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上

關燈
造新。

    六蔽得一則度彼岸。

    唯此為快。

    善巧方便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廣贊于止。

    發悅其情。

    是名随樂欲以止安心也。

    又善男子。

    如天亢旱河池悉幹。

    萬卉焦枯百谷零落。

    娑伽羅龍王七日構雲四方注雨。

    大地沾洽。

    一切種子皆萌芽。

    一切根株皆開發一切枝葉皆蔚茂。

    一切華果皆敷榮。

    人亦如是。

    以散逸故應生善不複生。

    已生善還退失。

    禅定河幹。

    道品樹滅。

    萬善焦枯。

    百福殘悴。

    因華道果。

    不複成熟。

    若能閑林一意。

    内不出外不入。

    靜雲興也。

    發諸禅定。

    即是降雨也。

    功德叢林暖頂方便。

    眼智明覺信忍順忍無生寂滅。

    乃至無上菩提悉皆克獲。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止生其善根。

    是名随便宜。

    以止安心也。

    又善男子。

    夫散心者。

    惡中之惡。

    如無鈎醉象踏壞華池。

    穴鼻駱駝翻倒負馱。

    疾于掣電毒逾蛇舌。

    重沓五翳埃霭曜靈。

    睫近霄遠俱皆不見。

    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燈能破巨闇。

    金錍抉膜空色朗然。

    一指二指三指皆了。

    大雨能淹嚣塵大定能靜狂逸。

    止能破散虛妄滅矣。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止破其睡散。

    是名對治以止安心也。

    又善男子。

    心若在定。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亦知出世不生不滅法相。

    如來成道猶尚樂定況諸凡夫。

    有禅定者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

    破無數億洞然之惡。

    乃至得成一切種智。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止即會真如。

    是名随第一義以止安心也。

    其人若言我聞寂滅都不入懷。

    若聞分别聽受無厭。

    即應為說三惡燒然駝驢重楚餓鬼饑渴。

    不名為苦。

    癡闇無聞不識方隅。

    乃是大苦。

    多聞分别樂。

    見法法喜樂。

    以善攻惡樂。

    無著阿羅漢是名為最樂。

    從多聞人聞甘露樂如教觀察知道非道。

    遠離坑坎直去不回。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觀發悅其情。

    是名随樂欲以觀安心。

    又善男子。

    月開蓮華日興作務。

    商應随主彩畫須膠。

    坯不遇火無須臾用。

    盲不得導一步不前。

    行無觀智亦複如是。

    一切種智以觀為根本。

    無量功德之所莊嚴。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觀生其功德。

    是名随便宜以觀安心。

    又善男子。

    智者識怨怨不能害。

    武将有謀能破強敵。

    非風何以卷雲。

    非雲何以遮熱。

    非水何以滅火。

    非火何以除闇。

    析薪之斧解縛之刀。

    豈過智慧。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觀使其破惡。

    是名對治以觀安心。

    又善男子。

    井中七寶闇室瓶盆。

    要待日明。

    日既出已皆得明了。

    須智慧眼觀知諸法實相。

    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入。

    般若波羅蜜。

    最為照明。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觀令得悟解。

    是名第一義以觀安心。

    如是八番為信行人說安心也。

    其人若雲我樂息心默已複默。

    損之又損之遂至于無為。

    不樂分别坐馳無益。

    此則法行根性。

    當為說止。

    汝勿外尋但内守一。

    攀覺流動皆從妄生。

    如旋火輪辍手則息。

    洪波鼓怒風靜則澄。

    淨名雲。

    何謂攀緣。

    謂緣三界。

    何謂息攀緣。

    謂心無所得。

    瑞應雲。

    其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

    龍樹雲。

    實法不颠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皆滅。

    無量衆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贊。

    況涅槃澄淨賢聖尊崇。

    佛話經雲。

    比丘在聚身口精勤。

    諸佛鹹憂。

    比丘在山息事安卧。

    諸佛皆喜。

    況複結跏。

    束手緘唇結舌思惟寂相。

    心源一止。

    法界同寂豈非要道。

    唯此為貴餘不能及。

    善巧方便種種因緣種種譬喻。

    廣贊于止發悅其心。

    是名随樂欲以止安心。

    其人若雲我觀法相。

    秖增紛動善法不明。

    當為說止。

    止是法界平正良田。

    何法不備。

    上舍攀緣即是檀。

    止體非惡即是戒。

    止體不動即是忍。

    止無間雜即是精進。

    止則決定即是禅。

    止法亦無止者亦無即是慧。

    因止會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

    一止一切止即是願。

    止止愛止止見即是力。

    此止如佛止無二無别即是智。

    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

    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諸法。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令生善根。

    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若言我觀法相散睡不除者。

    當為說止。

    大有功能。

    止是壁定八風惡覺所不能入。

    止是淨水蕩于貪淫八倒。

    猶如朝露見陽則晞。

    止是大慈怨親俱愍能破恚怒。

    止是大明咒。

    癡疑皆遣。

    止即是佛破除障道。

    如阿伽陀藥遍治一切。

    如妙良醫咒枯起死。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令其破惡。

    是名對治以止安心。

    其人若言我觀察時不得開悟。

    當為說止。

    止即體真照而常寂。

    止即随緣寂而常照。

    止即不止止雙遮雙照。

    止即佛母。

    止即佛父。

    亦即父即母。

    止即佛師佛身。

    佛眼佛之相好。

    佛藏佛住處。

    何所不具何所不除。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贊于止。

    是為第一義以止安心。

    彼人若言止狀沉寂非我悅樂。

    當為說觀推尋道理。

    七覺中有擇覺分。

    八正中有正見。

    六度中有般若。

    于法門中為主為導。

    乃至成佛正覺大覺遍覺。

    皆是觀慧異名。

    當知觀慧最為尊妙。

    如是廣贊。

    是為随樂欲以觀安心。

    若勤修觀。

    能生信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知病識藥化道大行。

    衆善普會莫複過觀。

    是為随便宜以觀安心。

    觀能破闇能照道。

    能除怨能得寶。

    傾邪山竭愛海。

    皆觀之力。

    是為随對治以觀安心。

    觀觀法時不得能所。

    心慮虛豁朦胧欲開。

    但當勤觀開示悟入。

    是為用第一義以觀安心。

    是為八番為法行人說安心也。

    複次人根不定。

    或時回轉。

    薩婆多明轉鈍為利。

    成論明數習則利。

    此乃始終論利鈍。

    不得一時辯也。

    今明衆生心行不定。

    或須臾而鈍。

    須叟而利。

    任運自爾。

    非關根轉亦不數習。

    或作觀不徹因聽即悟。

    或久聽不解暫思即決。

    是故更論轉根安心若法行轉為信行。

    逐其根轉用八番悉檀。

    而授安心。

    若信行轉成法行。

    亦逐根轉用八番悉檀。

    而授安心。

    得此意廣略自在說之。

    轉不轉合有三十二安心也。

    自行安心者。

    當觀察此心。

    欲何所樂。

    若欲息妄令念想寂然。

    是樂法行。

    若樂聽開徹無明底。

    是樂信行。

    樂寂者如妄從心出息心則衆妄皆靜。

    若欲照知須知心原。

    心原不二則一切諸法皆同虛空。

    是為随樂欲自行安心。

    其心雖廣分别心及諸法。

    而信念精進毫善不生。

    即當凝停莫動。

    諸善功德因靜而生。

    若凝停時薳更沉寂。

    都無進忍。

    當校計籌量策之令起。

    若念念不住如汗馬奔逸。

    即當以止對治馳蕩。

    若靜默無記與睡相應。

    即當修觀破諸昏塞。

    修止既久不能開發。

    即應修觀。

    觀一切法無礙無異。

    怗怗明利。

    漸覺如空。

    修觀若久闇障不除。

    宜更修止。

    止諸緣念無能無所。

    所我皆寂。

    空慧将生。

    是為自修法行八番善巧布厝令得心安(雲雲)。

    信行安心者。

    或欲聞寂光如須彌不畏八動。

    即應聽止。

    欲聞利觀破諸煩惱。

    如日除闇。

    即應聽觀。

    聽觀多如日焦芽。

    即應聽止潤以定水。

    或聽定淹久如芽爛不生。

    即應聽觀令風日發動使善法現前。

    或時馳覺一念叵住。

    即應聽止以治散心。

    或沉昏蒙蒙坐霧。

    即當聽觀破此睡熟。

    或聽止豁豁即專聽止。

    或聞觀朗朗即專聽觀。

    是為自修信行八番巧安心也。

    若法行心轉為信行。

    信行心轉為法行。

    皆随其所宜巧鑽研之。

    自行有三十二。

    化他亦三十二。

    合為六十四安心也。

    複次信法不孤立。

    須聞思相資。

    如法行者随聞一句體寂湛然。

    夢妄皆遣。

    還坐思惟心生歡喜。

    又聞止已。

    還更思惟即生禅定。

    又聞于止。

    還即思惟妄念皆破。

    又聞止已。

    還更思惟朗然欲悟。

    又聞觀已。

    還更思惟心大歡喜。

    又聞觀已。

    還更思惟生善。

    破惡欲悟等準前可知。

    此乃聽少思多名為法行。

    非都不聽法也。

    信行端坐思惟寂滅。

    欣踴未生起已聞止歡喜甘樂。

    端坐念善善不能發。

    起已聞止信戒精進倍更增多。

    端坐治惡惡不能遣。

    起已聞止散動破滅。

    端坐即真真道不啟。

    起已聞止豁如悟寂。

    是為信行坐少聞多非都不思惟。

    前作一向根性。

    今作相資根性。

    就相資中複論轉不轉。

    亦有三十二安心。

    化他相資。

    亦有三十二安心。

    合六十四合前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夫心地難安違苦順樂。

    今随其所願逐而安之。

    譬如養生或飲或食。

    适身立命。

    養法身亦爾。

    以止為飲以觀為食。

    藥法亦兩。

    或丸或散。

    以除冷熱。

    治無明病以止為丸以觀為散。

    如陰陽法。

    陽則風日。

    陰則雲雨。

    雨多則爛。

    日多則焦。

    陰如定陽如慧。

    慧定偏者皆不見佛性。

    八番調和貴在得意。

    一種禅師不許作觀。

    唯專用止。

    引偈雲。

    思思徒自思。

    思思徒自苦。

    息思即是道。

    有思終不睹。

    又一禅師不許作止。

    專在于觀。

    引偈雲。

    止止徒自止。

    昏闇無所以。

    止止即是道。

    觀觀得會理。

    兩師各從一門而入。

    以己益教他。

    學者則不見意。

    一向服乳漿猶難得況複醍醐。

    若一向作解者。

    佛何故種種說耶。

    天不常晴醫不專散食不恒飯。

    世間尚不爾況出世耶。

    今随根随病回轉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若就三番止觀。

    則三百八十四。

    又一心止觀複有六十四。

    合五百一十二。

    三悉檀是世間安心。

    世醫所治差已複生。

    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如來所治畢竟不發世出世法互相成顯。

    若離三谛無安心處。

    若離止觀無安心法。

    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

    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

    一目之羅不能得鳥。

    得鳥者羅之一目耳。

    衆生心行各各不同。

    或多人同一心行。

    或一人多種心行。

    如為一人衆多亦然。

    如為多人一人亦然。

    須廣施法網之目。

    捕心行之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