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二相攝。
三約位。
四相生。
一明當分者。
未必具品方能得道。
三四二五。
單七隻八。
當分是道。
故雲當依念處得道。
又雲。
是道場。
又雲。
是摩诃衍。
念處既爾餘品亦然。
是為當分道品而非調停也。
二明相攝者。
如念處一法皆攝諸品。
引釋論文雲。
念處既攝餘品。
餘品亦攝念處。
是為相攝道品亦非調停也。
三約位者。
如念處當其位。
正勤是暖位。
如意足是頂位。
五根是忍位。
五力是世第一位。
八正是見谛位。
七覺是修道位。
此是約位亦非調停也。
四相生者。
如修念處能生正勤。
正勤發如意足。
如意足生五根。
五根生五力。
五力生七覺。
七覺入八正道。
是為善巧調适。
戒定慧等皆名為正。
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
是為相生亦是調适。
所以須此者。
上來雖破法遍識通塞。
若不調停道品何能疾與真法相應。
真法名無漏。
道品是有漏。
有漏能作無漏方便。
方便失所真理難會。
如釀酒法酵暖得宜。
變水成酒。
麴蘖失度味則不成。
大論雲。
三十七品是行道法。
涅槃城有三門。
三門是近因道品是遠因。
為是義故應須道品調停也。
問。
道品是二乘法。
雲何是菩薩道耶。
答。
大論呵此問誰作是語。
三藏摩诃衍皆不作是說。
那得獨雲是小乘法。
淨名雲。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道品是道場亦是摩诃衍。
涅槃雲。
能修八正道者。
即見佛性名得醍醐。
大集雲。
三十七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
如此等經皆明道品何時獨是小乘。
若大經雲。
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
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
是大涅槃因者。
道品之外無别有道品。
如四谛外無第五谛。
一種苦集如爪上土。
分别苦集有無量相如十方土。
直明一三十七品是涅槃因。
複有無量三十七助道品名大涅槃因。
雲何無量有四種道谛故。
有十六門故。
又有漏道品欲界二十二。
未到三十六。
初禅三十七。
皆有漏道品如乳。
三藏道品如酪。
通教道品如生酥。
别教如熟酥。
圓教如醍醐。
大經之文義合于此。
非道品外别有助法也。
或言三十七品是助道。
或言是正道。
大論雲。
是菩薩道。
此文似正也。
淨名雲。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此文似助也。
又若言三十七品是有漏者。
雲何言七覺是修道。
法華雲。
無漏根力覺道之财。
雲何八正在七覺前。
此應三句分别。
一三十七品皆有漏。
二皆是無漏。
三亦有漏亦無漏。
如大論雲。
修八正道得初善有漏五陰。
善有漏五陰即是暖法。
暖法之前尚得修于八正道。
雲何修邪。
初從師受法。
系心憶念名念處。
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
一心中修名如意足。
五善根生名根。
根增長名力。
分别道用名七覺。
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能如是修得善有漏五陰。
當知道品皆是有漏。
皆是無漏者。
即是見谛思惟所行道品。
一向是無漏。
法華之文意在此也。
從來雖言有漏中得修八正七覺等未有文證。
而毗婆沙雲。
若八正在七覺後。
亦得是有漏亦得是無漏。
何以故。
依八正入見谛即是亦無漏。
若八正在七覺前一向是無漏。
此則可解。
引婆沙文證成二意。
又亦漏無漏即是對位意也。
諸道谛三十七品。
今不具記。
但明無作道谛三十七品。
成于一心三觀義也。
大品雲。
欲以一切種修四念處者。
念處是法界攝一切法。
一切法趣念處是趣不過。
華嚴雲。
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地是諸芽種也。
法華雲。
一切種相體性。
皆是一種相體性。
何謂一種。
即佛種相體性也。
常途雲。
法華不明佛性。
經明一種是何一種。
卉木叢林種種喻七方便。
大地一種即是實事。
名佛種也。
今一念心起不思議。
即一切種。
十界陰入不相妨礙。
若觀法性因緣生故。
一種一切種。
則一色一切色。
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
則一空一切空。
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
一假一切假。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
雙照一一切。
亦名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色即空即假即中。
亦複如是。
是名身念處。
若觀法性受。
法性因緣生故。
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
法性受空故。
一切受一受一空一切空。
法性受假名故。
一受一切受一假一切假。
法性受中故。
非一受非一切受。
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受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
是名受念處。
若觀法性心。
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
一心一切心。
法性空故。
一切心一心一空一切空。
法性假故。
一心一切心一假一切假。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
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心亦複如是。
是名心念處。
若觀法性想行兩陰。
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
一行無量行。
法性空故一切行一行一空一切空。
法性假故一行一切行一假一切假。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
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行皆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
是名法念處。
如是念處力用廣博。
義兼大小俱破八倒。
雙顯榮枯雙非榮枯。
即于中間入般涅槃。
亦名坐道場。
亦名摩诃衍。
亦名法界。
兼廣之義其相雲何。
法性之色實非是淨。
而凡夫橫計為淨。
是名颠倒實非不淨。
二乘之人橫計不淨是名颠倒。
今觀色種即空。
一切即空。
空中無淨雲何染着。
是名凡夫計淨倒破枯念處成。
色種即假一切皆假。
分别名相不可窮盡。
假智常淨不為無知塵惑所染。
雲何滞空而取灰滅言色不淨。
是名二乘不淨倒破榮念處成。
是名八倒俱破枯榮雙立。
觀色本際非空非假則一切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不淨倒。
非假故非淨倒。
非淨倒故則非榮樹。
非不淨倒故則非枯樹。
非枯非榮則非二邊。
無邊無中乃名中間。
佛會此理故名涅槃。
亦是非淨非不淨。
八倒不生名為涅槃。
如是涅槃名秘密藏。
安置諸子秘密藏中佛自住中故言入也。
法性之受本非是樂。
而凡夫之人橫計為樂。
是名颠倒。
實非是苦。
二乘之人橫計為苦。
今觀受種即空一切皆空。
空中無樂雲何生染。
則凡夫倒破枯念處成。
受種即假一切皆假。
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名聞分别不生厭畏。
雲何棄之沈空灰斷。
二乘倒破榮念處成。
是名二倒雙破枯榮雙立。
觀受本際即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枯非假故非榮。
邊倒不生名為涅槃。
中間理顯名秘密藏。
皆如上說(雲雲)。
法性之心本非是常。
凡夫橫計是名常倒。
法性實非無常。
二乘橫計無常。
今觀心種即空一切即空。
空中非常雲何謂心念念相續。
是名凡夫常倒破枯念處成。
心即假名一切悉假。
心若無常那得分别無量心相。
是名二乘無常倒破榮念處成。
又心即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無常。
非假故非于常。
非榮非枯邊倒不生名入涅槃。
中道理顯名秘密藏。
安置諸子自亦入中(雲雲)。
法性之法本非有我。
凡夫之人橫計有我。
本非無我二乘之人橫計無我。
今觀法性即空一切皆空。
空中無我。
是名凡夫倒破枯念處成。
法性即假一切皆假施設。
自在不滞我義具足。
是名二乘倒破榮念處成。
觀法本際即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無我非假故非于我。
邊倒不生名入涅槃。
中間
三約位。
四相生。
一明當分者。
未必具品方能得道。
三四二五。
單七隻八。
當分是道。
故雲當依念處得道。
又雲。
是道場。
又雲。
是摩诃衍。
念處既爾餘品亦然。
是為當分道品而非調停也。
二明相攝者。
如念處一法皆攝諸品。
引釋論文雲。
念處既攝餘品。
餘品亦攝念處。
是為相攝道品亦非調停也。
三約位者。
如念處當其位。
正勤是暖位。
如意足是頂位。
五根是忍位。
五力是世第一位。
八正是見谛位。
七覺是修道位。
此是約位亦非調停也。
四相生者。
如修念處能生正勤。
正勤發如意足。
如意足生五根。
五根生五力。
五力生七覺。
七覺入八正道。
是為善巧調适。
戒定慧等皆名為正。
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
是為相生亦是調适。
所以須此者。
上來雖破法遍識通塞。
若不調停道品何能疾與真法相應。
真法名無漏。
道品是有漏。
有漏能作無漏方便。
方便失所真理難會。
如釀酒法酵暖得宜。
變水成酒。
麴蘖失度味則不成。
大論雲。
三十七品是行道法。
涅槃城有三門。
三門是近因道品是遠因。
為是義故應須道品調停也。
問。
道品是二乘法。
雲何是菩薩道耶。
答。
大論呵此問誰作是語。
三藏摩诃衍皆不作是說。
那得獨雲是小乘法。
淨名雲。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道品是道場亦是摩诃衍。
涅槃雲。
能修八正道者。
即見佛性名得醍醐。
大集雲。
三十七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
如此等經皆明道品何時獨是小乘。
若大經雲。
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
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
是大涅槃因者。
道品之外無别有道品。
如四谛外無第五谛。
一種苦集如爪上土。
分别苦集有無量相如十方土。
直明一三十七品是涅槃因。
複有無量三十七助道品名大涅槃因。
雲何無量有四種道谛故。
有十六門故。
又有漏道品欲界二十二。
未到三十六。
初禅三十七。
皆有漏道品如乳。
三藏道品如酪。
通教道品如生酥。
别教如熟酥。
圓教如醍醐。
大經之文義合于此。
非道品外别有助法也。
或言三十七品是助道。
或言是正道。
大論雲。
是菩薩道。
此文似正也。
淨名雲。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此文似助也。
又若言三十七品是有漏者。
雲何言七覺是修道。
法華雲。
無漏根力覺道之财。
雲何八正在七覺前。
此應三句分别。
一三十七品皆有漏。
二皆是無漏。
三亦有漏亦無漏。
如大論雲。
修八正道得初善有漏五陰。
善有漏五陰即是暖法。
暖法之前尚得修于八正道。
雲何修邪。
初從師受法。
系心憶念名念處。
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
一心中修名如意足。
五善根生名根。
根增長名力。
分别道用名七覺。
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能如是修得善有漏五陰。
當知道品皆是有漏。
皆是無漏者。
即是見谛思惟所行道品。
一向是無漏。
法華之文意在此也。
從來雖言有漏中得修八正七覺等未有文證。
而毗婆沙雲。
若八正在七覺後。
亦得是有漏亦得是無漏。
何以故。
依八正入見谛即是亦無漏。
若八正在七覺前一向是無漏。
此則可解。
引婆沙文證成二意。
又亦漏無漏即是對位意也。
諸道谛三十七品。
今不具記。
但明無作道谛三十七品。
成于一心三觀義也。
大品雲。
欲以一切種修四念處者。
念處是法界攝一切法。
一切法趣念處是趣不過。
華嚴雲。
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地是諸芽種也。
法華雲。
一切種相體性。
皆是一種相體性。
何謂一種。
即佛種相體性也。
常途雲。
法華不明佛性。
經明一種是何一種。
卉木叢林種種喻七方便。
大地一種即是實事。
名佛種也。
今一念心起不思議。
即一切種。
十界陰入不相妨礙。
若觀法性因緣生故。
一種一切種。
則一色一切色。
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
則一空一切空。
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
一假一切假。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
雙照一一切。
亦名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色即空即假即中。
亦複如是。
是名身念處。
若觀法性受。
法性因緣生故。
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
法性受空故。
一切受一受一空一切空。
法性受假名故。
一受一切受一假一切假。
法性受中故。
非一受非一切受。
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受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
是名受念處。
若觀法性心。
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
一心一切心。
法性空故。
一切心一心一空一切空。
法性假故。
一心一切心一假一切假。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
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心亦複如是。
是名心念處。
若觀法性想行兩陰。
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
一行無量行。
法性空故一切行一行一空一切空。
法性假故一行一切行一假一切假。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
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九法界行皆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
是名法念處。
如是念處力用廣博。
義兼大小俱破八倒。
雙顯榮枯雙非榮枯。
即于中間入般涅槃。
亦名坐道場。
亦名摩诃衍。
亦名法界。
兼廣之義其相雲何。
法性之色實非是淨。
而凡夫橫計為淨。
是名颠倒實非不淨。
二乘之人橫計不淨是名颠倒。
今觀色種即空。
一切即空。
空中無淨雲何染着。
是名凡夫計淨倒破枯念處成。
色種即假一切皆假。
分别名相不可窮盡。
假智常淨不為無知塵惑所染。
雲何滞空而取灰滅言色不淨。
是名二乘不淨倒破榮念處成。
是名八倒俱破枯榮雙立。
觀色本際非空非假則一切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不淨倒。
非假故非淨倒。
非淨倒故則非榮樹。
非不淨倒故則非枯樹。
非枯非榮則非二邊。
無邊無中乃名中間。
佛會此理故名涅槃。
亦是非淨非不淨。
八倒不生名為涅槃。
如是涅槃名秘密藏。
安置諸子秘密藏中佛自住中故言入也。
法性之受本非是樂。
而凡夫之人橫計為樂。
是名颠倒。
實非是苦。
二乘之人橫計為苦。
今觀受種即空一切皆空。
空中無樂雲何生染。
則凡夫倒破枯念處成。
受種即假一切皆假。
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名聞分别不生厭畏。
雲何棄之沈空灰斷。
二乘倒破榮念處成。
是名二倒雙破枯榮雙立。
觀受本際即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枯非假故非榮。
邊倒不生名為涅槃。
中間理顯名秘密藏。
皆如上說(雲雲)。
法性之心本非是常。
凡夫橫計是名常倒。
法性實非無常。
二乘橫計無常。
今觀心種即空一切即空。
空中非常雲何謂心念念相續。
是名凡夫常倒破枯念處成。
心即假名一切悉假。
心若無常那得分别無量心相。
是名二乘無常倒破榮念處成。
又心即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無常。
非假故非于常。
非榮非枯邊倒不生名入涅槃。
中道理顯名秘密藏。
安置諸子自亦入中(雲雲)。
法性之法本非有我。
凡夫之人橫計有我。
本非無我二乘之人橫計無我。
今觀法性即空一切皆空。
空中無我。
是名凡夫倒破枯念處成。
法性即假一切皆假施設。
自在不滞我義具足。
是名二乘倒破榮念處成。
觀法本際即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無我非假故非于我。
邊倒不生名入涅槃。
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