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下

關燈
十慧及智度所攝。

    即通教意也。

    複次前兩道品教門明因得修相業論果得有相體。

    但此相小勝輪王魔能化作。

    故非奇特。

    入無餘涅槃相則永滅。

    譬如得銅不能照面二乘共三藏佛俱得真。

    無法界像。

    當知前兩道品非修相法。

    若後兩道品是修相法。

    法華雲。

    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若證中道。

    中道即具此相。

    如法華中二乘開示悟入妙會中道。

    即與八相佛記。

    譬如得鏡萬像必形。

    大乘得中靡所不現。

    法身相者。

    名為真相。

    淨名雲。

    已舍世間所有相好。

    輪王魔羅世相嚴身皆是虛妄。

    故言已舍。

    中道明鏡本無諸相。

    無相而相者妍醜由彼。

    多少住緣。

    普現色身即真相也。

    無量壽觀雲。

    何彌陀佛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八萬四千好。

    薩遮華嚴皆雲。

    相為大相海好為小相海。

    既言相海豈局三十二耶。

    為緣不同多少在彼。

    此真實之相為别圓兩道品所攝。

    義自可知。

    不能委記。

    當知六度助道攝諸善法無量無邊。

    舉上十二條以示義端。

    知餘亦攝。

    助道尚爾何況正道(雲雲) ○第八明次位者。

    夫真似二位有解脫知見朱紫分明。

    終不謬。

    謂未得謂得。

    計四善根以為初果。

    初果為無學。

    自知所斷證未斷證。

    雖四門名位有殊。

    斷及谛理孱然不異。

    二乘多論一生斷結時節既促。

    教門所明大同小異。

    不過疊動。

    菩薩教門非但時長行遠智斷亦别。

    徑路乃殊歸途一也。

    六度初僧祇未知作佛。

    二僧祇知而不說。

    三僧祇自知亦說。

    百劫種大人相具五功德。

    名不退地。

    皆似位也。

    坐道場成佛方名真位。

    此教初淺尚有次位。

    豈有凡夫造心即言上位。

    此非增上慢推與誰乎。

    通教二乘真似之位。

    智異三藏。

    斷位不殊。

    若菩薩位條然不同。

    簡名義通别如法華玄(雲雲)。

    别教惑斷智位。

    二乘聾啞非其境界。

    故名為别。

    一往望攝論華嚴所明地位。

    即是其義。

    但别義多途赴機異說。

    橫則四門不同。

    豎則階降深淺。

    不可定執一經而相是非。

    又菩薩或造通論釋經。

    或造别論釋經。

    如龍樹作千部論。

    天親及諸菩薩論複何量。

    度此者少。

    那得苦專一意非撥餘門。

    若苟且抑揚失佛方便自招毀損。

    欲望通途翻成哽塞。

    今明别位四門異說種種不同。

    雖阡陌經緯其緻一也。

    此方雖未有多論而前四門推之。

    若通教說種種位知其同是真谛。

    别教說種種位。

    知其同是中道。

    經言。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

    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得此意者狐疑易息鬥诤不生。

    上破思假中已略說諸位。

    若欲知者往彼尋看(雲雲)。

    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一明道理。

    寂絕亡離不可思議。

    即是四谛三二一無随情智等。

    或開或合。

    若識此意權實道理冷然自照。

    二教門綱格匡骨盤峙。

    包括密露泾渭大小。

    即是漸頓不定秘密藏通别圓。

    若得此意聲教開合化道可知。

    三經論矛盾言義相乖。

    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

    古來執诤連代不消。

    若得四悉檀意則結滞開融。

    懷抱瑣析拔擲自在。

    不惑此疑彼也。

    四若知謬執而生塞着。

    巧破盡淨。

    單複具足無言窮逐。

    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結正法門對當行位。

    修有方便證有階差。

    權實大小賢聖不濫。

    增上慢罪從何而生。

    六于一法門縱橫無礙。

    綸緒次第亹亹成章。

    七開章科段。

    鈎鎖相承生起可愛。

    八帖釋經文婉轉繡媚。

    總用上諸方法随語消釋。

    義順而文當九翻譯梵漢。

    名數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一一句偈。

    如聞而修入心成觀。

    觀與經合。

    觀則有印。

    印心作觀非數他寶。

    唯翻譯名數未暇廣尋。

    九意不與世間文字法師共。

    亦不與事相禅師共。

    一種禅師唯有觀心一意。

    或淺或僞餘九全無。

    此非虛言。

    後賢有眼者當證知也。

    次位者十意之一也。

    若圓教次位者。

    于菩薩境中應廣分别。

    但彼證今修故須略辨。

    若四種三昧修習方便。

    通如上說。

    唯法華别約六時五悔重作方便。

    今就五悔明其位相。

    先知逆順十心而系緣實相。

    是第一忏。

    常忏悔無不忏時。

    但心理微密觀用輕疏。

    黑惡覆障卒難開曉。

    重運身口助發意業。

    使疾相應更加五悔耳。

    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

    佛智遍照佛慈普攝。

    我以身口投佛足下。

    願世間眼證我忏悔。

    我無始無量遮佛道罪。

    無明所逼不識正真。

    從三界系動身口意起十惡罪。

    三寶六親四生五道。

    作不饒益事。

    破發三乘心人造五七逆。

    自作教他見作随喜。

    應現生後受諸苦惱。

    如三世菩薩求佛道時忏悔。

    我亦如是。

    傷已昏沉無智慧眼。

    發是語時聲淚俱下。

    至誠真實。

    五體投地如樹崩倒。

    摧折我人衆惡傾殄。

    是名忏悔。

    勸請者。

    名為祈求。

    聲聞自度直忏己罪。

    菩薩愍衆故行道故須勸請。

    我今知罪尚不得脫。

    衆生不知曆劫流轉。

    我無力救請十方佛。

    佛愍衆生不簡巨細。

    必冀從願。

    大論明請不請(雲雲)。

    請轉*輪。

    謂勸示。

    證。

    令于四谛生眼智明覺。

    是名三轉。

    有人言。

    請說三乘名三轉。

    佛若說法衆生得涅槃證。

    設未得者且令受世間樂。

    佛若普許則一切得安。

    我預一切罪苦亦除。

    如遍請雨我有少田自沾甘潤。

    請住世者。

    夫命随業得住。

    變化随心得住心止化滅。

    我今請佛饒益衆生如大炬火。

    莫止變化之心。

    久住安隐度脫一切。

    是名勸請。

    随喜者。

    名為慶彼。

    佛既三轉*輪。

    衆生得三世利益。

    我助彼喜。

    又我應勸化令其生善。

    其善自生是故我喜。

    喜三世衆生福德善。

    三世三乘無漏善。

    三世諸佛從初心至入滅一切諸善。

    我皆随喜亦教他喜。

    如買賣香傍觀三人同熏。

    能化受化及随喜者三善均等。

    觀衆生惑甚可悲傷。

    觀衆生善應大恭敬。

    心常不輕。

    深知衆生具正緣了。

    即雖未發會必應生。

    毒鼓遠近為要當死。

    故敬之如佛。

    何者。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也。

    此深是随喜意也。

    法華随喜法。

    大品随喜人。

    人法互舉耳。

    回向者。

    回衆善向菩提。

    一切賢聖功德廣大。

    我今随喜福亦廣大。

    衆生無善我以善施。

    施衆生已正向菩提。

    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

    回向為大利。

    正回向者斷三界道滅諸戲論。

    幹煩惱泥滅棘刺林舍除重檐。

    不取不念不見不得。

    不分别能回向者所回向處。

    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一切法實不生。

    無已今當生無已今當滅。

    諸法如是。

    我順諸法随喜回向。

    如三世諸佛所知所見所許。

    是名真實正回向。

    亦名最上具足大回向。

    則不謗佛無過咎。

    無所系無毒無失。

    何但回向如此。

    前三後一亦然。

    毗婆沙雲。

    罪應如是忏勸請随喜福回向于菩提。

    發願者誓也。

    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

    施衆生善若不要心。

    或恐退悔。

    加之以誓。

    又無誓願。

    如牛無禦不知所趣。

    願來持行将至所在。

    亦名陀羅尼持善遮惡。

    如坯得火堪可盛物。

    二乘生盡故不須願。

    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别願。

    四弘是總願。

    法藏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别願。

    今于道場日夜六時行此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