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上

關燈
斷六品盡名斯陀含果。

    超斷至六品盡名一往來。

    次斷第七品至第八品名阿那含向。

    超斷至第八品名一種子。

    次斷第九品盡名阿那含果。

    畢竟不複還來欲界。

    次斷初禅初品至非想第八品。

    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羅漢向。

    六種那含位在其中。

    第九無礙道斷非想第九惑盡。

    第九解脫道證名阿羅漢果。

    三界思盡得盡智無生智。

    名煩惱不生。

    證八十一分真空。

    名理不生。

    真智慧足名智慧不生。

    不受生死名果報不生。

    若論支佛。

    更侵少習氣不生為異耳。

    此約析假斷思判位。

    略如此也。

    二通家體思三乘共位者。

    如大品明幹慧地性地乃至第六地共聲聞。

    至七地共支佛。

    至八地九地共菩薩。

    菩薩地轉入第十。

    名佛地。

    所言共地而有高下者。

    論雲。

    三人同斷正使。

    同入有餘無餘涅槃。

    故言共也。

    如燒木有炭有灰等故有高下也。

    幹慧地正是三賢位。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處。

    三總相念處。

    通是外凡。

    故言幹慧地。

    性者即是四善根位。

    以總念處力發善有漏五陰。

    名為暖。

    增進初中後心得入頂忍世第一法。

    通名内凡。

    故言性地。

    此兩位共伏見惑。

    八人者八忍也。

    從世第一轉入無間三昧。

    故名八人。

    見者見真斷三界見惑八十八使皆盡。

    故言見地。

    薄者除欲界思惟六品。

    故名薄地。

    離欲者除欲界九品盡。

    故言離欲地。

    已辦者除色無色七十二品盡。

    如火燒木為炭故言已辦地。

    辟支佛者。

    福慧深利能侵除習氣如燒木成灰。

    菩薩者。

    福慧深利道觀雙流。

    斷習氣及色心無知。

    得法眼道種智。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學佛力無畏等法。

    殘習将盡如餘少灰。

    佛地者。

    大功德資利智慧得一念相應慧。

    習氣永盡如劫燒火無炭無灰。

    此即三乘共十地斷思惑之位也。

    三别名名通家共位者。

    舊雲。

    三地斷見。

    或言四地斷見。

    或言六地斷思盡。

    或言七地斷思盡。

    今核此語。

    若雲三地四地皆斷見者。

    此師不解通教義。

    何者。

    三乘共位同入無間三昧。

    不出入觀而斷見。

    那忽用三地四地皆斷見耶。

    若但取第三地斷見者。

    第四地應斷思。

    若但取第四地斷見者。

    第三地應未斷見。

    若用兩地斷見為出入觀為不出入觀。

    若不出入觀則無兩地。

    若出入觀非斷見位。

    人師救雲。

    經說如此。

    此師不解經意。

    今言。

    經借别義顯通耳。

    别見義長論三地四地。

    通見義短不出入觀。

    然名可借别義必依通。

    若作不入出觀釋者。

    若言三地者據斷見初。

    言四地者據斷見後。

    皆不出觀。

    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見道。

    或言是思道。

    言借别名名通位者。

    外凡三賢是幹慧地。

    而名為十信。

    内凡四善根是性地。

    而名為十住十行十回向。

    八人見地是須陀洹。

    而名為初歡喜地也。

    薄地是斯陀含。

    斯陀含有向有果。

    立向為離垢地。

    立果為明地。

    離欲地是阿那含。

    阿那含有向有果。

    立向為炎地。

    立果為難勝地。

    已辦地是阿羅漢。

    阿羅漢有向有果。

    立向為現前地。

    立果為遠行地。

    辟支佛位立為不動地。

    菩薩地立為善慧地。

    或以菩薩地後心為法雲地。

    或以佛地為法雲地。

    大品雲。

    十地菩薩為如佛。

    得作此釋也。

    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者。

    則初地斷見惑。

    二地斷欲界一兩品思。

    三地斷六品思。

    四地斷七八品思。

    五地斷九品思。

    六地斷七十一品思。

    七地斷七十二品思。

    八地已上侵習斷無知等。

    例前可知雲雲。

    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薩位者。

    幹慧是外凡。

    性地是内凡。

    八人為初地。

    十五心為二地。

    十六心為三地。

    此三地皆不出觀而斷見惑。

    四忍為初地。

    四智為二地。

    四比忍為三地。

    四比智為四地。

    此四地皆不出觀而斷見惑。

    如此釋者豈與舊同雲雲。

    薄即五地斷六品思。

    離欲即六地斷九品思。

    已辦即七地斷色無色思盡。

    支佛即八地。

    乃至佛地斷習無知。

    例前雲雲。

    舊雲。

    六地斷思盡齊羅漢。

    或用仁王經七地齊羅漢。

    但六地名離欲。

    止離欲界九品。

    秖可與阿那含齊。

    縱令帶果行向。

    猶有非想第九品在。

    亦不得與羅漢齊。

    若七地是已辦就果可爾。

    向來屬果則初禅初品已屬七地。

    爾時得名已辦。

    今若取釋義便者。

    約十度明義。

    以第六般若入空之慧。

    斷惑盡與羅漢齊。

    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用。

    此名目為便。

    若取七地齊羅漢。

    約諸地對果向。

    七地正與第四果齊。

    此皆一往相主對。

    經論不定。

    複須斟酌。

    不可苟執雲雲。

    問。

    三乘共斷其義已顯。

    用何為據。

    更獨開菩薩地耶。

    答。

    大論判三處焦炷。

    則有三種菩薩斷惑。

    幹慧是伏惑。

    尚得為初炎。

    今取八人真斷為初炎。

    有何不可雲雲。

    又大品明十地菩薩為如佛。

    既明後地鄰極。

    豈得無中地無初地耶。

    據此而推。

    更獨開菩薩十地何咎。

    若無十地者。

    經不應言菩薩修治地業從初地至十地。

    地地各有如幹法門雲雲。

    又大論雲。

    幹慧地于菩薩法是伏忍。

    性地于菩薩法是柔順忍。

    八人地于菩薩是無生忍。

    見地于菩薩是無生忍果。

    薄地于菩薩名離欲清淨。

    離欲地于菩薩名遊戲神通。

    已辦地于聲聞名佛地。

    于菩薩是無生法忍。

    故大品雲。

    須陀洹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乃至支佛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如此論者。

    已自别約菩薩。

    今準此作義複有何咎。

    問。

    欲界亦斷九品。

    何意判果多。

    答。

    如險處多難多須城壁。

    從界多難多果休息也。

    若爾從界散多須多立禅。

    答。

    欲界非定地不得立禅。

    無漏緣通得立果。

    問。

    三乘入智斷既齊。

    何故二乘名智斷菩薩名法忍。

    答。

    忍因智果。

    故十五心名忍。

    十六心名智。

    又二乘取證宜判智斷。

    菩薩望佛猶居因。

    但受忍名。

    又菩薩一品思盡。

    即一分自在生。

    故品品死品品生。

    能忍生死勞苦不入涅槃故名忍。

    若就别教明破思假位者。

    初破見正入初住。

    從二住至七住破于思假。

    欲細分品秩判諸住位。

    準前可知。

    從八九十住正是侵習。

    十行是正出假位。

    不複關前也雲雲。

    若就圓教破思假位者。

    初破見假正是初信。

    從第二信至第七信是破思假。

    欲細分品秩以對諸信。

    準前可知。

    八信至十信斷習盡。

    華嚴雲。

    初發心時正習一時俱盡無有餘。

    界外正習未盡。

    此乃界内正習盡耳。

    華嚴雲。

    初發心已過于牟尼。

    即此義也。

    雲何過。

    正習俱盡。

    能八相作佛。

    此則齊矣。

    又三觀圓修。

    此則過勝也。

    若爾。

    亦應有聲聞過于菩薩。

    然以佛道聲聞灼然過菩薩。

    複次前諸位破假名同。

    緣理用智則異。

    三藏通教等二乘破假。

    世谛死時。

    不能出假無自在生。

    通教菩薩破假。

    世谛死時。

    還能出假自在受生。

    化緣若訖。

    灰身證空。

    别教破假。

    世谛死時。

    亦能出假自在受生。

    為顯中道終不住空。

    圓教破假。

    既即見真即是入假即是入中。

    圓伏無明。

    若言二乘與菩薩智斷皆同化他邊異。

    此是通教意相比望耳。

    若言二乘與菩薩智異斷同。

    是别圓相比望耳。

    問。

    破思假入空。

    凡破九九八十一品。

    雲何複有超果之義。

    答。

    次第分别有前句數。

    行人未必一向按品次入。

    若三藏中十六心後。

    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

    或超至羅漢。

    豈更漸次如前重數。

    雖不次曆諸品而諸品惑盡。

    諸品定發雲雲。

    又如三藏佛。

    一念相應見思頓盡。

    佛之功德一時現前。

    以根利故不由品秩。

    利雖超品品不得廢。

    何以故。

    諸佛教門法如是故。

    問。

    利根能超。

    身子最利何意不超。

    答。

    小乘引鈍依品蘇息。

    故不超。

    身子大智應作轉*輪将分别品秩。

    故七日。

    或雲十五日不超。

    阿難為作侍者。

    故不超。

    非無智力也。

    通教菩薩智利二乘。

    亦應有超。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