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上
關燈
小
中
大
來藏空。
大涅槃空。
又雲。
令諸衆生悉得無色大般涅槃。
涅槃非有。
因世俗故名涅槃有。
涅槃非色非聲。
雲何而言可得見聞。
即是空門。
亦空亦有門者。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若言空者。
則無常樂我淨。
若言不空誰複受是常樂我淨。
如水酒酪瓶不可說空及以不空。
是名亦空亦有門。
非有非無門者。
絕四離百。
言語道斷不可說示。
涅槃雲。
非常非斷名為中道。
即是其門也。
如此四門得意通入實相。
若不得意伏惑方便次第意耳。
涅槃名為菩薩聖行。
大品名為不共般若。
此皆是别教四門意。
非今所用也。
圓教四門妙理頓說異前二種。
圓融無礙異于曆别。
雲何四門。
觀見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
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
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
大經雲。
因滅無明。
即得熾然三菩提燈。
是名有門。
空門者。
觀幻化見思及一切法。
不在因不屬緣。
我及涅槃是二皆空。
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此即三谛皆空也。
雲何亦空亦有門。
幻化見思雖無真實分别假名。
則不可盡。
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
于第一義而不動。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亦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乃至佛亦但有名字。
是為亦有亦無門。
雲何非有非無門。
觀幻化見思即是法性。
法性不可思議。
非世故非有。
非出世故非無。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一中一切中。
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豈有見思而非實法。
是名非有非無門。
雲何一門即是三門。
一門尚是一切法。
何止三耶。
所以者何。
觀因緣所生法是初門。
一切皆初門。
初門即空。
一空一切空即是第二門。
此初門即假。
一假一切假即是第三門。
此初門即中。
一中一切中即是第四門。
初門既即是三門。
三門即是一門。
但奉一門為名。
雖有四名理無隔别。
如上依無生門破見思者。
即是空門。
一門一切門不獨無生而已。
一破一切破非止破見思而已。
從假入空一空一切空。
非但空空生死而已。
如是義者。
即是圓教四門正是今之所用也。
若爾。
何用前來種種分别。
但凡情闇鈍不說不知。
先誘開之後入正道。
法華雲。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
若得此意終日分别無所分别。
涅槃名為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法華名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大品名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淨名稱為入薝蔔林不嗅餘香。
華嚴稱為法界。
即是此四門意也。
上無生門破假。
若得其意者乃是圓教之門。
非方便門也。
所以稱為破法遍雲雲。
○第二從空入假破法遍者。
即為四。
一入假意。
二明入假因緣。
三明入假觀。
四明入假位。
入假意者。
自有但從空入假。
自有知空非空破空入假。
夫二乘智斷亦同證真。
無大悲故不名菩薩。
華嚴雲。
諸法實性相二乘亦皆得。
而不名為佛。
若論自行入空有分。
若論化物出假則無。
菩薩從假入空自破縛着不同凡夫。
從空入假破他縛着不同二乘。
處有不染。
法眼識藥慈悲逗病。
博愛無限兼濟無倦。
心用自在。
善巧方便如空中種樹。
又如仰射空中筈筈相拄不令堕地。
若住于空則于衆生永無利益。
志存利他即入假之意也。
○入假因緣者。
略言有五。
一慈悲心重。
初破假時。
見諸衆生颠倒獄縛不能得出。
起大慈悲愛同一子。
今既斷惑入空。
同體哀傷倍複隆重。
先人後己與拔彌笃。
二憶本誓願者。
本發弘誓拔苦與樂令得安隐。
今衆生苦多未能得度。
我若獨免。
辜違先心不忘本懷。
豈舍含識。
入假同事而引導之。
二乘初業不愚于法。
亦有大願隔生中忘。
退大取小衆聖所呵。
菩薩不爾。
如母得食常憶其兒。
三智慧猛利。
若入空時。
即知空中有棄他之過。
何以故。
若住于空則無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具足佛法。
皆不能辦。
既知過已。
非空入假。
四善巧方便。
能入世間。
雖生死煩惱不能損智慧。
遮障留難彌助化道。
五大精進力。
雖佛道長遠不以為遙雖衆生數多而意有勇。
心堅無退精進發趣。
初無疲怠。
是名五緣。
如此五意與淨名經同。
彼文有三種慰喻。
先明觀身無常等是入空慰喻。
最後雲。
當作醫王是入中慰喻。
中間是入假慰喻。
即有五意。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即是同體大悲。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
豈非本誓。
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豈非知空之過。
憶所修福念于淨命。
即是善巧方便。
勿生憂惱常起精進。
即是第五意。
此義與彼文懸合雲雲。
從空入假四法。
若無。
決不能出。
利根一種今當分别。
但住空聲聞未必鈍根。
入假菩薩未必利根。
如身子智利而不出假。
當用四句釋之。
或根利住空。
或根鈍住空。
或根利入假。
或根鈍入假。
譬如身羸無力而膽勇成就。
入險破敵前無橫陣。
自有身力雄壯膽勇複強。
左推右蕩無能當者。
自有身力雖多怯弱畏懼。
雖有好力望陣失膽。
自有無力無膽兩事不具。
何能有功。
今住空之人亦有兩種。
出假亦然。
具五緣者如有親有約有策有力有膽。
故能入假。
智根雖鈍四事因緣亦能入假。
聲聞之人雖有利智全無四事。
故不能入假也。
○三明入假觀者。
即為三。
一知病。
二識藥。
三授藥。
知病者知見思病。
知見根本知起見因緣。
知起見久近知見惑重數。
雲何知見根本。
我見為諸見本。
一念惑心為我見本。
從此惑心起無量見。
縱橫稠密不可稱計。
為此見故造衆結業。
堕墜三途沈回無已。
如旋火輪若欲息之應當止手。
知心無心妄想故心起。
亦知我無我颠倒故我生。
颠倒及妄想息者。
即是根本息枝條自去。
雲何知見起因緣。
因緣不同生見亦異。
何以得知。
内外相故知。
内外相者。
衆生居處相異。
時序寒熱國土高低。
産育精粗食物濃淡。
處所異故果報相異。
雖土風所出蓄散豐儉。
或有或無或得或失。
貧富饑飽雲雲。
形貌相異。
矬長端醜偉瘠健病雲雲。
根性欣惡相異。
忽榮棄位樵漁自樂。
扣牛幹相負鼎邀卿。
專文專武耽酒嗜味。
多貪多奢多嗔多喜多癡多黠。
如是參差百千萬品。
直置人道各各殊别。
何況異類不可勝言。
如此依正種種不同者。
必知業異。
業異故起見異。
是故則見末知本見外識内。
雲何知起見久近。
知如是見積累重沓。
非止一世。
知如是見近世所起。
知如是見此世适起。
知如是見未來方盛。
雲何知見重數多少。
從一有見派出三假。
又從三假派出四句。
三假合十二句。
又從四句出四悉檀。
十二句合四十八悉檀。
又一悉檀派出性空相空。
四十八悉檀合有九十六性相空。
一一句各有止觀。
合一百九十二句止觀。
就前根本都合三百四十八句。
此就信行人如此。
法行人亦如是。
信行轉為法行亦如是。
法行轉為信行亦如是。
就四人合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
此約一有見如此。
無見亦如是。
亦有亦無見亦如是。
非有非無見亦如是。
就四見有五千五百六十八句。
單四見如此。
複四見亦如是。
具足四見亦如是。
就三種四見合有一萬六千七百四句不可說見。
如初有見但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
是則合有一萬八千九十六句。
此是所破如此。
能破亦如是。
能所合論則有三萬六千一百九十二句。
自行如此。
化他亦如是。
自行化他都合七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句。
若更約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論三假四句等者。
則有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病相無量菩薩悉知。
知若幹句共成此見。
知若幹句共成彼見。
深淺輕重。
善巧分别而無僻謬。
是名知集。
既知集已亦能知苦。
苦集流轉精曉本末。
又入空之前遍觀見思總知病相。
為出假方便
大涅槃空。
又雲。
令諸衆生悉得無色大般涅槃。
涅槃非有。
因世俗故名涅槃有。
涅槃非色非聲。
雲何而言可得見聞。
即是空門。
亦空亦有門者。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若言空者。
則無常樂我淨。
若言不空誰複受是常樂我淨。
如水酒酪瓶不可說空及以不空。
是名亦空亦有門。
非有非無門者。
絕四離百。
言語道斷不可說示。
涅槃雲。
非常非斷名為中道。
即是其門也。
如此四門得意通入實相。
若不得意伏惑方便次第意耳。
涅槃名為菩薩聖行。
大品名為不共般若。
此皆是别教四門意。
非今所用也。
圓教四門妙理頓說異前二種。
圓融無礙異于曆别。
雲何四門。
觀見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
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
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
大經雲。
因滅無明。
即得熾然三菩提燈。
是名有門。
空門者。
觀幻化見思及一切法。
不在因不屬緣。
我及涅槃是二皆空。
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此即三谛皆空也。
雲何亦空亦有門。
幻化見思雖無真實分别假名。
則不可盡。
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
于第一義而不動。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亦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乃至佛亦但有名字。
是為亦有亦無門。
雲何非有非無門。
觀幻化見思即是法性。
法性不可思議。
非世故非有。
非出世故非無。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一中一切中。
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豈有見思而非實法。
是名非有非無門。
雲何一門即是三門。
一門尚是一切法。
何止三耶。
所以者何。
觀因緣所生法是初門。
一切皆初門。
初門即空。
一空一切空即是第二門。
此初門即假。
一假一切假即是第三門。
此初門即中。
一中一切中即是第四門。
初門既即是三門。
三門即是一門。
但奉一門為名。
雖有四名理無隔别。
如上依無生門破見思者。
即是空門。
一門一切門不獨無生而已。
一破一切破非止破見思而已。
從假入空一空一切空。
非但空空生死而已。
如是義者。
即是圓教四門正是今之所用也。
若爾。
何用前來種種分别。
但凡情闇鈍不說不知。
先誘開之後入正道。
法華雲。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
若得此意終日分别無所分别。
涅槃名為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法華名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大品名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淨名稱為入薝蔔林不嗅餘香。
華嚴稱為法界。
即是此四門意也。
上無生門破假。
若得其意者乃是圓教之門。
非方便門也。
所以稱為破法遍雲雲。
○第二從空入假破法遍者。
即為四。
一入假意。
二明入假因緣。
三明入假觀。
四明入假位。
入假意者。
自有但從空入假。
自有知空非空破空入假。
夫二乘智斷亦同證真。
無大悲故不名菩薩。
華嚴雲。
諸法實性相二乘亦皆得。
而不名為佛。
若論自行入空有分。
若論化物出假則無。
菩薩從假入空自破縛着不同凡夫。
從空入假破他縛着不同二乘。
處有不染。
法眼識藥慈悲逗病。
博愛無限兼濟無倦。
心用自在。
善巧方便如空中種樹。
又如仰射空中筈筈相拄不令堕地。
若住于空則于衆生永無利益。
志存利他即入假之意也。
○入假因緣者。
略言有五。
一慈悲心重。
初破假時。
見諸衆生颠倒獄縛不能得出。
起大慈悲愛同一子。
今既斷惑入空。
同體哀傷倍複隆重。
先人後己與拔彌笃。
二憶本誓願者。
本發弘誓拔苦與樂令得安隐。
今衆生苦多未能得度。
我若獨免。
辜違先心不忘本懷。
豈舍含識。
入假同事而引導之。
二乘初業不愚于法。
亦有大願隔生中忘。
退大取小衆聖所呵。
菩薩不爾。
如母得食常憶其兒。
三智慧猛利。
若入空時。
即知空中有棄他之過。
何以故。
若住于空則無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具足佛法。
皆不能辦。
既知過已。
非空入假。
四善巧方便。
能入世間。
雖生死煩惱不能損智慧。
遮障留難彌助化道。
五大精進力。
雖佛道長遠不以為遙雖衆生數多而意有勇。
心堅無退精進發趣。
初無疲怠。
是名五緣。
如此五意與淨名經同。
彼文有三種慰喻。
先明觀身無常等是入空慰喻。
最後雲。
當作醫王是入中慰喻。
中間是入假慰喻。
即有五意。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即是同體大悲。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
豈非本誓。
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豈非知空之過。
憶所修福念于淨命。
即是善巧方便。
勿生憂惱常起精進。
即是第五意。
此義與彼文懸合雲雲。
從空入假四法。
若無。
決不能出。
利根一種今當分别。
但住空聲聞未必鈍根。
入假菩薩未必利根。
如身子智利而不出假。
當用四句釋之。
或根利住空。
或根鈍住空。
或根利入假。
或根鈍入假。
譬如身羸無力而膽勇成就。
入險破敵前無橫陣。
自有身力雄壯膽勇複強。
左推右蕩無能當者。
自有身力雖多怯弱畏懼。
雖有好力望陣失膽。
自有無力無膽兩事不具。
何能有功。
今住空之人亦有兩種。
出假亦然。
具五緣者如有親有約有策有力有膽。
故能入假。
智根雖鈍四事因緣亦能入假。
聲聞之人雖有利智全無四事。
故不能入假也。
○三明入假觀者。
即為三。
一知病。
二識藥。
三授藥。
知病者知見思病。
知見根本知起見因緣。
知起見久近知見惑重數。
雲何知見根本。
我見為諸見本。
一念惑心為我見本。
從此惑心起無量見。
縱橫稠密不可稱計。
為此見故造衆結業。
堕墜三途沈回無已。
如旋火輪若欲息之應當止手。
知心無心妄想故心起。
亦知我無我颠倒故我生。
颠倒及妄想息者。
即是根本息枝條自去。
雲何知見起因緣。
因緣不同生見亦異。
何以得知。
内外相故知。
内外相者。
衆生居處相異。
時序寒熱國土高低。
産育精粗食物濃淡。
處所異故果報相異。
雖土風所出蓄散豐儉。
或有或無或得或失。
貧富饑飽雲雲。
形貌相異。
矬長端醜偉瘠健病雲雲。
根性欣惡相異。
忽榮棄位樵漁自樂。
扣牛幹相負鼎邀卿。
專文專武耽酒嗜味。
多貪多奢多嗔多喜多癡多黠。
如是參差百千萬品。
直置人道各各殊别。
何況異類不可勝言。
如此依正種種不同者。
必知業異。
業異故起見異。
是故則見末知本見外識内。
雲何知起見久近。
知如是見積累重沓。
非止一世。
知如是見近世所起。
知如是見此世适起。
知如是見未來方盛。
雲何知見重數多少。
從一有見派出三假。
又從三假派出四句。
三假合十二句。
又從四句出四悉檀。
十二句合四十八悉檀。
又一悉檀派出性空相空。
四十八悉檀合有九十六性相空。
一一句各有止觀。
合一百九十二句止觀。
就前根本都合三百四十八句。
此就信行人如此。
法行人亦如是。
信行轉為法行亦如是。
法行轉為信行亦如是。
就四人合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
此約一有見如此。
無見亦如是。
亦有亦無見亦如是。
非有非無見亦如是。
就四見有五千五百六十八句。
單四見如此。
複四見亦如是。
具足四見亦如是。
就三種四見合有一萬六千七百四句不可說見。
如初有見但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
是則合有一萬八千九十六句。
此是所破如此。
能破亦如是。
能所合論則有三萬六千一百九十二句。
自行如此。
化他亦如是。
自行化他都合七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句。
若更約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論三假四句等者。
則有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病相無量菩薩悉知。
知若幹句共成此見。
知若幹句共成彼見。
深淺輕重。
善巧分别而無僻謬。
是名知集。
既知集已亦能知苦。
苦集流轉精曉本末。
又入空之前遍觀見思總知病相。
為出假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