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三下
次圓教但明一實谛。
大經雲。
實是一谛方便說三。
今亦例此。
實是一谛方便說三。
法華雲。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耳。
是為圓教二谛三谛一谛離合之相也。
次明四谛離合者。
前三谛二谛一谛皆豎辯。
四谛則橫論。
則有四種四谛。
謂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等。
生滅四谛即是橫開三藏二谛也。
無生四谛即是橫開通教二谛也。
無量四谛即是橫開别教二谛也。
無作四谛即是橫開圓教一實谛也。
今将中觀論。
合此四番四谛。
論雲因緣所生法者。
即生滅四谛也。
我說即是空。
即無生四谛也。
亦為是假名。
即無量四谛也。
亦名中道義。
即無作四谛也。
二明智離合者。
諸經。
或說一智二三四乃至十一智等。
若說三智可用觀三谛。
如其增減當雲何觀。
一智者。
經雲。
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唯一佛智即一切種智。
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
名一切種智。
此智觀三谛者。
若言一相寂滅相。
即是觀于中道。
若言種種行類相貌皆知者。
即是雙照二谛也。
若二智者所謂權實。
權即一切智道種智。
觀于有無兩谛也。
實即一切種智觀于中道谛也。
三智觀三谛可解不說。
四智者。
如大品明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
釋論解此有多種。
或因中但有理體。
名為道慧道種慧。
果上事理皆滿。
名一切智一切種智。
或言。
因中權實故言道慧道種慧。
入空為實慧入假為權慧。
或言。
果上權實故言一切智一切種智。
直緣中道名一切智。
雙照二谛名一切種智。
或言。
因中總别果上總别。
或言。
道慧道種慧是單明權實。
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
如是等種種釋四智。
四智秖是照三谛也。
若經中有明五谛六七八九乃至無量者。
但得此意釋之使入三谛也。
十一智者。
世智他心智兩種照俗谛。
八智觀真谛。
如實智觀中道。
是名智有離合而三谛不動。
複次智谛俱開者。
随其多少自相攝。
如三谛即有三智。
二谛即有二智。
此義可解。
又智谛俱不開者。
且據一谛一智不增不減。
此亦可解。
若智雖開合終是實智能顯實體也。
次約谛智合辯者。
三藏真谛發一眼一智。
俗谛發一眼一智。
兩谛共發一眼一智。
慧眼一切智緣真谛。
法眼道種智緣俗谛。
佛眼一切種智共緣真俗兩谛。
不得道雙照秖得道前後共照耳。
通教真谛發二眼二智。
俗谛發一眼一智。
一切智一切種智共緣真谛。
道種智緣俗谛。
若作别接通者。
俗谛發一眼一智。
真谛發一眼一智。
開真出中發一眼一智。
智緣谛亦如是。
别教三谛一一谛各發一眼一智。
智緣谛亦如是。
若别教作二谛者。
俗中空發一眼一智。
俗中有發一眼一智。
真谛發一眼一智。
智緣谛亦如是。
圓教者一實谛發三眼三智。
智緣谛亦如是。
問。
雲何以别接通。
答。
初空假二觀破真俗上惑盡。
方聞中道。
仍須修觀破無明。
能八相作佛。
此佛是果仍前二觀為因。
故言以别接通耳。
不以此佛果接三阿僧祇百劫種相之因。
故不接三藏。
不将此果接十地之因。
故不接别。
不将此果接十住斷無明。
故不接圓。
唯得以别接通。
其義如此。
○四明得失者。
失即思議。
得即不思議也。
若言智由心生自然照境如炬照物。
若照未照此物本有。
若觀不觀境自天然。
谛智不相由藉。
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
境不自境由智故境。
如長短相待。
此是相由而有。
若言境不自境亦不由智故境。
境智因緣故境。
智亦例然。
此是共合得名。
若言皆不如上三種但自然而爾。
即是無因境智。
此四解皆有過。
所以者何。
有四取則有依倚。
依倚則是非。
是非則愛恚愛恚生一切煩惱。
煩惱生故戲論诤競生。
诤競生故起身口意業。
業生故輪回苦海無解脫期。
當知四取是生死本。
故龍樹伐之。
諸法不自生。
那得自境智。
無他生。
那得相由境智。
無共生。
那得因緣境智。
無無因生。
那得自然境智。
若執四見着。
愚惑紛綸何謂為智。
今以不自生等破四性。
性破故無依倚乃至無業苦等。
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
以是義故自境智苦集不生。
即是生生不可說。
故身子默然。
乃至無因境智苦集不生。
即是不生不生不可說。
故淨名杜口。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雖不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
或說自生境智。
乃至或說無因境智。
雖作四說性執久破。
如前。
但有名字。
名字無性。
無性之字是字不住。
亦不不住。
是為不可思議。
故金光明雲。
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
即此意也。
若破四性境智。
此名實慧。
若四悉檀赴緣說四境智者。
此名權慧。
如是境智凡夫兩失。
二乘一得一失。
菩薩兩得。
何以故。
凡夫有四性自行為失。
無四悉檀化他為失。
二乘破四性入第一義。
自行為得。
不度衆生化他為失。
菩薩具足。
是故兩得。
又凡夫兩失。
是思議失。
二乘一得一失。
俱是思議。
菩薩兩得。
俱不思議。
此約通教辯得失。
若别望通通教兩得。
俱是思議。
别教兩得。
俱不思議。
若圓望别。
别教教道兩得。
俱是思議。
何以故。
教門方便。
或言無明生一切法。
或言法性生一切法。
或言緣修顯真修。
或言真自顯。
執此還成性過堕可思議中也。
若證道者即不思議也。
若圓教教證俱不思議。
何故爾。
至理無說為緣四說。
但有假名。
假名之名名即無生。
故教證俱不可思議也。
無思無念故無依倚戲論結業。
無業故無生死。
是名自行為得。
得于實體能以不可說說化導衆生。
令出生死得于實體。
是為自他俱得體也第四明攝法者。
疑者謂止觀名略攝法不周。
今則不然。
止觀總持遍收諸法。
何者。
止能寂諸法。
如炙病得穴衆患皆除。
觀能照理如得珠王衆寶皆獲。
具足一切佛法。
大品有百二十條及一切法。
皆言當學般若。
般若秖是觀智。
觀智已攝一切法。
又止是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今更廣論攝法即為六意。
一攝一切理。
二攝一切惑。
三攝一切智。
四攝一切行。
五攝一切位。
六攝一切教。
此六次第者。
有佛無佛理性常住。
由迷理故起生死惑。
順理而觀是故論智。
解故立行由行故證位。
位滿故教他。
事理解行因果自他等次第。
皆止觀攝盡也。
○一以三止三觀攝一切理者。
理是谛法如上開合偏圓不同。
權實之外更無别理。
除摩黎山餘無栴檀。
若更有者即是妄語。
既
大經雲。
實是一谛方便說三。
今亦例此。
實是一谛方便說三。
法華雲。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耳。
是為圓教二谛三谛一谛離合之相也。
次明四谛離合者。
前三谛二谛一谛皆豎辯。
四谛則橫論。
則有四種四谛。
謂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等。
生滅四谛即是橫開三藏二谛也。
無生四谛即是橫開通教二谛也。
無量四谛即是橫開别教二谛也。
無作四谛即是橫開圓教一實谛也。
今将中觀論。
合此四番四谛。
論雲因緣所生法者。
即生滅四谛也。
我說即是空。
即無生四谛也。
亦為是假名。
即無量四谛也。
亦名中道義。
即無作四谛也。
二明智離合者。
諸經。
或說一智二三四乃至十一智等。
若說三智可用觀三谛。
如其增減當雲何觀。
一智者。
經雲。
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唯一佛智即一切種智。
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
名一切種智。
此智觀三谛者。
若言一相寂滅相。
即是觀于中道。
若言種種行類相貌皆知者。
即是雙照二谛也。
若二智者所謂權實。
權即一切智道種智。
觀于有無兩谛也。
實即一切種智觀于中道谛也。
三智觀三谛可解不說。
四智者。
如大品明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
釋論解此有多種。
或因中但有理體。
名為道慧道種慧。
果上事理皆滿。
名一切智一切種智。
或言。
因中權實故言道慧道種慧。
入空為實慧入假為權慧。
或言。
果上權實故言一切智一切種智。
直緣中道名一切智。
雙照二谛名一切種智。
或言。
因中總别果上總别。
或言。
道慧道種慧是單明權實。
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
如是等種種釋四智。
四智秖是照三谛也。
若經中有明五谛六七八九乃至無量者。
但得此意釋之使入三谛也。
十一智者。
世智他心智兩種照俗谛。
八智觀真谛。
如實智觀中道。
是名智有離合而三谛不動。
複次智谛俱開者。
随其多少自相攝。
如三谛即有三智。
二谛即有二智。
此義可解。
又智谛俱不開者。
且據一谛一智不增不減。
此亦可解。
若智雖開合終是實智能顯實體也。
次約谛智合辯者。
三藏真谛發一眼一智。
俗谛發一眼一智。
兩谛共發一眼一智。
慧眼一切智緣真谛。
法眼道種智緣俗谛。
佛眼一切種智共緣真俗兩谛。
不得道雙照秖得道前後共照耳。
通教真谛發二眼二智。
俗谛發一眼一智。
一切智一切種智共緣真谛。
道種智緣俗谛。
若作别接通者。
俗谛發一眼一智。
真谛發一眼一智。
開真出中發一眼一智。
智緣谛亦如是。
别教三谛一一谛各發一眼一智。
智緣谛亦如是。
若别教作二谛者。
俗中空發一眼一智。
俗中有發一眼一智。
真谛發一眼一智。
智緣谛亦如是。
圓教者一實谛發三眼三智。
智緣谛亦如是。
問。
雲何以别接通。
答。
初空假二觀破真俗上惑盡。
方聞中道。
仍須修觀破無明。
能八相作佛。
此佛是果仍前二觀為因。
故言以别接通耳。
不以此佛果接三阿僧祇百劫種相之因。
故不接三藏。
不将此果接十地之因。
故不接别。
不将此果接十住斷無明。
故不接圓。
唯得以别接通。
其義如此。
○四明得失者。
失即思議。
得即不思議也。
若言智由心生自然照境如炬照物。
若照未照此物本有。
若觀不觀境自天然。
谛智不相由藉。
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
境不自境由智故境。
如長短相待。
此是相由而有。
若言境不自境亦不由智故境。
境智因緣故境。
智亦例然。
此是共合得名。
若言皆不如上三種但自然而爾。
即是無因境智。
此四解皆有過。
所以者何。
有四取則有依倚。
依倚則是非。
是非則愛恚愛恚生一切煩惱。
煩惱生故戲論诤競生。
诤競生故起身口意業。
業生故輪回苦海無解脫期。
當知四取是生死本。
故龍樹伐之。
諸法不自生。
那得自境智。
無他生。
那得相由境智。
無共生。
那得因緣境智。
無無因生。
那得自然境智。
若執四見着。
愚惑紛綸何謂為智。
今以不自生等破四性。
性破故無依倚乃至無業苦等。
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
以是義故自境智苦集不生。
即是生生不可說。
故身子默然。
乃至無因境智苦集不生。
即是不生不生不可說。
故淨名杜口。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雖不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
或說自生境智。
乃至或說無因境智。
雖作四說性執久破。
如前。
但有名字。
名字無性。
無性之字是字不住。
亦不不住。
是為不可思議。
故金光明雲。
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
即此意也。
若破四性境智。
此名實慧。
若四悉檀赴緣說四境智者。
此名權慧。
如是境智凡夫兩失。
二乘一得一失。
菩薩兩得。
何以故。
凡夫有四性自行為失。
無四悉檀化他為失。
二乘破四性入第一義。
自行為得。
不度衆生化他為失。
菩薩具足。
是故兩得。
又凡夫兩失。
是思議失。
二乘一得一失。
俱是思議。
菩薩兩得。
俱不思議。
此約通教辯得失。
若别望通通教兩得。
俱是思議。
别教兩得。
俱不思議。
若圓望别。
别教教道兩得。
俱是思議。
何以故。
教門方便。
或言無明生一切法。
或言法性生一切法。
或言緣修顯真修。
或言真自顯。
執此還成性過堕可思議中也。
若證道者即不思議也。
若圓教教證俱不思議。
何故爾。
至理無說為緣四說。
但有假名。
假名之名名即無生。
故教證俱不可思議也。
無思無念故無依倚戲論結業。
無業故無生死。
是名自行為得。
得于實體能以不可說說化導衆生。
令出生死得于實體。
是為自他俱得體也第四明攝法者。
疑者謂止觀名略攝法不周。
今則不然。
止觀總持遍收諸法。
何者。
止能寂諸法。
如炙病得穴衆患皆除。
觀能照理如得珠王衆寶皆獲。
具足一切佛法。
大品有百二十條及一切法。
皆言當學般若。
般若秖是觀智。
觀智已攝一切法。
又止是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今更廣論攝法即為六意。
一攝一切理。
二攝一切惑。
三攝一切智。
四攝一切行。
五攝一切位。
六攝一切教。
此六次第者。
有佛無佛理性常住。
由迷理故起生死惑。
順理而觀是故論智。
解故立行由行故證位。
位滿故教他。
事理解行因果自他等次第。
皆止觀攝盡也。
○一以三止三觀攝一切理者。
理是谛法如上開合偏圓不同。
權實之外更無别理。
除摩黎山餘無栴檀。
若更有者即是妄語。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