生。

    為是偏理不生圓理生。

    而言亦生亦不生。

    若非如此等亦生亦不生。

    非見何謂。

    若言心非生非不生者。

    為是何等非生非不生。

    為是析斷常非生非不生為體斷常非生非不生。

    為是八地道觀雙流非生非不生。

    為是初地破生死得涅槃非生非不生。

    為是十地後果非生非不生。

    為是初住雙遮二邊非生非不生。

    為是十行增進中道非生非不生。

    為是十回向非生非不生。

    為是十地非生非不生。

    為是妙覺極地非生非不生。

    既非此等非生非不生非見是何。

    若絕言者。

    絕言甚多是何等絕言。

    單四句外亦稱絕言。

    複外具外亦稱絕言。

    如婆羅門受啞法者。

    亦是絕言。

    又長爪一切法不受。

    亦是絕言。

    犢子雲。

    世谛有我我在不可說藏中。

    不可說亦是絕言。

    三藏入實證真亦不可說。

    故身子雲。

    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三藏解脫凡有四門入實。

    即有四種不可說。

    通教三乘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

    亦有四門不可說。

    别教人觀常住理無言無說。

    亦有四門不可說。

    圓教不可宣示。

    淨名杜口文殊印之。

    此亦有四門不可說。

    不可說衆多。

    汝所計不可說。

    為是何等。

    汝尚不及犢子不可說。

    何況三藏四不可說。

    何以故。

    犢子謂不可說為世谛。

    不計為涅槃。

    汝計為實故知不及犢子。

    犢子尚是見汝甯非見。

    為此見故廣起煩惱浩然。

    如前說。

    更重破絕言者。

    汝謂絕言在四句外。

    今明十種四句。

    汝之絕言在何等四句外。

    十種者。

    一往四句。

    無窮四句。

    結位四句。

    襵牒四句。

    得悟四句。

    攝屬四句。

    權實四句。

    開顯四句。

    失意四句。

    得意四句。

    一往四句者。

    凡聖通途皆論四句。

    此意可知。

    無窮四句者。

    四四瀾漫無赀。

    如四十八番中示其相(雲雲)。

    結位四句者。

    分齊四句克定是非。

    如單複具足等住着不亡。

    即凡夫四句。

    若無句義為句義。

    是聖人四句。

    襵牒四句者。

    結凡夫四句牒為有句。

    牒二乘為無句。

    牒菩薩為亦有亦無句。

    牒佛為非有非無句。

    得悟四句者。

    随句入處即成悟入之門。

    四句即成四門。

    攝屬四句者。

    随諸句門悟入何法。

    以法分之屬諸法門也。

    權實四句者。

    諸法四句之門。

    三四為權一四為實也。

    開顯四句者。

    開一切四句皆入一實四句。

    若入實四句皆不可說也。

    佛教四句齊此。

    失意四句者。

    執佛四句而起诤競。

    過同凡夫也。

    得意四句者。

    菩薩見失意之過。

    作小大論申佛兩四句。

    破執遣迷則有得意四句。

    作論之功息矣。

    若不惬是絕言見者。

    前諸四句。

    汝出何等四句外。

    而謂理在言外耶。

    前橫破四句。

    今豎破四句之言外也。

    今世多有惡魔比丘。

    退戒還家懼畏驅策。

    更越濟道士。

    複邀名利誇談莊老。

    以佛法義偷安邪典。

    押高就下推尊入卑。

    概令平等。

    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均齊佛法不可說示。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檢校道理邪正懸絕。

    愚者所信智者所蚩。

    何者。

    如前所說諸生諸不生諸四句諸不可說。

    汝尚非單四句外不可說。

    何況複外。

    何況具足外。

    何況犢子耶。

    尚非犢子。

    何況三藏通别圓耶。

    諸法理本往望常名常道。

    雲何得齊。

    教相往望已不得齊。

    況以苦集往檢過患彰露。

    雲何得齊。

    況将道品往望。

    雲何得齊正法之要。

    本既不齊迹亦不齊。

    佛迹世世是正天竺金輪刹利。

    莊老是真丹邊地小國柱下書史。

    宋國漆園吏。

    此雲何齊。

    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纏絡其身。

    莊老身如凡流。

    凡流之形痤小醜篾。

    經雲。

    閻浮提人形狀如鬼。

    雲何齊佛。

    佛說法時放光動地。

    天人畢會叉手聽法。

    适機而說。

    梵響如流辯不可盡。

    當于語下言不虛發聞皆得道。

    老在周朝主上不知群下不識。

    不敢出一言谏诤。

    不能化得一人。

    乘壞闆車出關西。

    竊說尹喜有何公灼。

    又漆園染毫題簡句治改足。

    軋軋若抽。

    造内外篇以規顯達。

    誰共同聞複誰得道。

    雲何得齊。

    如是不齊其義無量。

    倦不能說。

    雲何以邪而幹于正。

    複次如來行時。

    帝釋在右梵王在左。

    金剛前導四部後從飛空而行。

    老自禦薄闆青牛車。

    向關西作田。

    莊為他所使看守漆樹。

    如此舉動複雲何齊。

    如來定為轉輪聖帝。

    四海颙颙待神寶至。

    忽此榮位出家得佛。

    老仕關東吝小吏之職。

    墾農關西惜數畝之田。

    公私匆遽不能棄此。

    雲何言齊。

    盲人無眼信汝所說。

    有智慧者愍而怪之。

    是故當知汝不可說。

    是絕言之見。

    三假具足苦集成就。

    生死宛然。

    抱炬自燒甚可傷痛。

    若破此見如前所說(雲雲)。

    複次外人或時用道可道非常道為絕言。

    破中論不生不滅。

    雲是第四句。

    絕言出過四句。

    一往聞語謂言出過。

    理則不然。

    言不生者見心不生。

    既不生即不滅。

    故言不生不滅。

    絕言見心生一切愛見疑慢。

    雲何以生滅破他不生不滅。

    愚癡戲論不應如此。

    又問。

    起不生不滅見。

    此複雲何。

    答。

    應有六句。

    絕言破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破絕言。

    絕言修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修絕言。

    絕言即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即絕言(雲雲)。

    一切凡夫未階聖道。

    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以有見故三假苦集煩惱随從。

    魚王貝母衆使具足。

    結業蕪蔓生死浩然。

    一人經曆尚無邊畔。

    何況多人。

    當知見惑大可怖畏。

    勤用止觀而摧伏之。

    若起單見。

    用止觀四句逐體破之若避單入複避複入具。

    避具入絕言。

    無趣薳起。

    止觀逐之。

    無遠不屆。

    常寂常照治之不休。

    如金剛刀所拟皆斷。

    取悟為期。

    能如是觀雖不發真。

    諸見被伏成方便五陰。

    若得入空衆見消盡。

    故初果所破如竭四十裡水。

    功夫甚大。

    恐聞者生疑。

    略斷三結。

    餘殘不盡如一渧水。

    思雖未盡見已無餘。

    從多為言亦得明破法遍也。

    問。

    從假入空破無量見。

    下二觀複何所破。

    答。

    入空之觀破見及思。

    束而言之秖是破有。

    次觀所破秖是破無。

    中觀所破雙非二邊正顯中道。

    故釋論雲。

    有無二見滅無餘。

    稽首佛所尊重法。

    故知諸見縱橫尚不為第二觀所破。

    雲何謬謂為真法耶。

    問。

    束生死為有。

    束二乘為無。

    有見縱橫無量。

    無亦應然。

    答。

    凡夫妄計觸處生着。

    是故有多。

    二乘已斷見思無複橫計。

    唯證于空。

    大乘破之。

    名為空見耳。

    二料簡得失者。

    問。

    如此止觀随逐諸見有何得失。

    答。

    當四句料簡。

    一故惑不除新惑又生。

    二故惑除新惑又生。

    三故惑不除新惑不生。

    四故惑除新惑不生。

    一譬如服藥故病不差藥更成病。

    二所治病差而藥作病。

    三病雖不差藥不成妨。

    四故病既差藥亦随歇。

    前二種是外道得失相。

    後二種是佛弟子得失相。

    所以者何。

    本用止觀治生死惑。

    而貪欲之心都不休息。

    因此止觀。

    更發諸見破因破果無所不為。

    是則故惑不除而新惑更起也。

    二修止觀時貪求衣食。

    諸鈍煩惱息而不起。

    忍耐寒苦刀割香塗不生憎愛。

    财物得失其心平等。

    而執見之心甚可怖畏。

    如渴馬護水唐突破壞。

    撥無因果。

    是則故惑去而新惑生。

    此兩屬外道。

    愛處生愛嗔處生嗔。

    若學止觀堕如此者。

    同彼外道也。

    三佛弟子修此止觀為方便道。

    深識見愛無明因緣。

    介爾心起即知三假。

    止觀随逐破性破相。

    雖複貪嗔尚在而見着已虛。

    六十二等被伏不起。

    是名故惑不除而新惑不生。

    是為方便道中人也。

    四若能如此三假四觀逐念檢責。

    體達虛妄性相俱空。

    豁然發真即得見理。

    非唯故病永除新病不發。

    是為入見谛道成聖人(雲雲)。

    三明破見位者。

    若修此方法明識四谛。

    巧用觀慧諸見被伏者。

    依三藏法是總别念處。

    正伏四倒四倒不生暖即得發。

    成方便等位。

    進破諸見發真成聖。

    即初果位也。

    若依通教伏見之位。

    是幹慧地。

    若得理水沾心即成性地。

    若進破見者。

    即是八人見地位也若依别教伏見者。

    是鐵輪十信位。

    破見是銅輪十住位。

    若依圓教伏見是五品弟子位。

    破見是六根清淨位。

    斷伏名同觀智大異。

    三藏觀思議真析法觀智伏斷。

    通教觀思議真體法觀智伏斷。

    别教雖知中道次第觀智伏斷。

    圓教即中一心觀智伏斷。

    不可聞名仍混其義。

    問。

    若伏見假入賢位者。

    故惑雖未差新惑不應生。

    那得修止觀時有諸見境發。

    答。

    此發宿習。

    宿習之見還是故惑。

    如人服藥藥擊宿病。

    宿病既動須臾自差。

    非是藥為新病也。

    問。

    何不直明别圓入空破假位。

    而明三藏通教等入空位為。

    答。

    上明修發不修發十境交互等。

    欲示行人淺深法故。

    叙諸位耳。

    又欲明半滿之位令行者識之耳。

    又半字入空法。

    悉是别圓助道方便。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即其義也。

    又豈離方便而别有真實。

    即此半字而是滿字。

    故雲。

    二乘若智若斷。

    即是菩薩無生法忍也。

    體假入空結成止觀義者。

    諸見輪息一受不退。

    永寂然名為止。

    達見無性性空相空。

    名為觀。

    見真谛理名為不生。

    理既不生理亦不滅。

    是為不生不滅名無生忍。

    又見惑不生名因不生。

    不受三惡報生。

    名果不生。

    因果不生亦複不滅。

    不生不滅名無生忍。

    是為無生門通于止觀。

    亦是止觀成無生門。

    從假入空破見惑遍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