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四上

關燈
破律儀戒。

    貪攀覽五欲破定共戒。

    深着生死為有造業。

    破即空戒。

    不息世譏嫌無護他意。

    破即假戒。

    不信戒善與虛空等。

    不信此戒具足佛法。

    不信此戒畢竟清淨破中道戒。

    此例可解(雲雲)。

    次見羅刹乞浮囊者。

    若為财色而毀戒者。

    如前所說。

    觸人皆爾。

    此名已起之惡。

    為除斷故一心勤精進。

    若見心猛利于所計法而起罪過。

    此是解僻。

    名未生之惡。

    為不生故一心勤精進。

    此見雖未起。

    若修得少禅無好師友。

    即生念着而起過患。

    佛在世一比丘得四禅謂為四果。

    臨終見中陰起即謗佛雲。

    羅漢不生今那得生。

    阿難問佛。

    此人命過今生何處。

    佛言。

    已堕地獄。

    雖持戒得有漏禅。

    是亦不可信。

    佛在世尚爾。

    況末代癡人罪着深重。

    故大虛空藏經雲。

    若起惡見。

    名第三波羅夷。

    雲何惡見。

    或得空解發少智慧。

    師心自樹謂證無生。

    見心既強。

    能破諸法無佛無衆生。

    撥世因果出世因果。

    法華雲。

    或食人肉。

    或複啖狗。

    即此義也。

    破正見威儀淨命。

    起于平等無分别見。

    何者有罪。

    何者非罪。

    若有分别分别即礙。

    礙即非真。

    于貪欲中。

    莫生怖礙。

    無怖礙即是菩提。

    謂此是實餘皆妄語。

    又值惡師為說惡法見毒轉熾。

    邪鬼入心邪解更甚。

    猖狂颠倒無種不為。

    見慢峨嵯陵蔑一切。

    見行善者謂有所得。

    欺之如土。

    由是見故浮囊全去。

    設不全去者。

    即思惟言。

    理雖如此我未能見。

    何容頓棄惜猶不與。

    見心複起一切法空。

    豈有觸與不觸男女等相。

    即便把執歍抱是名半去。

    或重方便乃至吉羅。

    謂諸法空寂何用事相紛纭。

    既不存微塵空心轉盛。

    如小水漸漏無礙稍滑。

    一切戒律皆悉吞啖故浮囊永沒。

    當知見心大可怖畏。

    何以故。

    若謂四重及犯者皆空。

    而五逆亦空。

    何不造逆。

    空見既強亦無父母。

    若通若害皆不為礙。

    既無礙者。

    亦應不礙王及夫人。

    論其見心。

    實不謂有王及夫人。

    而自于己惜身惜命。

    若侵國王身碎命盡。

    如此癡空不空身命。

    惜己身命亦于王不空。

    既于己于王不能空者。

    那得獨欺父母輕忽佛教。

    而言四重五逆皆空耶。

    當知此人不能自見執空之過。

    近尚不見何況遠耶。

    既以惡空撥佛禁法。

    是破律儀戒。

    空見擾心破定共戒。

    堅執己見是破即空戒。

    污他善心破即假戒。

    不信見心與虛空等。

    即是佛法畢竟清淨。

    破即中戒。

    當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

    若堕此見長淪永沒。

    尚不能得人天涅槃。

    何況大般涅槃。

    故論雲。

    大聖說空法本為治于有。

    若有着空者諸佛所不化。

    又經雲。

    若于諸法生疑心者。

    能破煩惱如須彌山。

    若定起見則不可化。

    無行經雲。

    貪欲即是道。

    僻取此語以證無礙。

    何不引無行貪着無礙法是人去佛遠。

    若有得空者。

    終不破于戒(雲雲)。

    是名見心羅刹毀禁戒也。

    大意如此(雲雲)。

    複次前一向論持。

    次一向論犯。

    今明十戒持犯不定。

    若通論動出悉名為乘。

    故有人天等五乘。

    通論防止悉名為戒。

    故有律儀定共道共等戒。

    若就别義。

    事戒三品名之為戒。

    戒即有漏不動不出。

    理戒三品名之為乘。

    乘是無漏。

    能動能出。

    約此乘戒四句分别。

    一乘戒俱急。

    二乘急戒緩。

    三戒急乘緩。

    四乘戒俱緩。

    一乘戒俱急者。

    如前持相。

    十種清淨事理無瑕。

    觀念相續。

    今生即應得道。

    若未得道此業最強強者先牽必升善處。

    若律儀戒急則為欲界人天所牽。

    若無雜戒急随禅梵世。

    三品理乘何乘最急。

    若三品即中乘急。

    以人天身值彌勒佛。

    聞華嚴教利根得道。

    若上品出假乘急。

    以人天身值彌勒佛。

    于華嚴座作鈍根得道。

    若上中二品入空乘急。

    以人天身值彌勒佛。

    聞方等般若等教得三乘等道。

    若下品入空乘急。

    以人天身值彌勒佛。

    聞三藏經得道。

    得人天身。

    是持事戒力。

    見佛得道修乘觀力。

    事理俱持。

    諸行中最故不可緩也。

    二戒緩乘急者。

    是人德薄垢重煩惱所使。

    是諸事戒。

    皆為羅刹毀食。

    專守理戒觀行相續。

    如上覺意六蔽中用心。

    央掘示為其相。

    以事戒緩命終故。

    堕三惡道受于罪報。

    于諸乘中何乘最強。

    強者先牽。

    若析空乘強以三途身。

    值彌勒佛聞三藏經。

    乃可得道。

    若即空乘急以三途身。

    值彌勒佛聞般若方等得道。

    若即假乘急以三途身。

    值彌勒佛聞華嚴及聞餘教。

    作鈍根得道。

    若即中乘急以三途身。

    值彌勒佛聞華嚴經作利根得道。

    是故佛說漸頓諸經。

    龍鬼畜獸悉來會坐。

    即是其事。

    破事戒故受三惡身。

    持理觀故見佛得道。

    大經雲。

    于戒緩者不名為緩。

    于乘緩者乃名為緩。

    正是此一句也。

    三戒急乘緩者。

    事戒嚴急纖毫不犯。

    三種觀心了不開解。

    以戒急故人天受生。

    或随禅梵世。

    耽湎定樂。

    世雖有佛說法度人。

    而于其等全無利益。

    設得值遇不能開解。

    振丹一國不覺不知。

    舍衛三億不聞不見。

    樂着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

    是此意也。

    譬如系人。

    或以财物求諸大力。

    申延日月冀逢恩赦。

    在人天中亦複如是。

    冀善知識。

    化導修乘即能得脫。

    若于人天不修乘者。

    果報若盡還堕三途。

    百千佛出終不得道。

    四事理俱緩者。

    如前十種皆犯永墜泥犁。

    失人天果報。

    神明昏塞無得道期。

    回轉沉淪不可度脫。

    行者當自觀心。

    事理兩戒何戒緩急。

    于事三品何品最強。

    于理三品何品小弱。

    自知深淺亦識将來果報善惡。

    既自知已亦知他人。

    将此觀心亦識諸經列衆之意。

    亦識如來逗緣大小。

    故華嚴中。

    鬼神皆言住不思議解脫法門者。

    此是權來引實。

    令昔修不思議乘急者得道。

    涅槃列衆亦複如是。

    若細尋此意。

    廣曆四教乘戒緩急。

    以辯其因。

    後曆五味以明其果。

    皆使分明。

    凡如是等因果差降。

    升沈非一。

    雲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

    幸于人天受道。

    何意苦入三途。

    四明忏淨者。

    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

    雲何忏悔令罪消滅不障止觀耶。

    若犯事中輕過。

    律文皆有忏法。

    忏法若成。

    悉名清淨。

    戒淨障轉止觀易明。

    若犯重者佛法死人。

    小乘無忏法。

    若依大乘許其忏悔。

    如上四種三昧中說下當更明。

    次理觀小僻不當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