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下

關燈
通。

    何況行惡而會正道豈可得乎。

    又不能知根緣。

    直是一人。

    即時樂善即時樂惡。

    好樂不定。

    何況無量人邪。

    而純以貪欲化他。

    淨名雲。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

    二乘不觀尚自差機。

    況汝盲瞑無目師心者乎。

    自是違經不當機理。

    何其愚惑頓至于此。

    若見有人不識機宜。

    行說此者則戒海死屍。

    宜依律擯治。

    無令毒樹生長者宅(雲雲)。

    複次檢其惡行事即偏邪。

    汝謂貪欲即是道陵一切女。

    而不能嗔恚即是道害一切男。

    唯愛細滑觸是道。

    畏于打拍苦澀觸則無有道。

    行一不行一。

    一有道一無道。

    癡闇如漆偏行污損。

    譬如死屍穢好花園(雲雲)。

    難其偏行如前。

    或将水火刀杖向之其即默然。

    或答雲。

    而汝不見我常能入。

    此乃違心無慚愧語。

    亦不得六即之意。

    所以須說此者。

    上三行法勤策事難宜須勸修。

    随自意和光入惡。

    一往則易。

    宜須誡忌。

    如服大黃湯。

    應備白飲而補止之(雲雲)。

    問。

    中道正觀以一其心行用即足。

    何須紛纭四種三昧。

    曆諸善惡經十二事。

    水濁珠昏風多浪鼓。

    何益于澄靜耶。

    答。

    譬如貧窮人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若一種觀心心若種種當奈之何。

    此則自行為失。

    若用化他。

    他之根性舛互不同。

    一人煩惱已自無量。

    何況多人。

    譬如藥師集一切藥拟一切病。

    一種病人須一種藥治一種病。

    而怪藥師多藥。

    汝問似是。

    煩惱心病無量無邊。

    如為一人衆多亦然。

    雲何一人。

    若人欲聞四種三昧聞之歡喜。

    須遍為說。

    是為世界。

    以聞四種次第修行。

    能生善法。

    即具說四。

    是各各為人。

    或宜常坐中治其諸惡。

    乃至随自意中治其諸惡。

    是名對治。

    是人具須四法。

    豁然得悟。

    是第一義。

    秖為一人尚須四說。

    雲何不用耶。

    若為多人者。

    一人樂常坐。

    三非所欲。

    一人欲常行三非所樂。

    遍赴衆人之欲。

    即世界悉檀也。

    餘三悉檀亦如是。

    又約一種三昧。

    亦具四悉檀意。

    若樂行即行樂坐即坐。

    行時若善根開發入諸法門。

    是時應行。

    若坐時心地清涼喜悅安快。

    是時應坐。

    若坐時沉昏則抖擻應行。

    行時散動疲困是則應坐。

    若行時恍焉虛寂。

    是則應行。

    若坐時湛然明利是時應坐。

    餘三例爾(雲雲)。

    問。

    善扶理可修止觀。

    惡乖理雲何修止觀。

    答。

    大論明根遮有四。

    一根利無遮。

    二根利有遮。

    三根鈍無遮。

    四根鈍有遮。

    初句上品。

    佛世之時身子等是其人也。

    行人于善法中修止觀者。

    以勤修善法未來無遮。

    常習止觀令其根利。

    若過去具此二義。

    今生薄修即得相應從觀行位入相似真實。

    今生不得入者。

    昔無二義。

    今約善修令未來疾入。

    次句得道根利而罪積障重。

    佛世之時阇王央掘。

    示其人也。

    逆罪遮重應入地獄。

    見佛聞法豁爾成聖。

    以根利故遮不能障。

    今時行人于惡法中修止觀者。

    即此意也。

    以起惡故未來有遮。

    修止觀故後世根利。

    若遇知識鞭入正道。

    雲何而言惡法乖理。

    不肯修止觀耶。

    次根鈍無遮者。

    佛世之時周利槃特。

    示是其人。

    雖三業無過根性極鈍。

    九十日誦鸠摩羅偈。

    智者身口意不造于諸惡。

    系念常現前不樂着諸欲。

    亦不受世間無益之苦行。

    今時雖持戒行善不學止觀。

    未來無遮而悟道甚難。

    後句者。

    即一切行惡之人。

    又不修止觀者是也。

    不修止觀故不得道。

    根鈍千遍為說兀然不解。

    多造罪惡遮障萬端。

    如癞人身痹針刺徹骨不知不覺。

    但以諸惡而自纏裹。

    以是義故。

    善雖扶理道由止觀。

    惡雖乖理根利破遮。

    唯道是尊。

    豈可為惡而廢止觀。

    大經雲。

    于戒緩者不名為緩。

    于乘緩者乃名為緩。

    應具明緩急四句合上根遮義也(雲雲)。

    又經雲。

    甯作提婆達多不作郁頭藍弗。

    即其義也。

    應勤聽思修初無休息。

    如醉婆羅門剃頭戲女披袈裟(雲雲) ○第三為明菩薩清淨大果報故。

    說是止觀者若行違中道即有二邊果報。

    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

    設未出分段。

    所獲華報亦異七種方便。

    況真果報邪。

    香城七重橋津如畫。

    即其相也此義在後第八重中。

    當廣分别。

    問。

    次第禅門明修證。

    與此果報雲何同異。

    答。

    修名習行證名發得。

    又修名習因證名習果。

    皆即生可獲。

    今論界報隔在來世。

    以此為異。

    二乘但有習果無有果報。

    大乘具有(雲雲) ○第四為通裂大網諸經論故。

    說是止觀者。

    若人善用止觀觀心。

    則内慧明了。

    通達漸頓諸教。

    如破微塵出大千經卷。

    恒沙佛法一心中曉。

    若欲外益衆生逗機設教者。