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三下

關燈
方木上告諸比丘。

    譬如比丘得禅定時。

    變土為金變金為土。

    實非金土變化所為。

    色心亦如是。

    非生非滅無明變耳。

    本自不生今那得滅。

    又引觀一端氎即具十八空。

    是名體法觀。

    複次三藏所析名為随情觀色心。

    析有之觀亦是事觀。

    所入之真。

    真非佛性。

    不會實理。

    但随情為真耳。

    大乘體法名随理觀色心。

    如尋幻得幻師。

    尋幻師得幻法。

    亦如尋夢得眠尋眠得心。

    尋幻色心得無明尋無明得佛性。

    體法通理故名随理觀。

    體法止觀凡有四門。

    于一一門皆具十法成觀。

    此觀非但體外道果報色心。

    絓預一切執計三藏四門。

    乃至圓四門未得入者。

    執門成見皆體如幻。

    斷奠名大乘止觀也。

    若得今之用觀意。

    大乘諸門生執尚須空破。

    終不同彼世間法師禅師。

    稱老子道德莊氏逍遙與佛法齊。

    是義不然。

    圓門生着尚為三藏初門所破。

    猶不入小乘況複凡鄙見心。

    螢日懸殊山毫相絕。

    自言道真慢瞿昙者甯不破耶。

     ○二明半滿。

    半者明九部法也。

    滿者明十二部法也。

    世傳。

    涅槃常住始複是滿。

    餘者悉半。

    菩提流支雲。

    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滿。

    今明半滿之語直是扶成大小。

    前已析體判大小。

    今亦以體析判半滿。

    如前雲雲。

     ○三明偏圓者。

    偏名偏僻圓名圓滿。

    通途一往喚小為偏。

    于何不得。

    别義分别。

    意則不可。

    半小兩名克定局短引不得長。

    偏義亘通從小之大。

    譬如半月齊上下弦。

    漸月不爾。

    始自弓娥終十四夜皆稱為漸。

    唯十五夜乃稱圓滿月。

    小半亦爾。

    齊于析法半字小乘不得名大。

    偏意則遠。

    從初三藏析法止觀已上。

    别教止觀去邊入中已還。

    皆名為偏。

    故大經雲。

    自此之前。

    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唯此圓教止觀一心三谛随自意語。

    獨當圓稱也。

     ○四明漸頓者。

    漸名次第藉淺由深。

    頓名頓足頓極。

    此亦無别意還扶成偏圓。

    三教止觀悉皆是漸。

    圓教止觀名之為頓。

    此是按名解釋其義已顯。

    今更廣料簡使無遺滞。

    若前二教止觀是漸而非頓。

    力不及遠但契偏真。

    圓教止觀是頓而非漸。

    行大直道即邊而中。

    别教止觀亦漸亦頓。

    何以故。

    初心知中故名亦頓。

    涉方便入故名亦漸。

    複次前兩觀觀教行證皆名為漸。

    别教教觀行皆名為漸。

    證道是頓。

    圓教教觀行證皆名為頓。

    何故爾。

    前二觀是方便說。

    草庵曲徑故教觀四種俱漸。

    别觀帶方便說。

    若依方便行先破通惑。

    故三種皆漸。

    後破無明見于佛性。

    故證道是頓也。

    圓觀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說最實事是名教實。

    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衣座等。

    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是名行實。

    所見中道即一究竟。

    同于如來所得法身無異無别。

    是名證實。

    前兩觀因中有教行證人。

    果上但有其教無行證人。

    何以故。

    因中之人灰身入寂沈空盡滅。

    不得成于果頭之佛。

    直是方便之說。

    故有其教無行證人。

    别教因中有教行證人。

    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

    何以故。

    若破無明登初地時。

    即是圓家初住位。

    非複别家初地位也。

    初地尚爾。

    何況後地後果。

    故知因人不到于果。

    故雲果頭無人。

    圓教因中教行證人悉從因以至果。

    俱是真實。

    故言實有人也。

    複次前三止觀教行證人未被會時。

    尚不知圓何況入圓。

    佛若會宗開漸顯頓悉皆通入。

    雖非即頓而是漸頓。

    故法華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各乘寶車适子本願。

    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開通漸法悉令得入以别理接之。

    故涅槃中得二乘道果不隔圓常。

    因是修學皆當作佛。

    即是從漸入圓亦名開漸顯頓意也。

    複次四種止觀入圓不必并待行成入圓。

    不必并待開漸顯頓入圓。

    入則不定。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心性正因譬之于乳。

    聞了因法名為置毒。

    正因不斷如乳四微五味雖變四微恒在。

    是故毒随四微味味殺人。

    衆生心性亦複如是。

    正因不壞了因之毒随正奢促處處得發。

    或理發或教發。

    或行發成證發。

    如辟支佛利智善根熟。

    出無佛世自然得悟。

    理發亦爾。

    久植善根今生雖不聞圓教。

    了因之毒任運自發。

    此是理發也。

    若聞華嚴日照高山即得悟者。

    此是教發也聞已思惟。

    思惟即悟。

    是為觀行發也。

    若是六根淨位進破無明。

    是相似證發。

    若更增道損生亦是證發也。

    此約圓家論入不定也。

    若前三教行人。

    各在凡地發者。

    即是理發。

    若聞于教是為教發。

    若修方便即是觀行發。

    若于賢聖位中發。

    即是證發。

    此約三家入則不定也。

    複有不定而非殺人。

    如修無漏時有漏不求自發全不殺二死。

    若修中道發得無漏。

    長别三界苦輪海。

    乃是一死而非二死。

    亦名不定。

    複次四種止觀當分圓漸。

    三藏中有從初心方便來入真位。

    此名為漸。

    三十四心斷結成果。

    豈不名圓。

    通别中初心乃至後心。

    豈無漸圓。

    圓中當體理極稱圓。

    亦有初心乃至四十一地。

    豈不是漸。

    妙覺究竟豈不是圓。

    圓圓非漸圓圓漸非漸漸。

    故知當分皆具二義也。

    法華疏中應廣說。

    然漸漸非圓漸可得成圓漸。

    漸圓非圓圓。

    不可得成圓圓。

    何者。

    法華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故漸漸成圓漸。

    漸圓權設三教之果。

    不可更成妙覺之佛。

    例小小非大小可得成大小。

    小大非大大不可得成大大。

    權權非實權可得成實權。

    權實非實實不可得成實實。

    何者。

    三教果頭有教無人。

    故權實不可成實實。

    半滿漸頓例應如此分别。

    不複煩文也。

    觀心往推法相應爾。

    而人多不信。

    今用涅槃五譬釋成此意。

    第六雲。

    凡夫如乳。

    須陀洹如酪。

    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

    阿羅漢辟支佛佛如醍醐。

    大論雲。

    聲聞經中稱阿羅漢名為佛地。

    故三人同是醍醐。

    此譬豈非釋三藏中五味漸圓意。

    類此得成。

    三十二雲。

    衆生如雜血乳。

    須陀洹斯陀含如淨乳。

    阿那含如酪。

    阿羅漢如生酥。

    辟支佛菩薩如熟酥。

    佛如醍醐。

    此譬豈不釋通教中五味。

    支佛侵習小勝聲聞。

    故與菩薩同為熟酥。

    佛正習盡名為醍醐。

    借此類通教當分漸圓義顯。

    第九雲。

    衆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

    聲聞如乳。

    緣覺如酪。

    菩薩如生熟酥。

    佛如醍醐。

    此譬豈不是别教五味意。

    十住初中能斷通見思盡名乳。

    總拟聲聞。

    十住後心小深故拟支佛如酪。

    十行十向如生熟酥。

    十地之初已名為佛故如醍醐。

    借此顯成别觀當分漸圓意。

    二十七雲。

    雪山有草名為忍辱。

    牛若食者即成醍醐。

    草喻正道。

    若能修正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