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後用一門斷惑入空。
若出假時分别見思照之則易。
薄修止觀法眼則明。
二乘入空專依一門。
無此弄引教二弟子謬授于藥。
又少五意。
何能入假。
而菩薩善巧大悲本願大精進力。
或寂諸想而發法眼識知見病。
或觀達見法發道種智明了惑法。
若不悟者但精進力勤研止觀。
内因既熟外被佛加。
或冥或顯豁然開悟。
于諸見病句句明了。
如于鏡中見諸色像。
自識識他谛審無礙。
次明知思病本知思起因緣。
知思起久近。
知思病重數。
三意例見病可知。
思假以癡為本雲雲。
重數者。
九地則有八十一品。
初一品有三假有四句止觀。
三假合十二句。
一句即有信解見得。
各各用四悉檀。
信法各有八合則十六番。
此信法互有轉義複為十六。
合前則有三十二句。
一句既三十二句。
十二句三假合有十二句。
則有三百八十四句。
一一句複有性相二空。
則合有七百六十八句。
足前合為一千一百五十二句。
含根本合為一千一百六十四句。
一品如此九品合有一萬四百七十六句。
欲界九品如此。
三界九品合有九萬四千二百八十四句。
所破如此能破亦然。
能所合有十八萬八千五百六十八句。
自行如此化他亦然。
合有二十七萬七千一百三十六句止觀。
若細論一一品複有無量品。
一一禅複有無量禅。
通明背舍等。
直置諸禅發時已自不可說。
況複禅禅品品。
品品之内複有三假四觀等句。
其數難知。
若準見惑四十裡水。
此緣一谛應是一十裡水。
不橫起故稱之一渧。
重數甚多亦可十裡。
二乘直入故不分别。
菩薩初破思假已作方便。
先總知竟。
今出假修觀助開法眼。
通用止觀為知假之門。
别修各有方法。
息諸緣念名止。
緣此思假名觀。
大悲本願大精進力。
諸佛威加豁然開解。
得法眼見。
道種智知。
分别思假病相分明雲雲上見思重數雖煩。
知之何妨。
如五部律不填人胸對緣行事能自正正他。
學此諸句即行即用。
自行化他随意無礙。
○二入假識藥者。
病相無量藥亦無量。
略言為三。
一世間法藥。
二出世間法藥。
三出世間上上法藥。
大品有三種法施三歸五戒十善道四禅無量心等。
名世間法施。
二出世間法施。
三出世間上上法施。
可知雲雲釋論雲。
何惠用世間法施。
譬如王子從高堕下。
父王愛念積以缯綿于地接之。
令免苦痛。
衆生亦爾。
應堕三途。
聖人愍念以世善法權接引之令免惡趣。
然施法藥凡愚本自不知。
皆是聖人托迹同凡。
出無佛世誘誨童蒙。
大經雲。
一切世間外道經書皆是佛說。
非外道說。
光明雲。
一切世間所有善論。
皆因此經。
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
何以故。
束于十善即是五戒。
深知五常五行義亦似五戒。
仁慈矜養不害于他。
即不殺戒。
義讓推廉抽己惠彼。
是不盜戒。
禮制規矩結發成親即不邪淫戒。
智鑒明利所為秉直中當道理。
即不飲酒戒。
信契實錄誠節不欺。
是不妄語戒。
周孔立此五常為世間法藥救治人病。
又五行似五戒。
不殺防木。
不盜防金。
不淫防水。
不妄語防土。
不飲酒防火。
又五經似五戒。
禮明撙節此防飲酒。
樂和心防淫。
詩風刺防殺。
尚書明義讓防盜。
易測陰陽防妄語。
如是等世智之法。
精通其極無能逾無能勝。
鹹令信伏而師導之。
出假菩薩欲知此法。
當别于通明觀中勤心修習。
大悲誓願精進無怠。
諸佛威加豁然明解。
于世法藥永無疑滞。
然世法藥非畢竟治。
屈步移足雖垂盡三有。
當複退還。
故雲。
凡夫雖修有漏禅。
其心行穿如漏器。
雖生非想當複退還。
如雨彩衣其色駁脫。
世醫雖差差複還生。
此之謂也。
次明知出世法藥者。
如大經雲。
或說信為道。
或說樂欲。
或說不放逸。
或說精進。
或說身念處。
或說正定。
或說修無常。
或說蘭若處。
或說為他說法。
或說持戒。
或說親近善友。
或說修慈等也。
又如諸經中。
或一道為藥如一行三昧。
如佛告比丘他物莫取。
一切法皆是他物。
于一切法不受成羅漢。
如前所明單複諸見皆悉不受。
或二道為藥定愛智策。
二輪平等。
或三法為藥謂戒定慧。
或四法為藥謂四念處。
或五法為藥謂五力。
或六法謂六念。
七覺。
八正道。
九想。
十智。
如是等增數明道。
乃至八萬四千不可稱數。
或衆多一法。
乃至無量一法。
不可說一法。
或衆多十法。
無量十法。
不可說十法。
是一一法有種種名。
種種相。
種種治。
出假菩薩皆須識知。
為衆生故集衆法藥。
如海導師。
若不知者不能利物。
為欲知故一心通修止觀。
大悲誓願及精進力。
諸佛威加法眼開發。
皆能了知如觀掌果。
又知出世上上法藥。
約止觀一法為藥者。
謂一實谛。
無明心與法性合則有一切病相。
觀此法性尚無法性。
何況無明及一切法。
或二法為藥即是止觀。
體達心性虛妄休息。
或三法為藥即是止觀。
及随道戒任運防護。
又三三昧。
從假入空名空三昧。
亦不見空相名無相三昧。
生死業息名無作三昧。
或四法為藥謂四念處。
諸見皆依色。
此色非污穢非不污穢。
受諸見思非苦非樂。
諸見想行非我非無我。
諸見思心尚非心。
豈是常無常。
或五法為藥即是五根。
修止觀時無疑。
名信根。
常念止觀不念餘事即念根。
止觀不息即精進根。
一心在定即定根。
四句體達無性故即慧根。
五根增長名為五力。
或六法為藥謂六念處。
以止觀覺見思惑即是佛法界。
不破法身名念佛。
常憶持止觀不分别止觀一異相。
名念法。
止觀理和是無為相。
故名念僧。
止觀有随道戒。
名念戒。
止觀即第一義。
名念天。
止觀舍見思惑。
名念舍。
或七法為藥者。
止是除舍定三覺分。
觀是擇喜精進覺分。
念通兩處。
或八法為藥。
四句破假名正見。
動發正見名思惟。
依此修行名正業。
說此止觀名正語。
不以邪谄養身為正命。
不離不忘名正念。
止名正定。
無間念名精進。
或九法為藥者。
謂四見是污穢五陰。
五陰變壞名色變想。
乃至九雲雲。
或十法為藥即十智。
見思兩假是集苦智。
止觀是道智。
二十五有不生是滅智。
知三界皆爾是比智。
以世間名字故說即世智。
知他衆生亦然是他心智。
知諸法差别是等智。
知苦集盡名盡智。
無漏之慧名無生智。
當知止觀為益衆生随根增減。
既得為十。
亦得為恒河沙佛法也。
譬如神農嘗草立方。
或一藥二藥乃至十藥為方。
衆多藥為方。
為病立方。
非無因緣。
入假菩薩亦複如是。
知諸法門。
一法二法至無量法。
或為一病或為兼病。
又如諸藥皮肉汁果。
根莖枝葉。
各各如是。
山海水陸四方土地各有所出。
采掘幹濕各各有時。
又知諸藥各有所治。
入假菩薩知衆生根。
識所宜法亦複如是。
知此一一法乃至多法。
是其樂欲。
知彼一法二法。
非其樂欲。
知此一法二法是其便宜。
非其便宜是對治。
非對治是入第一義。
非入第一義。
皆審識之。
欲治一病一藥即足。
欲為大醫遍須諸藥。
二乘治惑一法即足。
菩薩大誓須一切知。
又如大地産藥而分劑作方。
如大河水分劑升合不過不減。
法藥亦爾。
于一寂定開無量止。
于一大慧開無量觀。
皆實不虛。
又如衆生病緣種種不同。
諸病苦痛種種不同。
諸藥方治種種不同。
病差因緣種種不同。
湯飲吐下。
針炙丸散。
得差之緣亦複非一。
入假菩薩亦如是。
知一切衆生見思煩惱集不同。
是知集。
知一切衆生善惡苦果不同。
是知苦。
知一切法門。
是知道。
知一切衆生入證不同。
是知滅。
種種四谛入假菩薩無不遍知。
後用一門斷惑入空。
若出假時分别見思照之則易。
薄修止觀法眼則明。
二乘入空專依一門。
無此弄引教二弟子謬授于藥。
又少五意。
何能入假。
而菩薩善巧大悲本願大精進力。
或寂諸想而發法眼識知見病。
或觀達見法發道種智明了惑法。
若不悟者但精進力勤研止觀。
内因既熟外被佛加。
或冥或顯豁然開悟。
于諸見病句句明了。
如于鏡中見諸色像。
自識識他谛審無礙。
次明知思病本知思起因緣。
知思起久近。
知思病重數。
三意例見病可知。
思假以癡為本雲雲。
重數者。
九地則有八十一品。
初一品有三假有四句止觀。
三假合十二句。
一句即有信解見得。
各各用四悉檀。
信法各有八合則十六番。
此信法互有轉義複為十六。
合前則有三十二句。
一句既三十二句。
十二句三假合有十二句。
則有三百八十四句。
一一句複有性相二空。
則合有七百六十八句。
足前合為一千一百五十二句。
含根本合為一千一百六十四句。
一品如此九品合有一萬四百七十六句。
欲界九品如此。
三界九品合有九萬四千二百八十四句。
所破如此能破亦然。
能所合有十八萬八千五百六十八句。
自行如此化他亦然。
合有二十七萬七千一百三十六句止觀。
若細論一一品複有無量品。
一一禅複有無量禅。
通明背舍等。
直置諸禅發時已自不可說。
況複禅禅品品。
品品之内複有三假四觀等句。
其數難知。
若準見惑四十裡水。
此緣一谛應是一十裡水。
不橫起故稱之一渧。
重數甚多亦可十裡。
二乘直入故不分别。
菩薩初破思假已作方便。
先總知竟。
今出假修觀助開法眼。
通用止觀為知假之門。
别修各有方法。
息諸緣念名止。
緣此思假名觀。
大悲本願大精進力。
諸佛威加豁然開解。
得法眼見。
道種智知。
分别思假病相分明雲雲上見思重數雖煩。
知之何妨。
如五部律不填人胸對緣行事能自正正他。
學此諸句即行即用。
自行化他随意無礙。
○二入假識藥者。
病相無量藥亦無量。
略言為三。
一世間法藥。
二出世間法藥。
三出世間上上法藥。
大品有三種法施三歸五戒十善道四禅無量心等。
名世間法施。
二出世間法施。
三出世間上上法施。
可知雲雲釋論雲。
何惠用世間法施。
譬如王子從高堕下。
父王愛念積以缯綿于地接之。
令免苦痛。
衆生亦爾。
應堕三途。
聖人愍念以世善法權接引之令免惡趣。
然施法藥凡愚本自不知。
皆是聖人托迹同凡。
出無佛世誘誨童蒙。
大經雲。
一切世間外道經書皆是佛說。
非外道說。
光明雲。
一切世間所有善論。
皆因此經。
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
何以故。
束于十善即是五戒。
深知五常五行義亦似五戒。
仁慈矜養不害于他。
即不殺戒。
義讓推廉抽己惠彼。
是不盜戒。
禮制規矩結發成親即不邪淫戒。
智鑒明利所為秉直中當道理。
即不飲酒戒。
信契實錄誠節不欺。
是不妄語戒。
周孔立此五常為世間法藥救治人病。
又五行似五戒。
不殺防木。
不盜防金。
不淫防水。
不妄語防土。
不飲酒防火。
又五經似五戒。
禮明撙節此防飲酒。
樂和心防淫。
詩風刺防殺。
尚書明義讓防盜。
易測陰陽防妄語。
如是等世智之法。
精通其極無能逾無能勝。
鹹令信伏而師導之。
出假菩薩欲知此法。
當别于通明觀中勤心修習。
大悲誓願精進無怠。
諸佛威加豁然明解。
于世法藥永無疑滞。
然世法藥非畢竟治。
屈步移足雖垂盡三有。
當複退還。
故雲。
凡夫雖修有漏禅。
其心行穿如漏器。
雖生非想當複退還。
如雨彩衣其色駁脫。
世醫雖差差複還生。
此之謂也。
次明知出世法藥者。
如大經雲。
或說信為道。
或說樂欲。
或說不放逸。
或說精進。
或說身念處。
或說正定。
或說修無常。
或說蘭若處。
或說為他說法。
或說持戒。
或說親近善友。
或說修慈等也。
又如諸經中。
或一道為藥如一行三昧。
如佛告比丘他物莫取。
一切法皆是他物。
于一切法不受成羅漢。
如前所明單複諸見皆悉不受。
或二道為藥定愛智策。
二輪平等。
或三法為藥謂戒定慧。
或四法為藥謂四念處。
或五法為藥謂五力。
或六法謂六念。
七覺。
八正道。
九想。
十智。
如是等增數明道。
乃至八萬四千不可稱數。
或衆多一法。
乃至無量一法。
不可說一法。
或衆多十法。
無量十法。
不可說十法。
是一一法有種種名。
種種相。
種種治。
出假菩薩皆須識知。
為衆生故集衆法藥。
如海導師。
若不知者不能利物。
為欲知故一心通修止觀。
大悲誓願及精進力。
諸佛威加法眼開發。
皆能了知如觀掌果。
又知出世上上法藥。
約止觀一法為藥者。
謂一實谛。
無明心與法性合則有一切病相。
觀此法性尚無法性。
何況無明及一切法。
或二法為藥即是止觀。
體達心性虛妄休息。
或三法為藥即是止觀。
及随道戒任運防護。
又三三昧。
從假入空名空三昧。
亦不見空相名無相三昧。
生死業息名無作三昧。
或四法為藥謂四念處。
諸見皆依色。
此色非污穢非不污穢。
受諸見思非苦非樂。
諸見想行非我非無我。
諸見思心尚非心。
豈是常無常。
或五法為藥即是五根。
修止觀時無疑。
名信根。
常念止觀不念餘事即念根。
止觀不息即精進根。
一心在定即定根。
四句體達無性故即慧根。
五根增長名為五力。
或六法為藥謂六念處。
以止觀覺見思惑即是佛法界。
不破法身名念佛。
常憶持止觀不分别止觀一異相。
名念法。
止觀理和是無為相。
故名念僧。
止觀有随道戒。
名念戒。
止觀即第一義。
名念天。
止觀舍見思惑。
名念舍。
或七法為藥者。
止是除舍定三覺分。
觀是擇喜精進覺分。
念通兩處。
或八法為藥。
四句破假名正見。
動發正見名思惟。
依此修行名正業。
說此止觀名正語。
不以邪谄養身為正命。
不離不忘名正念。
止名正定。
無間念名精進。
或九法為藥者。
謂四見是污穢五陰。
五陰變壞名色變想。
乃至九雲雲。
或十法為藥即十智。
見思兩假是集苦智。
止觀是道智。
二十五有不生是滅智。
知三界皆爾是比智。
以世間名字故說即世智。
知他衆生亦然是他心智。
知諸法差别是等智。
知苦集盡名盡智。
無漏之慧名無生智。
當知止觀為益衆生随根增減。
既得為十。
亦得為恒河沙佛法也。
譬如神農嘗草立方。
或一藥二藥乃至十藥為方。
衆多藥為方。
為病立方。
非無因緣。
入假菩薩亦複如是。
知諸法門。
一法二法至無量法。
或為一病或為兼病。
又如諸藥皮肉汁果。
根莖枝葉。
各各如是。
山海水陸四方土地各有所出。
采掘幹濕各各有時。
又知諸藥各有所治。
入假菩薩知衆生根。
識所宜法亦複如是。
知此一一法乃至多法。
是其樂欲。
知彼一法二法。
非其樂欲。
知此一法二法是其便宜。
非其便宜是對治。
非對治是入第一義。
非入第一義。
皆審識之。
欲治一病一藥即足。
欲為大醫遍須諸藥。
二乘治惑一法即足。
菩薩大誓須一切知。
又如大地産藥而分劑作方。
如大河水分劑升合不過不減。
法藥亦爾。
于一寂定開無量止。
于一大慧開無量觀。
皆實不虛。
又如衆生病緣種種不同。
諸病苦痛種種不同。
諸藥方治種種不同。
病差因緣種種不同。
湯飲吐下。
針炙丸散。
得差之緣亦複非一。
入假菩薩亦如是。
知一切衆生見思煩惱集不同。
是知集。
知一切衆生善惡苦果不同。
是知苦。
知一切法門。
是知道。
知一切衆生入證不同。
是知滅。
種種四谛入假菩薩無不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