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下

關燈
心而能舍法。

    二破二舍體用具足名波羅蜜也。

    雲何六度攝佛威儀。

    佛以十力無畏不共法等為威儀。

    一心中修四道品名修佛威儀。

    證佛眼佛智名得佛威儀。

    今逐語便約道品明攝十力者。

    若四種道品即是四種四谛智決定因果。

    知生滅之集決受三界之苦斯有是處。

    生滅之集若至無餘涅槃斯無是處。

    若生滅之道能盡苦入涅槃斯有是處。

    生滅之道若至三界斯無是處。

    乃至無作之集通至變易斯有是處。

    若通至無上涅槃無有是處。

    若無作道滅通至一切種智斯有是處。

    若通至二乘無有是處。

    是四因果一心中知決判明斷。

    名是處非處力。

    故如來于佛法中作師子吼。

    獨我法中有四沙門果。

    即此義也。

    業報智力者。

    知四種集是知業。

    知苦是知報。

    道滅亦爾。

    分别四種業報淺深不謬。

    是二力也。

    知禅定力者。

    四種道谛中八定。

    分别深淺照了不差。

    是三力也。

    知根欲性力者。

    知過去苦集不同名根力。

    知現在苦集樂欲不同名欲力。

    知未來苦集得失不同名性力。

    是四五六力也。

    知至處道力者。

    知四道谛所至之處。

    是七力也。

    知宿命天眼力者。

    照過去一世多世種性好惡壽命長短。

    名宿命力。

    照未來生處好醜。

    名天眼力。

    是名八九力也。

    漏盡力者。

    四種滅谛所證無漏心慧等解脫也。

    是一法門而有四種者。

    如王密語智臣解意。

    佛說十力赴四種機。

    不令小者謗大傷其功德。

    不令大者得小抑其善根。

    彼彼獨聞各各獲利。

    無謀權巧故号能仁。

    菩薩智臣深解密語。

    知意在三藏即問生滅。

    鄭重咨詢令有緣疾悟。

    乃至知意在圓。

    或頌無作或問無作。

    令他得解。

    一音殊唱萬聽鹹悅。

    口密無邊義不可盡。

    上作四釋何足緻疑耶。

    問十力是佛威儀。

    初心雲何能學雲何能得。

    答。

    大論雲。

    菩薩行般若十力無畏不應住。

    若佛于佛法無有過失是則應住。

    若菩薩無佛法何所論住。

    釋雲。

    菩薩修佛功德多生重着。

    破此重心故言不應住。

    又菩薩分得十力無畏。

    既未究竟故不應住。

    若爾。

    前雖修而未得。

    後語入位何關初心。

    若依華嚴十住品雲。

    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正念天子問法慧雲。

    初心大士修十力方便。

    雲何知家非家出家學道。

    雲何方便修習梵行具十住道速成菩提。

    答雲。

    菩薩先當分别十種之法。

    謂三業及佛法僧戒。

    若身是梵行。

    梵行渾濁八萬戶蟲。

    若身業是梵行。

    四儀顧眄舉足下足。

    若口是梵行。

    音聲觸心唇齒舌動。

    若口業是梵行。

    則是語言。

    乃至戒是梵行。

    戒場。

    十衆問清淨。

    戒師白四羯磨剃發乞食等。

    皆非梵行。

    梵行為在何處。

    誰有梵行。

    三世平等猶如虛空。

    是名方便。

    又更修習增上十法。

    所謂十力甚深無量。

    如是觀者。

    疾得一切諸佛功德。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

    不由他悟。

    如此明文豈非初心修證十力。

    又地持雲。

    菩薩知如來藏。

    聞思前行修自性禅。

    得入一切禅。

    一切禅有三種。

    一現法樂。

    現法樂故稱歡喜地。

    二出生十力種性三摩跋提及二乘除入。

    三利益衆生禅也。

    十住名聞慧。

    十行名思慧。

    此聞思前以修自性。

    入一切禅得具三法。

    豈非初心有修有證。

    三據明矣。

    道品六度及佛十力宛轉相攝。

    皆如上說。

    若修道品六度。

    即是修佛十力。

    若調伏諸根滿足六度。

    即是滿足十力住佛威儀無異也。

    十住毗婆沙雲。

    力名扶助氣力不可窮盡。

    地持雲。

    得勝堪能名為力。

    于十處悉如實離虛妄勝于魔。

    自行故名得勝。

    能以方便利益衆生故言堪能。

    然佛力無量。

    何止言十。

    實是一智緣十事故言十。

    此十化衆生足。

    舉十餘亦可知。

    殃掘雲。

    十力是聲聞宗非摩诃衍。

    大乘有無量力。

    此二釋彌顯四種十力意。

    雲何道品攝四無所畏。

    一切智無畏者。

    即是備知四種苦谛。

    為他分别明示過患。

    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無能難言是法非法。

    障道無畏者。

    四種集谛障四道滅。

    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無能難言此非障道。

    盡苦道無畏者。

    四種道谛能行是道。

    得盡苦出世間。

    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無漏無畏者。

    即四種滅谛各有所證各有所滅。

    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道品無畏宛轉相攝。

    若修道品六度。

    即是修無畏住佛威儀也。

    大論雲。

    内心具足名為力。

    外用無怯名無畏。

    十住毗婆沙雲。

    一法名無畏雲何言四。

    于四事中無疑故名四。

    佛應于一切法無畏。

    雲何但四。

    舉大要開事端。

    餘亦無畏也。

    攝十八不共法者。

    初身口無失。

    此二。

    是四種道品正業語命也。

    得供不高逢毀不下名無不定心。

    四威儀恒在定。

    名無不知已舍。

    此二法。

    是四種道品中八種定也。

    修身戒心慧不可盡。

    名欲無減。

    慈悲度人安住寂滅不增不減。

    名精進無減。

    無量劫為切一衆生受苦。

    不疲不厭。

    名念無減。

    此三法。

    是四種道品中八種精進也。

    常照三世衆生心。

    不須更觀而為說法不失先念。

    名慧無減。

    憶三世事不忘。

    名解脫無減。

    自然覺悟不同二乘。

    名解脫知見無減。

    一切身業智慧為本。

    得無礙智說不可盡。

    名身業共智慧行。

    口意共智慧亦如是。

    凡十一法是四種道品中十種之慧。

    結成攝法意如上說。

    攝四無礙智者。

    法無礙是四種四谛名字之法。

    名字從心分别。

    若無心者誰為作名。

    既達一心無量心。

    亦知一名無量名。

    名不可盡。

    是名法無礙。

    義無礙者。

    諸法諸名皆歸一義。

    所謂如實義名義無礙。

    辭無礙者。

    十法界衆生言辭不同皆悉解了。

    十界音辭入一音辭。

    知一界即解十界無有挂礙。

    名辭無礙。

    又法是四谛法門。

    義是四種道谛。

    辭是四種苦谛(雲雲)。

    樂說無礙者。

    以四種四谛巧赴機緣。

    旋轉交絡說不可盡。

    令他樂聞。

    于一字中說一切字。

    一切義赴一切音。

    當其根性各沾利益。

    結攝意如上說。

    攝六通者。

    眼耳如意三通。

    如調伏諸根中說。

    他心宿命漏盡如十力中說。

    攝三明者如六通中說。

    攝四攝者。

    若布施攝即四種道品中除舍覺分也。

    愛語即四種道品中正業語命也。

    利行同事即四種道品八定。

    定有神力故能利行同事(雲雲)。

    攝陀羅尼者。

    持諸善法如完器盛水。

    遮諸惡法如棘援防果。

    即是四種道品中四正勤。

    勤遮二惡勤生二善。

    故十住毗婆沙偈雲。

     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 增長已生善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如鑽木出火 攝三十二相者。

    婆沙雲。

    阿毗昙相品中一一相三種分别。

    謂相體相業相果也。

    大論雲。

    百劫種三十二相。

    即其義也。

    還用三藏道品六度望之。

    終不出施戒慧等。

    文煩不委攝意可知。

    若通教相體業果者。

    不同上也。

    若以相求佛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是人行邪道。

    佛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

    一一悉用空心蕩淨。

    與空相應乃名為相也。

    毗婆沙亦雲。

    菩薩一心修習三十二相業。

    皆以慧為本。

    即空慧也。

    若爾。

    三十二相皆為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