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七下

關燈
具足。

    如此妙法是名理乘。

    如來不說則不能知。

    以聞教歡喜頂受。

    即名字乘。

    因聞名故依教修行入五品位。

    名觀行乘。

    得六根清淨。

    名相似乘。

    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

    是亦不住。

    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得真實乘遊于東方。

    十行遊南方。

    十向遊西方。

    十地遊北方。

    輪環無際得空而止。

    止于中央即妙覺。

    直至道場。

    是此意也。

    今人隻謂舍惡取空是大乘。

    此空尚不免六十二見單複之惡。

    何得動出為乘。

    設借為乘隻一秃乘無法門具度。

    正法大城金剛寶藏。

    具足無缺何所而無。

    豈容秃空而已。

    若但爾者乘邪見乘入險惡道。

    是壞驢車耳(雲雲) ○端坐觀陰入如上說。

    曆緣對境觀陰界者。

    緣謂六作境謂六塵大論雲。

    于緣生作者于塵生受者。

    如随自意中說。

    若般舟常行。

    法華方等半行。

    或掃灑執作皆有行動。

    随自意最多。

    若不于行中習觀。

    雲何速與道理相應。

    略辨其相例前為十。

    初所觀境者。

    若舉足下足足是色法。

    色由心運從此至彼。

    此心依色即是色陰。

    領受此行即受陰。

    于行計我即想陰。

    或善行惡行即行陰。

    行中之心即識陰。

    行塵對意則有界入。

    乃至眼色意法亦如是。

    是陰界入于舉下間悉皆具足。

    如此陰入即是無明與行緣合。

    生行中陰界入。

    陰界入不異無明。

    無明即是法性。

    法性即是法界。

    一切法趣行中是趣不過。

    一陰界入一切陰界入。

    一多不一不多不相妨礙。

    是名行中不思議境。

    達此境時與慈悲俱起傷己昏沉。

    無量劫來常為陰入迷惑欺诳。

    今始覺知一切衆生悉是一乘。

    昏醉倒解甚可憐愍。

    誓破無明作衆依止。

    安心定慧而寂照之。

    心既得安遍破見思無知無明三谛之障。

    橫豎皆盡。

    又善識通塞終不于中取藥成病。

    善知道品榮枯念處。

    雙樹中間入般涅槃又善知行中對治六度助開涅槃門。

    深識次位知我此行未同上聖。

    慚愧進修無有休已。

    能于行中外降名利内伏三障。

    安忍不動。

    法愛滞着莫令頂堕。

    十法成就世入銅輪證無生忍。

    得一大車高廣嚴淨衆寶莊校。

    其疾如風嬉戲快樂。

    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是約行緣作觀。

    治無明糠顯法性米。

    舉足下足道場中來具足佛法矣。

    例前可知。

    行緣既爾。

    住坐卧語。

    作例前可解。

    三三昧無卧法随自意則有。

    昔國王于卧中悟辟支佛。

    當知卧中得有觀行(雲雲)。

    對境者。

    約眼計我言我能受。

    一塵有三。

    合十八受者。

    眼見色有五陰三界二入。

    例如上說。

    又彌勒相骨經雲。

    一念見色有三百億五陰生滅。

    一一五陰即是衆生。

    若爾者。

    眼對色時何啻五陰三界二入。

    若如此觀眼色者。

    名為減修非摩诃衍。

    若觀眼色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明識來入門者。

    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

    具一切法。

    即空即假即中。

    四句求不可得故言即空。

    如彌勒相色一念三百億五陰生滅。

    乃至一地十地相色既爾。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又外道打髑髅作聲。

    聽知生處知無量事。

    香味觸等亦複如是。

    故言即假。

    假不定假。

    空不定空。

    則非空非假。

    若眼一法非空非假。

    則一切法非空非假。

    猶如虛空有無永寂。

    亦如日月無幽不照。

    雖無空假雙照空假。

    照因緣粗色名肉眼。

    照因緣細色名天眼。

    照因緣色空名慧眼。

    照因緣色假名法眼。

    照因緣色中名佛眼。

    五眼一心中具者。

    非具凡夫膿血肉眼。

    亦非諸天所得天眼。

    亦非二乘沈空慧眼。

    亦非菩薩分别之眼。

    但以佛眼具有五力。

    如衆流入海失本名字。

    故佛問善吉雲。

    如來有五眼不。

    答雲。

    有。

    皆稱如來有。

    何關凡夫二乘眼耶。

    請觀音雲。

    五眼具足成菩提。

    以三觀一心名無減修。

    以一眼具五力名明見來入門。

    亦是圓證也。

    于眼内外自在。

    眼入正受鼻三昧起。

    鼻入眼起。

    雖動而寂寂不妨動。

    雖寂而動動不妨寂。

    雖見不見不見而見。

    乃稱明見來入門也。

    問。

    佛具五眼應照五境。

    經雲。

    我以五眼不見三聚衆生。

    狂愚無目而言見耶。

    又雲。

    見色與盲等。

    既等于盲。

    那得見粗細色答。

    五境皆冥實相。

    實相則不可見。

    不可見故喻之如盲。

    雖不可見見無減少。

    五眼洞徹諸境分明。

    雖言五照照何必有。

    雖言如盲盲何必無。

    淨名雲。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即此意也。

    是為不思議境。

    我眼衆生眼無二無别。

    雲何衆生不覺不知。

    即起慈悲誓當度脫。

    欲滿此願安心定慧。

    能以止觀遍破諸法。

    于眼色中明識通塞。

    不如蟲道。

    于眼陰中修四念處非淨非不淨。

    枯榮雙遣而入涅槃。

    學諸對治助開三脫明識六即不起叨濫我所觀眼雖具五眼。

    但是名字但是觀行。

    若漸見障外後見十方。

    如普賢觀。

    頓見大千如常不輕。

    漸頓兩見六根互用。

    我悉未階不應起慢漸愧勤行。

    若德建名立。

    當忍内外障安若須彌。

    法愛不生則無留滞。

    其疾如風證真實眼。

    乘一大車直至道場。

    若眼中得入多于眼中廣作佛事。

    常放金光照耀一切。

    淨名雲。

    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眼色一受既爾。

    餘二受亦然。

    餘五根五塵十五受亦然。

    廣說如前。

    将前意度入六根用之。

    但令破煩惱去不拘常科。

    若從耳中得大車。

    多用音聲為佛事。

    鼻中用香舌中用味。

    身中用天衣意中用寂滅。

    一根佛事互通諸根。

    方便利物時或不同。

    而令衆生得究竟樂(雲雲) ○若能如上勤而行之。

    于一生中必不空過。

    雖聞不用如黑蚖懷珠。

    何益于長蛇者乎。

    今以三譬譬于得失。

    匹夫隻勇修治一刀一箭。

    破一寇兩寇獲賜一金一銀。

    祿潤一妻一子。

    如此之人但利器械。

    負戟前驅以命博貨。

    何用廣知兵法耶。

    若欲為國麴蘖舟楫鹽梅霖雨者。

    須善文武。

    計在帷帳折沖萬裡。

    所學處深所破亦大。

    獲賞既重祿潤甚多。

    雖知而不用。

    用而屢北尚不能濟身澤豈及人乎。

    學禅觀者亦如是。

    唯知一法或止或觀拟破少惡寂心行道。

    得少禅定攝少眷屬。

    便以為足。

    如匹夫鬥耳。

    欲作大禅師破大煩惱。

    顯無量善法。

    益無量緣。

    當學十法止觀洞達意趣。

    于六緣六受行用相應。

    煩惱卒起即便有觀。

    觀過惑表勇健難事解髻得珠。

    若解而不用用而不當。

    而反師惑心道安克乎。

    又如野巫唯解一術。

    方救一人獲一脯柈。

    何須學神農本草耶。

    欲為大醫遍覽衆治廣療諸疾轉脈轉精數用數驗。

    恩救博也。

    學禅者亦如是。

    但專一法治惑即去。

    當時微益終非大途包括之意。

    亦不能破煩惱入無生忍。

    雖善醫藥不依方服。

    病豈差乎。

    讀誦止觀甚利。

    心不行用無生終不現前。

    又如學義止欲一問一答炫耀一時。

    何須廣尋經論。

    欲作法主當善異部。

    雖谙解處多而不曾出衆。

    怯弱不任酬往。

    若無怯怖臨機百轉以無方之答。

    答縱橫之問。

    是為大法師。

    觀行人亦如是。

    觀行若明能曆緣對境觸處得用。

    若不如是。

    魔軍何由可破。

    煩惱重病何由可除。

    法性深義何由可顯。

    三事不辦區區困役。

    秖是生死凡夫。

    非為學道方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