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是。
若為盲人說乳。
若貝若粖若雪若鶴。
盲聞諸說即得解乳。
即世谛是第一義谛。
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
終日不說終日說。
終日雙遮終日雙照。
即破即立即立即破。
經論皆爾。
天親龍樹内鑒冷然。
外适時宜各權所據。
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
遂興矢石各保一邊。
大乖聖道也。
若得此意俱不可說俱可說。
若随便宜者應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
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
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心起。
一性雖少而不無。
無明雖多而不有。
何者。
指一為多多非多。
指多為一一非少。
故名此心為不思議境也。
若解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
非一非一切。
一陰一切陰。
一切陰一陰。
非一非一切。
一入一切入。
一切入一入。
非一非一切。
一界一切界。
一切界一界。
非一非一切。
一衆生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一衆生。
非一非一切。
一國土一切國土。
一切國土一國土。
非一非一切。
一相一切相。
一切相一相。
非一非一切。
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切究竟一究竟。
非一非一切。
遍曆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
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
即是俗谛。
一切界入是一法界。
即是真谛。
非一非一切。
即是中道第一義谛。
如是遍曆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谛(雲雲)。
若一法一切法。
即是因緣所生法。
是為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
我說即是空空觀也。
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
總空觀也。
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總假觀也。
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
總中觀也。
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曆一切法亦如是。
若因緣所生一切法者。
即方便随情道種權智。
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
即随智一切智。
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
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
例上一權一切權。
一實一切實。
一切非權非實。
遍曆一切是不思議三智也。
若随情即随他意語。
若随智即随自意語。
若非權非實即非自非他意語。
遍曆一切法。
無非漸頓不定不思議教門也。
若解頓即解心。
心尚不可得。
雲何當有趣非趣。
若解漸即解一切法趣心。
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過。
此等名異義同。
軌則行人呼為三法。
所照為三谛。
所發為三觀。
觀成為三智。
教他呼為三語。
歸宗呼為三趣。
得斯意類一切皆成法門。
種種味勿嫌煩(雲雲)。
如如意珠天上勝寶。
狀如芥粟。
有大功能。
淨妙五欲七寶琳琅。
非内畜非外入。
不謀前後不擇多少。
不作粗妙稱意豐儉。
降雨穰穰不添不盡。
蓋是色法尚能如此。
況心神靈妙。
甯不具一切法耶。
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
尚複身邊利鈍八十八使。
乃至八萬四千煩惱。
若言先有那忽待緣。
若言本無緣對即應。
不有不無。
定有即邪。
定無即妄。
當知有而不有。
不有而有。
惑心尚爾。
況不思議一心耶。
又如眠夢見百千萬事豁寤無一。
況複百千。
未眼不夢不覺。
不多不一。
眠力故謂多。
覺力故謂少。
莊周夢為蝴蝶翾翔百年寤知非蝶亦非積歲。
無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
如彼昏眠。
達無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
如彼醒寤(雲雲)。
又行安樂行人一眠夢。
初發心乃至作佛坐道場轉*輪度衆生入涅槃。
豁寤秖是一夢事。
若信三喻則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測。
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依此境發誓。
乃至無法愛。
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
說時如上次第。
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雲雲)。
○二發真正菩提心者。
既深識不思議境。
知一苦一切苦。
自悲昔苦。
起惑耽湎粗弊色聲。
縱身口意作不善業。
輪環惡趣萦諸熱惱。
身苦心苦而自毀傷。
而今還以愛繭自纏。
癡燈所害。
百千萬劫一何痛哉。
設使欲舍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
如市易博換翻更益罪。
似魚入笱口蛾赴燈中。
狂計邪黠逾迷逾遠渴更飲堿。
龍須縛身入水轉痛。
牛皮系體向日彌堅。
盲入棘林溺堕洄澓把刃把炬痛那可言。
虎尾蛇頭悚焉悼栗。
自惟若此悲他亦然。
假令隘路叛出怨國。
備曆辛苦絕而複稣。
往至貧裡傭賃一日止宿草庵。
不肯前進樂為鄙事。
不信不識可悲可怪。
思惟彼我鲠痛自他。
即起大悲興兩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數誓願斷。
衆生雖如虛空。
誓度如空之衆生。
雖知煩惱無所有。
誓斷無所有之煩惱。
雖知衆生數甚多。
而度甚多之衆生。
雖知煩惱無邊底。
而斷無底之煩惱。
雖知衆生如如佛如。
而度如佛如之衆生。
雖知煩惱如實相。
而斷如實相之煩惱。
何者。
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
此誓雜毒故須觀空。
若偏觀空則不見衆生可度。
是名著空者。
諸佛所不化。
若遍見衆生可度。
即堕愛見大悲。
非解脫道(雲雲)。
今則非毒非僞故名為真。
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
如鳥飛空終不住空。
雖不住空迹不可尋。
雖空而度雖度而空。
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鬥。
故名真正發菩提心。
即此意也又識不可思議心。
一樂心一切樂心。
我及衆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
如執瓦礫謂如意珠。
妄指螢光呼為日月。
今方始解。
故起大慈興兩誓願。
謂法門無量誓願知。
無上佛道誓願成。
雖知法門永寂如空。
誓願修行永寂。
雖知菩提無所有。
無所有中吾故求之。
雖知法門如空無所有。
誓願畫缋莊嚴虛空。
雖知佛道非成所成。
如虛空中種樹使得華得果。
雖知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
而修非證非得。
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
是名非僞非毒名為真。
非空非見愛名為正。
如此慈悲誓願與不可思議境智。
非前非後同時俱起。
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
無緣無念普覆一切。
任運拔苦自然與樂。
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
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
自悲己悲衆生義。
皆如上說。
觀心可解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于法性也。
上深達不思議境淵奧微密。
博運慈悲亘蓋若此。
須行填願行即止觀也。
無明癡惑本是法性。
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
起諸颠倒善不善等。
如寒來結水變作堅水。
又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今當體諸颠倒即是法性。
不一不異。
雖颠倒起滅如旋火輪。
不信颠倒起滅。
唯信此心但是法性。
起是法性起。
滅是法性滅。
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
秖指妄想悉是法性。
以法性系法性。
以法性念法性。
常是法性無不法性時。
體達既成不得妄想。
亦不得法性。
還源反本法界俱寂。
是名為止。
如此止時上來一切流轉皆止。
觀者觀察無明之心。
上等于法性。
本來皆空。
下等一切妄想善惡。
皆如虛空無二無别。
譬如劫盡從地上至初禅。
炎炎無非是火。
又如虛空藏菩薩所現之相一切皆空。
如海慧初來所現一切皆水。
介爾念起所念念者無不即空。
空亦不可得。
如前火木能使薪然。
亦複自然。
法界洞朗。
鹹皆大明。
名之為觀。
止秖是智智秖是止。
不動止秖是不動智。
不動智秖是不動止。
不動智照于法性即是觀智得安。
亦是止安。
不動于法性相應。
即是止安。
亦是觀安。
無二無别。
若俱不得安當複雲何。
夫心神冥昧棕利恍[怡-台+兩]。
汨起汨滅。
難可執持。
倏去倏來不易關禁。
雖複止之馳疾揚炎。
雖複觀之闇逾漆墨。
加功苦至散惑倍隆。
敵強力弱鹬蚌相扼。
既不得進又不可退。
當殉命奉道薦以肌骨。
誓巧安心方便回轉。
令得相應成觀行位也。
安心為兩。
一教他。
二自行。
教他又為兩。
一聖師。
二凡師。
聖師有慧眼力明于法藥。
有法眼力識于病障。
有化道力應病授藥令得服行。
如鞠多知弟子應以信悟令上樹。
應以食悟令服乳酪。
應以呵責悟化為女像。
一一開曉無有毫差。
不待時不過時。
言發即悟。
佛去世後如是之師甚為難得。
盲龜何由上值浮孔。
墜芥豈得下貫針鋒難難。
二者凡師。
雖無三力亦得施化。
譬如良醫精别藥病。
解色解聲解脈逗藥即差。
有命盡者亦不能起死。
若不解脈醫問病相依語作方。
亦挑脫得差。
身子聖德亦複差機。
凡夫具縛稱病導師。
今不論聖師正說凡師教他安心也。
他有二種。
一信行。
二法行。
薩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見道。
因聞入者是為信行。
因思入者是為法行。
昙無德雲。
位在方便自見法少憑聞力多。
後時要須聞法得悟。
名為信行。
憑聞力少自見法多。
後時要須思惟得悟。
名為法行。
若見道中無相心利一發即真。
那得判信法之别。
然數據行成論據根性。
各有所以不得相非。
今師遠讨源由。
久劫聽學久劫坐禅。
得為信法種子。
世世熏習則成根性。
各于聞思開悟耳。
若論根利鈍者。
法行利内自觀法故。
信行鈍藉他聞故。
又信行利一聞即悟故。
法行鈍曆法觀察故。
或俱利俱鈍。
信行人聞慧利修慧鈍。
法行人修慧利聞慧鈍。
己說前人根性利鈍竟雲何安心。
師應問言。
汝于定慧為志何等。
其人若言我聞佛說。
善知識者如月形光漸漸圓着。
又如梯蹬漸漸增高。
巧說轉人心。
得道全因緣。
志欣渴飲。
如犢逐母。
當知是則信行人也。
若言我聞佛說。
明鏡體若不動色像分明。
淨水無波魚石自現。
欣舍惡覺。
如棄重檐。
當知是則法行人也。
既知根性。
于一人所八番安心。
咄善男子。
無量劫來飲狂散毒。
馳逐五塵升沈三界。
猶如猛風吹兜羅毦。
大熱沸镬煮豆升沈。
從苦至惱從惱至苦。
何不息心達本以一其意。
意若一者何事不辦苦集得一則不輪回。
無明得一不至于行。
乃至不至老死。
摧折大樹畢故不
若為盲人說乳。
若貝若粖若雪若鶴。
盲聞諸說即得解乳。
即世谛是第一義谛。
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
終日不說終日說。
終日雙遮終日雙照。
即破即立即立即破。
經論皆爾。
天親龍樹内鑒冷然。
外适時宜各權所據。
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
遂興矢石各保一邊。
大乖聖道也。
若得此意俱不可說俱可說。
若随便宜者應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
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
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心起。
一性雖少而不無。
無明雖多而不有。
何者。
指一為多多非多。
指多為一一非少。
故名此心為不思議境也。
若解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
非一非一切。
一陰一切陰。
一切陰一陰。
非一非一切。
一入一切入。
一切入一入。
非一非一切。
一界一切界。
一切界一界。
非一非一切。
一衆生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一衆生。
非一非一切。
一國土一切國土。
一切國土一國土。
非一非一切。
一相一切相。
一切相一相。
非一非一切。
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切究竟一究竟。
非一非一切。
遍曆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
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
即是俗谛。
一切界入是一法界。
即是真谛。
非一非一切。
即是中道第一義谛。
如是遍曆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谛(雲雲)。
若一法一切法。
即是因緣所生法。
是為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
我說即是空空觀也。
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
總空觀也。
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總假觀也。
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
總中觀也。
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曆一切法亦如是。
若因緣所生一切法者。
即方便随情道種權智。
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
即随智一切智。
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
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
例上一權一切權。
一實一切實。
一切非權非實。
遍曆一切是不思議三智也。
若随情即随他意語。
若随智即随自意語。
若非權非實即非自非他意語。
遍曆一切法。
無非漸頓不定不思議教門也。
若解頓即解心。
心尚不可得。
雲何當有趣非趣。
若解漸即解一切法趣心。
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過。
此等名異義同。
軌則行人呼為三法。
所照為三谛。
所發為三觀。
觀成為三智。
教他呼為三語。
歸宗呼為三趣。
得斯意類一切皆成法門。
種種味勿嫌煩(雲雲)。
如如意珠天上勝寶。
狀如芥粟。
有大功能。
淨妙五欲七寶琳琅。
非内畜非外入。
不謀前後不擇多少。
不作粗妙稱意豐儉。
降雨穰穰不添不盡。
蓋是色法尚能如此。
況心神靈妙。
甯不具一切法耶。
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
尚複身邊利鈍八十八使。
乃至八萬四千煩惱。
若言先有那忽待緣。
若言本無緣對即應。
不有不無。
定有即邪。
定無即妄。
當知有而不有。
不有而有。
惑心尚爾。
況不思議一心耶。
又如眠夢見百千萬事豁寤無一。
況複百千。
未眼不夢不覺。
不多不一。
眠力故謂多。
覺力故謂少。
莊周夢為蝴蝶翾翔百年寤知非蝶亦非積歲。
無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
如彼昏眠。
達無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
如彼醒寤(雲雲)。
又行安樂行人一眠夢。
初發心乃至作佛坐道場轉*輪度衆生入涅槃。
豁寤秖是一夢事。
若信三喻則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測。
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依此境發誓。
乃至無法愛。
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
說時如上次第。
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雲雲)。
○二發真正菩提心者。
既深識不思議境。
知一苦一切苦。
自悲昔苦。
起惑耽湎粗弊色聲。
縱身口意作不善業。
輪環惡趣萦諸熱惱。
身苦心苦而自毀傷。
而今還以愛繭自纏。
癡燈所害。
百千萬劫一何痛哉。
設使欲舍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
如市易博換翻更益罪。
似魚入笱口蛾赴燈中。
狂計邪黠逾迷逾遠渴更飲堿。
龍須縛身入水轉痛。
牛皮系體向日彌堅。
盲入棘林溺堕洄澓把刃把炬痛那可言。
虎尾蛇頭悚焉悼栗。
自惟若此悲他亦然。
假令隘路叛出怨國。
備曆辛苦絕而複稣。
往至貧裡傭賃一日止宿草庵。
不肯前進樂為鄙事。
不信不識可悲可怪。
思惟彼我鲠痛自他。
即起大悲興兩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數誓願斷。
衆生雖如虛空。
誓度如空之衆生。
雖知煩惱無所有。
誓斷無所有之煩惱。
雖知衆生數甚多。
而度甚多之衆生。
雖知煩惱無邊底。
而斷無底之煩惱。
雖知衆生如如佛如。
而度如佛如之衆生。
雖知煩惱如實相。
而斷如實相之煩惱。
何者。
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
此誓雜毒故須觀空。
若偏觀空則不見衆生可度。
是名著空者。
諸佛所不化。
若遍見衆生可度。
即堕愛見大悲。
非解脫道(雲雲)。
今則非毒非僞故名為真。
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
如鳥飛空終不住空。
雖不住空迹不可尋。
雖空而度雖度而空。
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鬥。
故名真正發菩提心。
即此意也又識不可思議心。
一樂心一切樂心。
我及衆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
如執瓦礫謂如意珠。
妄指螢光呼為日月。
今方始解。
故起大慈興兩誓願。
謂法門無量誓願知。
無上佛道誓願成。
雖知法門永寂如空。
誓願修行永寂。
雖知菩提無所有。
無所有中吾故求之。
雖知法門如空無所有。
誓願畫缋莊嚴虛空。
雖知佛道非成所成。
如虛空中種樹使得華得果。
雖知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
而修非證非得。
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
是名非僞非毒名為真。
非空非見愛名為正。
如此慈悲誓願與不可思議境智。
非前非後同時俱起。
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
無緣無念普覆一切。
任運拔苦自然與樂。
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
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
自悲己悲衆生義。
皆如上說。
觀心可解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于法性也。
上深達不思議境淵奧微密。
博運慈悲亘蓋若此。
須行填願行即止觀也。
無明癡惑本是法性。
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
起諸颠倒善不善等。
如寒來結水變作堅水。
又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今當體諸颠倒即是法性。
不一不異。
雖颠倒起滅如旋火輪。
不信颠倒起滅。
唯信此心但是法性。
起是法性起。
滅是法性滅。
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
秖指妄想悉是法性。
以法性系法性。
以法性念法性。
常是法性無不法性時。
體達既成不得妄想。
亦不得法性。
還源反本法界俱寂。
是名為止。
如此止時上來一切流轉皆止。
觀者觀察無明之心。
上等于法性。
本來皆空。
下等一切妄想善惡。
皆如虛空無二無别。
譬如劫盡從地上至初禅。
炎炎無非是火。
又如虛空藏菩薩所現之相一切皆空。
如海慧初來所現一切皆水。
介爾念起所念念者無不即空。
空亦不可得。
如前火木能使薪然。
亦複自然。
法界洞朗。
鹹皆大明。
名之為觀。
止秖是智智秖是止。
不動止秖是不動智。
不動智秖是不動止。
不動智照于法性即是觀智得安。
亦是止安。
不動于法性相應。
即是止安。
亦是觀安。
無二無别。
若俱不得安當複雲何。
夫心神冥昧棕利恍[怡-台+兩]。
汨起汨滅。
難可執持。
倏去倏來不易關禁。
雖複止之馳疾揚炎。
雖複觀之闇逾漆墨。
加功苦至散惑倍隆。
敵強力弱鹬蚌相扼。
既不得進又不可退。
當殉命奉道薦以肌骨。
誓巧安心方便回轉。
令得相應成觀行位也。
安心為兩。
一教他。
二自行。
教他又為兩。
一聖師。
二凡師。
聖師有慧眼力明于法藥。
有法眼力識于病障。
有化道力應病授藥令得服行。
如鞠多知弟子應以信悟令上樹。
應以食悟令服乳酪。
應以呵責悟化為女像。
一一開曉無有毫差。
不待時不過時。
言發即悟。
佛去世後如是之師甚為難得。
盲龜何由上值浮孔。
墜芥豈得下貫針鋒難難。
二者凡師。
雖無三力亦得施化。
譬如良醫精别藥病。
解色解聲解脈逗藥即差。
有命盡者亦不能起死。
若不解脈醫問病相依語作方。
亦挑脫得差。
身子聖德亦複差機。
凡夫具縛稱病導師。
今不論聖師正說凡師教他安心也。
他有二種。
一信行。
二法行。
薩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見道。
因聞入者是為信行。
因思入者是為法行。
昙無德雲。
位在方便自見法少憑聞力多。
後時要須聞法得悟。
名為信行。
憑聞力少自見法多。
後時要須思惟得悟。
名為法行。
若見道中無相心利一發即真。
那得判信法之别。
然數據行成論據根性。
各有所以不得相非。
今師遠讨源由。
久劫聽學久劫坐禅。
得為信法種子。
世世熏習則成根性。
各于聞思開悟耳。
若論根利鈍者。
法行利内自觀法故。
信行鈍藉他聞故。
又信行利一聞即悟故。
法行鈍曆法觀察故。
或俱利俱鈍。
信行人聞慧利修慧鈍。
法行人修慧利聞慧鈍。
己說前人根性利鈍竟雲何安心。
師應問言。
汝于定慧為志何等。
其人若言我聞佛說。
善知識者如月形光漸漸圓着。
又如梯蹬漸漸增高。
巧說轉人心。
得道全因緣。
志欣渴飲。
如犢逐母。
當知是則信行人也。
若言我聞佛說。
明鏡體若不動色像分明。
淨水無波魚石自現。
欣舍惡覺。
如棄重檐。
當知是則法行人也。
既知根性。
于一人所八番安心。
咄善男子。
無量劫來飲狂散毒。
馳逐五塵升沈三界。
猶如猛風吹兜羅毦。
大熱沸镬煮豆升沈。
從苦至惱從惱至苦。
何不息心達本以一其意。
意若一者何事不辦苦集得一則不輪回。
無明得一不至于行。
乃至不至老死。
摧折大樹畢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