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界内煩惱業苦。
即有三藏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若體破者。
即有三番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點此一語治内之留滞破外以閑邪。
去二邊之邪小。
正三寶四谛則立。
雲何言無邪。
但有位無位非證不了。
今但信教教有則階位宛然。
教無則豁同空淨。
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點空論位位不可得。
不應生诤也。
又約中論偈四句亦得有地位義。
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者。
即破煩惱業苦。
便有須陀洹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六地齊二乘。
七地為方便。
十地為如佛。
此位自明。
雲何言無。
偈亦名為假名者。
是漸次破界外三道。
即有四十二賢聖位。
雲何言無。
偈亦名中道義。
即是圓破五住。
便有六即之位。
雲何言無。
秖用四句攝一切位。
一切位不出四句。
四句不出止觀。
故言攝位也。
○六攝一切教者。
毗婆沙雲。
心能為一切法作名字。
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
當知世出世名字。
悉從心起。
若觀心僻越順無明流。
則有一切諸惡教起。
所謂僧法衛世九十五種邪見教生。
亦有諸善教起。
五行六甲。
陰陽八卦。
五經子史。
世智無道名教。
皆從心起。
雲何出世名教皆從心起。
堅意寶性論雲。
有一大經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大。
記大千世界事。
如中如小四天下三界等大者。
皆記其事在一微塵中。
一塵既然一切塵亦爾。
一人出世以淨天眼見此大經卷。
而作是念。
雲何大經在微塵内而不饒益一切衆生。
即以方便破出此經以益于他。
如來無礙智慧經卷具在衆生身中。
颠倒覆之不信不見。
佛教衆生修八聖道。
破一切虛妄見己智慧與如來等。
此約微塵附有為喻。
又約空為喻者。
發菩提心論雲。
譬如有人見佛法滅。
以如來十二部經仰書虛空宛然具足。
一切衆生無有知者。
久久之後。
更有一人遊行于空。
見經嗟咄。
雲何衆生不知不見。
即便寫取示導衆生。
雲何寫經。
謂令衆生修八正道破虛妄等。
修有多種。
若觀心因緣生滅無常修八正道者。
即寫三藏之經。
若觀心因緣即空修八聖道。
即寫通教之經。
若觀心分别校計有無量種。
凡夫二乘所不能測。
法眼菩薩乃能見之。
是修無量八正道。
即寫别教之經。
若觀心即是佛性圓修八正道。
即寫中道之經。
明一切法悉出心中。
心即大乘心即佛性。
自見己智慧與如來等。
又觀心即假即中者。
即攝華嚴之經。
若觀心因緣生法生滅者。
即攝三藏四阿含教如乳之經。
若觀心即空者。
即攝共般若如酪之經。
若具觀心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者。
即攝方等生酥之經。
若但用即空即假即中者。
即攝大品熟酥之經。
若用即中觀心者。
即攝法華開佛知見大事正直醍醐之經。
若用四句相即觀心。
即有涅槃同見佛性醍醐之經。
又若觀因緣。
又觀因緣即是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
是名乳中殺人。
若觀析空又觀析空即是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
是名酪中殺人。
若觀即空。
又觀即空即是佛性。
是名生酥殺人。
若觀假名。
又觀假名即是佛性。
是為熟酥殺人。
若觀即中又觀即中即是佛性。
是名醍醐殺人。
今通言殺人者。
即二死已斷三道清淨。
名為殺人。
是為止觀攝不定教。
略攝如上。
廣攝者。
絓一切經教悉用止觀攝之。
無不畢盡也。
複次心攝諸教略有兩意。
一者一切衆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門。
如來明審照其心法。
按彼心說。
無量教法從心而出。
二者如來往昔曾作漸頓觀心偏圓具足。
依此心觀為衆生說。
教化弟子令學如來破塵出卷仰寫空經。
故有一切經卷。
悉為三止三觀所攝也。
○上六意攝法次第可解。
今直以一法攝一切法者。
一理攝一切理一切惑。
一切智一切行。
一切位一切教也。
又一惑攝一切理智行位教也。
又一智攝一切理惑行位教也。
又一行攝一切理惑智位教也。
又一位攝一切理惑智行教也。
又一教攝一切理惑智行位也。
○第五明偏圓者。
行人既知止觀無法不收。
收法既多。
須識大小共不共意。
權實思議不思議意故簡偏圓。
就此為五。
一明大小。
二明半滿。
三明偏圓。
四明漸頓。
五明權實。
夫至理不大不小乃至非權非實。
大小權實皆不可說。
若有因緣大小等皆可得說。
以小方便力為五比丘說小。
以大方便力為諸菩薩說大。
大小雖俱方便須識所以。
故用五雙料簡使無混濫。
小者小乘也。
智慧力弱。
但堪修析法止觀析于色心。
如釋論解檀波羅蜜。
破外道鄰虛雲。
此塵為有為無。
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
若無極微色。
則無十方分。
若析極微色不盡。
則成常見有見。
若析極微盡。
則成斷見無見。
此外道析色也。
析心亦如是。
若計有心無心皆堕斷常。
此皆外道析色心也。
論文仍明三藏析法之觀雲。
色若粗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
何以故。
粗細色等從無明生。
無明不實故粗細皆假。
假故無常無性即得入空。
又介爾心起必藉根塵。
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從緣生者悉皆無常。
或言。
一念心六十刹那。
或言。
三百億刹那。
刹那不住念念無常。
無常無主煩惱本壞。
無業無苦生死滅故。
名為涅槃。
是名析色心觀意也。
析名本于外道。
對破邪析而明正析。
何但外邪應須正析。
若佛弟子執佛教門而生見着亦須正析。
所謂三藏四門生四見着。
乃至圓教四門生四見着。
戲論诤競自是非他。
皆服甘露傷命早夭。
金鎖自系流轉生死。
宜須正析。
故大論雲。
破涅槃者不破聖人所得涅槃。
但為學者未得涅槃執成戲論。
故言破涅槃。
若爾。
皆用析法方便破之。
凡有四門。
于一一門具足十法。
識正因緣乃至不起法愛。
能于諸門見第一義。
故知三藏四門析法止觀。
斷奠是小乘也。
次明大者大乘也。
智慧深利修不生不滅體法止觀。
大人所行故名大乘。
中論明即空者。
申摩诃衍。
摩诃衍即大也。
衍中雲。
欲得聲聞當學般若者。
元此是菩薩法。
大能兼小傍挾聲聞。
譬如朱雀門天家所立。
正通王事不妨群小由之出入。
雖通小人終是天門。
今摩诃衍亦如是。
正為菩薩體法入空。
雖有小乘終名為大。
例如三藏析法。
雖有佛菩薩終是小乘。
所言大乘體法觀者異于三藏。
三藏名假而法實。
析實使空。
譬如破柱令空。
今大乘體意名實皆假。
自相是空本來虛寂。
譬如鏡柱本自非柱。
不待柱滅方空(天)即影是空。
不生不滅不同實柱。
又大論明摩诃衍人體法觀者。
引佛在一
即有三藏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若體破者。
即有三番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點此一語治内之留滞破外以閑邪。
去二邊之邪小。
正三寶四谛則立。
雲何言無邪。
但有位無位非證不了。
今但信教教有則階位宛然。
教無則豁同空淨。
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點空論位位不可得。
不應生诤也。
又約中論偈四句亦得有地位義。
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者。
即破煩惱業苦。
便有須陀洹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六地齊二乘。
七地為方便。
十地為如佛。
此位自明。
雲何言無。
偈亦名為假名者。
是漸次破界外三道。
即有四十二賢聖位。
雲何言無。
偈亦名中道義。
即是圓破五住。
便有六即之位。
雲何言無。
秖用四句攝一切位。
一切位不出四句。
四句不出止觀。
故言攝位也。
○六攝一切教者。
毗婆沙雲。
心能為一切法作名字。
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
當知世出世名字。
悉從心起。
若觀心僻越順無明流。
則有一切諸惡教起。
所謂僧法衛世九十五種邪見教生。
亦有諸善教起。
五行六甲。
陰陽八卦。
五經子史。
世智無道名教。
皆從心起。
雲何出世名教皆從心起。
堅意寶性論雲。
有一大經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大。
記大千世界事。
如中如小四天下三界等大者。
皆記其事在一微塵中。
一塵既然一切塵亦爾。
一人出世以淨天眼見此大經卷。
而作是念。
雲何大經在微塵内而不饒益一切衆生。
即以方便破出此經以益于他。
如來無礙智慧經卷具在衆生身中。
颠倒覆之不信不見。
佛教衆生修八聖道。
破一切虛妄見己智慧與如來等。
此約微塵附有為喻。
又約空為喻者。
發菩提心論雲。
譬如有人見佛法滅。
以如來十二部經仰書虛空宛然具足。
一切衆生無有知者。
久久之後。
更有一人遊行于空。
見經嗟咄。
雲何衆生不知不見。
即便寫取示導衆生。
雲何寫經。
謂令衆生修八正道破虛妄等。
修有多種。
若觀心因緣生滅無常修八正道者。
即寫三藏之經。
若觀心因緣即空修八聖道。
即寫通教之經。
若觀心分别校計有無量種。
凡夫二乘所不能測。
法眼菩薩乃能見之。
是修無量八正道。
即寫别教之經。
若觀心即是佛性圓修八正道。
即寫中道之經。
明一切法悉出心中。
心即大乘心即佛性。
自見己智慧與如來等。
又觀心即假即中者。
即攝華嚴之經。
若觀心因緣生法生滅者。
即攝三藏四阿含教如乳之經。
若觀心即空者。
即攝共般若如酪之經。
若具觀心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者。
即攝方等生酥之經。
若但用即空即假即中者。
即攝大品熟酥之經。
若用即中觀心者。
即攝法華開佛知見大事正直醍醐之經。
若用四句相即觀心。
即有涅槃同見佛性醍醐之經。
又若觀因緣。
又觀因緣即是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
是名乳中殺人。
若觀析空又觀析空即是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
是名酪中殺人。
若觀即空。
又觀即空即是佛性。
是名生酥殺人。
若觀假名。
又觀假名即是佛性。
是為熟酥殺人。
若觀即中又觀即中即是佛性。
是名醍醐殺人。
今通言殺人者。
即二死已斷三道清淨。
名為殺人。
是為止觀攝不定教。
略攝如上。
廣攝者。
絓一切經教悉用止觀攝之。
無不畢盡也。
複次心攝諸教略有兩意。
一者一切衆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門。
如來明審照其心法。
按彼心說。
無量教法從心而出。
二者如來往昔曾作漸頓觀心偏圓具足。
依此心觀為衆生說。
教化弟子令學如來破塵出卷仰寫空經。
故有一切經卷。
悉為三止三觀所攝也。
○上六意攝法次第可解。
今直以一法攝一切法者。
一理攝一切理一切惑。
一切智一切行。
一切位一切教也。
又一惑攝一切理智行位教也。
又一智攝一切理惑行位教也。
又一行攝一切理惑智位教也。
又一位攝一切理惑智行教也。
又一教攝一切理惑智行位也。
○第五明偏圓者。
行人既知止觀無法不收。
收法既多。
須識大小共不共意。
權實思議不思議意故簡偏圓。
就此為五。
一明大小。
二明半滿。
三明偏圓。
四明漸頓。
五明權實。
夫至理不大不小乃至非權非實。
大小權實皆不可說。
若有因緣大小等皆可得說。
以小方便力為五比丘說小。
以大方便力為諸菩薩說大。
大小雖俱方便須識所以。
故用五雙料簡使無混濫。
小者小乘也。
智慧力弱。
但堪修析法止觀析于色心。
如釋論解檀波羅蜜。
破外道鄰虛雲。
此塵為有為無。
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
若無極微色。
則無十方分。
若析極微色不盡。
則成常見有見。
若析極微盡。
則成斷見無見。
此外道析色也。
析心亦如是。
若計有心無心皆堕斷常。
此皆外道析色心也。
論文仍明三藏析法之觀雲。
色若粗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
何以故。
粗細色等從無明生。
無明不實故粗細皆假。
假故無常無性即得入空。
又介爾心起必藉根塵。
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從緣生者悉皆無常。
或言。
一念心六十刹那。
或言。
三百億刹那。
刹那不住念念無常。
無常無主煩惱本壞。
無業無苦生死滅故。
名為涅槃。
是名析色心觀意也。
析名本于外道。
對破邪析而明正析。
何但外邪應須正析。
若佛弟子執佛教門而生見着亦須正析。
所謂三藏四門生四見着。
乃至圓教四門生四見着。
戲論诤競自是非他。
皆服甘露傷命早夭。
金鎖自系流轉生死。
宜須正析。
故大論雲。
破涅槃者不破聖人所得涅槃。
但為學者未得涅槃執成戲論。
故言破涅槃。
若爾。
皆用析法方便破之。
凡有四門。
于一一門具足十法。
識正因緣乃至不起法愛。
能于諸門見第一義。
故知三藏四門析法止觀。
斷奠是小乘也。
次明大者大乘也。
智慧深利修不生不滅體法止觀。
大人所行故名大乘。
中論明即空者。
申摩诃衍。
摩诃衍即大也。
衍中雲。
欲得聲聞當學般若者。
元此是菩薩法。
大能兼小傍挾聲聞。
譬如朱雀門天家所立。
正通王事不妨群小由之出入。
雖通小人終是天門。
今摩诃衍亦如是。
正為菩薩體法入空。
雖有小乘終名為大。
例如三藏析法。
雖有佛菩薩終是小乘。
所言大乘體法觀者異于三藏。
三藏名假而法實。
析實使空。
譬如破柱令空。
今大乘體意名實皆假。
自相是空本來虛寂。
譬如鏡柱本自非柱。
不待柱滅方空(天)即影是空。
不生不滅不同實柱。
又大論明摩诃衍人體法觀者。
引佛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