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四上

關燈
此人執心若薄。

    不苟封滞。

    但用正觀心破其見着。

    慚愧有羞低頭自責。

    策心正轍罪障可消。

    能發止觀也。

    見若重者還于觀心中修忏。

    下當說也。

    若犯事中重罪。

    依四種三昧則有忏法。

    普賢觀雲。

    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忏。

    妙勝定雲。

    四重五逆。

    若除禅定餘無能救。

    方等雲。

    三歸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

    如是忏悔若不還生無有是處。

    請觀音雲。

    破梵行人作十惡業。

    蕩除糞穢還得清淨。

    故知大乘許悔斯罪。

    罪從重緣生還從重心忏悔。

    可得相治。

    無殷重心徒忏無益。

    障若不滅止觀不明。

    若人現起重罪。

    苦到忏悔則易除滅。

    何以故。

    如迷路近故。

    過去重障必難回轉迷深遠故。

    若欲忏悔二世重障行四種三昧者。

    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

    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

    此二十心通為諸忏之本。

    順流十心者。

    一自從無始闇識昏迷。

    煩惱所醉妄計人我。

    計人我故起于身見。

    身見故妄想颠倒。

    颠倒故起貪嗔癡。

    癡故廣造諸業。

    業則流轉生死。

    二者内具煩惱外值惡友。

    扇動邪法勸惑我心。

    倍加隆盛。

    三者内外惡緣既具。

    能内滅善心外滅善事。

    又于他善都無随喜。

    四者縱恣三業無惡不為。

    五者事雖不廣惡心遍布。

    六者惡心相續書夜不斷。

    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

    八者魯扈底突不畏惡道。

    九者無慚無愧。

    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是為十種順生死流昏倒造惡。

    廁蟲樂廁不覺不知。

    積集重累不可稱計。

    四重五逆極至闡提。

    生死浩然而無際畔。

    今欲忏悔。

    應當逆此罪流。

    用十種心翻除惡法。

    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

    業種雖久久不敗亡。

    終無自作他人受果。

    精識善惡不生疑惑。

    是為深信翻破一闡提心。

    二者自愧克責。

    鄙極罪人。

    無羞無恥。

    習畜生法。

    棄舍白淨第一莊嚴。

    咄哉。

    無鈎造斯重罪。

    天見我屏罪是故慚天。

    人知我顯罪是故愧人。

    以此翻破無慚無愧心。

    三者怖畏惡道。

    人命無常。

    一息不追千載長往。

    幽途綿邈無有資糧。

    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賢聖呵棄無所恃怙。

    年事稍去風刀不奢。

    豈可晏然坐待酸痛。

    譬如野幹失耳尾牙詐眠望脫。

    忽聞斷頭心大驚怖。

    遭生老病尚不為急死事弗奢那得不怖。

    怖心起時如履湯火。

    五塵六欲不暇貪染。

    如阿輸柯王聞旃陀羅朝朝振鈴。

    一日已盡。

    六日當死。

    雖有五欲無一念愛。

    行者怖畏苦到忏悔。

    不惜身命。

    如彼野幹決絕。

    無所思念如彼怖王。

    以此翻破不畏惡道心。

    四者當發露莫覆瑕疵。

    賊毒惡草急須除之。

    根露條枯源幹流竭。

    若覆藏罪是不良人。

    迦葉頭陀令大衆中發露。

    方等令向一人發露。

    其餘行法但以實心向佛像改革。

    如陰隐有癰覆諱不治則死。

    以此翻破覆藏罪心也五斷相續心者。

    若決果斷奠。

    畢故不造新。

    乃是忏悔。

    忏已更作者。

    如王法初犯得原。

    更作則重。

    初入道場罪則易滅。

    更作難除。

    已能吐之雲何更啖。

    以此翻破常念惡事心。

    六發菩提心者。

    昔自安危人遍惱一切境。

    今廣起兼濟遍虛空界。

    利益于他。

    用此翻破遍一切處起惡心也。

    七修功補過者。

    昔三業作罪不計晝夜。

    今善身口意策勵不休。

    非移山嶽安填江海。

    以此翻破縱恣三業心。

    八守護正法者。

    昔自滅善亦滅他善。

    不自随喜亦不喜他。

    今守護諸善方便增廣不令斷絕。

    譬如全城之勳。

    勝鬘雲。

    守護正法攝受正法。

    最為第一。

    此翻破無随喜心。

    九念十方佛者。

    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

    今念十方佛念無礙慈作不請友。

    念無礙智作大導師。

    翻破順惡友心。

    十觀罪性空者。

    了達貪欲嗔癡之心皆是寂靜門。

    何以故。

    貪嗔若起在何處住。

    知此貪嗔住于妄念。

    妄念住于颠倒。

    颠倒住于身見。

    身見住于我見。

    我見則無住處。

    十方谛求我不可得。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今此空慧與心相應。

    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

    一切諸心皆是寂靜門。

    示寂靜故。

    此翻破無明昏闇。

    是為十種忏悔。

    順涅槃道逆生死流。

    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

    全不識是非。

    雲何忏悔。

    設入道場。

    徒為苦行終無大益。

    涅槃雲若言勤修苦行。

    是大涅槃近因緣者。

    無有是處。

    即此意也。

    是名忏悔事中重罪也。

    次忏見罪者。

    以見惑故順生死流。

    如前所說。

    向運十心附事為忏忏鈍使罪。

    今扶理忏見忏利使罪。

    然見心猛盛起重煩惱。

    應傍用事助。

    如服下藥。

    須加巴豆令黈瀉盡底。

    是故還約十法以明忏見。

    一翻破不信者。

    即點身見心。

    令識無明苦集。

    如郁頭藍弗得非想。

    定世人崇之如佛。

    不識苦集。

    報盡還堕。

    須跋陀羅得非想定。

    雖無粗想有細煩惱。

    長爪利智而受不受。

    高着外道尚未出見。

    非是涅槃。

    況粗淺者尚不逮藍弗。

    而言是真道豈非大僻。

    是人愛着觀空智慧。

    是事不知。

    名為無明。

    而起違從依見造行。

    見行依色即是名色。

    名色即是苦等。

    迷苦起于愛有。

    有生未來生死。

    流轉相續。

    豈是寂滅。

    若謂生死盡者。

    乃是漫語。

    呼無明見心為道。

    非道為道。

    非因計因。

    名為戒取豈非因盜。

    呼未來三途苦報為涅槃。

    此是見取。

    非果計果是為果盜。

    身邊邪見其事可知。

    如此見心。

    乃是苦集。

    非滅道也。

    尚非三藏道滅豈是摩诃衍道滅。

    若能如是即知世間因果。

    複識出世因果。

    故大品雲。

    般若能示世間相。

    所謂示是道非道。

    是為深識見心苦集也。

    又深者非但知無明苦集。

    亦識三藏因果。

    亦識因緣生法即空四谛因果。

    又複深者。

    亦知因緣即假無量四谛因果。

    又複深者。

    亦知因緣即中無作四谛因果。

    于一見心具識一切因果。

    故大經雲。

    于一念心悉能稱量無量生死。

    是名不可思議。

    故名深信破不信也。

    二生重慚愧者。

    不見我心中三谛之理名慚愧。

    且約理觀論人天者。

    慚幹慧性地之人。

    愧四果淨天。

    三十心人。

    十地義天。

    五品六根清淨之人。

    四十二位天。

    例如作意得報名為人。

    自然果報名為天。

    二種天人亦複如是。

    方便道名為人。

    真理顯名為天。

    見心造罪覆三谛理。

    不逮三種人天。

    是故慚愧。

    翻破無慚愧心也。

    三怖畏者。

    知見心造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