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四上
關燈
小
中
大
因緣所生法。
通為觀境。
次二戒。
即是觀因緣生法即空。
空觀持戒也。
次兩戒。
觀因緣即是假。
假觀持戒也。
次兩戒。
觀因緣生法即是中。
中觀持戒也。
所言觀心為因緣生法者若觀一念心從惡緣起。
即能破根本。
乃至破不雜戒。
與善相違故名為惡。
今以善順之心防止惡心。
能令根本乃至不雜等戒。
善順成就得無毀損。
故稱善心名為防止惡心既止身口亦然。
防即是止善。
順即是行善。
行善即是觀。
止善即是止。
是名觀因緣所生心持四種戒也。
次觀善惡因緣所生心即空者。
如金剛般若雲。
若見法相者。
名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見非法相者。
亦着我人衆生壽者。
不見法相不見非法相。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故知法與非法二皆空寂。
乃名持戒。
今雲法者。
秖善惡兩心假實之法也。
若見有善惡假名。
即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見善惡實法。
亦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所言非法相者。
若見善惡假名是無者。
亦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見善惡實法是無者。
亦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依無起見故不應着。
乃至依非有非無起見。
皆名著我人衆生壽者。
觀如是等法與非法皆即是空。
由此觀故能順無漏。
防止有無六十二見。
故名随道戒。
若重慮此觀思惟純熟。
曆緣對境。
于一切色聲皆悉即空。
名無著戒。
防止思惑善順真谛。
是名觀因緣心即空持二種戒也。
次觀因緣心即是假者。
知心非心法亦非法。
而不永滞非心非法。
以道種方便。
無所有中立心立法。
拔出諸心數法。
導利衆生為智所贊。
雖廣分别無量心法。
但有名字如虛空相。
不生愛着惑相不拘。
名為自在。
如此假觀。
防止無知善順俗理。
防邊論止順邊論觀。
即是假觀持兩戒也。
次觀因緣生心即中者。
觀于心性畢竟寂滅。
心本非空亦複非假。
非假故非世間。
非空故非出世間。
非賢聖法非凡夫法。
二邊寂靜名為心性。
能如是觀。
名為上定。
心在此定即首楞嚴。
本寂不動。
雙照二谛現諸威儀。
随如是定無不具足。
如是觀心防止二邊無明諸惡。
善順中道一實之理。
防邊論止順邊論觀。
此名即中而持兩戒也。
故梵網雲。
戒名大乘名第一義光。
非青黃赤白。
戒名為孝孝名為順。
孝即止善順即行善。
如此戒者。
本師所誦我亦如是誦。
當知中道妙觀戒之正體。
上品清淨究竟持戒。
十住廣說雲。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一切無所有。
是名上屍羅。
故淨名雲。
罪性不在内亦不在外。
亦不在兩中間。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其能如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
即此意也。
複次觀心持戒即是五名。
所以者何。
防止是戒義。
觀亦如是。
三觀名能防三惑名所防。
如此防止義遍法界。
不局在身口(雲雲)。
又毗尼名滅滅身口諸非。
故今觀心亦名為滅。
即空之觀能滅見思之非。
即假觀能滅塵沙之非。
即中觀能滅無明之非。
如此論滅遍滅法界諸非。
不止七支。
故淨名雲。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即此意也。
又波羅提木叉名保得解脫者。
觀心亦爾。
若不觀三谛之理三惑保不解脫。
若見三谛三惑保脫。
如此解脫遍法界脫。
非止解脫三途及出生死而已。
又誦者。
背文闇持也。
今觀心亦爾。
三觀之名诠三谛理。
即是其文。
知名非名研心谛理。
觀法相續。
常自現前。
不生妄念。
名之為誦。
如此誦者。
遍法界誦非止八十誦也。
又律者。
诠量輕重分别犯非犯。
觀心亦爾。
分别見思粗惡滓重。
界内無知小輕。
塵沙客塵橫起。
複為小重。
根本微細。
如上菩提心中已說。
三觀觀三理是不犯。
三惑障三理名為犯。
三藥治三病。
诠量無謬纖毫不差。
又知持事戒有三品。
上品得天報。
中品得人報。
下品得修羅報。
犯上退天。
犯中退人。
犯下退修羅。
入三惡道。
惡道又三品。
輕者入餓鬼道。
次者入畜生道。
重者入地獄道。
中品又多種。
上中下下下即四天下也。
上品又多種。
謂三界諸天各有品秩也。
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品。
各有上中下。
即空三品者下品為聲聞。
中品為緣覺。
上品為通教菩薩。
退則傳傳失也即假三品者。
下品為三藏菩薩。
中品為通教出假菩薩。
上品為别教菩薩。
即中三品者。
下品為别教菩薩。
中品圓教菩薩。
上品是佛。
唯佛一人具淨戒也。
又下品為五品。
中為六根清淨。
上入初住。
此略就觀心判其階差。
中道觀心即是法界摩诃衍。
遍攝一切法。
可以意得。
不複煩文也。
私咨雲。
下中三品皆約發真。
上品何意約真似為三品耶。
答。
前三道未合可得分張橫辯。
即中既融宜約一道豎判。
又亦得約橫者。
别接通别圓三品(雲雲)。
如此分别得失輕重。
遍诠量法界。
豈止煮燒覆障耶。
觀心五名宛然可見。
若事中恭謹精持四戒。
而其心雜念。
事亦不牢。
猶如坯瓶。
遇愛見惡則便破壞。
若能觀心六種持戒。
理觀分明妄念不動。
設遇惡緣堅固不失。
理既不動事任運成。
故淨名雲。
其能如是。
是名善解。
是名奉律。
正意在此也。
三明犯戒相者。
夫毀滅淨戒不出癡愛倒見。
是戒怨家喻二羅刹。
大經雲。
譬如有人帶持浮囊渡于大海。
爾時海中有一羅刹來乞浮囊。
初則全乞。
乃至微塵悉皆不與。
行人亦爾。
發心秉戒誓渡生死大海。
愛見羅刹乞戒浮囊。
愛羅刹言。
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者。
此以欲樂暢情稱為涅槃。
如饑得食如貧得寶。
猕猴得酒則得安樂。
安樂名涅槃。
誘诳行人。
若随愛轉毀破四重。
是全棄浮囊。
是名犯相。
若愛心雖起不可全棄。
何者。
我今欲過生死大海。
屍羅不淨還堕三途。
禅定智慧皆不得發。
思惟是已生大怖畏。
故言。
汝甯殺我浮囊叵得。
是名持相。
愛心複起摩觸快意。
若随愛觸是棄半浮囊。
是名犯相。
行人複念禁戒豈可輸半。
論其果報地獄苦惱。
論其即目下意治擯。
甚可羞恥。
豈應如此損毀大事。
是故護惜不随愛情。
是名持相。
愛心又起乞重方便。
若毀犯者是乞手許。
又毀波夜提是乞指許。
又毀吉羅是乞微塵許。
吉羅雖小開放逸門。
微塵不多水當漸入沒海而死。
是為愛心
通為觀境。
次二戒。
即是觀因緣生法即空。
空觀持戒也。
次兩戒。
觀因緣即是假。
假觀持戒也。
次兩戒。
觀因緣生法即是中。
中觀持戒也。
所言觀心為因緣生法者若觀一念心從惡緣起。
即能破根本。
乃至破不雜戒。
與善相違故名為惡。
今以善順之心防止惡心。
能令根本乃至不雜等戒。
善順成就得無毀損。
故稱善心名為防止惡心既止身口亦然。
防即是止善。
順即是行善。
行善即是觀。
止善即是止。
是名觀因緣所生心持四種戒也。
次觀善惡因緣所生心即空者。
如金剛般若雲。
若見法相者。
名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見非法相者。
亦着我人衆生壽者。
不見法相不見非法相。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故知法與非法二皆空寂。
乃名持戒。
今雲法者。
秖善惡兩心假實之法也。
若見有善惡假名。
即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見善惡實法。
亦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所言非法相者。
若見善惡假名是無者。
亦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見善惡實法是無者。
亦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依無起見故不應着。
乃至依非有非無起見。
皆名著我人衆生壽者。
觀如是等法與非法皆即是空。
由此觀故能順無漏。
防止有無六十二見。
故名随道戒。
若重慮此觀思惟純熟。
曆緣對境。
于一切色聲皆悉即空。
名無著戒。
防止思惑善順真谛。
是名觀因緣心即空持二種戒也。
次觀因緣心即是假者。
知心非心法亦非法。
而不永滞非心非法。
以道種方便。
無所有中立心立法。
拔出諸心數法。
導利衆生為智所贊。
雖廣分别無量心法。
但有名字如虛空相。
不生愛着惑相不拘。
名為自在。
如此假觀。
防止無知善順俗理。
防邊論止順邊論觀。
即是假觀持兩戒也。
次觀因緣生心即中者。
觀于心性畢竟寂滅。
心本非空亦複非假。
非假故非世間。
非空故非出世間。
非賢聖法非凡夫法。
二邊寂靜名為心性。
能如是觀。
名為上定。
心在此定即首楞嚴。
本寂不動。
雙照二谛現諸威儀。
随如是定無不具足。
如是觀心防止二邊無明諸惡。
善順中道一實之理。
防邊論止順邊論觀。
此名即中而持兩戒也。
故梵網雲。
戒名大乘名第一義光。
非青黃赤白。
戒名為孝孝名為順。
孝即止善順即行善。
如此戒者。
本師所誦我亦如是誦。
當知中道妙觀戒之正體。
上品清淨究竟持戒。
十住廣說雲。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一切無所有。
是名上屍羅。
故淨名雲。
罪性不在内亦不在外。
亦不在兩中間。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其能如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
即此意也。
複次觀心持戒即是五名。
所以者何。
防止是戒義。
觀亦如是。
三觀名能防三惑名所防。
如此防止義遍法界。
不局在身口(雲雲)。
又毗尼名滅滅身口諸非。
故今觀心亦名為滅。
即空之觀能滅見思之非。
即假觀能滅塵沙之非。
即中觀能滅無明之非。
如此論滅遍滅法界諸非。
不止七支。
故淨名雲。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即此意也。
又波羅提木叉名保得解脫者。
觀心亦爾。
若不觀三谛之理三惑保不解脫。
若見三谛三惑保脫。
如此解脫遍法界脫。
非止解脫三途及出生死而已。
又誦者。
背文闇持也。
今觀心亦爾。
三觀之名诠三谛理。
即是其文。
知名非名研心谛理。
觀法相續。
常自現前。
不生妄念。
名之為誦。
如此誦者。
遍法界誦非止八十誦也。
又律者。
诠量輕重分别犯非犯。
觀心亦爾。
分别見思粗惡滓重。
界内無知小輕。
塵沙客塵橫起。
複為小重。
根本微細。
如上菩提心中已說。
三觀觀三理是不犯。
三惑障三理名為犯。
三藥治三病。
诠量無謬纖毫不差。
又知持事戒有三品。
上品得天報。
中品得人報。
下品得修羅報。
犯上退天。
犯中退人。
犯下退修羅。
入三惡道。
惡道又三品。
輕者入餓鬼道。
次者入畜生道。
重者入地獄道。
中品又多種。
上中下下下即四天下也。
上品又多種。
謂三界諸天各有品秩也。
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品。
各有上中下。
即空三品者下品為聲聞。
中品為緣覺。
上品為通教菩薩。
退則傳傳失也即假三品者。
下品為三藏菩薩。
中品為通教出假菩薩。
上品為别教菩薩。
即中三品者。
下品為别教菩薩。
中品圓教菩薩。
上品是佛。
唯佛一人具淨戒也。
又下品為五品。
中為六根清淨。
上入初住。
此略就觀心判其階差。
中道觀心即是法界摩诃衍。
遍攝一切法。
可以意得。
不複煩文也。
私咨雲。
下中三品皆約發真。
上品何意約真似為三品耶。
答。
前三道未合可得分張橫辯。
即中既融宜約一道豎判。
又亦得約橫者。
别接通别圓三品(雲雲)。
如此分别得失輕重。
遍诠量法界。
豈止煮燒覆障耶。
觀心五名宛然可見。
若事中恭謹精持四戒。
而其心雜念。
事亦不牢。
猶如坯瓶。
遇愛見惡則便破壞。
若能觀心六種持戒。
理觀分明妄念不動。
設遇惡緣堅固不失。
理既不動事任運成。
故淨名雲。
其能如是。
是名善解。
是名奉律。
正意在此也。
三明犯戒相者。
夫毀滅淨戒不出癡愛倒見。
是戒怨家喻二羅刹。
大經雲。
譬如有人帶持浮囊渡于大海。
爾時海中有一羅刹來乞浮囊。
初則全乞。
乃至微塵悉皆不與。
行人亦爾。
發心秉戒誓渡生死大海。
愛見羅刹乞戒浮囊。
愛羅刹言。
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者。
此以欲樂暢情稱為涅槃。
如饑得食如貧得寶。
猕猴得酒則得安樂。
安樂名涅槃。
誘诳行人。
若随愛轉毀破四重。
是全棄浮囊。
是名犯相。
若愛心雖起不可全棄。
何者。
我今欲過生死大海。
屍羅不淨還堕三途。
禅定智慧皆不得發。
思惟是已生大怖畏。
故言。
汝甯殺我浮囊叵得。
是名持相。
愛心複起摩觸快意。
若随愛觸是棄半浮囊。
是名犯相。
行人複念禁戒豈可輸半。
論其果報地獄苦惱。
論其即目下意治擯。
甚可羞恥。
豈應如此損毀大事。
是故護惜不随愛情。
是名持相。
愛心又起乞重方便。
若毀犯者是乞手許。
又毀波夜提是乞指許。
又毀吉羅是乞微塵許。
吉羅雖小開放逸門。
微塵不多水當漸入沒海而死。
是為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