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六上

關燈
負衆生而作導首。

    廣須分别故不論超。

    别圓二教亦如是。

    雖有超與不超。

    終是破思假遍也。

    超果凡有四。

    一本斷超。

    二小超。

    三大超。

    四大大超。

    本在凡地得非想定。

    今發無漏第十六心滿。

    即得阿那含。

    本在凡地或得初禅二三四禅。

    今十六心滿亦是阿那含。

    本在凡地欲界九品随以世智斷之多少第十六心滿。

    随本斷超果。

    皆名本斷超。

    若凡地未得禅。

    十六心滿。

    超能兼除欲界諸品。

    或三兩品者。

    即是家家一種子等。

    即是小超。

    本在凡地聽法聞唱善來。

    成羅漢者。

    即是大超。

    如佛一念正習俱盡。

    此名大大超。

    圓人根最利。

    複是實說複無品秩。

    此則最能超。

    璎珞明頓悟如來。

    法華一刹那便成正覺。

    從此義則有超。

    慈悲誓願重大此則不超。

    淨名雲。

    雖成佛道度衆生而行菩薩道。

    此則亦超亦不超。

    實相理則無超無不超。

    随機則遍動任理則常寂雲雲。

     ○三四門料簡者。

    夫見思兩惑障通别二理。

    若破障顯理非門不通。

    阿毗昙明。

    我人衆生如龜毛兔角求不可得唯有實法。

    迷此實法橫起見思。

    見思無常念念不住。

    實法遷動分分生滅。

    如此觀者能破單複具足諸見。

    亦破三界八十一品思。

    成因果惑智等不生。

    是名三藏有門破法之意。

    鹿苑初開。

    拘鄰五人先獲清淨。

    又頞鞞說三谛。

    身子破見。

    經七日後得阿羅漢。

    千二百等多于有門見第一義。

    大論雲。

    若得般若方便。

    入阿毗昙不堕有中。

    大集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即是溝港斷結之義。

    豈非有門破假意耶。

    成論人雲何斥言是調心方便而不得道耶。

    若成論所明。

    我人本無雖有實法浮虛非有。

    若迷此浮虛。

    橫起見思流轉生死。

    觀此見思皆三假浮虛。

    假實皆無。

    名平等空。

    修如此觀破單複具足無量諸見。

    亦破八十一品諸思。

    成惑智因果等不生。

    是名三藏空門破法之意。

    故彼論雲。

    我今正欲明三藏中實義。

    實義者空是。

    阿含經雲。

    是老死誰老死。

    二俱邪見。

    是老死即是法空。

    誰老死即衆生空。

    又雲。

    佛法身者即是空也。

    須菩提空智偏明。

    能于石室見佛法身。

    故大品中被加說空。

    身子被加說般若。

    佛欲以大空并小空。

    大智并小智。

    故令二人轉教。

    大論雲。

    若不得般若方便入空。

    堕無中。

    大集雲。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豈非平等空意。

    當知三藏複說空門阿毗昙人雲何蕩言是大乘空義。

    若如迦旃延申其所入之門。

    造昆勒論傳南天竺。

    假無同前。

    實法亦有亦無。

    若起定相橫起見思。

    觀此實法有無從容。

    亦破單複等見八十一思。

    成惑智因果等不生。

    是名三藏亦空亦有門破法之意。

    故大論雲。

    若得般若方便入昆勒門。

    不堕有無中。

    非空非有門者。

    如釋論明車匿心調柔軟。

    當為說那陀迦旃延經。

    離有離無乃可得道。

    此觀亦能破單複諸見八十一思。

    從假入空成惑智因果等無生。

    即是三藏非有非無門破假之意。

    當知車匿得小乘道。

    不可濫為大乘中道門也。

    如此四門悉稱為溝港得道者。

    以溝港是初果故也。

    勝者更别受其名。

    緻有三門之别。

    亦得通是溝港。

    有門無常溝港。

    無門空平等溝港。

    亦有亦無門從容溝港。

    非有非無門雙非溝港。

    溝港皆是四門之初果也。

    四門觀别見真谛同。

    如城有四門會通不異。

    故大集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二人雖殊論其得道更無差别。

    大經。

    五百比丘各說身因無非正說。

    跋摩雲。

    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诤。

    于時宋家盛弘成實。

    異執競起作偈譏之。

    然真谛寂寥實非一四。

    身子曰。

    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豈可四門标牓。

    若生定執悉不得道何獨有門。

    若祛見思四門皆得何獨空門。

    不應獨言論主義成。

    數人義壞。

    若得四悉檀意論數俱成。

    若不得意論數俱壞。

    乃至非有非無門亦如是。

    若言有門明法相粗。

    空門明法細。

    巧拙相望為成壞者。

    三門俱劣。

    非獨一門。

    何故四門好相形斥。

    良由二乘自度。

    但從一道直入。

    偏據不融。

    後人晚學因此生過。

    三藏菩薩則不知此。

    析空伏惑偏學四門。

    為化他故廣識法相。

    成佛之時名正遍知。

    故釋論引迦旃延子明菩薩義雲。

    釋迦菩薩初值釋迦佛發心。

    至罽那屍棄佛。

    是初阿僧祇。

    心不知作佛。

    口亦不說。

    次至燃燈佛為二。

    毗婆屍佛為三。

    行六度滿各有時節。

    如屍毗代鴿是檀滿。

    乃至劬嫔大臣分閻浮提是般若滿。

    百劫種三十二相。

    論因則指釋迦。

    論果則指彌勒。

    遍行四門道法伏薄煩惱。

    龍樹難雲。

    薄即是斷。

    如斯陀含侵六品思名為薄地。

    汝既不斷。

    那得稱薄。

    故知但是伏道論薄耳。

    三十四心方乃稱斷。

    雖能如此猶是初教方便之說。

    涅槃稱為半字。

    法華名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釋論名為拙醫。

    維摩稱為貧所樂法。

    天親呼為下劣乘。

    皆指此四門非今所用也。

    次通教四門不同者。

    若明一切假實從無明生。

    無明如幻。

    所生一切亦皆如幻。

    如幻雖如虛空。

    而有如幻破假之觀。

    雖如虛空而如虛空生。

    故雲諸法不生而般若生。

    如是觀慧能破諸見諸思。

    成惑智因果等不生。

    是名有門觀意也。

    若言假實諸法體如幻化。

    乃至涅槃亦如幻化。

    幻化是易解之空。

    涅槃是難解之空。

    舉易況難而難易皆空。

    亦如幻人與空共鬥。

    能觀所觀性皆寂滅。

    如此空慧體諸見思即幻而真。

    能成惑智因果無生。

    是名空門破假之意。

    若明一切法如鏡中像見不可見。

    見是亦有。

    不可見是亦無。

    雖無而有雖有而無。

    如是觀者能破諸法見思。

    成惑智因果無生。

    是名亦空亦有門破假觀之意也。

    既言幻化豈當有無。

    不當有故不從有有。

    不當無故不從無無。

    如此觀慧能破諸法見思。

    成惑智因果等無生。

    是名非有非無門破假觀意。

    若三藏約實色起見。

    以溝港析觀雙非二見。

    如實柱實破。

    通教約幻色起見。

    以即空體觀雙非二見。

    如鏡中柱。

    體而論破故言非有非無。

    雖非中道而是體法虛融淨諸見着。

    故論雲。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四邊不可取。

    彼偈具四門意細尋甚自分明。

    又雲。

    般若有四種相。

    又雲。

    四門入清涼池。

    皆是四門之誠證也。

    若不取着皆能通入。

    若取著者即為所燒。

    佛為示人無诤法說此四門觀也。

    問。

    佛何處示人诤法。

    答。

    佛不示人诤法衆生不解執而成诤。

    三藏淺近四門相妨執诤易生。

    如成論人撥毗昙雲。

    是調心方便全不得道。

    毗昙人雲。

    唯是見有得道空屬大乘。

    此二論師失四門意。

    浪撥浪擋見執铿然。

    诤計易起。

    名此為示人诤法耳。

    通教體法如幻化無複實色。

    但有名字。

    名字易虛。

    扶順無乖少生诤計。

    大論形斥三藏雲。

    餘經多示人诤法。

    般若示人無诤法。

    亦名如實巧度。

    中論雲。

    諸法實相三人共得。

    大品名為三乘之人。

    同以無言說道。

    斷煩惱見第一義。

    亦名共般若。

    涅槃名為三獸度河。

    皆是通教四門觀意。

    亦非今所用也。

    次别教四門者。

    即是觀别理斷别惑。

    不與前同。

    次第修次第證不與後同。

    大經雲。

    聞大涅槃。

    有無上道大衆正行。

    發心出家持戒修定觀四谛慧。

    得二十五三昧。

    事相次第不殊三藏。

    但以大涅槃心導于諸法。

    以此異前。

    漸修五行以此異後。

    故稱為别。

    言四門者。

    觀幻化見思虛妄色盡别有妙色。

    名為佛性。

    大經雲。

    空空者即是外道。

    解脫者即是不空。

    即是真善妙色。

    如來秘藏不得不有。

    又我者即如來藏。

    如來藏者即是佛性。

    如來藏經雲。

    币帛裹金土摸内像。

    凡有十譬等。

    即是有門也。

    空門者。

    大經雲。

    迦毗城空。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