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見佛性。
此譬豈不是圓意。
不曆四味即成醍醐。
借此類成漸圓等之位。
第八雲。
置毒乳中遍于五味皆能殺人。
此譬豈不譬于不定。
即成四種理教行證而得入圓。
今約漸頓作如此料簡。
前三科後一科。
亦應如是。
但小大半滿齊分克定不得同耳。
○五明權實者。
權是權謀暫用還廢。
實是實錄究竟旨歸。
立權略為三意。
一為實施權。
二開權顯實。
三廢權顯實。
如法華中蓮華三譬。
諸佛即一大事出世。
元為圓頓一實止觀。
而施三權止觀也。
權非本意。
意亦不在權外。
隻開三權止觀而顯圓頓一實止觀也。
為實施權實今已立。
開權顯實權即是實無權可論。
是故廢權顯實權廢實存。
暫用釋名其義為允。
問。
何意用此權實。
答。
佛知衆生種種性欲。
以四悉檀而成熟之。
若人欲聞正因緣。
為說三藏。
欲聞因緣即空為說通觀。
欲聞曆劫修行為說别觀。
欲聞即中為說圓觀。
是名随世界悉檀亦名随樂欲。
為實施權說權實止觀也。
為生扶真之事善說三藏觀。
為生扶真之理善為說通觀。
為生扶中之事善為說别觀。
為生扶中之理善為說圓觀。
是名随為人悉檀。
亦名随便宜而說權實止觀也。
為破邪因緣無因緣說三藏觀。
為破拙度故說通觀。
為破共法故說别觀。
為破帶方便故說圓觀。
是為對治悉檀說權實止觀也。
為思議鈍根拙度令入真谛說三藏觀。
為思議利根巧度令入真谛故說通觀。
為不思議鈍根拙度令入見中故說别觀。
為不思議利根巧度令入見中故說圓觀。
是名為一實而施三權。
權實相對則有四種止觀。
為實施權意齊此也。
權實既興良由悉檀。
權實可廢亦由悉檀。
何者。
衆生煩惱結使厚。
利智善根薄。
故興初觀生其事善。
事善若生煩惱伏薄。
即廢三藏觀。
為生理善興于通觀。
理善已生即廢通觀。
為生界外事善即興别觀。
界外事善已生即廢别觀。
為生界外理善即興圓觀。
是為興廢因緣故說于權實止觀也。
餘三悉檀興廢可解。
若約五味教論興廢者。
華嚴為大行人。
廢兩權興一權一實。
三藏廢兩權一實但興一權。
方等四種俱興。
般若廢一權興兩權一實。
法華廢三權興一實。
涅槃還興四種皆入佛性無所可隔。
是故如來巧用悉檀。
興廢适時順機而作。
皆益衆生。
是故如來不空說法。
為度人故應興應廢也。
對三權說一實。
實存權廢。
已如前說。
今更料簡四種止觀皆實不虛。
所以者何。
若不開決則無入理。
今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一一止觀皆得入圓。
如快馬見鞭影即得正路。
故四種皆實也。
又四種皆權。
何以故。
四理皆不可說。
權不可說故非權。
實不可說故非實。
非權而強說為權。
非實而強說為實。
等是強說。
何意不名權為實耶。
以有說故。
故皆是權。
又此權實悉是非權非實。
何以故。
皆不可說故。
此非權非實。
不得異于向實。
向以見理為實。
實秖是非權非實。
此義不異。
若異者應有别慧。
應照别理。
理惑既同不可使異。
對權故說實。
廢教故說理。
故言非權非實。
即教而理。
權實即非權非實。
無二無别不合不散。
非權非實理性常寂名之為止。
寂而常照亦權亦實。
名之為觀觀故稱智稱般若。
止故稱眼稱首楞嚴。
如是等名不二不别不合不散。
即不可思議之止觀也。
此非但開實是非權非實。
開權亦是非權非實。
猶屬開權顯實意耳。
問。
為一實施三權。
唯有四種止觀。
若以别接通止觀者。
為權為實。
複何意不預四數。
何意但言接通。
何位被接。
接入何位。
答。
接得入教此則屬權。
接得入證此則屬實也。
四教論其始終接但終而無始。
故不入四數。
諸教皆接亦應有之。
此義不用者。
二教明界内理。
二教明界外理。
兩處交際須安一接。
故但以别接通。
若齊通為言不論破無明。
八地名支佛地。
從此被接知有中道。
九地伏無明。
十地破無明。
即名為佛。
但一品破。
那得是極。
故知接入别也。
若望别教是入初地位行也。
若就谛論接者。
通教真谛空中合論。
從初已來但觀真中之空。
破見思惑盡到第八地。
方為說真内之中。
故雲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被接方聞。
聞已見理。
即是入别位也。
三藏菩薩明位不爾。
故不論接。
别圓發心已知中道更将何接。
故知接但在通也。
問。
三權皆得知實不。
答。
别教初知。
通教後知。
三藏初後俱不知。
問。
若知何意名權。
若不知二經相違。
答。
别雖初知帶方便聞。
教猶是權。
通雖後知可接者知。
教終是權。
其意可見。
若言三藏不知違二經者。
大經雲。
阿羅漢不知三寶常住不變者。
所有禁戒亦不具足。
不能得聲聞之道。
此義今當通。
任羅漢自力不應知見常住。
譬如天眼未開不見障外。
不聞他說亦不能知。
羅漢。
佛眼未開又不聞佛說。
那得自知常住。
故法華雲。
于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又雲。
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亦不能知。
當知不聞則不知也經稱知者齊知己理真谛無為。
亦是于常一相無變。
若人分别真谛二相遷動者。
不能發真。
要須觀空方入無漏。
如須菩提觀空。
憍陳如證無生智。
又律儀不具足者。
若能觀空得道共戒。
此是具足戒也。
故華嚴雲。
諸法實性相常住不變異。
二乘亦皆得而不名為佛。
故知常住語通得作此釋。
若不作此釋。
三藏不說大乘常住。
聲聞那得具聲聞道具禁戒耶。
若作此釋。
道共戒無失彌益其美。
又舉例釋者。
如大品雲。
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為生梵天須斷欲。
欲得菩提斷二邊欲。
欲名雖同其意則異。
此義亦爾。
欲入真谛。
須知無為常不變易。
欲入實相亦知常住一相不變。
知常語同大小則異。
故三藏止觀不知圓實不違經。
勝鬘雲。
若不知常住。
所有三歸皆不成就。
此雲何通。
遠尋根本三乘初業不愚于法。
若取四念處聞慧為初者。
此初知真谛常住。
不起六十二見。
以無倚着心賢聖成就。
此釋同前意也。
若古昔為初業者。
先發菩提心早知常住。
畏怖生死退大取小。
法才王子及涅槃中退轉菩薩。
從初已來歸依一體三寶熏修戒善。
有受法無舍法。
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一切戒善為此所熏。
譬如大地冥益樹木。
樹木萌芽悉得成就小乘歸戒不離菩薩戒。
菩薩戒力能成就之。
即此義也。
若不作初業知常。
三藏歸戒羯磨悉不成就。
若作此釋。
于大小兩經義無相違。
此譬豈不是圓意。
不曆四味即成醍醐。
借此類成漸圓等之位。
第八雲。
置毒乳中遍于五味皆能殺人。
此譬豈不譬于不定。
即成四種理教行證而得入圓。
今約漸頓作如此料簡。
前三科後一科。
亦應如是。
但小大半滿齊分克定不得同耳。
○五明權實者。
權是權謀暫用還廢。
實是實錄究竟旨歸。
立權略為三意。
一為實施權。
二開權顯實。
三廢權顯實。
如法華中蓮華三譬。
諸佛即一大事出世。
元為圓頓一實止觀。
而施三權止觀也。
權非本意。
意亦不在權外。
隻開三權止觀而顯圓頓一實止觀也。
為實施權實今已立。
開權顯實權即是實無權可論。
是故廢權顯實權廢實存。
暫用釋名其義為允。
問。
何意用此權實。
答。
佛知衆生種種性欲。
以四悉檀而成熟之。
若人欲聞正因緣。
為說三藏。
欲聞因緣即空為說通觀。
欲聞曆劫修行為說别觀。
欲聞即中為說圓觀。
是名随世界悉檀亦名随樂欲。
為實施權說權實止觀也。
為生扶真之事善說三藏觀。
為生扶真之理善為說通觀。
為生扶中之事善為說别觀。
為生扶中之理善為說圓觀。
是名随為人悉檀。
亦名随便宜而說權實止觀也。
為破邪因緣無因緣說三藏觀。
為破拙度故說通觀。
為破共法故說别觀。
為破帶方便故說圓觀。
是為對治悉檀說權實止觀也。
為思議鈍根拙度令入真谛說三藏觀。
為思議利根巧度令入真谛故說通觀。
為不思議鈍根拙度令入見中故說别觀。
為不思議利根巧度令入見中故說圓觀。
是名為一實而施三權。
權實相對則有四種止觀。
為實施權意齊此也。
權實既興良由悉檀。
權實可廢亦由悉檀。
何者。
衆生煩惱結使厚。
利智善根薄。
故興初觀生其事善。
事善若生煩惱伏薄。
即廢三藏觀。
為生理善興于通觀。
理善已生即廢通觀。
為生界外事善即興别觀。
界外事善已生即廢别觀。
為生界外理善即興圓觀。
是為興廢因緣故說于權實止觀也。
餘三悉檀興廢可解。
若約五味教論興廢者。
華嚴為大行人。
廢兩權興一權一實。
三藏廢兩權一實但興一權。
方等四種俱興。
般若廢一權興兩權一實。
法華廢三權興一實。
涅槃還興四種皆入佛性無所可隔。
是故如來巧用悉檀。
興廢适時順機而作。
皆益衆生。
是故如來不空說法。
為度人故應興應廢也。
對三權說一實。
實存權廢。
已如前說。
今更料簡四種止觀皆實不虛。
所以者何。
若不開決則無入理。
今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一一止觀皆得入圓。
如快馬見鞭影即得正路。
故四種皆實也。
又四種皆權。
何以故。
四理皆不可說。
權不可說故非權。
實不可說故非實。
非權而強說為權。
非實而強說為實。
等是強說。
何意不名權為實耶。
以有說故。
故皆是權。
又此權實悉是非權非實。
何以故。
皆不可說故。
此非權非實。
不得異于向實。
向以見理為實。
實秖是非權非實。
此義不異。
若異者應有别慧。
應照别理。
理惑既同不可使異。
對權故說實。
廢教故說理。
故言非權非實。
即教而理。
權實即非權非實。
無二無别不合不散。
非權非實理性常寂名之為止。
寂而常照亦權亦實。
名之為觀觀故稱智稱般若。
止故稱眼稱首楞嚴。
如是等名不二不别不合不散。
即不可思議之止觀也。
此非但開實是非權非實。
開權亦是非權非實。
猶屬開權顯實意耳。
問。
為一實施三權。
唯有四種止觀。
若以别接通止觀者。
為權為實。
複何意不預四數。
何意但言接通。
何位被接。
接入何位。
答。
接得入教此則屬權。
接得入證此則屬實也。
四教論其始終接但終而無始。
故不入四數。
諸教皆接亦應有之。
此義不用者。
二教明界内理。
二教明界外理。
兩處交際須安一接。
故但以别接通。
若齊通為言不論破無明。
八地名支佛地。
從此被接知有中道。
九地伏無明。
十地破無明。
即名為佛。
但一品破。
那得是極。
故知接入别也。
若望别教是入初地位行也。
若就谛論接者。
通教真谛空中合論。
從初已來但觀真中之空。
破見思惑盡到第八地。
方為說真内之中。
故雲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被接方聞。
聞已見理。
即是入别位也。
三藏菩薩明位不爾。
故不論接。
别圓發心已知中道更将何接。
故知接但在通也。
問。
三權皆得知實不。
答。
别教初知。
通教後知。
三藏初後俱不知。
問。
若知何意名權。
若不知二經相違。
答。
别雖初知帶方便聞。
教猶是權。
通雖後知可接者知。
教終是權。
其意可見。
若言三藏不知違二經者。
大經雲。
阿羅漢不知三寶常住不變者。
所有禁戒亦不具足。
不能得聲聞之道。
此義今當通。
任羅漢自力不應知見常住。
譬如天眼未開不見障外。
不聞他說亦不能知。
羅漢。
佛眼未開又不聞佛說。
那得自知常住。
故法華雲。
于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又雲。
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亦不能知。
當知不聞則不知也經稱知者齊知己理真谛無為。
亦是于常一相無變。
若人分别真谛二相遷動者。
不能發真。
要須觀空方入無漏。
如須菩提觀空。
憍陳如證無生智。
又律儀不具足者。
若能觀空得道共戒。
此是具足戒也。
故華嚴雲。
諸法實性相常住不變異。
二乘亦皆得而不名為佛。
故知常住語通得作此釋。
若不作此釋。
三藏不說大乘常住。
聲聞那得具聲聞道具禁戒耶。
若作此釋。
道共戒無失彌益其美。
又舉例釋者。
如大品雲。
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為生梵天須斷欲。
欲得菩提斷二邊欲。
欲名雖同其意則異。
此義亦爾。
欲入真谛。
須知無為常不變易。
欲入實相亦知常住一相不變。
知常語同大小則異。
故三藏止觀不知圓實不違經。
勝鬘雲。
若不知常住。
所有三歸皆不成就。
此雲何通。
遠尋根本三乘初業不愚于法。
若取四念處聞慧為初者。
此初知真谛常住。
不起六十二見。
以無倚着心賢聖成就。
此釋同前意也。
若古昔為初業者。
先發菩提心早知常住。
畏怖生死退大取小。
法才王子及涅槃中退轉菩薩。
從初已來歸依一體三寶熏修戒善。
有受法無舍法。
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一切戒善為此所熏。
譬如大地冥益樹木。
樹木萌芽悉得成就小乘歸戒不離菩薩戒。
菩薩戒力能成就之。
即此義也。
若不作初業知常。
三藏歸戒羯磨悉不成就。
若作此釋。
于大小兩經義無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