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上
關燈
小
中
大
理顯名秘密藏。
治倒法藥其數有四。
法性觀智名之為念。
一谛三谛名之為處。
一切即空。
諸倒榮枯無不空寂。
一切即假。
二邊雙樹無不成立。
一切即中。
無非法界。
隻一念心廣遠若此。
若能深觀念處是坐道場。
是摩诃衍。
是雙樹間入般涅槃。
始終具足不須更修餘法。
若不入者更研餘品。
勤觀念處名正勤。
見思本起名已生惡。
觀于即空令已生不生故勤精進。
塵沙無明名未生惡。
觀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故勤精進。
竭力盡誠行四三昧。
遮此二惡一切智名已生善。
此善易生故言泥洹道易得也。
道種智一切種智名未生善。
此分别智難生。
空智已生勤加增長。
中智未生令得開發。
三觀無間隻為生此二智耳。
是四正勤亦能悟道。
故言一心勤精進故得三菩提。
不須餘法。
若不入者當是不勤。
心過散動須入善寂。
審觀心性名為上定。
于上定中修如意足。
欲精進心思惟。
欲者。
專向彼法。
亦名莊嚴彼法。
定中觀智如密室中燈照物則了。
以照了故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精進者。
成就彼法法性不動而寂然精進。
無間無雜。
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心者正住。
觀察彼法一心中緣。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思惟者。
善能分别彼法方便。
如此思惟不令動散。
定思惟故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能如此修定心而入不須餘法。
若不入者當修五根。
信三谛理是三世佛母。
能生一切十力無畏解脫三昧。
但念處修不求餘法。
是名信根。
進者。
以信攝于諸法。
信諸法故倍策精進。
念者。
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
又此法者為精進所修。
是法不忘故名念根定者。
一心寂定而行精進。
又此法為念所攝。
是法不忘不動故名定根。
慧者。
念處之慧為定法所攝。
内性自照不從他知。
是名慧根。
但修五根亦能入道成摩诃衍。
若不入者。
進修五力令根增長。
遮諸煩惱名之為力。
信破諸疑無能動者。
精進除懈怠如本所願皆得成就。
念破邪想不為煩惱所壞。
定破散亂遠離愦鬧。
雖有所說不礙初禅。
善住覺觀不礙二禅。
心生歡喜不礙三禅。
教化衆生不礙四禅。
妨四禅法不妨諸定。
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
慧破邪執一切執一切慧雙照具足。
是名慧力。
如是五力名摩诃衍。
若不入者。
用七覺均調。
心浮動時以除覺除身口之粗。
以舍覺舍于觀智以定心入禅。
若心沈時精進擇喜起之。
念通緣兩處。
修此七覺即得入道。
大論雲。
若離五蓋專修七覺。
不得入者無有是處。
若不入者修八正道。
更以出世上上正見觀三谛理。
以正思惟發動此觀。
如法相說自他俱益。
即是正語。
若黑業得黑報。
白業得白報。
雜業得雜報。
非白非黑業得非白非黑報。
約小乘作可解。
今言沈空是黑業。
出假是白業。
兩兼是雜業。
中道是非白非黑業。
皆名邪命。
若業能盡業名為正業。
依此而行名為正業。
正業不為二邊所牽。
見他得利心不惱熱。
而于己利常知止足。
是為正命。
善入正谛名正精進。
心不動失正直不忘名正念。
正住決定名正定。
因是八正道即得入理。
大經雲。
若有能修八正道者。
即得醍醐。
如是道品非是對位。
但于初心觀法性理。
即得具足。
大論雲。
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名四正勤。
四種定心名四如意足。
五善根生名為根。
根增長名為力。
分别四念處道用名為覺。
四念處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故知初心行道用三十七品。
調養止觀四種三昧入菩薩位。
如此道品是大涅槃近因。
餘諸道品名為遠因(雲雲)。
今以譬顯此義。
植種于地芽嘴初開。
生根下向枝葉上布。
其花敷榮結果成實。
法性法界為大地。
念處觀為種子。
四正勤如抽芽。
五根如生根。
五力如莖葉增長。
七覺如開花。
八正如結果。
結果者。
即是入銅輪位證無生忍。
亦名至寶所。
亦名入秘藏。
亦名得醍醐。
亦名見佛性。
亦名法身顯八相作佛。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此之謂也。
若通途釋道樹者。
如大品明。
離三惡道名葉益。
得人天身名花益。
得四道果名果益。
此偏就空為釋耳。
免二乘地為葉益。
得變通身為花益。
具道種智為果益。
此偏就假為釋耳。
免二邊縛為葉益。
受法性身為花益。
證入佛性為果益。
此偏就中為釋耳。
若總就三觀者。
即空名葉益。
即假名花益。
即中名果益(雲雲)。
複次行三十七道品将到無漏城。
域有三門。
若入此門即得發真。
謂空無相無作門。
亦名三解脫門。
亦名三三昧。
若從正見正思惟入定從定發無漏。
是時正見智名大臣。
正定為大王。
從此得名名三三昧。
非智不禅。
即此意也。
若由正定生正見從正見發無漏。
是時正定為大臣。
智慧為大王。
從此得名名三解脫。
非禅不智。
即此意也。
或可三昧是伏道。
解脫是斷道證道。
或可定慧合故。
三昧即解脫。
解脫即三昧。
若三藏以苦下空無我是空門。
滅下四行是無相門。
集道下八行苦下兩行是無作門。
此十六行王臣等(雲雲)。
若通教明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門。
古釋論本雲。
若觀極微色則有十八空。
今本雲。
若觀一端疊則有十八空。
疊是假名極微是實法。
以此為異。
若得意者假實皆空耳。
若未入空情想戲論計有空相。
知空無空相名無相門。
空相雖空猶計觀智。
既無能所誰作空觀。
是名無作門。
既無作者誰起願求。
亦名無願。
此三三昧王臣(雲雲)。
若别教明從假入空證真谛名空三昧。
二乘但證此空猶有空相。
菩薩知空非空。
出假化物無複空相。
是名無相三昧。
進修中道無中邊相亦不求中邊。
名無作三昧。
此三觀智王臣(雲雲)。
複次别約出假意者。
分别無量藥病。
悉是假名。
假名無實無實故空。
是名空門。
空尚無空相況有假相。
故名無相門。
空假無相亦不願求知病識藥。
故名無願。
此出假智王臣(雲雲)。
别約圓者。
名雖同前意義大異。
大論雲。
聲聞緣空修三解脫。
菩薩緣諸法實相修三解脫。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此空不空亦名中道。
若見此空即見佛性。
又二乘觀夢中十八事。
夢中内事不可得名内法空。
夢外事不可得名外法空。
乃至夢中十八有不可得名十八空。
今圓觀眠法不可得無内法。
從眠所生一切内法皆不可得。
名内法空。
一切法趣此内空。
眠無外法。
從眠所生一切外法不可得。
即外法空。
一切法趣此外空。
乃至眠法十八種有不可得名十八空。
一切法趣十八空曆十八緣。
名十八空。
但是一空。
方等雲。
大空小空皆歸一空。
一空即法性實相。
諸佛實法。
大品雲獨空也。
如前觀無明四句不可得一空一切空。
不見四門分别之相。
非緣非真無誰所作。
王臣(雲雲)。
如是空即無相無作及一切法。
一切法亦如是。
當知一解脫門即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即一門。
又四門中皆修三解脫互無障礙。
如此三門意非次第。
别雖次第皆緣實相。
又異通教通緣空理。
複異三藏。
三藏緣四谛智。
故知三脫及與道品節節有異。
須善識之。
又華嚴日出先照高山偏多四榮。
鹿苑三藏偏多四枯。
方等般若多調枯以入榮。
引小而
治倒法藥其數有四。
法性觀智名之為念。
一谛三谛名之為處。
一切即空。
諸倒榮枯無不空寂。
一切即假。
二邊雙樹無不成立。
一切即中。
無非法界。
隻一念心廣遠若此。
若能深觀念處是坐道場。
是摩诃衍。
是雙樹間入般涅槃。
始終具足不須更修餘法。
若不入者更研餘品。
勤觀念處名正勤。
見思本起名已生惡。
觀于即空令已生不生故勤精進。
塵沙無明名未生惡。
觀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故勤精進。
竭力盡誠行四三昧。
遮此二惡一切智名已生善。
此善易生故言泥洹道易得也。
道種智一切種智名未生善。
此分别智難生。
空智已生勤加增長。
中智未生令得開發。
三觀無間隻為生此二智耳。
是四正勤亦能悟道。
故言一心勤精進故得三菩提。
不須餘法。
若不入者當是不勤。
心過散動須入善寂。
審觀心性名為上定。
于上定中修如意足。
欲精進心思惟。
欲者。
專向彼法。
亦名莊嚴彼法。
定中觀智如密室中燈照物則了。
以照了故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精進者。
成就彼法法性不動而寂然精進。
無間無雜。
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心者正住。
觀察彼法一心中緣。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思惟者。
善能分别彼法方便。
如此思惟不令動散。
定思惟故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能如此修定心而入不須餘法。
若不入者當修五根。
信三谛理是三世佛母。
能生一切十力無畏解脫三昧。
但念處修不求餘法。
是名信根。
進者。
以信攝于諸法。
信諸法故倍策精進。
念者。
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
又此法者為精進所修。
是法不忘故名念根定者。
一心寂定而行精進。
又此法為念所攝。
是法不忘不動故名定根。
慧者。
念處之慧為定法所攝。
内性自照不從他知。
是名慧根。
但修五根亦能入道成摩诃衍。
若不入者。
進修五力令根增長。
遮諸煩惱名之為力。
信破諸疑無能動者。
精進除懈怠如本所願皆得成就。
念破邪想不為煩惱所壞。
定破散亂遠離愦鬧。
雖有所說不礙初禅。
善住覺觀不礙二禅。
心生歡喜不礙三禅。
教化衆生不礙四禅。
妨四禅法不妨諸定。
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
慧破邪執一切執一切慧雙照具足。
是名慧力。
如是五力名摩诃衍。
若不入者。
用七覺均調。
心浮動時以除覺除身口之粗。
以舍覺舍于觀智以定心入禅。
若心沈時精進擇喜起之。
念通緣兩處。
修此七覺即得入道。
大論雲。
若離五蓋專修七覺。
不得入者無有是處。
若不入者修八正道。
更以出世上上正見觀三谛理。
以正思惟發動此觀。
如法相說自他俱益。
即是正語。
若黑業得黑報。
白業得白報。
雜業得雜報。
非白非黑業得非白非黑報。
約小乘作可解。
今言沈空是黑業。
出假是白業。
兩兼是雜業。
中道是非白非黑業。
皆名邪命。
若業能盡業名為正業。
依此而行名為正業。
正業不為二邊所牽。
見他得利心不惱熱。
而于己利常知止足。
是為正命。
善入正谛名正精進。
心不動失正直不忘名正念。
正住決定名正定。
因是八正道即得入理。
大經雲。
若有能修八正道者。
即得醍醐。
如是道品非是對位。
但于初心觀法性理。
即得具足。
大論雲。
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名四正勤。
四種定心名四如意足。
五善根生名為根。
根增長名為力。
分别四念處道用名為覺。
四念處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故知初心行道用三十七品。
調養止觀四種三昧入菩薩位。
如此道品是大涅槃近因。
餘諸道品名為遠因(雲雲)。
今以譬顯此義。
植種于地芽嘴初開。
生根下向枝葉上布。
其花敷榮結果成實。
法性法界為大地。
念處觀為種子。
四正勤如抽芽。
五根如生根。
五力如莖葉增長。
七覺如開花。
八正如結果。
結果者。
即是入銅輪位證無生忍。
亦名至寶所。
亦名入秘藏。
亦名得醍醐。
亦名見佛性。
亦名法身顯八相作佛。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此之謂也。
若通途釋道樹者。
如大品明。
離三惡道名葉益。
得人天身名花益。
得四道果名果益。
此偏就空為釋耳。
免二乘地為葉益。
得變通身為花益。
具道種智為果益。
此偏就假為釋耳。
免二邊縛為葉益。
受法性身為花益。
證入佛性為果益。
此偏就中為釋耳。
若總就三觀者。
即空名葉益。
即假名花益。
即中名果益(雲雲)。
複次行三十七道品将到無漏城。
域有三門。
若入此門即得發真。
謂空無相無作門。
亦名三解脫門。
亦名三三昧。
若從正見正思惟入定從定發無漏。
是時正見智名大臣。
正定為大王。
從此得名名三三昧。
非智不禅。
即此意也。
若由正定生正見從正見發無漏。
是時正定為大臣。
智慧為大王。
從此得名名三解脫。
非禅不智。
即此意也。
或可三昧是伏道。
解脫是斷道證道。
或可定慧合故。
三昧即解脫。
解脫即三昧。
若三藏以苦下空無我是空門。
滅下四行是無相門。
集道下八行苦下兩行是無作門。
此十六行王臣等(雲雲)。
若通教明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門。
古釋論本雲。
若觀極微色則有十八空。
今本雲。
若觀一端疊則有十八空。
疊是假名極微是實法。
以此為異。
若得意者假實皆空耳。
若未入空情想戲論計有空相。
知空無空相名無相門。
空相雖空猶計觀智。
既無能所誰作空觀。
是名無作門。
既無作者誰起願求。
亦名無願。
此三三昧王臣(雲雲)。
若别教明從假入空證真谛名空三昧。
二乘但證此空猶有空相。
菩薩知空非空。
出假化物無複空相。
是名無相三昧。
進修中道無中邊相亦不求中邊。
名無作三昧。
此三觀智王臣(雲雲)。
複次别約出假意者。
分别無量藥病。
悉是假名。
假名無實無實故空。
是名空門。
空尚無空相況有假相。
故名無相門。
空假無相亦不願求知病識藥。
故名無願。
此出假智王臣(雲雲)。
别約圓者。
名雖同前意義大異。
大論雲。
聲聞緣空修三解脫。
菩薩緣諸法實相修三解脫。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此空不空亦名中道。
若見此空即見佛性。
又二乘觀夢中十八事。
夢中内事不可得名内法空。
夢外事不可得名外法空。
乃至夢中十八有不可得名十八空。
今圓觀眠法不可得無内法。
從眠所生一切内法皆不可得。
名内法空。
一切法趣此内空。
眠無外法。
從眠所生一切外法不可得。
即外法空。
一切法趣此外空。
乃至眠法十八種有不可得名十八空。
一切法趣十八空曆十八緣。
名十八空。
但是一空。
方等雲。
大空小空皆歸一空。
一空即法性實相。
諸佛實法。
大品雲獨空也。
如前觀無明四句不可得一空一切空。
不見四門分别之相。
非緣非真無誰所作。
王臣(雲雲)。
如是空即無相無作及一切法。
一切法亦如是。
當知一解脫門即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即一門。
又四門中皆修三解脫互無障礙。
如此三門意非次第。
别雖次第皆緣實相。
又異通教通緣空理。
複異三藏。
三藏緣四谛智。
故知三脫及與道品節節有異。
須善識之。
又華嚴日出先照高山偏多四榮。
鹿苑三藏偏多四枯。
方等般若多調枯以入榮。
引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