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四上

關燈
過深重。

    大論雲。

    諸佛說空義為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我今由見而起大罪。

    此間劫盡他方獄生。

    此間劫成還來此處。

    如是展轉無量無邊。

    若說果報所受之身。

    當吐熱血死。

    故知見罪大重。

    既非無漏不出生死。

    煩惱潤業堕落何疑。

    一命不追永無出日。

    為是義故生大怖畏。

    翻破不畏惡道心也。

    四發露者。

    從來諸見而生愛着。

    覆此三谛不能決定生信。

    今知見過失。

    發卻三疑無所隐諱。

    顯其谛性。

    是為發露翻破覆藏罪心也。

    五斷相續心者。

    三谛之觀勿令有間。

    以八正道治三惑心斷而不習。

    此翻破相續惡心也。

    六發菩提心者。

    即是緣三谛理皆如虛空。

    空則無邊愍傷一切普令度脫。

    昔迷此起惑有無邊故。

    罪亦無邊。

    今菩提心遍于法界。

    起無作善亦遍法界。

    翻破昔遍空無作惡也。

    奏師子琴餘弦斷絕。

    即此義也。

    七修功補過者。

    三谛道品。

    即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是行道法趣涅槃門。

    如此道品念念相續即是修功補過。

    昔執于見謂為涅槃。

    于見不動不修道品。

    設令動有入無。

    如屈步蟲。

    雖于見動亦不能修道品。

    今知有無是見不執為實。

    是名見動而不修道品。

    若破析諸見行于道品。

    是名見動而修道品。

    又體見即空即假即中。

    既言即者。

    于見不動而修三種道品。

    是為修功補于縱見之過也。

    八守護正法者。

    昔護見不令他破方便申通。

    今護三谛諸空不令見破。

    若有留滞善巧申弘。

    亡身存法猶如父母守護其子。

    此翻破毀善事也。

    九念十方佛者。

    昔服見毒常無厭足。

    如渴思飲。

    又遇惡師如加以堿水。

    以苦舍苦我慢矜高。

    谄心不實。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今念三谛不來不去。

    即是佛。

    無生法即是佛。

    常為谛理所護。

    此翻破狎惡友心。

    十觀罪性空者。

    此三種惑本來寂靜。

    而我不了妄謂是非。

    如熱病人見諸龍鬼。

    今觀見如幻如化。

    來無所從去無足迹。

    亦複不至東西南北。

    一切罪福亦複如是。

    一空一切空。

    空即罪性罪性即空。

    此翻破颠倒心也。

    運此十忏時深觀三谛。

    又加事法。

    以殷重心不惜身命。

    名第二健兒。

    是名事理兩忏障道罪滅。

    屍羅清淨三昧現前。

    止觀開發。

    事戒淨故根本三昧現前。

    世智他心智開發。

    無生戒淨故真谛三昧現前。

    一切智開發。

    即假戒淨故俗谛三昧現前。

    道種智開發。

    即中戒淨故王三昧現前。

    一切種智開發。

    得此三谛三昧故名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又能出生一切諸定。

    無不具足故名為止又能具足一切諸智故名為觀。

    故知持戒清淨懇恻忏悔。

    俱為止觀初緣。

    意在此也。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以蔽形遮障醜陋。

    食以支命填彼饑瘡。

    身安道隆。

    道隆則本立。

    形命及道賴此衣食。

    故雲。

    如來食已得阿耨三菩提。

    此雖小緣能辦大事。

    裸餒不安道法焉在。

    故須衣食具足也。

    衣者遮醜陋。

    遮寒熱遮蚊虻飾身體。

    衣有三種。

    雪山大士絕形深澗不涉人間。

    結草為席被鹿皮衣。

    無受持說淨等事。

    堪忍力成不須溫厚。

    不遊人間無煩支助。

    此上人也。

    十二頭陀但畜三衣不多不少。

    出聚入山。

    被服齊整故立三衣。

    此中士也。

    多寒國土聽百一助身要當說淨。

    趣足供事無得。

    多求。

    多求辛苦守護又苦。

    妨亂自行複擾檀越。

    少有所得即便知足。

    下士也。

    觀行為衣者。

    大經雲。

    汝等比丘雖服袈裟。

    心猶未染大乘法服。

    如法華雲。

    着如來衣。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此即寂滅忍。

    生死涅槃二邊粗犷與中道理不二不異。

    故名柔和安心中道故名為忍。

    離二喧故名寂。

    過二死故名滅。

    寂滅忍心覆二邊惡。

    名遮醜衣。

    除五住故名障熱。

    破無明見名為遮寒無生死動。

    亦無空亂意。

    舍二覺觀名遮蚊虻。

    此忍具一切法。

    如鏡有像。

    瓦礫不現中具諸相。

    但空則無。

    故雲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用莊嚴法身。

    寂忍一觀具足衆德。

    亦名為衣亦名嚴飾。

    非九七五割截所成也。

    三衣者。

    即三觀也。

    蔽三谛上醜遮三谛上見愛寒熱。

    卻三覺蚊虻莊嚴三身。

    故以三觀為衣。

    即是伏忍柔順忍無生寂滅忍也。

    又起見名寒起愛名熱。

    修止觀得見谛解如暖。

    見則不生。

    得思惟解如涼。

    愛則不生。

    五根無惡即福德莊嚴。

    意地無惡即智慧莊嚴。

    餘二觀上衣例可解。

    百一長衣者。

    即是一切行行助道之法。

    助成三觀。

    共蔽諸惑嚴于三身。

    此是曆諸法修忍為衣也。

    食者三處論食。

    可以資身養道。

    一深山絕迹去遠人民。

    但資甘果美水一菜一果而已。

    或餌松柏以續精氣。

    如雪山甘香藕等。

    食已系心思惟坐禅。

    更無餘事如是食者上士也。

    二阿蘭若處頭陀抖摟絕放牧聲。

    是修道處分衛自資。

    七佛皆明乞食法。

    方等般舟法華皆雲乞食也。

    路徑若遠分衛勞妨。

    若近人物相喧。

    不遠不近乞食便易。

    是中士也。

    三既不能絕谷餌果。

    又不能頭陀乞食。

    外護檀越送食供養。

    亦可得受。

    又僧中如法結淨食亦可得受。

    下士也。

    若就觀心明食者。

    大經雲。

    汝等比丘雖行乞食而未曾得大乘法食。

    法食者如來法喜禅悅也。

    此之法喜即是平等大慧。

    觀一切法無有障礙。

    淨名雲。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煩惱為薪智慧為火。

    以是因緣成涅槃食。

    令諸弟子悉皆甘嗜。

    此食資法身增智慧命。

    如食乳糜更無所須。

    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用此法喜禅悅。

    曆一切法無不一味。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中道之法具一切法。

    即是飽義。

    無所須義。

    如彼深山上士。

    一草一果資身即足。

    頭陀乞食者。

    行人不能即事而中修實相慧者。

    當次第三觀調心而入中道。

    次第觀故名為乞食。

    亦見中道又名飽義。

    即中士也。

    檀越送食者。

    若人不能即事通達。

    又不能曆法作觀。

    自無食義。

    應須随善知識能說般若者。

    善為分别。

    随聞得解而見中道。

    是人根鈍從聞生解。

    名為得食。

    如人不能如上兩事。

    聽他送食。

    又僧中結淨食者。

    即是證得禅定支林功德。

    藉定得悟。

    名僧中食也。

    是故行者常當存念大乘法食。

    不念餘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