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三下

關燈
以止觀顯體。

    即攝一切理也。

     ○二止觀攝一切惑者。

    以迷谛故起生死惑。

    迷即無明。

    若迷權理則有界内相應獨頭等無明。

    與見思諸使合者。

    名相應。

    不相應者名獨頭。

    是事不知故起貪。

    不知者是無明。

    起貪是行。

    貪者是識。

    識共四陰起是名色。

    色動諸根是六入。

    六入所著是觸。

    觸随順塵是受。

    受所喜樂是愛。

    愛俱生纏是取。

    造當來生業是有。

    未來陰起是生。

    陰熟是老。

    舍陰是死。

    是十二輪更互為因果。

    煩惱通業。

    業通苦。

    苦通煩惱。

    故名三道。

    成論雲。

    前行後三中。

    後行前七中。

    七是業複是道。

    能通後世。

    後三非業而能通七亦得是道。

    經中亦呼為十二牽連十二輪。

    束縛不窮故名為輪。

    三世間隔故名分段。

    覆真谛理不得解脫。

    此即是病說病即知藥。

    藥即從假入空止觀。

    觀藥即知病。

    故此惑為入空止觀所攝也。

    若迷實理則有界外相應獨頭等無明。

    所以者何。

    界内雖斷相應獨頭而習氣猶在。

    小乘中習非正使。

    大乘實說習即别惑。

    是界外無明也。

    故寶性論雲。

    二乘之人雖有無常苦空無我等對治。

    于佛法身猶是颠倒。

    颠倒即是無明獨頭。

    無漏智業為行三種意生身。

    亦是五種意生身。

    意即是識。

    身即名色六入觸受。

    無明細惑戲論未究竟滅。

    即是愛取煩惱染業染生染未究竟。

    即是有。

    三種意因移即是生。

    其果變易即是老死。

    束此十二是無漏界中四種障。

    謂緣相生壞。

    緣即煩惱道。

    相即業道。

    生壞即苦道。

    故知界外有十二因緣。

    所以者何。

    降佛已下皆有無明。

    無明潤業業既被潤那得無苦。

    此十二輪雖不退界堕下。

    不妨從無明輪至老死。

    從老死輪至無明。

    障于實理良由此惑。

    此惑為入假入中兩觀所治。

    更料簡之。

    何以故。

    三種意生身凡有多種。

    若析體二乘及通菩薩等。

    先斷界内惑盡。

    而未曾修習假中者。

    生于界外。

    界外惑全未被伏其根則鈍。

    若于彼習觀時。

    必須次第曆劫修行學恒沙佛法。

    先破塵沙。

    塵沙雖不潤生。

    能障化道故須前斷。

    斷此惑者。

    止是調心方便。

    伏界外惑。

    進斷三道相應獨頭枝本皆去。

    故知假觀正攝得塵沙。

    亦攝得無明。

    若别圓二人通惑先盡别惑被伏。

    生彼界者神根即利。

    但修中觀治彼三道。

    從于初地乃至後地。

    地地中皆有三道。

    地地無明分分滅。

    業滅苦滅。

    地地相應去時獨頭亦去。

    地地雖有智智與無明雜。

    雜故亦得呼為智障。

    障上分智故。

    唯佛心中無無明則煩惱道盡。

    煩惱道盡故業盡。

    業盡故苦盡。

    三道究竟唯在如來。

    是故中觀攝得界外惑也。

     ○三止觀攝一切智者。

    諸智離合如前所說。

    三觀往收無不畢盡。

    世智不照理十一智中已攝。

    若廣明二十智者。

    亦為三觀所攝也。

     ○四止觀攝一切行者。

    前智是解。

    解而無行終無所至。

    行有兩種。

    所謂慧行行行。

    若三藏中慧行行行。

    乃至圓中慧行行行。

    慧行是正行。

    行行是助行。

    毗婆舍那能破煩惱。

    複須奢摩他力助正知見。

    正助兩行随智而轉。

    如足随眼。

    若三藏中無常析觀是慧行。

    不淨慈心等是行行。

    此兩行随析智入空也。

    若通中體法如幻化是慧行。

    曆一切法數息念處緣事止觀是行行。

    此兩行随體法智入空也若為化衆生修道種智緣俗理屬慧行。

    緣俗事者屬行行。

    此兩行随道種智入假也。

    若中道緣于實相。

    一道清淨是慧行。

    曆一切法門諸度皆是摩诃衍。

    十二因緣即是佛性。

    念處即是坐道場等是行行。

    此兩行随中智入實相也。

    複次根本四禅定慧等故兩攝。

    欲界定少慧多觀攝。

    中間亦爾。

    四空定多慧少止攝。

    四無量心前三心觀攝。

    舍心止攝。

    九想八念十想觀攝。

    八背舍前三背舍觀攝。

    後五止攝。

    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等是止攝。

    四念處是慧性觀攝。

    若作四意止說者。

    作心記錄不淨等。

    此屬止攝而終是觀為主。

    四正勤為成念處一往觀攝。

    若兩惡不生止攝。

    兩善為生觀攝。

    四如意足從四因緣得定即果為名止攝。

    五根信進慧三根觀攝。

    念定止攝。

    又信念兩屬。

    五力亦如是。

    七覺分擇法喜進等觀攝。

    除舍定止攝。

    念通兩處。

    八正正見正思惟觀攝。

    正業正語正命屬戒即止攝。

    正念正定正精進止攝。

    四谛三谛是有為行屬觀門。

    滅谛是無為行屬止門。

    十六行皆是觀門。

    四弘誓依四谛起如彼。

    十八不共法三業随智慧行觀攝。

    三無失止攝。

    知三世觀攝。

    餘可知。

    四無畏者。

    一切智無畏屬觀攝。

    漏盡止攝。

    至處道觀攝。

    障道止攝。

    三三昧門止攝。

    三解脫門觀攝。

    六度者。

    前三是功德止攝。

    後三是智慧觀攝。

    又五度功德止攝。

    般若觀攝。

    又六度皆是功德莊嚴止攝。

    乃至九種大禅百八三昧皆屬止攝。

    十八空十喻五百陀羅尼皆觀攝。

    如是等一切慧行行行。

    無不為止觀所攝。

    當知止觀名略攝義則廣。

     ○五攝一切位者。

    若雲一地即二地。

    二地即三地。

    寂滅真如有何次位。

    此則無有次位。

    又大乘經中處處皆說一切地位。

    良以無生無滅正慧無所得。

    能治煩惱業苦。

    三道若淨于無為法中而有差别次位何嫌。

    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

    如毗昙所明七賢七聖四沙門果。

    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差别位相。

    乃至非有非無門位。

    皆為析空觀。

    攝。

    若體法四門入空所斷三道。

    如大品明三乘共位。

    幹慧乃至八地悉同入空止觀攝。

    若從空入假修曆别行。

    不得意者成三十心伏惑之位。

    即用空假兩觀攝。

    若得意能破三道成十地位。

    即第三觀攝。

    或純用假觀攝。

    乃至四門亦如是。

    若圓信解行即事而真。

    從觀行入相似。

    進破無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凡四十二位。

    同乘寶乘直至道場。

    涅槃說十五日月光用轉顯譬其智德。

    十六日月光用漸減譬其斷德。

    亦如十四般若是因位。

    十五如妙覺是果位。

    皆用中觀攝。

    乃至四門亦如是。

    問。

    大乘不明地位止觀何所攝耶答。

    大乘經論皆明地位。

    汝畏地位入無地位。

    不免無縛。

    文字性離即是解脫。

    雖說地位即無地位。

    中論雲。

    如外人破世間因果則無今世後世。

    破出世因果則無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無何等三寶。

    見既不滅則無三藏中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尚不得拙度道果。

    何處有後三番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此斥外道全無四番三寶等也。

    若斥拙度者。

    但有三藏中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無後三番道果也。

    如我所破者。

    即有三寶四谛四沙門果。

    何者。

    析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