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下

關燈
悔。

    破大惡業罪。

    勸請破謗法罪。

    随喜破嫉妒罪。

    回向破為諸有罪。

    順空無相願。

    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譬算校計亦不能說。

    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開觀門。

    一心三谛豁爾開明。

    如臨淨鏡遍了諸色。

    于一念中圓解成就。

    不加功力任運分明。

    正信堅固無能移動。

    此名深信随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

    分别功德品雲。

    其有衆生聞佛壽長遠。

    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随喜心。

    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即初品文也。

    又以圓解觀心修行五悔更加讀誦。

    善言妙義與心相會。

    如膏助火。

    是時心觀益明名第二品也。

    文雲。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又以增品勝心修行五悔。

    更加說法轉其内解導利前人。

    以曠濟故化功歸己。

    心更一轉倍勝于前。

    名第三品也。

    文雲。

    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自書教人書供養經卷。

    不須複起塔寺供養衆僧。

    又以增進心修行五悔兼修六度。

    福德力故倍助觀心更一重深進。

    名第四品也。

    文雲。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六度。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譬如虛空至一切種智。

    又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

    自行化他事理具足。

    心觀無礙轉勝于前不可比喻。

    名第五品也。

    文雲。

    能為他人種種解說。

    清淨持戒忍辱無嗔。

    常貴坐禅。

    精進勇猛。

    利根智慧。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三菩提。

    若爾。

    五品之位在十信前。

    若依普賢觀。

    即以五品為十信五心。

    但佛意難知赴機異說。

    借此開解何勞苦诤(雲雲)。

    複次今此一章是觀陰界入境。

    須約陰入而判次位。

    所謂黑陰入界即三惡道位白陰入界即三善道位。

    善方便陰入界即小乘似位。

    無漏陰界入即二乘真位。

    變易陰界入即五種人位。

    法性常色常受想行識陰界入。

    即佛位(雲雲)。

    又假名五品既轉明淨豁入聞慧。

    通達無滞深信難動。

    即信心也。

    如此次第念進慧定陀羅尼戒護回向願等十信具足。

    名六根清淨相似之位。

    四住已盡。

    仁王般若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

    即此意也。

    次入初住。

    破無明見佛性。

    華嚴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真實之性不由他悟。

    即此意也。

    如是次第四十二位。

    究竟妙覺無有叨濫。

    是名知次位。

     ○第九安忍者。

    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退。

    是心名薩埵。

    始觀陰界至識次位。

    八法障轉慧開或未入品。

    或入初品神智爽利。

    若鋒刃飛霜觸物斯斷。

    初心聰睿有逾于此。

    本不聽學能解經論。

    覽他義疏洞識宗途。

    欲釋一條辯不可盡。

    若懷寶藏璧蘊解匿名。

    密勤精進必得入品。

    或進深品志念堅固。

    無能移易彌為勝術。

    但錐不處囊難覆易露。

    或見講者不稱理。

    或見行道者不當轍。

    慈悲示語即被圍繞。

    凡令講說或勸為衆生。

    内癢外動。

    即說一兩句法。

    或示一兩節禅。

    初對一人馳傳漸廣則不得止。

    初謂有益。

    益他蓋微廢損自行。

    非唯品秩不進障道還興。

    象子力微身沒刀箭。

    掬湯投冰翻添冰聚。

    毗婆沙雲破敗菩薩也。

    昔邺洛禅師名播河海。

    往則四方雲仰。

    去則千百成群。

    隐隐轟轟亦有何益利。

    臨終皆悔。

    武津歎曰。

    一生望入銅輪。

    領衆太早所求不克。

    着願文雲。

    擇擇擇擇。

    高勝垂軌可以鏡焉。

    修行至此審自斟酌。

    智力強盛須廣利益。

    如大象押群。

    若其不然且當安忍深修三昧。

    行成力着為化不晚。

    大論雲。

    菩薩以度人為事。

    雲何深山自善。

    答曰。

    如服藥将身體康複業。

    身雖遠離心不遠離。

    若至六根清淨。

    名初依人。

    有所說法亦可信受。

    一音遍滿聞者歡喜。

    是化他位也。

    若此時不出強軟兩賊無如之何。

    自行轉成于他有辦。

    大象捍挌刀箭無施。

    日光照世長冰自冶。

    此即安忍之力焉。

    若被名譽羅罥。

    利養毛繩眷屬集樹。

    妨蠹内侵枝葉外盡者。

    當早推之莫受莫着。

    推若不去翻被黏系者。

    當縮德露玭揚狂隐實。

    密覆金貝莫令盜見。

    若遁迹不脫當一舉萬裡。

    絕域他方無相谙練。

    快得學道如求那跋摩(雲雲)。

    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

    憶此三術齧齒忍耐。

    雖千萬請确乎難拔。

    讓哉隐哉去哉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内來破者。

    亦憶三術。

    即空即假即中。

    設使屠粉肌肉心不動散。

    大地鎮壓不為重淪。

    毗岚弗輕寒冰非冷猛炎甯熱。

    端心正觀那得薄證片禅即以為喜。

    才見少惡即以為憂。

    坯器易堆庵華難實。

    大品雲。

    無量人發菩提心多堕二乘地。

    為辦大事彌須安忍。

    若得此意不須九境。

    若未了者當更廣明。

     ○第十無法愛者。

    行上九事過内外障。

    應得入真。

    而不入者。

    以法愛住着而不得前。

    毗昙雲。

    暖法猶退。

    五根若立上忍發真。

    則不論退。

    頂法若生愛心應入不入退為四重五逆。

    通别皆有頂堕之義。

    既不入位又不堕二乘。

    大論雲。

    三三昧是似道位。

    未發真時喜有法愛。

    名為頂堕。

    今人行道萬不至此。

    至此善自防護。

    此位無内外障唯有法愛。

    法愛難斷。

    若有稽留此非小事。

    譬如同帆一去一停。

    停即住着。

    又雖不着沙亦不着岸。

    風息故住。

    不着沙喻無内障。

    岸喻外障。

    而生法愛無住風息。

    不進不退名為頂堕。

    若破法愛。

    入三解脫發真中道。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住無生忍。

    亦名寂滅忍。

    以首楞嚴遊戲神通具大智慧。

    如大海水。

    所有功德唯佛能知。

    今止觀進趣方便齊此而已。

    入住功德今無所論後當重辨。

     ○是十種法名大乘觀。

    學是乘者名摩诃衍。

    雲何大乘。

    如法華雲。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其車高廣衆寶莊校。

    周匝欄楯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寶繩交絡垂諸華纓。

    重敷綩莚安置丹枕。

    駕以白牛肥莊多力。

    膚色充潔形體姝好。

    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止觀大乘亦如是。

    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

    是名等一大車。

    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

    是名各賜大車。

    徹三谛之源名為高。

    收十法界名為廣。

    無量道品名衆寶莊校。

    四勤遮惡持善。

    又願來持行。

    釘鑷牢固名周匝欄楯。

    法義辭辯宣暢開覺名四面懸鈴。

    慈悲普覆無有遺限名張設幰蓋。

    道品所攝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之法不與他共。

    名珍奇嚴飾。

    四弘誓願要心不退。

    名寶繩交絡。

    四攝攝物物無不悅。

    名垂諸華纓諸禅三昧起六神通。

    名重敷綩莚。

    四門歸宗休息諸行。

    名安置丹枕。

    四念處慧破除八倒之黑。

    名駕以白牛。

    四正勤增長二善。

    名肥壯多力。

    遮斷二惡二惡盡淨。

    故言膚色充潔。

    四如意足四辯自在。

    名形體姝好。

    五根盤固不可移動。

    名為筋。

    五力增長遮諸惡法。

    名為力。

    七覺簡擇名為行步。

    八道安隐名為平正。

    對治助道廣攝諸法。

    名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破法愛無明入薩婆若海發真速疾。

    名其疾如風。

    運載諸子嬉戲快樂。

    此大乘觀法門具度與彼經合。

    故名大乘觀也。

    複次一切法悉一乘故。

    夫有心者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